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教学文案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 文档编号:5963004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PPT
  • 页数:99
  • 大小:10.1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教学文案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合肥市 城市 总体规划 教学 文案 课件
    资源描述:

    1、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年年10月月汇报内容1 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 2、规划回顾与评价规划回顾与评价3 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 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 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 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 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 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10、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1111、城市综合防灾、城市综合防灾12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修编背景修编背景合肥城市发展在国家合肥城市发展在国家“中部崛起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建设战略,安徽省建设“省省会会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战略下,城市迅速发展,至的战略下,城市迅速发展,至2005年已全面突年已全面突破上轮总体规划的指标,规划修编迫在眉睫。破上轮总体规划的指标,规划修编迫在眉睫。工作进程工作进程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已于已于2006年年10月完成成果编制。规划成果已通过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审月完成成果编制。规划成果已通过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审查,已上报国务院审查。查,已上报国务院审查。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技术路线从外到

    3、内的战略指引从上到下的分层控制远近结合的阶段规划全面衔接的城乡统筹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 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 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保障 突出合肥特色和比较优势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 编制重点 城镇体系构建与区域关系应对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与城乡统筹 城市生态格局的继承与发扬 城市交通适应性改造 新区建设特色与建设控制汇报内容1 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 2、规划回顾与评价规划回顾与评价3 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 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 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

    4、与期限6 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 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 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10、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1111、城市综合防灾、城市综合防灾12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城市建设历程城市建设历程60年代以前自然蔓延发展的“小团城小团城”;80年代以前规划引导发展的“风扇叶风扇叶”;90年开始集聚扩张,环路建设引导的“摊大饼摊大饼”;新时期指状延伸并形成新的主力集群。历版规划主要指标比较规划名称编制时间规划期规划城镇人口规划建成区用地56版总体规划195

    5、6年196755万50.7平方公里79版总体规划1979年(82年批准)1985年(近期)60万60平方公里2000年(远期)70万77.7平方公里91版总体规划1991年(92年批准)2000年100万100平方公里95版总体规划1995年(99年批准)2000年(近期)135万125平方公里2010年(远期)165万150平方公里 合肥规划常常落后于城市建设速度,近年尤甚。城市空间发展脉络:向东向西南;三叶大饼;单中心多中心组团。城市建设拓展速度:7894年约45平方公里/年,9404年10平方公里/年。2000年以后,近期建设规划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19952

    6、010)实施评价)实施评价“快速快速”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人口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规模快速扩张。“突破突破”城市结构模式突破;市区行政界限突破;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突破。“不足不足”文化特色不足;交通适应性改造不足;公共服务与市政服务不足;城乡协调发展不足。指标上版规划基期规划指标2000年2004年20051994年底现状2000年2010年实际完成指标现状现状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30270940369.16721.9487814年递增率(%)12,717.713.318.99%18.25%18.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23054501500085051

    7、637818960工业总产值(亿元)245,98002600313.5843三产比重(亿元)21:48:3110:50:405:43:5210.0:44.0:46.07.3:42.8:49.06.2:44.8:49.0全市总人口(万人)402.7440520446.7490507城镇化水平(%)29.1405543.949.851.5建成区面积(k)111.91301682102247人均用地面积(/人)93.2696.6499.02101.91003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49835501000063898610968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99912004000197528893207建成

    8、区人口135165206224汇报内容1 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 2、规划回顾与评价规划回顾与评价3 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 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 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 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 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 8、市域基础设施规划市域基础设施规划9 9、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区规划布局1010、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111、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1212、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1313、城市综

    9、合防灾、城市综合防灾1414、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土土地地资资源源承承载载力力分分析析 中中心心城城区区周周边边用用地地普普查查 地形地貌条件分析:合肥城市地形基本为岗冲起伏的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除沿南淝河两侧有些洼地外,大部分地区高于洪水位。城市建成区高程(吴淞零点)为1245米,少数沿河洼地高程为1012米,大蜀山海拔高程282米。地形地貌条件对城市北部和西部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在城镇密集区范围内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约为8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约为450平方公里。需要与正在修编的土地利用规划密切协调。土地资

