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4套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960328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84
  • 大小:355.5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4套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4套汇编(含答案解析) 统编 高考 历史 考前 冲刺 中国 古代史 选择题 练习题 套汇 答案 谜底 解析 下载 _三轮冲刺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11白居易、元稹等中唐士人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实现“见之者易谕”、“闻之者深诫”、“采之者传信”的微讽之效。这一做法A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入人心B批判理学空谈并开创了朴实学风先河C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的现实需要D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2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A提高了

    2、中央政府决策效率B对宰相政务工作有监督作用C有助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D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3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时,以骡马载着书籍,以实地考察来证实文献所载。但他的行旅所至重在西北,东南尤其是南洋一带并未涉足,在书写佛郎机(葡萄牙)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与苏门答腊、锡兰、苏禄等放在一起。这体现出顾炎武A在学术研究中仍缺少实证精神B延续了传统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C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茫然无知D试图修正旧的华夷之辨的观念误区4明清时期一份地权可能分成田骨权和田皮权,有的地方称其为田底权和田面权。乾隆年间,两江总督那苏图的奏折中提到,农户租田时“有送上首佃户顶首钱(佃户向业主交付的押金)名色

    3、”,业主打算更换佃户时,佃户“必索取他佃之顶首钱”,“如不遂欲,即霸占不容耕种”。这表明当时A土地经营权相对独立B地主加强了对佃农的控制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D佃农人群的经济负担加重5从东吴到东晋时期,以建康城(今南京)为核心的“大建康”是区域以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建康”的范围包括:建康城,东府城、西州城、石头城等外围城池,周围的郡县治所和安置北方士族和移民的侨县,以及军事堡垒。这一布局A推动了魏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B完善了都城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区分C促进了区域经济合作理念的萌发D有利于都城的政治稳定和物资供应6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下令齐人只用鲁缟,鲁缟大卖,很多鲁国百姓放弃种粮,加入

    4、纺织业。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齐人不得购买鲁缟,还大幅抬高本国粮价。此外,管仲还如法炮制了“买狐降代(代国)”“买械制衡(衡山国)”。材料表明A齐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战争阻碍多元一体进程C鲁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D经济手段助推诸侯争霸7北宋时,棉花在两广以及福建南部普遍种植起来,之后向北推广到江西、两浙等南方各省份。南宋时,在淮南、江南东路、两浙路,小麦成为冬季的重要种植作物,稻麦轮种的耕作制度逐渐确立。这说明两宋时期A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B南稻北麦格局开始被打破C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D棉花是南方主要经济作物8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等

    5、;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B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发展变化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阶层流动9北宋仁宗中期,士大夫政治走向成熟,皇帝负责最后裁决,具体行政事务由代表“天下”的士大夫为主体的各个机构分工完成,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权力体系。据此可知,这一体系出现的思想渊源是A儒家仁政的政治理想B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C君臣平等的制衡观念D科举提高了官员素质10清中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繁荣,双林镇志曾记载:“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

    6、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而衣帛食鲜,茶馆食肆中醉酒呼号者亦复不少矣”。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B小农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C江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农村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11唐初对官吏和豪强地主占田行为做了规定:“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凡是“居官挟势”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过杖一百;五亩加一等,罪止徙二年半”。这一规定A有利于赋税制度的构建与运行B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C推动廉洁高效的官僚体系建立D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最终确立12与商周不同,在春秋战国时期最费重的优质闪玉被用来制作贵族生前的装饰品、用

    7、品和陈设器;质地普通的玉石则被用于祭祀,甚至卫国国君夫人墓使用了石质的“玉器作为随葬品。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工商食官制破坏B人文意识的觉醒C儒家文化的遇冷D宗法制度的崩溃13明清时期,商人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得到文化素质的提升,在生活中特别注意购藏、陈设字画古玩,延聘文艺名流吟诗联句等。其中徽商逐渐雅化,并成为主要艺术赞助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人社会地位逐渐提高B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较快C商人审美观念发生变化D社会风尚重视精神享乐14南宋末年,文天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79年,崖山之战,大臣陆秀夫宁死不降蒙古铁骑,携小皇帝赵昺蹈海而逝。这些言行形成的主要原因

