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圯上敬履》教学资料-长版.doc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5969695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24.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圯上敬履》教学资料-长版.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圯上敬履 年级 语文 下册 15 教学 资料 下载 _其它资料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一五圯上敬履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张良是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字子房。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课文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刻画的是青年时期张良的一段奇异的经历。张良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开地、父平,曾五世相韩。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就在这种国破家亡,报仇未果的情况下,有了课文中所讲的故事。课

    2、文所反映的张良的核心品质就是他的隐忍有容,对老者的尊敬。面对老者的“直堕其履圯下”,张良虽“愕然,欲殴之”,但只因“其老”便能“强忍”,不但为老者拾履而且能遵照老者要求“长跪履之”,足见敬老之德在其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敬老在古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道德标准,也正是有这份隐忍和这份尊重,才赢得老者之笑,才会有与老者的进一步接触。与老者相约的过程中三次方成,除表现出老者的严格要求以外,也可看出张良的隐忍。而在这里年轻的张良能够这样相忍,除了敬老之外,也足见其强烈的求知欲和虚心求教、坚持不懈的恒心,也正是由于张良的这些品质,老者才传他以太公兵法。诵读此书为他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奠定了重要基础成大业者

    3、先成人,老者的“直堕其履”,老者的几次怒而离去,都是为了考验张良是否具备一个成大业的人的基本素质,而张良正是以自己道德品质上的闪光点,照亮了自己未来事业的平坦大道,也正是由于这种闪光点才使得他在楚汉的风云变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可谓是: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课文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对老者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对张良准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相得益彰,使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二、问题探究张良已为老父“取履”并“长跪履之”,老父为什么没有立刻将太公兵法送给张良?“取履”和“长跪履之”确实表现出张良的隐忍和敬老,可是太公兵法是要传给真正能成大业之人。成大业之人不仅要忍

    4、常人所不能忍,更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最起码的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与老人期而后,是绝对不允许的。老者后来的几次三番的离开,一方面是继续考验张良的隐忍程度究竟有多大,另一方面也是用行动来培养张良持之以恒、虚心求教、勤奋刻苦的精神,足见这位老者真是循循善诱、用心良苦啊!思考与讨论一、史记记载:张良“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珍重之意)祠之。留侯(张良的封号)死,并葬黄石”。结合课文内容,你对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描述有怎样的理解?你怎样看待张良和老父?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有关传奇色彩的描述,理解文中张良和老父的人物形象。史记用精练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正确把握人物形象是

    5、学习本课的重要内容。参考答案:关于这些传奇色彩的描述,应该是有其生活原型,但在流传过程中增添了许多传奇的成分,虽然也许有悖于事实,但毕竟反映了人们对事实所蕴含的某种精神的赞颂,同时,有了这些传奇色彩也增强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人们对张良的印象通常是一个谋士的形象,有着善于分析形势、谋略过人的特点。而本文着重描写了张良与黄石公之间取履与赠书的一段轶事,透过后面的传奇色彩,可以看出张良的为人有隐忍有容、尊重老者、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知错就改的特点。苏轼认为老父可能是秦朝时隐居的高士,他对张良一而再再而三的看似无礼的要求,实际是要考验张良,是要张良有忍耐之心,然后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张良后来的成就证明

    6、,老父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之人。二、汉高祖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记高祖本纪)。你认为与其青年时代的经历有何关系?课后请查找其他类似的历史人物青年时期的特殊经历,与同学们相互交流。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开放地理解青年时代的努力奋斗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张良之所以最后能辅佐汉高祖刘邦成就帝王之业,应当是得益于其青年时代的特殊经历。正是由于张良青年时代的虚心求教,勤奋学习,坚持不懈,才能厚积薄发,成就一番事业。课后查找其他类似的历史人物时,要让学生把所查找出来的历史人物与张良作比较,并写出自己的评价。教学

    7、建议一、本文是学生所学的第一篇选自史记的文章,因此课前要多了解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学常识。二、教学中要讲清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张良国破家亡,刺杀秦始皇未成而流亡下邳。可以结合苏轼的留侯论的有关内容,理解张良对待陌生老人的态度。三、课文人物对话较多,教学中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课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史记留侯世家,多了解张良的历史。五、文章篇幅并不长,根据学生情况,有能力的班级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使学生对史记的语言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相关资料一、关于作者关于司马迁的生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生在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种认为他生在汉武帝建元

    8、六年(前135)。第二种说法一般认为更妥。卒年不能确定,但是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以后,他就没有什么活动了。他可能逝世于武帝末年和昭帝初年,活了50多岁。他的一生是和汉武帝相终始的。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其父司马谈,做过30余年的太史令。司马谈学识渊博,他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他的论六家要旨批判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充分肯定了道家。史记有关诸子的评价,不少保留了他的观点。司马谈逝世时嘱司马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正是司马迁矢志写史记的动力。司马迁10岁学“古文”,曾向孔安国学习尚书,从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从中获取的学术滋养对他后来修史

