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5967071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8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年级 语文 下册 期末 专题 复习 诗歌 鉴赏 训练 答案 下载 _其它资料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1)未选择的路是_(填作家国籍)诗人_(人名

    2、)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 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 (3) 请说说你对题目中“路”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诗词曲文皆可) 【答案】 (1)美国;弗罗斯特(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3)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4)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解析】【分析】(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

    3、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它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谨慎;同时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因而结尾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3)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通过选择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所以标题中的“路”表面

    4、指大自然中的路,实际是象征人生之路。 (4)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示例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示例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故答案为:美国;弗罗斯特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

    5、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写作的背景进星分析。 本题考查对本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作者表达的赏析情感进行分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注)落落:松高大的样子。衣冠:士大夫的穿戴。(1)三、四两句展现了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

    6、解。 【答案】 (1)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2)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解析】【分析】(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第四句描绘的是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的画面,而第三句展现的是牛羊自回村子的画面。牛羊自己回村子看出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相处和睦,整体氛围是闲适的,而儿童不认识官员的衣冠,看出这里的人都不追求名利,性格淳朴,追求自然。故描绘了闲适恬淡、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2)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

    7、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夏寒”和“长松”联系在一起,指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遮住阳光,形成绿荫,给人阴凉的感觉。草木茂盛,绿树成荫,整体的氛围是清幽美好的,故情理之中。故答案为: 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 ; 淳朴自然 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点评】本题考查画面概括。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本题考查词语赏析。首先理解诗句,然后理解词义。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霁雪戎昱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

    8、的词语是哪两个? (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答案】 (1)“数片”和“一夜明”。(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重要内容的词语的提取能力。可从“檐前数片无人扫”中提取“数片”,从“又得书窗一夜明”中提取“一夜明”作为答案。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考查赏析炼字功夫。“风卷残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

    9、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故答案为:(1)“数片”和“一夜明”。(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点评】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4古诗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

    10、情?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李白的诗和武元衡的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简要分析。【答案】 李诗主要运用典故(还有反问),通过“折杨柳”的笛曲,运用反问方式强烈在表达了沉重思乡之情。武诗借用梦境(联想),(“逐”字运用拟人),除表达了思乡心切外,还有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所以思乡略无沉重悲伤之意。 【解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

    11、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

    12、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李诗主要运用典故(还有反问),通过“折杨柳”的笛曲,运用反问方式强烈在表达了沉重思乡之情。武诗借用梦境(联想),(“逐”字运用拟人),除表达了思乡心切外,还有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所以思乡略无沉重悲伤之意。【点评】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

    13、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南山北明暗不同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欣赏其高大雄奇之美,末两句则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2)诗的尾联常被后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请问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1)D(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其他如志向远大、积

    14、极进取、乐观自信) 【解析】【分析】(1)D末两句“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可见是作者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而不是“登上泰山顶峰后”。故选D。 (2)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

    15、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新的意义据此意思对即可。 故答案为: D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其他如志向远大、积极进取、乐观自信)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做此题首先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赏析诗句做出解答。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B.“齐鲁青未了”是作者近望泰山,写出

    16、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和历史悠久。C.“决眦”写出诗人想把一切看个明白,睁大眼睛张望,眼眶好似决裂。D.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 (1)B(2)高大巍峨(或遮天蔽日) 【解析】【分析】(1)B项“作者近望泰山”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齐鲁青未了”不是近望泰山,而是远望泰山。 (2)“阴阳割昏晓”: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这是写泰山两面的光明与阴暗的反差大。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

    17、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故答案为: B 高大巍峨(或遮天蔽日)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抓住“ 割昏晓 ”明确 高大巍峨 的特点。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18、】 (1)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2)寂寞。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注意:描述画面不同于翻译句子,不能干巴巴地解说句意。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注意围绕“时节、雨夜、池塘、蛙鸣”展开合理想象,组织语言即可。 (2)“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思是: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

    19、子。作者之所以敲棋子是因为诗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寂寞、苦闷。 故答案为: 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寂寞。 【点评】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喜晴(范成大)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1)“连雨

    20、不知春去”中“去”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 (2)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色描绘出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离开(2)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3)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连雨不知春去”意思是: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去”指离开,过去。 (2)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窗

    21、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描绘景色时抓住“梅熟落蒂”“墙下笋”的特点描述。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第一句写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不知春去”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及惜春之情。 故答案为: 离开 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

    22、即可。 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实词含义的能力。一个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要求是会翻译诗句,但又不能只翻译诗句,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

    23、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登飞来峰作者是_(朝代)的_。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案】 (1)北宋;王安石(2)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解析】【分析】(1)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

    24、身在最高层”的意思“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故答案为:北宋;王安石;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点评】本题考查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查重点。古诗词的考查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

    25、,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田家(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1)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初夏时_的劳动气氛。 (2)第四句“也”字富有意味,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1)紧张忙碌(2)“也”字把农村儿童从小热爱劳动,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了出来,富有生活情趣,也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 【解析】【分析】 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农村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了农村初夏时紧张忙碌的场景, 把从小热

    26、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 天真还未懂事的小孩还没学会如何去帮助耕种和织布,但也会在桑树下面学起了种瓜。表现农村儿童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形象, 富有生活情趣,也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 故答案为: 紧张忙碌 “也”字把农村儿童从小热爱劳动,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了出来,富有生活情趣,也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确定具体语句或者自己归纳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

    27、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节选)(1)句照应木兰诗前文的“ _,_;句可用后面的“ _,_”来概括。 (2)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 ) A.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B.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

    28、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D.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答案】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2)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3)A 【解析】【分析】(1)句照应前面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句可用后面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来概括。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细读文本可知,第三段为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不闻爷娘唤女声“表现了木兰的思亲情怀。同时“关山度若飞“一句写出行军的迅速和不易。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烘托出烘托木

    29、兰的 豪情壮志。 (3)本题考查概况文中主旨的能力。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主要表现的是木兰这个形象,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至于B、C、D三个选项中涉及的内容文章中没有体现出来。 故选:A。 故答案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A。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掌握。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分析作答。 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

    30、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1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估客:商贾。三湘: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鼓鼙(p);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1)“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 (1)愁的原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家业荡尽,功业落

    31、空;战乱未平,国事堪忧。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2)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解析】【分析】(1)第三联抒发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飘零于江湘之间,国难家愁,已染成我两鬓星霜,刚巧又正值这肃杀的秋天,这一怀愁绪怎生了结!离家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只能托与夭上的明月。第四联直陈诗人的感慨。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这一句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

    32、了。由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国事的担忧,战乱又使自己倾家荡产,漂泊他乡。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四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直抒胸

    33、臆,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愁的原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家业荡尽,功业落空;战乱未平,国事堪忧。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 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结合 三、四联 内容作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结合 三四两联的具体内容分析抒情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6707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