    10、源承载力结论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 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符合二级标准,优良率84%。工业污染较轻,发展暂时不存在严重制约。水环境:董铺水库有被污染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巢湖局部地区有富营养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污水厂处理效率不高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道:水体污染严重,主要来源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景观水体:污染呈现加重趋势。声环境:总体质量较好。结论:水环境有一定污染,对城市发展存在制约,需要关注。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 安徽省能源供应形势:工业生产能耗高,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合肥市能源供应形势分析:合肥资源贫乏,能源主要依靠省内、外调入;能源结构以煤为

    11、主,造成严重污染;工业生产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下降。发展对策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改善环境,加强对天然气、液化气、华东电网的利用;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并举。能源供应能力分析能源供应能力分析汇报内容1 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 2、规划回顾与评价规划回顾与评价3 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 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 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 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 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 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

    12、区规划布局9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10、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1111、城市综合防灾、城市综合防灾12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积极融入长三角是未来合肥发展的核心战略,在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重点处理与上海、南京、武汉、南昌之间的关系。合肥与上海:全面接轨 合肥与南京:多方合作 合肥与武汉:联系纽带 合肥与南昌:错位竞争城市定位城市定位 省域关系格局(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合肥作为全省无可替代的核心城市。合肥与马芜铜宜:互补与互动;合肥与蚌埠、淮南、阜阳:辐射与带动。城市定位城市定位 省会经济圈:以合肥为核心,巢湖、六安为两翼,建设带动全省发展的

    13、省会经济圈。合肥与巢湖:一体化发展;合肥与六安:资源统筹;合肥与淮南:合作共赢。城市定位城市定位 接轨沪宁,联动长江的先发城市;接轨沪宁,联动长江的先发城市;依托皖中,引领全省的中心城市;依托皖中,引领全省的中心城市;科教领先,辐射全国的创新城市;科教领先,辐射全国的创新城市;优势独具,合作发展的产业城市;优势独具,合作发展的产业城市;依山傍水,滨湖通江的宜居城市。依山傍水,滨湖通江的宜居城市。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城市发展目标定位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增强省会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加快改革开放,以科技创新为本,生态友好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奋力率先崛

    14、起,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开放度最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突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城市发展总目标 强化合肥的区域中心地位,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发挥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重点加强与淮南、六安、巢湖等周边城市的联系与协调,构建合肥城市群。构建市域一体化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形成以城镇密集区为中心,东部、西部、北部综合发展区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工业化发展道路,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改变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城镇化发展战

    15、略 (1)促进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 经济增长逐步由现阶段主要依靠资本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增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积极促进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注重产、学、研一体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产业发展。(2)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发展 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3)强化支柱产业 强化现有的汽车及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材料、化工及橡胶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等支柱产

    16、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和旅游业,努力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产业发展战略 空间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 以合肥为中心,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内部分工协作和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合肥的区域中心地位,有效发挥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此带动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分阶段的发展过程,使合肥实现由极化发展走向网络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汇报内容1 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 2、规划回顾与评价规划回顾与评价3 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 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与

    17、发展战略5 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 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 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 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10、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1111、城市综合防灾、城市综合防灾12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城市性质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造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心

    18、城市 之一。之一。城市职能 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 地。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近期近期20062010;远期远期20112020。市域: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7029.48平方公里。规划区:合肥市域范围。中心城区:包括合肥现状市区、肥西县桃花镇,面积约879.6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72.93平方公里),其中市

    19、区838.52平方公里。规划层次: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汇报内容1 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 2、规划回顾与评价规划回顾与评价3 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 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 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 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 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 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10、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1111、城市综合防灾、城市综合防灾12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近

    20、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人口现状:2005年底,合肥市域总人口50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66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42万人左右。人口结构特征:(1)年龄结构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充足,但面临老龄化社会的威胁。(2)性别结构性别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新生儿性别比比例偏高。(3)素质结构高素质人才比例高,但缺少高级技术人员、城乡差距较大。人口增长趋势:(1)省域人口向省会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自然增长在合肥户籍人口增长中仍起重要作用。(2)市域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市区。(3)市域人口迁入大于迁出,近几年净迁入人口呈加速增长趋势。市域人口规模与城市化水平90-05年合肥市域户籍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高于安徽省

    21、0.9%的水平,0305年增长率均在2.3%以上,05年增长率达到2.5%。90-03年,合肥市区户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45%,但三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4%,而2005年合肥市区户籍人口增长7.2%,三县人口户籍人口下降0.5%。反映了市区在人口集聚方面较高的吸引力。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00.511.522.5人口数增长率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