    9、记起到了奠基作用。司马迁20岁开始漫游,出武关,经南阳,渡江到了长沙,吊屈原沉江遗迹;东南游会稽,谙勾践卧薪尝胆故事,北到淮阳,搜寻韩信拜帅传说;又北上齐鲁,熟悉孔庙的车服礼器;辗转到徐州,考察楚汉相争的战场;归途在大梁,看了信陵君的史迹;入登封凭吊了传说中的许由。此次漫游,使他眼界大开,见识陡长,为修史积累了重要材料。此后他入仕,做郎中,24岁曾侍武帝到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搜集了一些关于黄帝的传说。25岁又奉使巴、蜀、滇,27岁随武帝在泰山封禅,后又随武帝东到海上,北至碣石,巡辽西,历九原。这段经历使他又为修史记积累了极其宝贵的材料。司马迁28岁做太史令,32岁即太初元年着手写史记。正当

    10、他潜心修史的时候,汉武帝却认为他替李陵辩护,处以腐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写作,“就极刑而无愠色”。囹圄的磨难使司马迁对汉朝刑法,武帝的统治,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因此酷吏列传才能讥讽封建社会的刑吏入木三分。司马迁出狱后,做了中书令,他又随从武帝到各地巡视。45岁写了报任安书这篇著名的文章。这前后又写了悲士不遇赋,抒发了受腐刑后的愤激情绪。46岁写了匈奴列传,据王国维考证,这是可信的最晚出自司马迁手笔的一篇。伟大史学家的一生是个悲剧。司马迁忠于封建阶级,希望巩固封建制度,结果却被封建制度残害了。因此,他怀着愤懑和不平来揭露封建社会。他的爱憎、思想、学说及个人操守,都集中体现在他的伟大著作史记中。史

    11、记是他的魂,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二、关于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按帝王的世代顺序记叙的政治军事等天下大事。表,是历代帝王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大事的排列。书,叙述各种制度沿革,涉及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朝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史上起过特殊作用和社会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这五种不同的体例相互配合补充,构成了史记全书的整体结构。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写史记的目的,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天官书记载

    12、了两千年前星球的运动,星座的位置,而且从天象、星座的位置说明星座的运行,这在神权居统治地位的时候是极可贵的。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他在尊重自然及其规律的同时,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天道可以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观点,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高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诚实的历史学家,他从很多历史人物的遭遇中看到,那些品行不端、做尽坏事的奸邪之人,却往往富贵利达、安富尊容地度过一生;相反那些正道直行,具有奇才异能之士,却往往终生受苦难,以悲剧结局。于是他尖锐

    13、地提出了疑难:“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在项羽本纪中,他针对项羽的“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尖锐地批评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司马迁最后感叹道:“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正因为司马迁在历史观方面有“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因此,他在写历史的时候,总是对人事、人谋作仔细的观察和记载,并从历史人物的客观活动中,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原因,总结出有益的历史教训。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对史实的研究,阐明历史的发展变化、各个王朝的兴衰成败的规律。这就如他在自序中说的:“网罗天

    14、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我们综览史记全书,他确实在对一个时代或一项具体制度或某个历史人物的命运,不断进行着“原始察终”的考察,而且对其兴衰成败之理进行着说明。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很自信地说自己要“成一家之言”。他在自序中说到写史记的理想,是要“窃比春秋”。春秋看似一部简略的编年史,相当于大事记,但是司马迁却认为春秋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是“因史记作春秋,以寓王法”。这部“王法”,“记天下之得失,而见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无传而著”,“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也就是说它含有“微言大义”,是存褒贬善恶,明辨是非于其中的。司马迁在修史中,确实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

    15、独特感悟,史记也不愧为“一家之言”。先秦史学名著几乎无不闪着耀眼的文学光彩,但是史传文学却是以史记开源。史记以人立传,集传成史是主体,它多方面运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历史人物,史实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这是司马迁史记一书的独特成就。为此,鲁迅说史记一书“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它把事、理、情熔为一炉。生动形象地写人记事,借事以达理,借事、理以抒情,从而使史记在修史的同时成为一部划时代的文学巨著。三、关于张良张良是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的“汉初三杰”之一。三杰之中,韩信战功显赫,拥有重兵,最为刘邦所疑忌,终于被杀害。萧何实际

