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与家谱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地方志与家谱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方志 家谱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1 1、何为方志及其产生、何为方志及其产生2 2、历代方志简介、历代方志简介3 3、方志的种类及其体例、方志的种类及其体例4 4、方志的用途、方志的用途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一节第一节 何为方志及其产生何为方志及其产生一、什么是一、什么是方志方志?方志方志:就是地方行政区的历史记录。就是地方行政区的历史记录。宋元以宋元以来一般地方志都是史、地结合,即地方史与地理结合来一般地方志都是史、地结合,即地方史与地理结合。各种地方志门类虽各种地方志门类虽有不有不同,但大体包括舆图、疆同,但大体包括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学校、赋税、物产、域、山川、名胜、
2、建置、职官、学校、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艺文、金石、灾异等项内容。与乡里、风俗、人物、艺文、金石、灾异等项内容。与正史正史中中传、志、表的内容基本呼应,但分类及内容更传、志、表的内容基本呼应,但分类及内容更加详细加详细,而且大都属于贯穿古今的地方通史。而且大都属于贯穿古今的地方通史。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一节第一节 何为方志及其产生何为方志及其产生 二、二、方志的产生(方志的产生(史书史书地理志、人物、图经地理志、人物、图经地方志)地方志)周代实行分封制,行政区划以国为单位。周礼外史周代实行分封制,行政区划以国为单位。周礼外史“掌四方之志掌四方之志”,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掌邦国之志
3、”,邦国之志、四方之,邦国之志、四方之志可视为地方史,志可视为地方史,如:如:鲁之春秋、晋之乘鲁之春秋、晋之乘(shng)、楚之梼杌、楚之梼杌,既是既是周朝诸侯国的国史。也属于地方史。周朝诸侯国的国史。也属于地方史。秦秦代代实行郡县制,实行郡县制,实行实行中央集权,中央、郡、县上下级关中央集权,中央、郡、县上下级关系明确,容易命令各地方行政长官整理上报,为地方志产生系明确,容易命令各地方行政长官整理上报,为地方志产生和发展典定了客观基础。和发展典定了客观基础。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一节第一节 何为方志及其产生何为方志及其产生 二、二、方志的产生(史书方志的产生(史书地理志地理志、人物、图经、人
4、物、图经地方志)地方志)西汉班固西汉班固汉书汉书地理志地理志按西汉行政区划记述各地区按西汉行政区划记述各地区户口、山脉、河流、关塞、祠庙、物产等。虽然记载范围限户口、山脉、河流、关塞、祠庙、物产等。虽然记载范围限于地理,较少涉及人文(人文部分在汉书的纪、传、表于地理,较少涉及人文(人文部分在汉书的纪、传、表、志中分别叙述、志中分别叙述,),但对后来地方志中地理部分的编写提),但对后来地方志中地理部分的编写提供了一个最初的雏形。供了一个最初的雏形。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一节第一节 何为方志及其产生何为方志及其产生 二、二、方志的产生(史书方志的产生(史书地理志地理志、人物、图经、人物、图经地方志
5、)地方志)东东汉汉应劭应劭十三州记十三州记、北魏阚骃(、北魏阚骃(音看因音看因)十三州志十三州志、梁顾野王、梁顾野王舆地志舆地志等,也是全国性地理总志,不过分别等,也是全国性地理总志,不过分别记录各地记录各地区区地理情况,其影响于地方志者亦不小。地理情况,其影响于地方志者亦不小。晋代,挚虞晋代,挚虞畿服志畿服志据隋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经籍志记载有7070卷卷,除记载地理外,还记,除记载地理外,还记“先贤旧好先贤旧好”,被认为是地理书兼记,被认为是地理书兼记人文的开创者。人文的开创者。专记一地地理的书籍东汉有王褒专记一地地理的书籍东汉有王褒云阳记云阳记(今陕西三(今陕西三原)、李尤原)、李尤蜀蜀
6、记、陈术记、陈术益州记益州记(四川)。(四川)。三辅黄三辅黄图图记东汉长安附近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行政区(今记东汉长安附近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行政区(今西安、咸阳一带)的沿布、城池、苑囿、台榭、太学、祠庙西安、咸阳一带)的沿布、城池、苑囿、台榭、太学、祠庙、街市、楼观、官署、桥梁、陵墓、风俗等,也是早期专记、街市、楼观、官署、桥梁、陵墓、风俗等,也是早期专记一地的地理书。一地的地理书。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一节第一节 何为方志及其产生何为方志及其产生 二、二、方志的产生(史书方志的产生(史书地理志、地理志、人物、图经人物、图经地方志)地方志)专记一地人物的如东汉刘秀下令编的专记一地人物
7、的如东汉刘秀下令编的南阳风俗传南阳风俗传,东,东汉汉陈留耆旧传陈留耆旧传巴蜀耆旧传巴蜀耆旧传,三国时有,三国时有汝南先汝南先贤贤传传会稽先贤传吴先贤传会稽先贤传吴先贤传等。等。专记一地历史的,有专记一地历史的,有越绝书、吴越春秋越绝书、吴越春秋、东晋、东晋常璩(常璩(音瞿音瞿)的)的华阳国志华阳国志,后者尤富影响。,后者尤富影响。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一节第一节 何为方志及其产生何为方志及其产生 二、二、方志的产生(史书方志的产生(史书地理志、地理志、人物、图经人物、图经地方志)地方志)专记一地地理的还有图文结合的专记一地地理的还有图文结合的“图经图经”。例如东汉桓帝时巴。例如东汉桓帝时巴郡太