    22、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数量(万)-101234567增长率(百分点)市域人口增长率市区人口增长率三县人口增长率市域人口市区人口三县 近十年来合肥市的迁入迁出人口总量都在波动中上升,从数量上看,迁入均高于迁出,近几年净迁入人口呈加速增长趋势。2005年合肥户籍人口净增加11万人,充分体现了这一增长特点。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年份人口数量市辖区三县全市市域人口规模预测市域人口规模预测结论: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人口规模应达到5

    23、80万人左右,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人口规模应达到710万人左右,市域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2.3%。各种方法预测市域总人口综合比较 单位:万人年份时间趋势外推法回归法指数法罗杰斯蒂函数法区域对比分析法2010年558572581-2020年663711688710城市化水平预测城市化水平预测结论: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城镇化水平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4%。几种预测城镇化水平方法的比较预测方法时间序列趋势外推指数法联合国法(非农化率)经济发展吸纳能力分析法区域分析法结论2010年60%56.5%62%62%2020年75%74.5%69.6%74%74%2005年底合肥现

    24、状建成区内人口现状 (1)户籍人口:183万人。(2)暂住人口:41万人。城市人口发展趋势 (1)市区户籍人口持续较快增长,市域人口向市 区集中趋势明显,市域外人口迁入。(2)市区暂住人口体现阶段性快速增长趋势。(3)合肥市区人口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阶段。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94-05年 合 肥 市 区 一 年 以 上 暂 住 人 口 变 化01020304050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1990-2004年,合肥市区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在3.7以上,其中2000-2004年的年均增长率

    25、在5.1,2005年更是比2004年增长7.2%。1994年-2005年,合肥市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增长体现为两个比较平稳的阶段,即1995-1998年,年均增长率为1.9%;1999年-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7.9%。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规划确定近期合肥中心城区总人口300万人;远期中心城区人口应达到400万人,规划期末合肥将有现在中心集聚发展阶段过渡到轴向生长阶段,中心城区将有部分城市人口扩散到周边城镇。结论:近期2010年,合肥中心城区总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合肥中心城区总人口360万人,规划期内,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2%。2010年2020年总人口户籍人口暂住人口

    26、总人口户籍人口暂住人口综合增长率法3032455842332994一元线性回归拟合法2642125235826989逻辑斯蒂克模型法26521550403302101区域比较法296-416-中心城区各种方法预测人口 单位: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计算范围与此范围一致,市区范围内城市建设总用地224.74平方公里。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0.33平方米/人。城市用地现状合肥市现状建设用地统计表序号用地 序号用 地 名 称面积(万m2)面积(万m2)比例 人均(m2/人)1R居住用地7948.9749435.37%35.49 2C公共设施用地3289.05 14.63%14.68 其它行政办公用

    27、地309.32 商业金融用地759.66 文化娱乐用地61.41 体育用地71.28 医疗卫生用地144.33 教育科研用地1927.29 文物古迹用地1.34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14.41 3M工业用地4516.04 20.09%20.16 4W仓储用地323.95 1.44%1.45 5T对外交通用地256.27 1.14%1.14 6S道路广场用地2422.18 10.78%10.81 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377.03 1.68%1.68 8G绿地3135.20 13.95%14.00 其中:公共绿地2180.91 9.70%9.74 9D特殊用地205.53 0.91%0.92 合计城市

    28、建设用地22474.23 100.00%100.33 注:按2005年城市人口224万人计算 (1)城市建设用地基本覆盖上版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2)城市建设多方向指状拓展。(3)周边城镇城市建设与中心城区连片发展。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分布特征汇报内容1 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 2、规划回顾与评价规划回顾与评价3 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 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 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 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 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

    29、管制8 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10、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1111、城市综合防灾、城市综合防灾12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一核一圈五轴”(1)“一核”合肥中心城区;(2)“一圈”城镇密集区;(3)“五轴”沿东、北、西、西南、东南五条交通主要轴线形成五条城镇发展轴线。市域城镇空间组织结构市域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重点镇10个,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

