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频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996115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107.7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频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频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 年高 语文 考前 冲刺 文学 文本 阅读 高频 考点 练习题 答案 解析 下载 _三轮冲刺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频考点练习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小题。白兰瓜毕淑敏 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 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端端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有人言传了:“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水多”

    2、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 “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向导为大家打气。 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 瓜节隆重开幕了。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郁连雪峰。孩子们头上戴着

    3、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个瓜的世界。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 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 突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出现了一个木乃伊似的老人。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零零地垛着一小堆瓜。他出现得那样突兀

    4、,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个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到苍黄的背景上。 “瓜甜吗?”我们停下车,习惯地问。老人慢吞吞地回答:“这里是安西呀!”因为别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老人树根一样的脸上没有表情。极便宜的价钱。 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过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了。抓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跌一样,撕扯不开。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种蜂蜜般的甜。 真不知如此苦早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 安西地处荒沙,日照极强

    5、,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白兰瓜原籍美洲,移居中国后,由“蜜露” 改名“白兰”,现在已成为甘肃特产。它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还要好。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我也想过,是否因为那天的极度干渴才使这沙漠之中的瓜显得格外甘甜。后来遇到过几次同样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无与伦比。 想想这瓜,很有感触。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它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 啊!瓜州的瓜啊!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好

    6、比一个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有删改)(1) 第到第段写到向导,有哪些作用? (2) 第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 (3) 第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 (4) 第段说“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对这个道理进行评析。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四小题。我与地坛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

    7、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8、,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

    9、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攴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

    10、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

    11、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选自

    12、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删改)(1) 分析第段中加点词“等待”的表达效果。(2) 第段大量地引用了“我”小说中的语句,对此加以分析。(3) 第段用了一组排比句“譬如”,对此加以赏析。(4)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意义。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四小题。敦 煌 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间和风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 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

    13、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

    14、。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一匹迈着舞步的马。绘画人将灵魂里的歌声流泻到马步上大地就是琴键,马蹄踩踏在音乐上,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 一位美丽的女菩萨。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认人油然而生爱心。她就像是邻居家年轻的少妇,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光辉,丰腴的手臂叫人想偷偷伸过手去摸上一摸,瞧她那隐然含笑的样子,应该是不会生气的。神和佛在这里传达着人间的欢娱。 一幅童子嬉戏图。嬉戏中的儿童,那份童稚天真,那份童趣,或许他们天生地一下就接近了真正的经义? 他们都是谁?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把一生的时光都留在洞窟?我惊叹于那些一笔一画抄出来的经书,

    15、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最终排成一张纸,一张纸接一张纸码成垛堆成山,多少生命成年累月就这样抄下来,一生做着同一件事情,生命逝去了,他们的痕迹还在。 一个人终其一生,将生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不管那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当众多的生命为某一件事情聚集到一起,甚至一代接一代专注于同一件事情时,这便是伟大敦哉煌也! 看着那一尊顶天立地山一般高大的佛像。山做成的身躯,自然有着山的气象,山的沉静,山的大度,山的厚重。可是,在它的宏大中却不失细腻:那平静的面容,眉宇间充满会通天地得之于心的灵光,那是从灵魂从生命中流溢出来的光辉;那根修长的手指,当它沿着一定的坡度微微往上一翘时,你感到那上面倾注了多少灵魂

    16、的美丽;还有那手臂的自然垂下,衣身上的皱痕在生的追求拓展到死后,神在众多的生命中坐直了身子,让后来的人惊叹生命的伟大。 他们是些关注灵魂的人。穷其一生,只为把灵魂安置在洞窟里。 在这一行行规规整整的字迹里,在这大处着笔美轮美奂的神像壁画里,我看到古人专注的眼神,就在这些神像后面,他们是真正的神。就是他们,让生命在同面前的洞壁上飞扬起事,让自己的精神顶天立地站在这里,以至多少年以后,一见之下,就把我们这些为外物所因扰所同化的现代人,一下带到云端。 敦煌等在它的洞窟里,等待它的颜色再度回到地面,等待它的声音在风中传响,等待它的底气来到我们身上,鸣沙山,沉默千年的沙石,在朝我的臂腿发出鸣响。(1)

