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 统编 高考 历史 考前 冲刺 中国 古代史 选择题 练习题 答案 解析 下载 _三轮冲刺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21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京师官员需持俸帖往南京支领俸米,道远费多;折米易货,有时候俸帖七八石,仅易银一两明初英宗开征金花银(将税粮折成银两征收)之后,四百万石的实物赋税转为货币形式的财政收入,运往北京充俸。据此可知,金花银的推行A解决了官员的俸禄需求B开启了赋役征银的历史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2晚明以来,小说戏曲成为通俗文化的核心,并且由文人与商人所共享。三言二拍中的两百个故事里,至少有七十个是取材于当时的商人。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这些现象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消亡B小说发展到鼎盛阶段C人们价值
2、观念的变化D商人与文人待遇相同3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周王室衰微B诸侯的纷争频繁C工商业繁荣D文明的起源4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等级。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提高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C受传统选官制的影响.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5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
3、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6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生产的区域化分工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对外贸易比较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7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4、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8秦朝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武帝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元朝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明朝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强化边陲管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A受到“大- -统”观念指导B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C采用与内地相同管理体制D助推了农耕游牧文明融合9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运输,承载着帝国的生命之源,是长安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之一,且其中的吴兴米是朝廷贵族的专享美食。史载:“吴兴米,炊之甑香貌国夫人厨吏邓连,以
5、此米捣为透花糍,以豆洗皮作灵沙臛,以供翠鸳堂。这说明当时A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C关中地区经济严重衰退D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10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列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A规范统治秩序B发展游牧经济C加速民族交融D缩小南北差距11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冶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
6、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12人物品藻指对人物的品鉴和评论。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由之前的政治学为主转向美学为主,重在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这一转变折射出魏晋时期A门阀士族的衰落B人文精神的活跃C民族交融的加强D三教合一的加速13汉朝的藩国官制比照中央,也设有诸侯国相。惠帝至文帝时,国相权力很大,统领藩国百官,辅佐藩王,甚至有统兵之权。但自景帝以后,国相的权力不断缩小。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国相权力的演变体现了A中枢官制逐步完善B藩王权力恶性膨胀C中央集权不断加
7、强D无为政策有效贯彻14大清律规定苗疆地区苗汉之间的诉讼,按大清律治罪;西藏由驻藏大臣,新疆由驻防将军、参赞大臣负责该地区的司法。这一规定A有利于实现民族自治B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D加剧了民族之间的分化15明清时期,遍布全国的陕商经贸活动和名目繁多的境内庙会集市不但吸引着秦腔走遍全国,而且使它深入到秦地的大小乡镇。会馆落成、神灵祭日、过年过节等都有秦腔演出, 甚至同业违反行规也要罚演秦腔。这种情况表明A文化发展推动商帮形成B地方文化规范商业经营C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D商业发展影响文化传播16从某种角度看,东汉部分士族的萌生是一次巧妙地钻空子:政府允许时人通经人仕”,但经书并
8、不易得。他们以“诗书传家”的方式保障文化特权在代际之间传承,世代为官。这说明A统治阶级限制经书的传播B东汉后期国家吏治的黑暗C察举制选官标准存在弊端D文化垄断与传播工具有关17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18明朝建立后,明太祖“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电邮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明太祖此举旨在A
9、维护君主专制制度B削弱统军大将兵权C强化对边疆的统治D防止地方反叛中央19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20西晋时,大臣刘毅、卫璀针对当时普遍实行的选官“计资定品”的现象,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的旧制,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赞赏。这一主张A强化了世家大族的选官特权B有利于提升社会阶层流动性C降低了官吏任职的资历要求D弱化了儒家思想的
10、统治地位21北齐史学家魏收所作魏书记载称东晋是“僭晋”,表明北魏才是正统皇朝;称宋、齐、梁为“岛夷”,把它们视为“自拟王者”的地方势力,从政治上明确表明北魏是正统皇朝的继承者。这种表述A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B体现了南北方的文化差异C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D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频繁22六朝时期,江南世家大族、高官和文人士大夫喜好到深山中探寻美景。而到了唐朝尤其是中唐以后,苏州的太湖、金陵的秦淮河、杭州的西湖等则成为江南闻名天下的旅游名胜。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城市经济的进步B经济重心的南移C坊市制度的变革D国家统一的实现23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处中医诊所,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专门接骨”
11、的牌子。图中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医A专业分科开始出现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C面向市场服务大众D致力总结医药学成果24明代长城区域在13681449年是以发展农耕经济为基本内容的屯田生产型文化带,14491571年演变成以农牧战争消耗为主的军事消费型文化带,15711644年演变为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马市交换型文化带。这表明明代A北方民族关系发生变化B边患问题始终影响政府的决策C朝贡贸易一直比较发达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程度加深2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
12、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A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B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2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的名号多是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辽宋夏金时期,辽人以轩辕氏、炎帝后裔自居。这表明A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B华夏认同具有统一的内驱力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开放D民族交流交融是时代的主流27两汉时期算赋规定时有调整。汉高祖规定“百姓如果生儿子,可以免去两年的赋税和兵役”;汉惠帝规定“女子15岁未嫁人,要被罚款,到30岁还未嫁出去,加罚5倍人头税”;东汉章帝规定“所有怀孕的妇女,由官府赏