    30、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城镇等级规模结构(2020年)级别(人口规模)城镇数目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名称(人口,万人)一级城镇(300万人以上)1360合肥中心城区(360)二级城镇(10-35万人)5112上派(32)、店埠(32)、双墩(25)、水湖(13)、撮镇(10)三级城镇(2,300II.市域次中心 1050III.重点城镇210IV.一般城镇2商业贸易功能描述功能齐全、完善大型商贸中心、各类商品批发市场、超级市场、连锁商业和物流配送中心功能相对齐全、比较完善的区域性综合市场、大型商场、各类专业市场功能比较齐全,设有为本地服

    31、务的商贸百货市场和本地特色市场满足基本需要的百货商店、交易市场、连锁便利店用地千人指标600940530600370530300370科技与教育最高功能描述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省科学技术研究、省科技馆、高等院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高中初中、高中小学、初中用地千人指标24030019024014019070120文化娱乐功能描述省级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报业大楼、广播电视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站)文化宣传站用地千人指标5070355020351020体育功能描述省级体育比赛观演中心及体育训练场地体育场馆,专项体育设施体育活动站健身场

    32、地用地千人指标5580455530452030医疗卫生功能描述具有省、市、区三级综合医院、防疫站、专科医院(所)、中心站、急救中心及救护网点二甲级综合医院及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站)和防疫站、急救站中心卫生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血防站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用地千人指标18022013018011013080110五大旅游区:(1)中部综合旅游区:以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中心。(2)西部自然人文景观旅游区:紫蓬、铭传为旅游特色小城镇。(3)环巢湖旅游区:滨湖新区为旅游接待中心,三河、长临河为旅游特色小城镇。(4)东部人文与自然景观旅游区:撮镇为旅游接待中心,古城为旅游特色小城镇。(5)北部人文景观生

    33、态休闲旅游区:双墩为旅游服务中心,吴山、庄墓为旅游特色小城镇。市域旅游规划 以各个区域的综合型城镇为枢纽,以专业和特色型城镇为发展支点,将市域各城镇分为综合型、交通型、工业型、旅游型等不同类型,形成城镇协调发展的职能结构。市域城镇职能结构市域城镇职能结构空间管制分区:空间管制分区:在市域范围内划定建设区域的原则性管制范围,分为三个原则区域:(1)禁止建设区域;(2)限制建设区域;(3)适宜建设区域。该空间管制原则区域是城镇密集区与中心城区进一步划定“四区”的基础。建设限制分区的划分标准名 称划分标准禁止建设地区水域生态敏感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重点保护区、矿产资源重点保

    34、护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河湖湿地等。限制建设地区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次重点保护区、地质环境不适宜区、山地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绿化隔离地区等。适宜建设地区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以外的地区。市域空间发展分区市域空间发展分区市域范围内划分4个发展引导区域:(1)城镇密集区;(2)东部综合发展区;(3)北部综合发展区;(4)西部综合发展区。各个发展引导分区分别制订发展导则与管制规则。城镇密集区用地评定:城镇密集区用地评定:主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对城镇密集区范围进行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分为三大类。一类: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即可进行

    35、城市建设的用地,约占80%左右;二类: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方可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约占12%左右;三类: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约占8%左右。用地条件综合分析用地条件综合分析通过对城镇密集区内用地现状建设情况、农田耕地分布、地质条件评定等多因子叠加分析,可以显示出在该空间范围内进行城市建设开发的难易程度。颜色越深则建设难度越大。城镇密集区空间协调:形成“141”空间框架的基本结构。规划布局协调三个层面的关系:中心城区与县城;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中心城区与两个风景名胜区。在合肥城镇密集区范围内构建“141”总体空间发展框架,即形成一个主城、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空间结构。一个主城:是指在

    36、现有淮南铁路、合九铁路线及312国道围合的地区,主要负担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四个城市组团:东部组团(包括店埠、撮镇等城镇)、西南部组团(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派镇)、西部组团(包括高新区、科学城)、北部组团(包括双墩、三十头等乡镇)。一个滨湖新区:指在巢湖西北岸地势高爽地带,以巢湖综合治理为契机,建设滨湖新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策略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策略多个特色小城镇:在城镇密集区内,区位、资源禀赋较好的小城镇,包括桥头集、长临河、三河、岗集、严店等城镇,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生态廊道分隔:规划结合城市中的生态绿楔、河流水系绿带、对外交通防护林带、高压

