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5968745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
  • 页数:19
  • 大小:9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年级 语文 下册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答案 下载 _其它资料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2、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可据理/臆断/欤(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山门圮于河_棹数小舟_是非木柿_盖石性坚重_(3)翻译下面句子。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 【答案】 (1)C(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3)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

    3、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4)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解析】【分析】(1)C项,“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的正确句读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故答案为C。(2)本题中的“圮”是“崩塌,倒塌”;“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3)本题句中的“求(寻找)、下流(下游)、固(本来)、颠(颠倒,错误)”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

    4、几个词是赋分点。(4)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启示人们:要对事物全面了解,不能凭借主观臆测来处理问题。作答时可结合语句“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来分析作答。故答案为: C; 崩塌,倒塌 ; 划船 ; 此,这 ; 原来(是)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

    5、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或是给人的启示,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

    6、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

    7、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8、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鸿儒_劳形_甚蕃_鲜有闻_(2)翻译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9、焉。(3)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4)两篇文章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 (1)大;使劳累;多;少(2)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3)陋室铭: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鸿:大。蕃:多。鲜(xin):少。词类活用词,劳:使劳累。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

    10、的判断动词。惟:只。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可:只能。而:表示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但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戏弄。 (3)陋室铭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爱莲说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甲文,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

    11、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乙文,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 故答案为:大: 使劳累;多;少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陋室铭: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

    12、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题考查概括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文章中抒情和议论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比是文学作品经常用到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

    13、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附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

    14、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1

    15、)解释划线的词。 将援引射之_宜燔_烹燔半焉_已而索雁_(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3)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案】 (1)拿起;应当;煮食;寻找(2)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3)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烹”是“煮食”;“索”是古今异义词,“寻找”的意思

    16、。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已而(不久)、索(寻找)、凌(升)”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则寓言叙写了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最后争论社伯那里,两个人顾争论,然而自己的目标早已经飞走了,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什么都没有得到。从中可以看出,三个人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做事情要抓住时机,错过时机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

    17、为: 拿起;应当;煮食;寻找; 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

    18、求考生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19、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 , 水潦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鯉,字伯鱼。汙(w)池:水池。水潦:雨水。(1)解释下列句子中横线词语。 孔子谓伯鱼曰_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见_其惟学焉_(2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 显 闻 四 方 流 声 后 裔 者 岂 非 学 者 之 效 也(4)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孔子劝伯鱼学习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对说 或告诉;研究;了解;只是,只有(2)和读书人(君子)分开几日后,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虽然有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3)以 显 闻 四 方 /流 声 后 裔 者 /岂 非 学 者 之 效 也(4)孙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孔子: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诱导(意思对即可

    21、)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治”:研究。“见”:了解。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惟”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只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士”:读书人。“即”:就。“更”:重新。“见”:认清。“或”:有人。“孰”:谁。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译为:好的名声扬名四方、流芳后世的,难道不是学习的功效吗?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意思之间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者”。 (4)比较阅读。考查两文劝说方法的不同之处。文言文要点信息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

    22、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一问,可分析“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这是说孙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二问,通过孔子对伯鱼一系列的劝说,可见孔子采用的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诱导的方法,其中也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 故答案为: 对说 或告诉 ; 研究 ; 了解 ; 只是,只有 和读书人(君子)分开几日后,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虽然有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 以 显 闻 四 方 /流 声 后 裔 者 /岂 非 学 者 之 效 也 孙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孔子: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诱导(意思对即可) 【

    23、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

    24、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一)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

    25、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二)译文:孔子对伯鱼说:“鲤呀,我听说有可以整天使人不知厌倦的,恐怕只有学习吧!一个人的容貌形体是不值得向人炫耀的,勇猛的力气是不能让人感到害怕的,祖先是不值得向外人称道的,宗族姓氏不值得称耀的。最后有好的名声,扬名四方、流芳后世的,难道不是学习的功效吗?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不修饰,不修饰就没有好的容貌举止,没有好的容貌举止别人就不会亲近,失去了彼此的亲近就会失去忠信,没有忠信就失去了礼,失去了礼就失去了立身的基础。让人远远看起来有光彩的,是修饰容貌的结果;让人靠近感到聪明睿智的,是学习的作用。就好像一个污水池,有雨水流到里面,苇草丛生,虽然有人来观看,可

    26、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5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蕃:_ 鲜: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案】 (1)多;很少(2)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