    8、是A宋代社会危机严重后果B理学对士人品格的塑造C民本思想影响深远D儒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15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16清朝前期,本山米(扬州西郊盛产)质量优于江米(湖北四川等地盛产),“扬(州)城大户食米鬻于市,不曰“买米”,而曰“挑米”。”故此,西郊一带居人以田为业,颇多巨富,甚至有“小扬州”之称。上述现象说明当时A长江流域已经成为全国粮食供应地B扬

    9、州地区城市与农村经济联系密切C长途贩运贸易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D白银成为推动市场繁荣的重要媒介17唐代的彭州建德草市,贸易繁盛,“商旅辇货而至者数万”,“百货威集,蠢类莫遗,旗亭旅舍,翼张鳞次。榆杨相接,桑麻渐繁”。于是,“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这表明当地()A治理能力得到提升B社会治安趋于恶化C长途贸易占据主流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18明末,烟草由菲律宾吕宋岛引入福建,并迅速形成了以漳州、汀州为代表的专业生产区域,两地烟草产量不断提高,最终“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吕宋)售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漳汀地区A普通农户的经济收益锐减B政府主导外来农作物的推广C农业发展受

    10、世界市场影响D生产关系调整促进烟草种植19唐朝的科举取士中,试诗的科目非常少,而试“策”的科目较多:秀才科试“方略策”,进士科试“时务策”,明经科试“经义策”,其他明法、明算等亦各试相关学业之策。材料表明唐朝A关注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B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C扩大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D试图调整人才选拔的方式20春秋时期,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他们活跃于各诸侯国,宣扬礼对政治的作用,或影响当权者的决策,或直接参与政治,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据此可知当时A礼乐制度破坏殆尽B社会秩序亟待重建C儒家思想逐渐成熟D思想文化较为繁荣21魏晋时期,

    11、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有前代罕见的严密理论系统性和深刻美学内涵;其时科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理论思维比较突出,首先要求系统观察,其次根据性能统一法则进行学科分类。这体现A魏晋玄学影响科技文化发展B魏晋时期文化成就领先世界C民族交融丰富科技文化内涵D政治动荡导致科技文化转型22有学者指出,北宋王安石变法时设置的市易司“听人赊钱”,“本以抑兼并,便众业,亦使财政纾困”,却出现“诸路民以田宅抵市易钱,久不能偿,公钱滞而不行”的现象。在“吏或不良”的情况下,负债商人多被默许“高其物价,以巧取息”。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A官府借贷破坏了商品经济正常发展B市易法未能推动财政收入增

    12、长C国家操控物价是市易法的根本目的D吏治腐败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23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官员中出身寒微、来历不明的“新人”(指非贵族家庭的成员或亲属,姓氏中没有官衔或称号的人)占官员总人数的26%,战国时期则增加到55%。这种现象说明A社会转型期用人观念的变化B新兴地主阶级的迅速崛起C墨家“尚贤”思想受到推崇D贵族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241972年出土于山东临沂的黄帝伐赤帝简,记载了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和西伐白帝的过程。黄帝打败四帝之后,“天下四面归之”。黄帝四征A结束了万邦时代的纷争B推动阶级社会的产生C有利于华夏认同的孕育D标志多元一体的形成25有学者指出,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

    13、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这说明A三省体制有利于公文正规化B权力集中促进公文制度演化C明代公文体系缺乏制度建设D中央集权加强改变公文发布26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唐王朝建立的目击者,其笔下的李渊是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而按照新、旧唐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等的记载,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史书关于李渊不同形象的记载,可以说明A唐朝是一个开放时代B历史目击者的记录更可信C李渊完成了全国统一D时代影响人们的历史认知27有学者指出

    14、,汉朝察举制将选官用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意义在于,促使民众注重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提高、自觉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与基层社会在政治层面和思想道德文化层面的成功对接。该学者意在强调察举制A保障了官僚队伍的素质B推动了选官制度的成熟C增强了国家治理的效果D展现了国家实力的强大28南宋李嵩创作了多幅风俗画货郎图,其中一幅画面上的货郎肩挑杂货担,走街串巷,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A小商贩成为宋代商贸主体B南宋偏安阻隔了边境贸易C宋代的民间贸易开始兴盛D南宋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29清代的财政制度中,有两个术语,即“存留”和“起运”。