    37、线走廊等空间形成纵横交错的城市生态廊道,有机分隔城市片区与组团,满足城市生态友好、和谐持续发展的需要。汇报内容1 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 2、规划回顾与评价规划回顾与评价3 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 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 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 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 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 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10、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1111、城市综合防灾

    38、、城市综合防灾12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空间拓展策略: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规划布局形态:星形结构。城市基本上是以二环为中心,向外在东、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上伸展出五个生长轴,与城市的山水自然环境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布局特点:紧凑发展布局;多中心组团式布局;优化产业布局。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区规划布局1R居住用地10921.39 30.34 30.37 2C公共设施用地5940.78 16.50 16.52 其中C1行政办公用地422.56 C2商业金融用地1456.49 C3文化娱乐用地360.57 C4体育用地480.17 C5医疗卫生用地192.61

    39、C6教育科研设施用地2859.08 C7文物古迹用地1.19 C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168.11 3M工业用地5520.03 15.33 15.35 4W仓储用地891.84 2.48 2.48 5T对外交通用地733.61 2.04 2.04 6S道路广场用地5591.95 15.53 15.55 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712.03 1.98 1.98 8G绿地5412.15 15.03 15.05 其中G1公共绿地3575.57 G2生产防护绿地1836.58 9D特殊用地237.34 0.66 0.66 合计城市建设用地35961.12 99.89 100.00 注: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城

    40、市人口360万人.城市分区:老城区、北区、东区、西区、南区、经开区、滨湖新区、高新区等共八个分区。城市中心体系布局中心城区规划2个市级中心,分别位于老城区、滨湖新区。规划公共设施总用地5940.7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6.52,人均16.50平方米。绿地系统结构:三环、四楔、五脉、多园、多廊道。三环:内部以环城河绿带,外部绿化隔离带,中间高压走廊绿带。四脉:四条水系及其支流构成四条滨水绿脉。五楔:城市外围在东北、西北、西南、南、东南五个方向上保留五条绿楔契入城市之中。多园:规划结合两带五楔形成多座城市公园。多廊道:在城市组团与片区之间保留生态廊道作为分隔。城市景观风貌控制两条景观轴:黄山路、

    41、包河大道;南淝河四条滨水带:南淝河、十五里河、店埠河、上派河;五片绿色空间:西北、东北、东南、南、西南;八个景观风貌区:老城区、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地区、科学城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东部工业区、北部工业区。居住用地布局 二环路以内地区:该区域是城市居住用地的重点改善区域,一方面结合产业用地置换;另一方面对现有住宅区进行改造或改善,降低居住密度,加强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提高居住舒适度。二环路以外地区:是城市居住用地的重点发展区域,结合城市的拓展,增加居住用地,引导人口集聚。利用外围地区地价相对较低,增加住宅建设,启动阶段重点建设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住宅和社区。中心城区外围的小

    42、城镇:重点提高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增强小城镇吸引辐射功能,引导农村居民点规范建设,相对集中布局居住用地,完善社区配套设施,改善小城镇的城市面貌。居住用地在各区分别为:老城区1.86平方公里,东区27.27平方公里,北区11.81平方公里,西区14.82平方公里,南区14.57平方公里,高新区10.83平方公里,经开区10.97平方公里,滨湖新区17.10平方公里 规划在中心城区的各个方位布置经济适用住房。工业用地布局 重点发展“五个工业组团”西部工业组团: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西南部工业组团: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

    43、区、包河工业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相关产业。北部工业组团:发展庐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印刷、电力设备、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强与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相协调。东北工业组团:以瑶海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物流、服装、电缆、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东部工业组团:发展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重点发展家用电器及配套、化工、冶金、轻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仓储用地布局(1)仓储集中区 规划将现有仓储用地集中整合为3个集中区域:利用铁路交通设置合肥北站仓储集中区;利用公路交通设置大兴仓储集中区;利用水运交通设置派河仓储集中区。(2)危险品仓库 保留井岗镇北部危险品仓

    44、库,加强天然气门站、燃气储配站及其它危险品仓库的安全防护,搬迁合作化路煤气储气站、石油库、生态公园危险品仓库至中心城区外围。空间管制分区空间管制分区 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具体划定空间管制分区,分为四个区:(1)禁止建设区;(2)限制建设区;(3)适宜建设区;(4)建成区。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措施。“四线四线”控制控制 原则划定:原则划定:蓝线、绿线、蓝线、绿线、紫线、黄线紫线、黄线 汇报内容1 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 2、规划回顾与评价规划回顾与评价3 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 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 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