8、守但望上疏郡太守但望上疏提及的提及的巴郡图经巴郡图经,已佚。(已佚。(见见严可均全后汉文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六十六卷六十六)可视为可视为早期地方志早期地方志。隋唐时期各地郡有隋唐时期各地郡有“图经图经”。敦煌石窟发现。敦煌石窟发现的的沙州都督府图沙州都督府图经经卷三卷三,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又发现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又发现沙州图经沙州图经卷一。现故卷一。现故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都是卷子本。日本藤原佐世在公元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都是卷子本。日本藤原佐世在公元891891年左右年左右唐昭宗时期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有唐昭宗时期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有扬州图经扬州图经、濮县图经濮县图经、越州都督府图经越州都
9、督府图经、海州图经海州图经等。唐代李吉甫等。唐代李吉甫编编元和郡县图志元和郡县图志是用各地图经编成的。是用各地图经编成的。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一节第一节 何为方志及其产生何为方志及其产生 二、二、方志的产生(史书方志的产生(史书地理志、地理志、人物人物、图经、图经地方志)地方志)北宋初太平兴国年间北宋初太平兴国年间乐史乐史的的太平寰宇记太平寰宇记二百卷,是二百卷,是全全国地理总志,但增设姓氏、人物、风俗国地理总志,但增设姓氏、人物、风俗等类。并且由人物扩等类。并且由人物扩充到充到官爵、诗词、杂事官爵、诗词、杂事,确立了地理、历史、人物、艺文相确立了地理、历史、人物、艺文相结合的体例结合的体例
10、,四库提要认为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体,四库提要认为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体例例始于乐史。始于乐史。北宋地方图经现存有元丰七年朱长文修的北宋地方图经现存有元丰七年朱长文修的吴郡图经续吴郡图经续记记,分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分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桥梁、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祠庙、宫观、寺院、山、水、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共二十八门。碣、事志、杂录共二十八门。不限于地理,不限于地理,也也包括人物、历包括人物、
11、历史等,与后来的地方志接轨。史等,与后来的地方志接轨。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一节第一节 何为方志及其产生何为方志及其产生 二、二、方志的产生(史书方志的产生(史书地理志、人物、图经地理志、人物、图经地方志地方志)北宋北宋宋敏求宋敏求长安志河南志,受到司马光赞扬:长安志河南志,受到司马光赞扬:“凡其度兴迁徙,及凡其度兴迁徙,及宫室城郭,坊市第舍,县镇乡里,山川宫室城郭,坊市第舍,县镇乡里,山川津粱,驿亭庙市,陵墓之名数,与古先之遗迹,人物之俊秀津粱,驿亭庙市,陵墓之名数,与古先之遗迹,人物之俊秀,守令之良能,花卉之殊尤,无不备载,守令之良能,花卉之殊尤,无不备载。”(河南志序(河南志序)南宋著名
12、的南宋著名的“临安三志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淳祐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临安志、咸淳临安志,是宋代地方志中的佼佼者。,是宋代地方志中的佼佼者。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一节第一节 何为方志及其产生何为方志及其产生 二、二、方志的产生(史书方志的产生(史书地理志、人物、图经地理志、人物、图经地方志地方志)宋代地方志四库全书著录者尚有十二种:宋代地方志四库全书著录者尚有十二种: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四十三卷,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四十三卷,罗愿新安志十卷,罗愿新安志十卷,范成大吴郡志五十卷,范成大吴郡志五十卷,高似孙剡录十卷,高似孙剡录十卷,施宿嘉泰会稽志十二卷,施宿嘉泰会稽志十二卷,张张淏淏宝庆续会稽
13、志八卷,宝庆续会稽志八卷,罗濬宝庆四明志二十一卷,罗濬宝庆四明志二十一卷,刘锡开庆续四明志十二卷,刘锡开庆续四明志十二卷,常棠澉水志八卷,常棠澉水志八卷,地方志在宋代走向成熟。明清时期,地方志数时极大,是我国地方志在宋代走向成熟。明清时期,地方志数时极大,是我国古代方志的全盛期。古代方志的全盛期。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二节第二节 历代方志简介历代方志简介 宋代宋代是是“图经图经”向向“志志”过渡过渡的阶段,但因这些的阶段,但因这些“图经图经”已已基本亡佚,不易考其体例。以基本亡佚,不易考其体例。以“志志”名书者,北宋名书者,北宋2020余种余种,南宋则,南宋则200200余种。余种。宋代方志现