    15、存留指的是各省留下一部分财赋用于正常的办公行政,而起运部分就是解送中央户部的。“顺治初,钱粮起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宽”,到康熙时期“存留款项尽行裁减”,除了很少部分项目在以后“奉复”外,大部分项目均裁而不复。这说明清朝A官员考核日趋严密规范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C赋税分配坚持中央集权D财政制度逐渐发展完善30武帝即位之后曾提出:“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受命之符”即符合天意,受天命而立的凭据。而“灾异之变”取决于其统治是否符合天意,符合天意就能避免灾异,呈现祥瑞,达到治平。材料可用于阐释,汉武帝时期A儒学重现实政治轻人伦道德B政治制度受到鬼神论影响C儒学神学化产生的政治动因D

    16、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31唐宋时期,言利的思想主张日益抬头,一批思想家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一时期,社会价值取向从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实效和注重功利,整个社会焕发出一种新的精神生活面貌。这反映出该历史时期A传统的儒家伦理纲常已被完全抛弃B平民文化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和兴盛C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财富力量崛起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价值观念发生变化32624年,唐高祖“遣边州修堡城,警烽候,以备胡”,626年“命州县修城隍,备突厥”。唐太宗继位后,北道诸州,所置城寨,粗已周遍,并增设烽燧报警,规定每30里设一燧,每燧置帅一人,副一人,烽子若干人。这说明,唐初A重视边防建设B民族战争频发C民族融合

    17、增强D御边体系完备33北宋初年,地方官员薛奎在管理兴州铁监时,曾“发调兵三百人采铁,而岁人不偿费。”之后薛奎上奏朝廷,改变做法:“听民自采,所输辄倍之。”因此,多地官府开始效仿这一做法,冶铁收入大增。材料反映了宋代A政府调整了手工业经营结构B民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C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性的提升D官营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34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一千多种动植物进行了统计,然而这部领先西方早二百年的杰作献给朝廷却遭到冷落;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序言中曾辛辣地指出:“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坚持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这种现象表明A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发展C明代科技重视实际

    18、经验总结D古代科技凝聚着人民的智慧35宋代士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君有不地要义,不从也,而况于权臣乎!父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他人乎”的原则,认为“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大战家之用也”。这一原则A有利于增强国家治理能力B规范了中央行政决策机制C推动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D使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36印度佛教认为果报不论现报、生报或者后报都是个人的事。传入中国后,慧远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流天下,即使内乖亲子的关系,也不违其孝”;果报可以此生世世承负,也可在一个家庭内父子相承,代代承负果报。据此可知佛教A吸收儒家伦理逐渐本土化B增强理论性思辨性日趋系统

    19、化C传入中国后开始世俗化D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不断政治化37在中古时期,颜回是长期获得朝野主流承认的儒家“亚圣”。北宋熙丰新政中始以颜孟并配孔子,孟子位次颜回;南宋高宗时,官方颁示的道统十三赞首次舍颜子而独称孟子“亚圣”。儒家“亚圣”名号的曲折变迁折射出A孟子地位的提高B儒家思想的发展C统治危机的加深D商品经济的发展38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D尊宗

    20、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39王安石认为“内圣”必须开拓出“外王”,盛德大业比道德修养更值得歌颂。然而,理学家们却说“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断言北宋的灭亡是由于王安石“兴利而亡义,尚功而悖道”所致。两者的分歧在于()A有无继承发展儒家思想B是否强调社会伦理秩序C有无服务封建专制统治D是否曾经受到官方尊崇40两宋时期,江北的粟、麦、黍、豆等品种推广到江南、福建、广东等地,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推广到江淮一带,并逐渐推广到北方。北方人大量南迁后,大批优秀的文化人也来到了南方,带来了北方的各种文化和风俗。这反映了当时A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B农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C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南北方经济

    21、文化交流频繁41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稻壳痕迹以来,在距今9千年至4千年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史前遗址中,多有水稻遗存的发现。历史记载表明,大禹治水时就已将冰稻种子卑湿之地:诗书等早期文献对“稻”也多有提及。这些发现表明A水稻的种植开始于旧石器时代B原始农业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发展C“南稻北栗”的农业格局形成D文献记载须依靠考古发现来印证42汉初,盐仍由民间自由生产经营,一些地方势力完全掌控该地区盐的产销,如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武帝时期,盐的产销模式变为“民制一官收一官运一官销”,且明令禁止百姓私自煮盐。这一变化A抑制了地方豪强势