    45、期限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 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 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 8、市域基础设施规划市域基础设施规划9 9、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区规划布局1010、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111、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1212、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1313、城市综合防灾、城市综合防灾1414、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市域交通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 (1)交通发展战略 提高区域交通的可达性,巩固合肥区域中心的地位。以多方式联运和集约化运输为主体,以国家、区域交通干线为骨架,扩大与增强合肥与国内其

    46、它省市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交通联系,使合肥与周围重要城市的交通高速直达。(2)交通发展目标 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集中建设对外运输主干线、重点港(站)主枢纽、沿江快速轨道交通,形成以城市为依托,干线铁路、高等级干线公路、长江和淮河航道为骨架的水路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合肥机场实施搬迁,飞行区达到4E标准。航空港 新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搬迁骆岗机场。建设机场专用通道。市域铁路系统 规划形成衔接七条线、七个方向的合肥铁路枢纽。建设完善水家湖、肥东、肥西、下塘、长安等铁路站。市域公路系统 公路干线网络:主要由国道、省道和合肥市的高速公路外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络骨

    47、架。(1)肥东县:以店埠镇为中心,形成“一环七射”的一、二级公路网络。(2)肥西县:以上派镇为中心,形成“三纵三横”的公路网。(3)长丰县:构成“三纵四横”的路网。水运港口合肥港是规划中的全国十大经济区内河航运网中心之一,并被列为长江水系首批开发的重点港口,江淮运河实施后,合肥将成为沟通长江、淮河水运的枢纽。主要安排在南淝河、店埠河、派河、巢湖等岸线。南淝河逐步降低其货运服务职能,提高店埠河港区和派河港区的综合货运职能。在巢湖沿岸,结合南淝河水道安排一系列客运码头,设计“水上巴士”线路。合肥市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类型名称位置规划占地物流园区东部物流园区店埠镇东侧260公顷西南物流园区上派镇东侧2

    48、60公顷北部物流园区双凤产业园230公顷西部物流园区新桥机场200公顷物流中心工业物流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侧60公顷建材物流中心大圩乡60公顷农业物流中心桃花店30公顷高科技物流中心西部科学城东北60公顷 城市骨架路网由快速路和I级主干路组成。快速路网:四横四纵。I 级 主 干 路:“环形、放射加方格网”:在二环内组成环网状,向外围组团及功能区呈网状放射形结构。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系统 按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个等级规划建设。(1)快速路:城市路网主骨架,支持城市布局和功能结构组织,主要提供快速的跨区域交通联系。红线宽度为6080m,计算行车速度80km/h。断面布置至少双向六车道。(2

    49、)主干路:本次规划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主干路进行细分,将主干路分为I级主干路和II级主干路。I级主干路的红线宽度为5060m,II级主干路的功能为解决区间及区内的交通联系,以承担客运交通为主。红线宽度4050m。(3)次干路:集散和分流主干路交通,服务于城市用地,是不同土地利用的交通集散道路。红线宽度40m左右。(4)支路:直接服务于城市土地利用的交通集散。红线宽度30m以下。轨道交通近期建设快速公交(BRT);中期形成快速公交(BRT)和轨道交通有效结合的服务模式;远期采用地铁或轻轨为主的快速轨道交通服务模式。轨道交通呈“环形加井”字型布置,预留到机场的轨道交通。总长度133

    50、公里,线网密度0.37公里/平方公里。快速公交:线路总长度180公里,线网密度为0.5公里/平方公里,形成环行加放射格局的快速公交体系。常规公交:公交运营线网长度达到1100公里,公交配车5600标台。停车场布局 (1)用地指标 规划合肥市人均公共停车场用地指标为0.8平方米/人,其中90%为机动车停车场用地。(2)停车场布局 对外停车场:在合六公路、合安公路、合淮路、合瓦路、合裕路等城市周边主要对外公路的出入口附近规划大型停车场。市区停车场:城市中心区、分区中心分散布置不同规模的停车场,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作为补充,支路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可临时停车。汇报内容1 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修编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教学文案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6300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