13、赐胎养谷,每人三斛,免收其丈夫人头税一年”。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A恢复社会经济的努力B传统生育观念的传承C缓和阶级矛盾的需求D平衡赋税负担的追求28大唐新语载,贺知章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宰相张说对此评论,侍郎虽为“衣冠之华选”,却非往贤所慕;而集贤院学士,怀治国之道、蕴文学词彩,“始可处之无愧”。这主要反映当时A社会矛盾缓和B选官途径多元C门第观念淡化D重学风气浓厚29考古工作者在石峁古城(初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发现玉器、祭坛壁画等,经数字技术对残存城墙进行测绘,确认古城以“皇城台”为中心、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由此可见A新技术可复原古代生活场景B夏文明的存在得以证实C私有制与阶级分化
14、尚未形成D早期国家可能已经出现30西周初年,周成王命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并留守主管东方政务,周公死后该职务由其子继承;成康之际改由周天子直接派遣且不再长期驻守。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A对分封制进行局部调整B力图稳固王权的尝试C实现对东方的直接控制D王室内部斗争的激烈31清代前期,西北的军用马匹包括军队中的现役军马和马场中牧养马匹。现役马政分为八旗马政和绿营马政,八旗和绿营又各有牧马草场负责平日放牧,战时由骑操者具体饲养管理。牧养马匹的马场遍及今宁夏、甘肃、音海和新疆四省区。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马政建设A拓展了西北疆域B提升了军队作战实力C加剧了人地矛盾D拓宽了民族交融途径32考古工作者在江苏邳县刘林、大
15、墩子村和新沂县花厅村等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内,发现有装饰品随葬现象。这些装饰品采用玉、松绿石和象牙等珍贵原料,耗费较多劳动力而制成。据了解,江苏境内并不产玉,邻省山东泰山等地才是玉的产地。这表明当时A社会等级分化日益明显B私有制占主导地位C玉器加工技术世界领先D商品交换现象出现33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成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B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34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实行“和籴法”,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
16、粮食。但中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用作在关中“和籴”的本钱。据此推知A京杭运河成为运输干线B国家对粮食供应进行管理C江南地区粮食严重歉收D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35古代医生的常见称谓有医、疾医、医者、医士、医师等唐代开始有“医生”之称;自宋代起人们常以“大夫”“郎中”等官职称呼医生,并为后世所沿用。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A冗官现象的不断加剧B社会等级观念的松弛C医生文化水平的提高D官营医疗的垄断地位36在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已在北方广泛确立屯田制;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提出发展农业、减少:赋税的方针;孙权统治下的吴国在长江两岸地区均设有屯田区。这些做法推动了A经济重心的南移B社
17、会秩序的重建C区域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巩固37明景泰四年,明景帝以“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事多拘滞”为由,授巡抚都御史衔;此后,巡抚“或四五年,或八九年,株守一方”,权势日盛。为此,中央遂以巡按监督和牵制巡抚,出现巡抚对七品巡按“频笑逢迎其意旨”的情景。这可用以说明明朝A行政区划改革的非连续性B地方监察体系具有双轨性C中央机构设置集权化趋势D以卑制尊原则被长期遵循38秦统一时,秦始皇收六国冠服赐予近臣御史、侍中或郎中使用,不同职事承担者使用不同冠服。这表明了当时A贵族等级制受到冲击B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C军功授爵制发展完善D官僚政治重人不重事39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
18、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为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A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B有利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维系了民族政权间的和谐关系40汉初,为了解决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的问题,政府实行了“令民铸钱”的政策。而到武帝时期,国家不仅垄断了主要铸币材料 铜,还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钱。汉代货币政策的调整A立足于国家财政的需要B反映了均输平准的特点C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民间财富的增长41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
19、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事件反映当时A南人无视北方习俗B魏晋玄学由盛转衰C地域文化南北分明D北朝深受儒学熏陶42阿尔及利亚的著名岩画,创作于新石器时代。画面中间双角女神祈祷丰收,四周有一片正在播种的庄稼地。它体现了A劳动场景和艺术审美的融会B集体劳作和多神信仰的汇集C无犁农业和采集经济的结合D女性崇拜和牛耕文化的杂糅43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A列
20、国纷争局面出现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44西周时期,“献捷”是奉周王之命对夷狄进行的讨伐之事,在获胜归来后向周天子献俘的仪式。“献捷”在春秋时期依然盛行,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提升B政治制度中出现了新的变化C礼乐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D周王丧失了对诸侯的影响力45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C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D长期战乱后
21、的社会经济凋敝46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子的右前方,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计有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1个、骨鱼叉2件、骨镞1件、骨笄1件。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A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D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47西汉初年,政府官员主要由宗室、军人、富人组成。汉武帝推动政制改革,采纳董仲舒建议,大量任用读书人为官。由此可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后A冲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官员选拔制度发生变化C不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D儒学成为王朝正统思想48东晋时期,“二王”的楷
22、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B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C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D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49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这种变化反映了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审美观念的世俗化D人文精神思想发展50公元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
23、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据此可知A印刷技术落后制约了科技进步B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C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D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51有学者认为,就疆域的广度而言,宋代所完成的,与前代相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其对内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控制力度,却是前朝所难比拟的。作者意在说明宋代A武人擅权问题的解决B统治疆域广度的收缩C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化D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52吕思勉认为西汉的抑商“虽意在聚敛,未尝不以平物价、抑末业为口实也”。钱穆也指出西汉抑商的原因是“剥削富人财力来支持讨伐匈奴以及开辟各边疆的兵费,甚至是用来弥补宫廷一切迷信及奢侈的浪费”。据此可知,西汉统治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