    17、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 第段至第段描写了敦煌雕塑,对此加以分析。(3) 第段感叹“敦哉煌也”,分析这句话在构思上的作用。(4) 赏析文章的结尾段。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小题。挺拔之姿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

    18、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

    19、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

    20、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汩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

    21、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塵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

    22、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竟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

    23、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睛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1) 题目为“挺拔之姿”,第段为什么要写扭曲的竹子? (2) 简析文中提及那么多的古人及其作品的用意。 (3) 从结构和内容上赏析第段的表达效果。 (4) 苏轼曾有诗言“不可居无竹”,请以苏轼为例阐释第段画线句。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四小题。太湖碎锦范烟桥 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

    24、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

    25、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

    26、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

    27、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署的妤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

    28、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许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1) 概述第段描写东山“胜概”的行文思路。 (2

    29、) 第段为什么要叙述与西山相关的诗句和传说? (3) 赏析本文的标题“太湖碎锦”。 (4) 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对此作评价。 6.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金佛手刘泷 台上台下。人们浸泡在哽咽、号啕和泪水的海洋里。 玄色幕布尚未拉上,而于水的姐姐跳上戏台趴抚着弟弟的躯体哭喊起来。哭声可以传播,甚至可以传染。就怪刘恩那一刀。本来在演戏,但到最后,刘恩竟然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于水后背,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血,喷溅四溢,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吆西,吆西!”岩下晋三坐在前排的太师椅上,把雪白的手套往戏台上扔。 于水是昨天一早回的铜台沟。于水是黑山游

    30、击队交通员。刘恩派人报信儿,小日本盯上了铜台喇嘛庙的金佛手,要他将金佛手带回游击队,保护起来。岂料,于水前脚进村,在刘恩家刚刚端起水碗,岩下晋三就带两名伪军闯了进来。 岩下的眼睛俨然野黄蜂,鼓突,贴着于水眼睛问:“你的,什么的干活?” “他的,良民,大大的良民。”刘恩急忙说道。“良民证的有?”岩下伸出光洁白嫩的右手。于水怔愣,刘恩扯他衣袋,说:“太君要良民证。” 于水的汗水倏地出来了。昨天,刘恩才把自己做的假证给他,能蒙混过关吗?他迟疑地把证件掏出来。岩下把良民证贴近自己眼睛,觑。纸张淡黄颜色,封皮印有喀喇沁右翼旗殷红的印章,和真的别无二致。岩下扯过于水的手,狗一样,嗅,说:“你的,有肥皂味,

    31、不是农夫!” 刘恩忙说:“他是唱戏的,胆小,和我一样。”“唱戏!吆西。明天的演,我的要看。”这个驻扎锡伯河川的日军曹长,率日伪军在铜台沟炮楼驻守,是不能得罪的。岩下嗜妤中国戏剧,当然,他要于水演戏,乃一箭双雕:不会演戏,一定是八路!谁知居然演得这般好。 “吆西!人死了的,吆西!”岩下醉了一般,踢踏着牛皮鞋回了炮楼。刘恩这才对于水的姐姐说:“我们这是演戏呢,是障眼法,你怎么当真了呢?”于水忽地坐起来,说:“吓死我了!”于水的姐姐捶了刘恩一拳:“把你能的,又是血又是刀的,我哪经过这个?” 刘恩说:“于水,走,我们琢磨大事去。”在暗室,刘恩点燃蜡烛,从红绸布里拿出金佛手。佛手与真人的手相似,微握,呈

    32、莲花状,熠熠生辉,具冇阳光与醍醐的温暖和力量。刘恩说:“这是铜台庙镇庙之宝,日本人一直觊觎呢,放在铜台沟很不安全,我们要设法将其送到游击队。”于水说:“嗯,鬼子把炮楼盖在了我们家门口,是该想个法子了。”“我有法子。”刘恩眯缝着眼,说“天机不可泄露。” 翌日,岩下找上门来,指着于水说:“我要和你演对手戏,看你是不是好演员的干活。” 戏台上,按着岩下的意思,于水是捅人的人,岩下是被捅的人。在后台,于水抓起一把真剑,却被刘恩压住手腕,递给他那柄演戏用的能够收缩的橡皮剑。演至关键处,就见于水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岩下后背。剑柄几近陷落,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血色弥漫,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有