    22、力B便利了老百姓的生活C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D增加了政府财政开支43唐代的商人中既有贩卖各种物品的大小行商,也有经营邸店、客舍、行铺、车坊的坐贾,资财雄厚的大富商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各地市场贸易的主宰人物。这反映了唐代A商业发展经营方式多样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C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D市场管理为富商把持44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总结南方水田的耕作方式,“其法:起拔为疄(田垄),两疄之间,自成一畎(田间小沟),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疄,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该耕作方式A有利于保苗抗旱排水防涝B促使南北农业发展趋向平衡C在元朝时开始出现并推广D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

    23、地矛盾45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A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B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C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D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46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幼。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B政治生态日益恶化C专制皇权得以强化D监察体系趋于完善47南朝吴均在

    24、饼说中指出制作高水平的饼所需要的条件是“安定噎鸩之麦,洛阳董德之磨,河东长若之葱洞庭负霜之橘,仇池连蒂之椒,调以济北之盐,剉以新丰之鸡”。这反映出A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B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D诗文创作题材的更新48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B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C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D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

    25、需要49汉武帝时,源于北方匈奴之地的鼓吹曲,在吸纳了汉族民歌之后,很快成为军乐并被广泛演奏于郊祀、仪仗、宴飨、丧葬等不同场合;东汉桓、灵二帝时,胡服、胡物伴随着胡乐、胡舞盛行于汉家腹地。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B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C汉族文化凝聚力的增强D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50隆庆万历年间一些士人开始跳脱早前的“西洋”视野。福建泉州人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认识,“大西洋之番,其种有红毛者,负西海而居,地方数千里,去中国水道最远,译者云在昆仑西北。”这一认识A抵御了列强的侵略扩张B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转变C得益于海禁政策的松弛D折射了学习西方潮流涌现51据史书记载,汉武帝

    26、后期颁布沈命法:“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这表明,武帝后期A酷吏治国效能减退B皇帝权威遭受冲击C土地兼并激化矛盾D官员腐败效率低下52考古研究表明,西周初期,作为殷遗族氏和商文化重要标记的金文族徽铜器分布较为分散,其名称、类型也大多与商代晚期相同;但到了西周晚期的殷遗后裔墓葬中,有些铜器已不见族徽,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周礼“重食”的特征。这表明A殷商遗民丧失本族特征B周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C西周农业生产水平提升D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53今甘肃河西地区的沙漠带西沙窝

    27、曾是绿洲,在西汉时是防御匈奴、置戍屯田的前线。考古发现该地分布着大量汉代时期的耕地、沟渠遗迹,但没有发现汉代以后的遗物。据此可知,西沙窝遗址A见证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兴衰B是研究中外经济往来的重要史料C为研究边疆开发两面性提供证据D是西汉开始经略西北的重要标志54春秋末年,设立在国都的“国学”和诸侯封地的“乡学”难以为继,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身为夷人的郯子到鲁国大讲礼乐,使鲁人自愧不如。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宗法秩序土崩瓦解B学术下移局面出现C地方官学开始设立D礼乐文明日渐式微55贞观年间,分置十道,设按察使、采访使等官职。开元年间“按察、采访等使以理州县,

    28、节度、团练等使以督府军事。租庸、转运、盐铁等使以毓财货。其余细务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数。”这说明A道开始负责各个州县行政事务B中央对地方管理力度不断增强C地方的行政区划不断走向细化D民政与司法职权分离趋向明显56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受封于江东郡,经营十余年,兴修水利,溉田排涝,开发农桑,开辟交通,繁荣“吴市”。据此可知A战国时期都普遍推行分封制B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C黄歇的经营促进了当地经济D黄歇治理地方注重儒法结合572023年4月,考古专家齐聚无锡,因为在宜兴周铁镇太湖西北岸,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滨水湖岸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渔猎用具。这是首次在太湖西北岸发现规模性良渚文

    29、化聚落遗址,为太湖流域文明探源工程打开了一扇窗。由此可知,这一地区A最早使用新的石器B最早从事渔猎活动C印证了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D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58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焉耆县境内发掘出一座唐代屯戍城堡。在城堡的窖藏里,发现小米、高粱、面粉和胡麻等。同时发现下石碾、铁犁、镰柄等生产工具,铁犁的铧头较长,套进犁底的部分凹入,比较进步。这反映了A曲辕犁已经传入新疆B唐代开始实施屯戍政策C胡汉民族的差别消失D边疆地区农耕经济发展591685年有地方官品向中央建议把在闽使用前朝铸币的行为定为非法,内阁大学士徐乾学认为,自古以来除本朝和明朝外,没有任何朝代禁用前朝铸币,新旧钱币可以同时流通。康熙帝最