    27、地玩弄它啊。(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蕃”,多;“鲜”,很少。 (2)重点字词:“亵”亲近而不庄重;“同予者”,像我一样的。 (3)结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得出:作者把“莲”喻为“君子”,君子应该是在混浊的世道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故答案为: 多 ; 很少 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

    28、它啊。(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文章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文章的大意,感知情节,然后根

    29、据文章中对莲花的描写,联系君子的品质来作答。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6阅读

    30、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 , 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 , 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 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选自颜氏家训)【注】款狎:亲近、亲密。操履艺能:品性本领。鲍鱼:咸鱼,气味腥臭。肆:店铺。颜、闽:颜回、闵笋都是孔子的弟子。(1)如下四项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徒”的一些释义。“颜、闵之徒,何世得”中的“徒”的意思是( ) A.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B.门徒,弟子C.步行D.只

    31、,仅仅(2)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因此,我们应践行上文中所倡导的( ) A.学习时与朋友切磋B.择良友而交C.交友要善始善终D.择友要志同道合【答案】 (1)A(2)B 【解析】【分析】(1)“颜、闵之徒,何世得”中的“徒”的意思是“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故选A。 (2)根据“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可知,文段主要谈的是“择良友而交”。故选B。 故答案为:A;B【点评】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本题考

    32、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附参考译文】 人在少年时期,思想情操尚未定型,受到与他亲近的朋友熏陶感染,言谈举止,即使并不是有意向对方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相似起来,何况操行技能等明显容易学习的方面呢?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种满芝和兰等香草的屋子,时间长了自己就会变得芳香起来;和坏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出售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发出腥臭。墨子曾对被染上颜色的素丝发出感叹,说的是就是这个道理啊。德才兼备的人对于结交朋友必定很谨慎啊!孔子说:“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像颜回、闵

    33、损那样的贤人,一辈子都难得遇上。只要比我强,也就足以让我看重他了。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权谓吕蒙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陶后鲜有闻 村中闻有此人D.不蔓不枝 尊君在不(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思

    34、相同的一项是( ) A.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C.可爱者甚蕃 不知其二者多矣D.濯清莲而不妖 结友而别(3)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的鄙弃。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不愿与时流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C.文中以莲的“中通径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播的高尚品质。D.文章运用了对比、反村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荣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4)把

    35、文言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答案】 (1)C(2)A(3)D(4)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 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解析】【分析】(1)A.前者“告诉”,后者“认为”。B.前者“远播”;后者“从远处”,名词作状语。C.都是“听说”的意思。D.前者否定副词“不”,与现汉同;后者通“否”。故选C。 (2)A.都是介词“从”之意。B.前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后者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6、。C.前者代词,“的花”;后者代词,“的人”。D.前者表转折的连词;后者表承接的连词。故选A。 (3)作者赞美的是“莲”,不是“牡丹”。故选D。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益”:更加。“植”:树立。“亵玩”:玩弄。“予”:我。“宜”:应当,当然。 故答案为: C; A; D;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 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

    37、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

    38、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

    39、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 _不蔓不枝_香远益清_(2)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势态的厌恶。B.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短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一者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一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美德。C.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但在本文中,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D.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答案】 (

    40、1)蕃:多;蔓:横生枝蔓;远: 远播(2)我只喜欢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3)C 【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蔓:横生枝蔓。 (2)本题重点词语:宜:当。众:众多。 (3)C项理解分析错误,“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本文以议论性文字为主。 故答案为: 蕃:多 ; 蔓:横生枝蔓 ; 远: 远播 我只喜欢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对于牡

    41、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

    42、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43、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蒙辞以军中多务_孰若孤_及鲁肃过寻阳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省略了吕蒙就学的过程,更加突出人物的风采。B.本文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生动再现三位人物的情态。C.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也

    44、突出了孙权的善劝。D.“非复吴下阿蒙”一句表达了鲁肃对吕蒙当年不学无术的轻视、嘲笑之意。【答案】 (1)推托;谁,哪一个;到,等到(2)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3)D 【解析】【分析】(1)本题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辞”,推辞,推脱;“及”,等到,到。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欲”,想要;“卿”,你;“博士”,讲授儒家经典的人;“更”,重新。 (3)D项,错误。“非复吴下阿蒙”一句表达了鲁肃对吕蒙的表现十分惊奇。因为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

    45、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名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故选D。 故答案为:推托;谁,哪一个;到,等到;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6874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