    33、顷,扑通倒地的岩下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上去拍刘恩和于水的肩:“吆西!”之后,岩下将戏装一脱,要和于水转换角色,继续演戏。刘恩皱下眉头,将他们引入后台,分头化装。 观众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 演着演着,只见岩下拔出长剑,对准于水胸膛刺去。于水下意识用手一挡,宝剑呼啸而至,眼睁睁地,血光四溅,噗,于水左手从腕部飞落,跌至戏台。 啊!人们大张着嘴,闭不上了。于水哎哟一声,捂着手腕,在血泊中,翻滚。刘恩脸色灰黄,汗水污浊,说:“太君,你用错了剑,这是真剑。”说罢,他接过岩下手里的宝剑,一挥,身边的桌案竟咔嚓掉了一角。岩下眼睛直了,盯着那只血染的手,用手捂住了嘴巴。 刘恩喊:“救人要紧!”人们套上马车,

    34、将于水和断手一同裹在棉被里,往县城拉。在村口,岩下堵住了众人。他粗暴地掀开棉被,拽过于水的左臂看。左臂大部缠着纱布,尤其手腕,像肿胀的倭瓜,血迹斑斑。岩下厌恶地挥挥手,马车绝尘而去。 后记:都夸刘恩是高手。而今,金佛手在赤峰博物馆依旧灿烂。刘恩后来因为制作、贩卖假粮票,身陷囹圄绝命。(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 年第 4 期,有删改)(1) 简析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 分析第段两次出现“在阳光下,灼目如花”的艺术效果。 (3) 下列对小说以“金佛手”为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佛手”是贯穿全文的叙述线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而曲折有致。B“金佛手”是敌我矛盾冲突的焦点,突显出游击队员保护

    35、文物的机智和勇敢。C保护“金佛手”是小说核心内容,两次演戏都是为迷惑岩下所设的障眼法。D游击队员为“金佛手”而断手,突出了其文物保护价值,深化了作品主旨。(4) 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刘恩形象的性格特点。 (5) 有人说小说的“后记”部分有损刘恩的形象,不如删去。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7.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四小题。丽江寓言郑朝晖 王珂是个北京人,在丽江大研古城开一个客栈。我住他家的第一个晚上他带我去了小镇深处一个酒吧听歌。酒吧的主人是一个东北小伙,既不招呼客人,也不端酒递水,只是抱着一把吉他,一个人咪一点点酒,开始自顾自歌唱。在那里坐哪儿,喝什么,都是客人自便,我们对于那个小伙来

    36、说就仿佛空气。小伙子唱着一首忧伤的歌,大概的意思总是与流浪以及家乡有关。坐在我邻桌的一个成都姑娘,听着听着就哭了出门的时候,我很认真地问王珂,想不想北京,他说,想。问他打不打算回去,他说,不打算。问他是不是准备在丽江一辈子,他说,不知道。 大研古城其实也有幽寂的时光,游客不多的时候,长长的石板路,照着斜斜的阳光,泛出冷冷的光,如果你认真地听,或许还能在这样的寂静里听出曾经的马帮寂寞的马铃声:叮呤叮呤也有幽寂的地方,出城不远,就有一些散落在雪山脚下的村落,安静沉默与热闹的丽江仿佛是两个世界。我不爱喧闹,所以就往那里走。村子里空空的,大概都在地里忙活,只有我和妻子是闲人,背着手东张西望。我们到的这

    37、个村子是一个白族的村居,每家每户都把自己的门楣、照壁、屋舍拾掇得干干净净。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却不显得富丽堂皇,而是肃静清洁。照壁上往往写着“耕读传家”“旭日东升”之类的吉语。墙是雪白的,字是漆黑的,不知为什么总给人种特别安定踏实的感觉。也去过很多作为景点的古村落,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的原住民家的门总是紧紧地关着的,因为喧闹的街上的生活和他们真实的日常起居并不是一件事。而在这个安静的村子里,我发现家家户户的院门都舒舒服服地敞开着,仿佛一个人在暖暖的阳光下伸着懒腰,散骨舒筋一般。 东张西望尚嫌不足,大着胆子就冒冒失失地进了人家的大门。院子里静静的,“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正是白族最典型的样式,只是