14、存宋代方志现存2020余种余种。元代方志元代方志可考者可考者200200余种。余种。存者仅存者仅1010余种。余种。其中其中徐硕至徐硕至元嘉禾志元嘉禾志(嘉兴)三十二卷,碑碣一门占八卷,(嘉兴)三十二卷,碑碣一门占八卷,三国至南三国至南宋嘉兴石刻文字几乎网罗无遗宋嘉兴石刻文字几乎网罗无遗。袁桷廷佑四明志袁桷廷佑四明志十七卷十七卷,凡十二考,四库握要称其,凡十二考,四库握要称其“条例简明,最有体要条例简明,最有体要”。于钦齐乘于钦齐乘六卷,分八类: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六卷,分八类: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是山东第一部省志。迹、亭馆、风土、人物。是山东第一部省志。宋元
15、方志有中华书局宋元方志有中华书局19901990年影印宋元方志丛刊可以查年影印宋元方志丛刊可以查阅。阅。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二节第二节 历代方志简介历代方志简介 明代方志明代方志据统计多达据统计多达30003000余种,余种,现存现存10001000余种余种。明永乐十。明永乐十年颁布纂修志书凡例十七条。年颁布纂修志书凡例十七条。永永乐十六年修订为二十一乐十六年修订为二十一条,条,规定志书应包括二十一项内容,举凡建置沿革、疆域、规定志书应包括二十一项内容,举凡建置沿革、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镇市、物产、贡献、风俗、户口、学校城池、山川、坊郭、镇市、物产、贡献、风俗、户口、学校、军卫、寺观、古
16、迹、人物、诗文、军卫、寺观、古迹、人物、诗文等。无不在内。各项应如等。无不在内。各项应如何撰写,包括什么内容,都有规定。户口、贡赋、税粮都要何撰写,包括什么内容,都有规定。户口、贡赋、税粮都要求详其数目。这是文献可考的第一次由政府颁布修志条例。求详其数目。这是文献可考的第一次由政府颁布修志条例。到明中叶,达到到明中叶,达到“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的局面。许多的局面。许多省府州县都多次修志。省府州县都多次修志。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二节第二节 历代方志简介历代方志简介 清清代代是我国方志发展的高峰。清顺治十八年河南巡抚是我国方志发展的高峰。清顺治十八年河南巡抚贾贾汉复主修河南
17、通志汉复主修河南通志五十卷,而且率领河南八郡二州九十五十卷,而且率领河南八郡二州九十五县陆续修志。康熙元年五县陆续修志。康熙元年贾汉复调陕西巡抚,又主修陕西贾汉复调陕西巡抚,又主修陕西通志通志三十二卷。三十二卷。康熙十一年清政府拟修康熙十一年清政府拟修大清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命令,命令各省纂修通各省纂修通志,并将贾汉复河南通志、陕西通志颁发全国,志,并将贾汉复河南通志、陕西通志颁发全国,作作为示范。经康、雍、乾三朝,各省普遍修了通志,为一统为示范。经康、雍、乾三朝,各省普遍修了通志,为一统志打下鉴础。志打下鉴础。雍正间还规定方志六十年一修。据统计现存雍正间还规定方志六十年一修。据统计现存清代方志
18、多达清代方志多达50005000余种。余种。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二节第二节 历代方志简介历代方志简介 清代有不少著名学者主持或参与修志。顾炎武从江南来清代有不少著名学者主持或参与修志。顾炎武从江南来到山东,即曾在山东通志局预修通志。清代著名学者所修方到山东,即曾在山东通志局预修通志。清代著名学者所修方志如志如戴震戴震乾隆汾州府志乾隆汾州府志,钱大昕,钱大昕乾隆鄞县志、乾隆鄞县志、邢澍邢澍、钱大昕钱大昕嘉庆长兴县志,嘉庆长兴县志,章学诚章学诚乾隆永清县志乾隆永清县志,洪,洪亮吉亮吉乾隆淳化县志、嘉庆泾县志,乾隆淳化县志、嘉庆泾县志,谢启昆、胡虔谢启昆、胡虔嘉庆广西通志,嘉庆广西通志,阮元阮元道
19、光广东通志,道光广东通志,缪荃孙缪荃孙光绪顺光绪顺天府志等。天府志等。清代方志不仅数量大而且质且高。清代方志不仅数量大而且质且高。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二节第二节 历代方志简介历代方志简介 民国处于动荡时期,修方志亦有民国处于动荡时期,修方志亦有15001500余种,而且也有不余种,而且也有不少知名人士修志。少知名人士修志。建国后,建国后,1956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将编写新方志列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将编写新方志列入入二十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中,成立国家地方志小二十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中,成立国家地方志小组组。19771977山西寿阳县书率先成立县志编委会山西寿阳县书率先成立县
