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参考模板范本.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六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参考模板范本.ppt》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化学键 分子结构 参考 模板 范本
- 资源描述:
-
1、 第六章第六章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在在 20 世纪最初的世纪最初的 20 年里,随着年里,随着原子结构的秘密逐渐被揭示,原子与原子结构的秘密逐渐被揭示,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与离子之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科学界的关注,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科学界的关注,产生了化学键理论。产生了化学键理论。20 世纪世纪 30 年代前后,量子力年代前后,量子力学理论的建立及其在化学领域的应学理论的建立及其在化学领域的应用,使得化学键理论及分子结构的用,使得化学键理论及分子结构的研究工作得到飞速发展。研究工作得到飞速发展。6.1 离子键理论离子键理论 1916 年德
2、国科学家科塞尔年德国科学家科塞尔(Kossel)提出离子键理论。)提出离子键理论。6.1.1 离子键的形成离子键的形成 以以 NaCl 为例。为例。1.形成过程形成过程 Na e Na+Cl +e Cl 第一步第一步 电子转移形成离子:电子转移形成离子:相应的电子构型变化相应的电子构型变化为为 得到稀有气体得到稀有气体 Ne 原子的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形成稳定离子。电子层结构,形成稳定离子。2s2 2p6 3s1 2s2 2p6 Na Na+3s2 3p5 3s2 3p6 Cl Cl 得到稀有气体得到稀有气体 Ar 原子的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形成稳定离子。电子层结构,形成稳定离子。根据得失电子的个
3、数,可以确定根据得失电子的个数,可以确定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例如氯化钠中例如氯化钠中 Na 为为 +1 价价 Cl 为为 1 价价 第二步第二步 靠静电吸引,形成化靠静电吸引,形成化学键。学键。Na+和和 Cl 在静电引力的作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接近,并稳定在使体系势能最用下接近,并稳定在使体系势能最低的距离上。低的距离上。体系的势能与核间距之间的体系的势能与核间距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关系如图所示:V0r0rVr0V0r0rVr0 横坐标横坐标 核间距核间距 r;纵坐标纵坐标 体系的势能体系的势能 V。V0r0rVr0 纵坐标的零点纵坐标的零点 当当 r 无穷大时
4、,无穷大时,即两核之间无限远时的势能。即两核之间无限远时的势能。下面来考察下面来考察 Na+和和 Cl 彼此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势能接近的过程中,势能 V 的变化。的变化。V0rV0r0r r r0 当当 r 减小时,正负离减小时,正负离子靠静电相互吸引,势能子靠静电相互吸引,势能 V 减小,体减小,体系趋于稳定。系趋于稳定。V0r0r r 1.7,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一般认为,一般认为,1.7 时离子键的成分大于时离子键的成分大于 50%即除离子间靠静电相互吸引外,即除离子间靠静电相互吸引外,尚有共用电子对的作用。尚有共用电子对的作用。Na+2s2 2p6 Cl
5、 3s2 3p6 Ag+4d10 Zn2+3d10 形成离子键的两个原子,形成离子键的两个原子,只需只需转移少数的电子,就应达到稳定电转移少数的电子,就应达到稳定电子构子构型型。Na+2s2 2p6,Cl 3s2 3p6,转移一个电子即达到稀有气体转移一个电子即达到稀有气体稳定结构。稳定结构。Ag+4d10,Zn2+3d10,转移一个或两个电子即达到转移一个或两个电子即达到 d 轨道全充满的稳定结构。轨道全充满的稳定结构。而而 C 和和 Si 原子的电子构型为原子的电子构型为 s2p2,要失去或得到四个电子,要失去或得到四个电子,才才能形成稳定离子,比较困难。能形成稳定离子,比较困难。所以所以