    38、其中一房正在重建,屋梁已经架好,石墙垒了一半。不过,整个施工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庭柱上也没忘记贴上喜庆的对联。我们正在瞻望赞叹,一个中年汉子从另一间房里出来,一脸诧异。我们赶紧道歉,没承想,他却热情地邀请我们在廊檐下就座,不一会儿,又从灶下端来几碗热水请我们喝。我们受宠若惊地接了碗,和主人一起在午后暖暖的阳光里明净的天宇下聊起了家常。 白族大哥先是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屋子和用料,讲解了白族屋子的基本格局。白族人是很在意自己的屋子的。所谓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是“茅草房,油香香”。就是说造房子是白族人的毕生大事,不敢马虎,大哥说这里的木材选料、加工、雕刻都是自己亲手来做。“毕竟是自己的

    39、家呢。”大哥咪咪笑着说。 从房子自然说到了家事,大哥告诉我们自己的儿子在部队当兵,想考军校,房子是为他结婚准备的,不过孩子还没有对象哩,所以不急,慢慢盖,慢工岀细活不是?说着就转身进了屋,捧出一个镜框,给我们看儿子的照片。我们直夸他的儿子俊,他嘿嘿笑着说“随他娘,随他娘”。我们也注意到镜框里有一张大大的照片,是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女子,真的很好看。大哥摩挲了镜框,淡淡地说,他娘去年“走的”,说完又轻轻摩挲了一下镜框,仿佛要掸去原本就并不存在的灰尘。我们一下子竟然说不出话来,只顾默默地吹开漂在水上的草灰喝水,大哥也回头认真地打量起新屋子的屋梁。四周静静的,只有云南冬天特有的风,咻咻地从我们的头顶吹过

    40、。过了一会儿,大哥开始说起过年的事情,说自己这几天杀了肥鹅,做了熏肉,等儿子回来过年,“那时候村子里就热闹了,我们是个大家族,过年兄弟几家一起过,开心。” 他也问我们打哪儿来,我们说上海,大哥说,上海老大了,电视里见过,也想去看看。我们说,上海节奏太快,大家都忙得紧,不像这里悠闲自在。大哥说:“其实都一样的,最要紧的是心里踏实,干自己的活,吃自己的饭,踏实,是不是?”他憨憨地笑着,大口喝着碗里的水。 不知不觉,日头偏西了,我们告辞,大哥却执意要把我们送到村口,一路寒暄,还顺路看了他家的稻田。临别的时候,他很郑重地说“以后来丽江,记得回来看看。”其实我写下这件事的时候距离那时已经快十年了,但是这

    41、句话却依然真真切切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我的眼圈不知为什么就红了,我对妻子说,你听到了吗?他叫我们“回来看看”。回客栈的路上,我对妻子说,你知道我们碗里为什么有草木灰吗?其实,这些草木灰是故意撒的,走远路的客人口渴,如果一口气把碗里的水喝了,容易呛着或者烫着,吹一吹再喝,定定神,慢慢喝,这是一种关切。妻子说,我觉得那水喝起来真香呢。 晩上和王珂说起了这事儿。王珂默默地品着他钟爱的滇红,没有说话。第二天早晨一见我,王珂忽然说,哎,你那天问我还走不走,我看哪,我得在这里一辈子了。说完转身就出了门。(选自乐艺会2018 年 4 月 5 日)(1) 第段画线句运用比拟手法,贴切形象,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42、 (2) 第段白族大哥的心情出现了几次波动转折,请对此进行分析。 (3) 分析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水碗中的草木灰的用意。 (4) 文章开篇写“我”问王珂“是不是准备在丽江一辈子,他说,不知道”,但结尾王珂却突然说“我得在这里一辈子了”。请通读全文,推测王珂想法改变的原因。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四小题。我的母亲汪曾祺 我父亲结过三次婚。我的生母姓杨。我不知道她的学名。前年我写信问我的姐姐我们的母亲叫什么。一个人怎么会连自己母亲的名字都不知道呢?因为我母亲活着的时候我太小了。 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就故去了。我对她一点印象都没有。她得的是肺病,病后即移住在一个叫“小房”的房间里,她也不让人把我抱去看