    16、上是刘邦的幕僚长,虽然被列为功臣中的第一位,但也曾受到刘邦的猜疑,被逮下狱,险些治罪。唯有张良,却是刘邦最亲信的智囊人物,俨然以“王者师”的身份,自始至终受到刘邦的尊重。成为古往今来能够明哲保身的代表人物。张良年轻时是一个毁家纾难、奔走江湖的豪侠人物。博浪沙一击不成,经过了十年的磨炼,变成了一个深沉、明智、知机识变的人物。司马迁以圯上逢黄石公的故事刻画了他的隐忍有容;以不随项伯反使沛公解脱了鸿门之危刻画了他的忠贞不贰;以建议刘邦利用黥布、彭越、韩信三雄而刻画了他的知人;以谏止刘邦复立六国刻画了他的明察事势;以劝吕泽迎四皓扭转太子的危机刻画了他的机谋的委婉;最后,以功成后急流勇退刻画了他的知止远

    17、害。通过这样特征性的事件,不仅叙述出了张良的行实,亦且明白如画地描绘出了他的性格和情操。而所有这些描述,也都成了几乎是遐迩皆知的历史故事。(何满子,选自史记纪传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四、苏轼留侯论(译文)古代所说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一般人的节操,以及一般人在感情上不能忍受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侮辱,就会拔出宝剑站起来,挺身去跟对方拼。但这算不上是勇敢。世上堪称大勇的人,突然面临意外而不惊慌,无故受到侮辱而不愤怒,这是因为他的抱负很大,而他的志向又很远。张良从桥上老人那里接受了那本书,这事很奇怪。然而怎么知道这位老人不是秦朝时隐居的高士出来考验他?看那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他的意见的,都

    18、是圣人、贤人相互警戒的道理。世人们不加细察,以为他是鬼怪,也太过分了。而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那本书上。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强大的时候,用刀、锯、鼎、镬迫害天下的士人,那些安分守己、毫无罪过而被杀害的人,数都数不清。这时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地方可以施展。一个执法非常严厉的政权,它的锋芒不可触犯,而当它处于末路时才有可乘之机。但张良却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恨,凭一个普通人的力量,想用大铁锥的一击来达到目的。当时,张良虽然没有被杀死,实在是已经处于死亡的边缘,真是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宝贵,不值得死在盗贼手里。张良有超过世人的才能,不做伊尹、周公那样

    19、安邦定国的打算,却只用荆轲、聂政那样行刺的办法。由于侥幸才得以不死,这是桥上那位老人为他深感惋惜的。因此,老人故意用傲慢无礼的行为深深地折服他,使他能有忍耐之心,然后才可以做成伟大的事业。所以说:“年轻人可以教育。”楚庄王出兵攻打郑国,郑襄公袒露身体牵着羊去迎接。楚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够这样屈己尊人,必定能够获得人民的信任。”于是就放弃了进攻郑国。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围困在会稽山,就投降吴国,做吴王的奴仆,三年没有丝毫厌倦。如果只有报仇的志向,而不屈己尊人,那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刚强。那位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就是担心他的度量不足,所以就深深地折服他年轻人刚强锐利之气,使他能够忍住小的愤怒而去完

    20、成远大的计划。为什么这样呢?老人和张良从来不相识,在野外突然相遇,却命他做奴仆、婢妾做的事,而张良高高兴兴地做,并不责怪,这样秦始皇自然不能使他惊怕,而项羽也不能使他发怒了。观察汉高祖所以取胜、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忍耐与不能忍耐罢了。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所以虽然百战百胜却轻易消耗了兵力,汉高祖能够忍耐,保存全部兵力等待项羽的衰亡,这是张良指教他的。在韩信破了齐,想使自己做齐王时,汉高祖大怒,怒气显露在言辞和脸色上。由此看来,他还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盛气,除了张良,又有谁能成全他呢?太史公原以为张良高大魁梧,但实际上他的身材相貌竟像少妇、少女,和他的志向、气概并不相称。这就是张良之所以为

    21、张良的原因吧!五、参考译文张良曾从容闲步漫游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近张良的地方,故意把鞋子跌落到桥下去。瞧着张良道:“小伙子,下去把鞋拾上来!”张良愣住了,想揍他一顿。因为对方年纪老了,勉强隐忍下来,下桥去拾起了鞋。老人道:“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拾了上来,索性也就跪下来帮他穿上。那老人伸出脚套上鞋,笑着走了。张良真是十分惊讶,以目光追踪着他。老人走了里把路,又回转来,道:“小伙子倒还值得教导一下。五天以后天亮时,同我在这里相会。”张良感到很奇怪,敬礼道:“嗯。”第五天早晨,张良来到那里,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气愤地道:“同老一辈人约会,比人家后到,这算什么?”说完就走,道:“过五天早点来相会。”五天以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那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又气愤地道:“又比我后到,这是为什么?”说完就走,道:“五天以后再早点来。”到第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等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道:“这样才对。”拿出一册书,说道:“读了它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再没有其他的话,从此也不再见过面。天明时一看这部书,竟是太公兵法。张良因此十分惊异,经常反复诵读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圯上敬履》教学资料-长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6969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