6、 C 和和 Si 一般不形成离子一般不形成离子键。如键。如 CCl4,SiF4 等,均为共价等,均为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形成离子键时应释放较多能量。形成离子键时应释放较多能量。在形成离子键时,以放热的形式,在形成离子键时,以放热的形式,释放较多的能量。释放较多的能量。Na(s)+Cl2(g)NaCl(s)H=411.2 kJ mol112 6.1.2 离子键的特征离子键的特征 1.作用力的实质是静电引力作用力的实质是静电引力 离子键作用力的实质是静电离子键作用力的实质是静电引力,静电引力引力,静电引力 F 符合公式符合公式F q1 q2r2 q1,q2 分别为正负离子所带电分别为正负离子所带电
7、荷量,荷量,r 为正负离子的核间距离。为正负离子的核间距离。F q1 q2r2 2.离子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离子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静电引力的实质,决定了一个静电引力的实质,决定了一个离子与任何方向的电性不同的离子离子与任何方向的电性不同的离子相吸引而成键,所以离子键无方向相吸引而成键,所以离子键无方向性;性;且只要是正负离子之间,则彼且只要是正负离子之间,则彼此吸引,即无饱和性。此吸引,即无饱和性。学习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学习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后,会加深对此的理解。后,会加深对此的理解。6.1.3 离子键的强度离子键的强度 1.键能和晶格能键能和晶格能 键能(键能(以以 NaCl 为例为
8、例)1 mol 气态气态 NaCl 分子,解离成分子,解离成气态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为离子气态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为离子键的键能,用键的键能,用 Ei 表示。表示。键能键能 Ei 越大,表示离子键越强。越大,表示离子键越强。NaCl(g)Na(g)+Cl(g)H =Ei 晶格能(晶格能(以以 NaCl 为例为例)1 mol NaCl 晶体分解成气态的正晶体分解成气态的正负离子时,吸收的能量,用负离子时,吸收的能量,用 U 表示。表示。NaCl(s)Na+(g)+Cl(g)H=U 晶格能晶格能 U 越大,表示晶体越大,表示晶体分解成离子时吸收的能量越多,分解成离子时吸收的能量越多,说明离子键
9、越强。说明离子键越强。NaCl(s)Na+(g)+Cl(g)H=U 键能键能 Ei 和晶格能和晶格能 U,均能表示,均能表示离子键的强度,而且大小关系一致。离子键的强度,而且大小关系一致。晶格能比较常用。晶格能比较常用。NaCl(s)Na+(g)+Cl(g)H=U NaCl(g)Na(g)+Cl(g)H=Ei 2.晶格能和键能的计算晶格能和键能的计算设计在一热力学循环过程中。设计在一热力学循环过程中。NaCl(s)Na+(g)+Cl(g)玻恩(玻恩(Born)和哈伯()和哈伯(Haber)将反应将反应 Na+(g)H3 H6 H4Cl(g)H5+Na(g)H1 H2Cl (g)Na(s)+Cl
10、2 (g)NaCl(s)12 NaCl(s)Na+(g)+Cl(g)这就是玻恩哈伯循环,据此由已这就是玻恩哈伯循环,据此由已知的热力学数据,可以计算晶格能。知的热力学数据,可以计算晶格能。Na+(g)H3 H6 H4Cl(g)H5+Na(g)H1 H2Cl (g)Na(s)+Cl2 (g)NaCl(s)12 H1 是是 Na(s)的的原子化热原子化热 A;H1 =A =108 kJ mol1;Na(g)H1 Na+(g)H3 H6 H4Cl(g)+H5 H2Cl (g)Na(s)+Cl2 (g)NaCl(s)12 H2 是是 Cl2(g)的解离能的解离能 D 的一半,的一半,Na+(g)H3
11、H6 H4Cl(g)H5+H2Cl (g)Na(g)H1 Na(s)+Cl2 (g)NaCl(s)12 H2 =D =121 kJ mol1;12 H3 是是 Na 的第一电离能的第一电离能 I1,H3 =I1 =496 kJ mol1;Na+(g)H3 H6 H4Cl(g)H5+Na(g)H1 H2Cl (g)Na(s)+Cl2 (g)NaCl(s)12 H4 是是 Cl 的的电子亲和能电子亲和能 E1 的相反数,的相反数,H4 =E1 =349 kJ mol1;H4Cl(g)H6 H5+Na+(g)H3 Na(g)H1 H2Cl (g)Na(s)+Cl2 (g)NaCl(s)12 H5=?