20、志编委会。19811981年中国地年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方史志协会成立。19831983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恢复。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恢复。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三节第三节 方志的种类及其体例方志的种类及其体例地方志包括以下几类地方志包括以下几类:1 1、总志、总志 2 2、省、省志志 3 3、府志府志 4 4、州志、州志 5 5、厅志、厅志 6 6、县志、县志7 7、乡镇志、乡镇志 8 8、都邑志、都邑志 9 9、卫所志、卫所志 1010、边关志、边关志1111、土司志、土司志 1212、盐井志、盐井志 1313、专志、专志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三节第三节 方志的种类及其体例方志的种类及其
21、体例1 1、总志、总志 以全国为著录对象,如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以全国为著录对象,如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元丰九域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大清一统志乾隆八年修成,三百四十大清一统志等。大清一统志乾隆八年修成,三百四十二卷。四十九年续修成五百卷。道光二十二年第三次修成五二卷。四十九年续修成五百卷。道光二十二年第三次修成五百六十卷。百六十卷。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三节第三节 方志的种类及其体例方志的种类及其体例1 1、总志、总志 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职官、
22、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者也。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者也。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皆首分野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皆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迹、次关隘、次津梁、次堤堰、次、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迹、次关隘、次津梁、次堤堰、次陵墓、次寺观、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释陵墓、次寺观、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释、次土产,各分二十一门、次土产,各分二十一门。(四库提要四库提要)了解各地古今情况,查了解各地古今情
23、况,查大清大清一统志可得大概。嘉一统志可得大概。嘉庆重修一统志收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附有索引庆重修一统志收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附有索引,便用方便。这部总志实际上是各地方志的统编。,便用方便。这部总志实际上是各地方志的统编。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二节第二节 方志的种类及其体例方志的种类及其体例1 1、总志、总志 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者也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者也。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皆首分野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
24、诸县系焉。皆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迹、次关隘、次津梁、次堤堰、次、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迹、次关隘、次津梁、次堤堰、次陵墓、次寺观、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释陵墓、次寺观、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释、次土产,各分二十一门。、次土产,各分二十一门。(四库提要四库提要)了解各地古今情况,查了解各地古今情况,查大清大清一统志可得大概。嘉一统志可得大概。嘉庆重修一统志收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附有索引庆重修一统志收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附有索引,便用方便。这部总志实际上
25、是各地方志的统编。,便用方便。这部总志实际上是各地方志的统编。第七章 地方志与家谱第二节第二节 方志的种类及其体例方志的种类及其体例1 1、总志、总志 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者也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者也。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皆首分野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皆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迹、次关隘、次津梁、次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