    30、后接受了徐乾学的观点,解除了所有禁止新旧钱币混用的禁令。这表明当时A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策略B满汉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C开始实行银铜双本位制度D商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60晋书五行志记载:“泰始(265274年)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太康(280289年)中,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袴口。”这一现象反映了A内迁民族认同中原地区文化B人口迁徙利于南方地区开发C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均衡发展D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

    31、隋唐以来,佛道之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新兴学术思潮,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如何挽救儒学,对应佛道两家特别是佛教的挑战,成为儒家的重要任务。中唐以后,有一部分文学家开始突破传统经学的束缚,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来理解儒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白居易等人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D项正确;经世致用强调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朝,排除B项;白居易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与彰显皇家气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

    32、材料“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可知,尚书省的会商制度既能方便不同部门的协作,又能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D项正确;尚书省为执行机构,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宰相政务工作的监督,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尚书省的工作制度,无法体现中央权力的制衡,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本题以顾炎武的撰书经历的视角来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顾炎武在文献记载中延续传统观念将葡萄牙写入南蛮范围,体现出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对外部

    33、世界的认知未出现明显变化,故选B项;顾炎武的实证精神在西北等地可以印证,排除A项;茫然无知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华夷之辨的修正,排除D项。故选B项。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永佃权是指佃农在按照租约按时交租的前提下,可以永久租种某块田地的权利,地主后续对土地的出租转卖不影响佃农继续租种,材料主旨是明清时期土地租赁的永佃现象,在转租中,佃户“必索取他佃之顶首钱”、“如不遂欲,即霸占不容耕种”,说明当时佃农对土地经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地主不可以随意撤佃,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土地转

    34、租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说明地主加强了对佃农的控制,排除B项;永佃制下的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具体的赋税或租金,不能得出佃农人群的经济负担加重,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吴到东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大建康”以国都为核心,以外围城池、郡县来保障国都的物资供应,设有安置北方士族的侨县及军事堡垒来维护国都的政治稳定,D项正确;魏晋时期南方初步开发,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A项;材料涉及都城外部空间及周边区域发展,并非都城空间形态和功能区分,排除B项;本题考

    35、查建筑布局的政治意义,无法体现经济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6D【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下令齐人只用鲁缟,鲁缟大卖,很多鲁国百姓放弃种粮,加入纺织业。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齐人不得购买鲁缟,还大幅抬高本国粮价。”可知,春秋时期,管仲通过经济手段削弱了鲁国的实力,这为齐国发动争霸战争奠定了一定基础,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齐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多元一体的进程,排除B项;材料并未比较齐国与鲁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出鲁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

    36、是本质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由南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由北向南扩展,表明两宋时期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A项正确;我国的粮食作物北方主要以小麦为主,南方主要以水稻为主,形成“南稻北麦”的格局,两宋时期,虽然棉花的种植由南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由北向南扩展,但受自然环境影响,“南稻北麦”的格局没有根本上改变,排除B项;材料所述主要涉及农作物种植,看不出经济重心移动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棉花以外的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情况,不能得出棉花是南方主要经济作物,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37、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人名“以武字、勇字命名以霸字、雄字命名以胜字、广字命名的以兴字、奋字命名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看,社会呈现出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据人名“以武字、勇字命名以霸字、雄字命名以胜字、广字命名的以兴字、奋字命名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不能体现,官僚政治和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D项;汉朝尊崇儒学,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儒学思想也未在人名体现,排除B项。故选C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仁宗中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

    38、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政治导向使得文官士大夫阶层逐渐崛起,到仁宗中期,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权力体系,这是一群有着儒家政治理想的官僚群体,他们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所以从思想渊源上讲是儒家仁政的政治理想,A项正确;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国策,并不属于历史渊源,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君臣平等的制衡观念,“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权力体系是充分保障君主的最后决策权,同时又能保证官僚体制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使国家机器得到良好的运转,排除C项;材料与科举制所选拔官员素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依据材料“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可知清代