12、U,H5 是晶格能是晶格能 U 的相反数;的相反数;H5+Na+(g)H3 H4Cl(g)Na(g)H1 H2Cl (g)Na(s)+Cl2 (g)NaCl(s)12 H6 是是 NaCl 的标准生成热,的标准生成热,H6 H6 =fHm =411 kJ mol1 Na+(g)H3 H4Cl(g)H5+Na(g)H1 H2Cl (g)Na(s)+Cl2 (g)NaCl(s)12 由盖斯定律由盖斯定律 H6 =H1+H2+H3+H4+H5 Na+(g)H3 H6 H4Cl(g)H5+Na(g)H1 H2Cl (g)Na(s)+Cl2 (g)NaCl(s)12 所以所以 H5 =H6(H1+H2+
13、H3+H4)H6 =H1+H2+H3+H4+H5 所以所以 H5=(H1+H2+H3+H4)H6 H5=H6(H1+H2+H3+H4)即即 U =H1 +H2 +H3 +H4 H6 =A+D+I1 E f Hm21 U =(108+121+496 349+411)kJ mol1 =787 kJ mol1 以上是利用玻恩哈伯循环以上是利用玻恩哈伯循环讨论和计算晶格能。讨论和计算晶格能。U =H1 +H2 +H3 +H4 H6 =A +D+I1 E f Hm 12 利用盖斯定律,也可以计算利用盖斯定律,也可以计算 NaCl 的离子键的键能。的离子键的键能。NaCl(g)Na(g)+Cl(g)H =
14、Ei H1 Na+(g)H2Cl(g)H4 H3+NaCl(s)Na(g)+Cl(g)NaCl(g)H5=Ei NaCl(g)Na(g)+Cl(g)H =Ei H1 Na 的第一电离能的第一电离能 I1;H1 Na+(g)H2Cl(g)H4 H3+NaCl(s)Na(g)+Cl(g)NaCl(g)H5=Ei H2 Cl 的电子亲和能的电子亲和能 E 的相反数的相反数 E;H3 NaCl 的晶格能的晶格能 U 所以可以通过所以可以通过 I1,E,U 和和 S 可求出键能可求出键能 Ei。H1 Na+(g)H2Cl(g)H4 H3+NaCl(s)Na(g)+Cl(g)NaCl(g)H5=Ei H4
15、 NaCl 的升华热的升华热 S;的相反数的相反数 U;3.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 离子键的实质是静电引力离子键的实质是静电引力 F q1 q2r2 影响影响 F 大小的因素当然有离子大小的因素当然有离子的电荷的电荷量量 q 和离子之间的距离和离子之间的距离 r 。F q1 q2r2 离子之间的距离离子之间的距离 r 将具体体现将具体体现在离子半径上。在离子半径上。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还有因素还有离子的电子构型离子的电子构型。这一点将在本章的最后一节这一点将在本章的最后一节讨论。讨论。+1 1 m.p.801 U 787 kJ mol1 (1)离子电荷数的影响
16、离子电荷数的影响 +2 2 2806 3916 kJ mol1 电荷高,离子键强。电荷高,离子键强。NaCl MgO (2)离子半径的影响离子半径的影响 半径大,离子间距大,作用力小;半径大,离子间距大,作用力小;相反,半径小,作用力大。相反,半径小,作用力大。Cl 半径小半径小 m.p.801 U 787 kJ mol1 I 半径大半径大 660 686 kJ mol1NaCl NaI 4.离子半径离子半径 将离子晶体中的离子看成是将离子晶体中的离子看成是相切的球体,正负离子的核间距相切的球体,正负离子的核间距 d 则是则是 r+和和 r 之和之和。(1)离子半径概念离子半径概念dr+r d
17、 值可由晶体的值可由晶体的 X 射线衍射射线衍射实验测得实验测得。例如例如 MgO d=210 pm MgO d =210 pm d =r +r =210 pmMg2+O2dr+r 1926 年,哥德希密特年,哥德希密特(Goldschmidt)用光学方)用光学方法测得法测得 F 和和 O2 的半径,的半径,分别为分别为 133 pm 和和 132 pm。=210 pm 132 pm=78 pm 结合结合 X 射线衍射所得的射线衍射所得的 d 值,得到一系列离子半径。值,得到一系列离子半径。这种离子半径为哥德希密特这种离子半径为哥德希密特半径。半径。r =d rMgOO2Mg2+1927 年,
18、鲍林把最外层电子到年,鲍林把最外层电子到核的距离,定义为离子半径。并利用核的距离,定义为离子半径。并利用有效核电荷等数据,求出一套离子半有效核电荷等数据,求出一套离子半径数值,被称为鲍林半径径数值,被称为鲍林半径。在比较半径大小和讨论变化规律在比较半径大小和讨论变化规律时,多采用鲍林半径时,多采用鲍林半径。(2)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层增加,具有相同电荷电子层增加,具有相同电荷数的离子半径增数的离子半径增大大。F Cl Br I Li+Na+K+Rb+Mg2+Al3+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至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至右右离子电荷数升高,离子电荷