    43、她。我只记得我父亲用一个煤油箱自制了一个炉子。煤油箱横放着,有两个火口,可以同时为母亲熬粥,熬参汤、燕窝,另外还记得我父亲雇了只船陪她到淮城去就医,我是随船去的。还记得小船中途停泊时,父亲在船头钓鱼,我记得船舱里挂了好多大头菜。我一直记得大头菜的气味。 我只能从母亲的画像看看她。据我的大姑妈说,这张像画得很像。画像上的母亲很瘦,眉尖微蹙。样子和我的姐姐很相似。我母亲是读过书的。她病倒之前毎天还写一张大字。我曾在我父亲的画室里找出一摞母亲写的大字,字写得很清秀。 前年我回家乡,见着一个老邻居,她记得我母亲,看见过我母亲在花园里看花这家邻居和我们家的花园只隔一堵短墙。我母亲叫她“小新娘子”。“小新

    44、娘子,过来过来,给你一朵花戴。”我于是妤像看见母亲在花园里看花,并且觉得她对邻居很和善。这位“小新娘子”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了! 我还记得我母亲爱吃京冬菜。这东西我们家乡是没有的,是托做京官的亲戚带回来的,装在陶制的罐子里。 我母亲死后,她养病的那间“小房”锁了起来,里面堆放着她生前用的东西,全部嫁妆“摞橱”、皮箱和铜火盆,朱漆的火盆架子我的继母有时开锁进去,取一两样东西,我跟着进去看过。“小房”外面有一个小天井。靠南有一个秋叶形的小花台。花台上开了一些秋海棠。这些海棠自开自落,没人管它。花很伶仃,但是颜色很红。 我的第一个继母娘家姓张。她们家原来在张家庄住,是个乡下财主。后来在城里盖了房子

    45、,才搬进城来。我的继母幼年丧母,她是跟她姑妈长大的。继母身体不好,婚前咳嗽得很厉害,和我父亲拜堂时是服用了一种进口的杏仁露压住的。 她是长女,但是我的外公显然并不钟爱她。她的陪嫁妆奁是不丰的。有一次,她要带我们到外公家拜年,她打扮了一下,换了一件灰鼠的皮袄。我觉得她一定会冷,这样的天气,穿件灰鼠皮袄怎么行呢?然而她只有一件皮袄。我忽然对我的继母产生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我可怜她,也爱她。 后娘不好当。我的继母进门就遇到一个局面,“前房”(我的生母)留下三个孩子:我姐姐,我,还有一个妹妹。这对于“后娘”当然会是沉重的负担。上有婆婆,中有大姑子,小姑子,还有些亲戚邻居,她们都拿眼睛看着,拿耳朵听着。

    46、 也许我和娘(我们都叫继母为娘)有缘,娘很喜欢我。 她毎次回娘家,都是吃了晚饭才回来。张家总是叫两辆黄包车,姐姐和妺妺坐一辆,娘搂着我坐一辆。张家有个规矩(这规矩是很多人家都有的),姑娘回自己婆家,要给孩子手里拿两根点着了的安息香。我于是拿着两根安息香,偎在娘怀里。黄包车慢慢地走着。两旁人家、店铺的影子向后移动着,我有点迷糊。闻着安息香的香味,我觉得很幸福。 小学一年级时,冬天,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大便急了,憋不住,拉在裤子里了(我记得我拉的屎是热腾腾的)。我兜着一裤兜屎,一扭一扭地回了家。我的继母一闻,二话没说,赶紧烧水,给我洗了屁股。她把我擦干净了,让我围着棉被坐着。接着就给我洗衬裤刷棉裤。她不但没有说我一句,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我妹妹长了头虱,娘煎草药给她洗头,用篦子给她篦头发。张氏娘认识字,念过女儿经。女儿经有几个版本,她念过的那本,她从娘家带了过来,我看过,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张家长,李家短,别人的事情我不管。”她就是按照这一类道徳规范做人的。她有时念经,她是为她的姑妈念的。 她做的饭菜有些是乡下做法,比如番瓜(南瓜)熬面疙瘩、煮百合先用油炒一下。我觉得这样的吃法很怪。 她死于肺病。 我的第二个继母姓任。任家是邵伯大地主,庄园有几座大门,庄园外有壕沟吊桥。 我父亲是到邵伯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频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9611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