第二单元学情评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单元学情评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由用户(风feng866)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单元学情评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 单元 评估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上册 下载 _七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学情评估一、读书(12分)【书法无言的诗篇】1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登高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下面两幅关于重阳节的书法作品,分别是什么书体?()(2分) A行书楷书B草书隶书C草书楷书 D行书隶书【诗词多彩的画卷】2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10分)主题古诗文名句渴望和平杜甫的“(1)_,崔九堂前几度闻”勾起了诗人对过往安宁岁月的美好回忆。岑参的“遥怜故园菊,(2)_”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关心好友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用“(3)_,_”两句,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借“(4)_,_”寄托对远方朋友的
2、关切和挂念。思念家乡思乡是萦绕在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仰望茫茫苍穹,马致远轻吟“(5)_,_”,那一刻,西下的残阳更映衬出游子的孤独;王湾站在小舟之上,高唱“(6)_?_”,那一刻,大雁成了传递乡情的信使。二、读思(40分)(一)说到重阳,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活动一:体验重阳节俗】3一位同学拟写了介绍重阳节来历的文稿,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之名,来源于易经。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
3、秦。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春秋战国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天帝和祖先的活动,由此逐渐形成重阳思亲祭祖的节俗。古人认为,“九”是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九月九日两个至数相遇,故此被视为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吉日。相传自汉代起,民间就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如今,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弘扬中华民族“_”的美德。(1)这位同学想确定文段中两处加点字的读音和处应使用的标点,下面的判断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重”在文中是“重叠”的意思,应读chn
4、g。B“溯”读音为s,本义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C处应使用双引号,用以标示这一文件名。D处应使用双引号,用来突出强调这一节日。(2)这位同学想在文稿的最后引用一句名言,请你根据文意,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填入处。(2分)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活动二:品味节日情韵】4某班级为办墙报写了一个语段,请你结合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格式,补写两个句子,丰富语段内容。(4分)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就进入了一个文化与情感交融的世界。驻足陵前,我们感受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淡淡哀伤;远眺汨罗,我们感受到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5、而求索”的一片赤诚;七夕鹊鸣,我们感受到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情劝勉;_,_;_,_【活动三:感受经典魅力】5在阅读朝花夕拾活动中,请结合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按要求完成题目。(5分)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要求:朝花夕拾中的很多篇目都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或提及,展现了他的成长经历。请结合五猖会相关内容,简述鲁迅童年生活的“乐”或“忧”。(写一点即可)(二)走向佳处舒国治天地之间,其唯走路乎。能够走路,是世上最美之事。无论何处皆能去得,无论何样景致皆能明晰见得。当心中有些微烦闷,腹中有少许块垒,放步去走,只消一二十分钟,烦
6、闷、块垒便能渐渐散去。若再走下去,愈走便愈接近另一个境地,心中烦闷渐除,美景亦一一奔入眼帘。若能自平地走到高山,自年轻走到年老,自东方走到西方,那是何等的福分!低头想事而走,岂不可惜?再重要的事,亦不应过度思虑,至少别在走路时闷着头去想。走路便该观看风景:路人的奔忙,巷子的曲折,阳台上晒的衣,墙头垂下的花;风刮掉某人的帽子,吹着它在地上滚跑全是走路时的风景。更别说山上耸立的奇峰、雨后的野瀑、山腰斜出的虬树等原本恒存于各地的绝景。人生得两腿,不仅是为了从甲地赶往乙地,更是_。6. “人生得两腿”除了“为了从甲地赶往乙地”还为了什么呢?请你结合语境,补写在文中横线处。(3分)7. 优秀的作品能给人
7、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积累,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8分)写作提示:根据文本提炼观点;不少于100字。(三)在班级举办的“感悟古文诗韵”交流会上,学习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古诗文的经验。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
8、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8【辨字音走进文本】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的读音和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参差不齐B差之毫厘,谬以千里C天气差暖9【明其意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3分)(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_,同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_。10【悟其理丰富思想】世说新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上面所选两则故事都体现着良好的家教和家风。选其中一则分析古人家庭中的家教和家风。(3分)11【取其精学以致用】如果你也在“咏雪”家庭集会现场
9、,接着胡儿和谢道韫的诗句,请你也来对上一句。(2分) 白雪纷纷何所似?(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3)_【甲】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注释】长文:陈元方之子,陈群。季方:陈元方之弟,陈谌。孝先:陈季方之子,陈忠。【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
10、不师周公。”(两则材料均选自世说新语)12【查字典释义】从下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中,选出“元方难为兄”中“难”的意思_(填序号)。(2分)13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1)【甲】文“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一句,引申出成语“难兄难弟”,但现在此成语之意和【甲】文中表达之意完全不同,甚至“难”的读音也不同。请根据上述提示,说说【甲】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2分)(2)【乙】文中,元方面对“究竟谁效法谁”的问题,是如何回答的?请在下面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2分)元方以孔子和周公作比,说明家君和袁公也是一样的情况:_三、读写(68分)14阅读下面的漫画儿孙满堂,请对漫画讽刺的现象进行简要评说,并有
11、针对性地拟制一则公益广告。要求:评论语言连贯得体,不超过70个字;公益广告词生动形象,不超过30个字。(6分)(1)评说:_(2)公益广告:_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15题。老父尚能撑撑船徐九宁家住河边,有一艘船,是最基本的家当和必需。我家也是,从一开始的木质船,到后来的水泥船,一艘又一艘地换。过河、赶集、打鱼、运送货品、去圩心里干活,凡事皆需坐船。也只有船,可以让我们行动自如,如履平地。虽然船换了一艘又一艘,但撑船的人,却始终未曾换过,他便是我的父亲。儿时长长的暑假,我常和父亲坐船去圩心里干活。去时,父亲在船尾撑船,我只管坐在船沿玩水,让碧蓝、清澈、凉凉的河水从手掌上流淌过,倍感舒畅。干活归来
12、,全身都累,我跳进停泊在树荫之下的船里,将帽子朝脸上一盖,倒头便睡,还是由父亲撑船回归。父亲喜欢用竹篙撑船,为此他专门在屋后种了一片竹林,以便随时取用新的、好用的竹篙。他用竹篙撑船时,左一下,右一下,既用蛮力,也用巧劲,该蛮时蛮,需巧时巧,在竹篙上自由切换。蛮巧之间,船便在河面上荡开一层层水纹,载着生活之重,浮水而行。年轻时,父亲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船上度过的。船是他的助手、伙伴,他是船的主心骨。他和船,是河面上一幅流动的朴素之画,是连接两岸的漂动之桥,是撑开明亮日子的责任担当,也是我们父子之情的表达载体。有一年秋天,我从县城的学校步行回家,到达家门口的河对岸时,已是半夜。我站在河埂上,朝对面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