    39、中期的双林镇附近农民以丝织业为主业,而不再进行农业生产,这反映了该地区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雇佣经营的现象,因而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排除A项;清代中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并没有严重受阻,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对官吏和豪强地主的规定,限制了豪强和官吏的土地兼并行为,一定程度保护了自耕农,为租庸调制的推行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内容为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进而保障赋税制

    40、度的构建与运行,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为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不是对官员监察管理,排除C项;封建小农经济确立也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根据材料“在春秋战国时期最费重的优质闪玉被用来制作贵族生前的装饰品、用品和陈设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也使用高等玉器,普通玉器用于祭祀,甚至出现了将玉器作为陪葬品的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崩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玉器使用方面的变化,反映等级制度方面的变化,与工商食官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等级制度上使用的玉器的变化,与人文意识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玉器使用方面的变化,反映等级制度方面

    41、的变化,与儒家文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得到文化素质的提升,十分渴望与士人接触,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教养,主要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自己经济实力的增强,B项正确;古代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所上升,这是经济发展后带来的影响和表现,排除A项;这一时段的经济繁荣促使人们生活稳定,心态也随之转变,在不断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明清时期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后的必然发展趋势;但商人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和社会风尚重视精神享乐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14B【详解】根据材料可看出文天祥的

    42、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陆秀夫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情怀。这些言行形成与理学对士人品格的塑造分不开,理学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人优良的品质,并不是宋代社会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还体现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民本思想不能完全说明这些言行的原因,排除C项;儒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是直面社会现实,针对现实而提出一系列具有强烈务实思想的具体措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推崇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尤其是对其核心内容诗、礼、乐最为热爱

    43、。正是在对传统文明自信的基础上,孔子自觉参与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包括传播传统文明、整理早期文献,以及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与论述,B项正确;在当时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孔子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排除A项;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故排除C项;孔子思想的功能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16B【详解】依据材料“西郊一带居人以田为业,颇多巨富”,可知“西郊”与“扬州”之间联系密切,具体表现为西郊大米在扬州的畅销,并因此带来西郊居民致富,西郊甚至被称为“小扬州”,B项正确;仅从扬州西郊大米,不能得出长江流域已经成为全国粮食供应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扬州与扬州西郊之间的关系,不能

    44、反映长途贩运的状况,排除C项;白银成为媒介未能在材料所述现象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17A【详解】本题考查唐朝市镇的发展。材料中的建德草市商贸繁荣,凸显了经济功能,地位日益重要,于是设置具有治安功能的镇。这表明当地在经济和治安层面的治理能力有所提升,A项正确;设置治安机构,不能说治安已经恶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长途贸易和短途贸易的比较只是强调商贸繁荣,排除C项;此地仍是由草市发展而来的早期市镇,材料具有文学夸张的特征,用“高度发达”一词来形容不当,排除D项。故选A项。18C【详解】解读材料可知明朝末期烟草由菲律宾引入中国进行推广种植,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烟草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漳

    45、汀地区经济作物烟草广泛种植,形成专业的烟草生产区域,根据材料“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吕宋)售之”,可知明代种植的烟草甚至返销至菲律宾,进入世界市场,所以当时漳汀地区农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普通农户的经济收益高低的论述,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外来农作物的推广是否是由政府主导的,排除B项;烟草种植多雇佣佃农和贫民,与赋税制度变革(生产关系调整)相关,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9A【详解】根据材料“唐朝的科举取士中,试诗的科目非常少,而试策的科目较多”可知,体现出唐朝科举考试重视“策”的考察,也就是重视官员治国理政的能力,A项正确;科举考试重视

    46、“策”的考察,无法体现品德标准,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基础的扩大,排除C项;重视“策”体现的是人才选拔内容标准,而非选拔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20B【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不断僭越礼制,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从而为思想家宣扬礼对维护政治秩序的主张提供了有利条件,B项正确;春秋时期,礼乐制度不断受到冲击,并不是破坏殆尽,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起,并未成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以礼治世的主张,未体现其他思想主张,不能说明此时思想文化较为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21A【详解】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有前代罕见的严密理论系统性和深刻美学内涵;其时科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刘勰等为魏晋玄学的代表,其作品和当时的科技都体现出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魏晋玄学影响科技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魏晋时期文化成就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魏晋时期民族交融丰富科技文化内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魏晋时期政治动荡导致科技文化转型,排除D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4套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60328.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