19、数升高,最高价离子半径最高价离子半径减小。减小。K+Ca2+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正离子,电荷高的半径小。正离子,电荷高的半径小。Ti4+Ti3+Fe3+0.414 时,配位数时,配位数为为 6。r+r 八配位八配位的介稳状态的对角面图中的介稳状态的对角面图中ABCD 是矩形。是矩形。ABCDABCDABCD 可以求得可以求得 =0.732r+r 结论结论 为为 0.414 0.732 时,为六配位时,为六配位 NaCl 式晶体结构。式晶体结构。r+r 当当 r+继续增加,达到并继续增加,达到并超过超过 0.732 时,即正离时,即正离子周围可容纳更多负离子时,子周围可容纳更
20、多负离子时,为八配位。为八配位。r+r 若若 r+再增大,当再增大,当 1.000 时,可以有十二配位。时,可以有十二配位。r+r+若若 r+变小,当变小,当 0.414 时,时,则出现下面右图所示的则出现下面右图所示的情况。情况。r+r 即即出现负出现负离子相切,离子相切,负负离子离子正正离子相离的不稳定状态。这时离子相离的不稳定状态。这时配位数将变成配位数将变成 4。+总之,配位数与总之,配位数与 r+/r 之比相关:之比相关:0.225 0.414 四配位四配位 ZnS 式晶体结构式晶体结构 0.414 0.732 六配位六配位 NaCl 式晶体结构式晶体结构 0.732 1.000 八
21、配位八配位 CsCl 式晶体结构式晶体结构 r+再减小,再减小,0,D 0)rV0Dro 这表明这表明 r =r0 时,两个时,两个 H 原子之间形成了化学键。原子之间形成了化学键。rV0Dro 2 H H2 H=E(氢分子)(氢分子)2 E(氢原子)(氢原子)=D 0即即 H 0=D 0,2 H H2 这表示由这表示由 2 个氢原子形成个氢原子形成氢分子时,放出热量。氢分子时,放出热量。其其 H 0,H=2 E(氢原子)(氢原子)E(氢分子)(氢分子)即即 H 0 这说明破坏这说明破坏 H2 的化学键要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此能量吸收能量,此能量 D 的大小与的大小与 H2 分子中的键能有关。
22、分子中的键能有关。过程过程 H2 2 H H 0 计算还表明,若两个计算还表明,若两个 1s 电子以相同电子以相同自旋的方式靠近,则自旋的方式靠近,则 r 越小,越小,V 越大。越大。rV0Dro 两个两个 1s 电子以相同自旋的方式电子以相同自旋的方式靠近。此时,不形成化学键。靠近。此时,不形成化学键。rV0Dro 两个两个 1s 电子以相同自旋的方式电子以相同自旋的方式靠近。此时,能量不降低。见红线。靠近。此时,能量不降低。见红线。rV0Dro 结论结论 H2 中的化学键,可以中的化学键,可以认为是电子自旋相反成对,结果使认为是电子自旋相反成对,结果使体系的能量降低体系的能量降低。从电子云
23、的观点考虑,可认为从电子云的观点考虑,可认为 H 的的 1s 电子云在两核间重叠电子云在两核间重叠。电子在两核间出现的电子在两核间出现的概概率大,率大,形成负电区。形成负电区。两核吸引核间负电区,使两个两核吸引核间负电区,使两个 H 结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2.价键理论价键理论 将对将对 H2 的处理结果推广到的处理结果推广到其他分子中,形成了以量子力学其他分子中,形成了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价键理论为基础的价键理论(VB 法)。法)。(1)共价键的形成共价键的形成 A,B 两原子各有一个成单电两原子各有一个成单电子,当子,当 A,B 相互接近时,两电子相互接近时,两电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结成电子对
24、。以自旋相反的方式结成电子对。条件是:条件是:两个电子所在的原子两个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能量相近,对称性相同。轨道能量相近,对称性相同。于是于是体系能量降低,形成化学体系能量降低,形成化学键。一对电子形成一个共价键。键。一对电子形成一个共价键。形成的共价键越多,则体系能量形成的共价键越多,则体系能量越低,形成的分子越稳定。越低,形成的分子越稳定。因此,各原子中的未成对电子尽因此,各原子中的未成对电子尽可能多地形成共价键可能多地形成共价键。例如,例如,H2 中,可形成一个共价键;中,可形成一个共价键;HCl 分子中,也形成一个共价键。分子中,也形成一个共价键。N2 分子怎样呢分子怎样呢?已知已知
25、N 原子的价电子结构为原子的价电子结构为 2s2 2p3 2s2p 每个每个 N 原子有三个单电子,所原子有三个单电子,所以形成以形成 N2 分子时,分子时,N 原子与原子与 N 原原子之间可形成三个共价键。子之间可形成三个共价键。或或 N N N N写成写成 形成形成 CO 分子时,与分子时,与 N2 相仿,同样用了三对电子,形相仿,同样用了三对电子,形成三个共价键。成三个共价键。考察考察 CO 分子分子 O 2s2 2p4 C 2s2 2p2 与与 N2 不同之处是,其中有一个不同之处是,其中有一个共价键具有共价键具有特殊性特殊性 O 2s2 2p4 C 2s2 2p2 C 原子和原子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