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思想-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共生思想-课件.pptx》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共生 思想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934-2007)日本建筑师。1934年4月生于名古屋市,195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后就读于东京大学,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1959年获硕士学位,1960年参加“新陈代谢”组织,作为中心成员活动。1962年成立黑川纪章建筑城市设计研究所,1964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获奖并获得多项国际荣誉。他曾与和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黑川纪章重视日本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认为建筑的地方性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渗透,成为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内容。他提出了“灰空间”的建筑概念,这一方面指色彩,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
2、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 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 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采用庭院、过廊等过渡空间,并放在重要位置上。代表作品有:东京规划;螺旋体城市方案(1961)、中银舱体楼(1972)、福冈银行本店(1975)、琦玉县立近代美术馆(1982)、东京瓦科尔曲町大楼(1983)等。黑川纪章黑川纪章共生思想共生的定义:一一 21 21世纪的世界新秩序世纪的世界新秩序-共生的秩序共生的秩序1 1 由线性向非线性经济发展的转变由线性向非线性经济发展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并曾为世界推崇,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的发展,都要经历起飞期、成熟期,进而走向高
3、度大众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经的发展,都要经历起飞期、成熟期,进而走向高度大众化的消费时代,具有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再进一步迈向信息化的社会。消费时代,具有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再进一步迈向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世界的联系,以欧美日为强权的国家不能简单的发挥其作用,世界各国都可以充分参与其中,支撑起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共生将主导世界。2 2 由权利时代向权威时代的转变由权利时代向权威时代的转变冷战的结束导致全球各国进行裁军,世界趋向平稳发展,依靠文化、传统作为支撑的权威逐渐主导依靠文化、传统作为支撑的权威逐渐主导,以权威底蕴来从事外交、经济活动的时代来临。3 3 亚洲、太平洋的文明时代将以
4、生命原理为基础亚洲、太平洋的文明时代将以生命原理为基础由地中海文明时代转向太平洋文明时代,特别是亚洲的时代转变。亚洲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和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感性与理性兼备的生亚洲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和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感性与理性兼备的生活方式。活方式。4 4 开始向子整体或网状结构的秩序转变开始向子整体或网状结构的秩序转变从中心放射性结构,或是树形的以干为轴向枝叶伸展的有序化线性秩序,开始想着无中心,多方向的、各部分能够自律的子整体的结构或是网络、矩阵型秩序转变。5 5 由农耕地缘社会向游牧迁徙社会转变由农耕地缘社会向游牧迁徙社会转变全球信息高速传达,以及交通高速发达,人们的交
5、流和行动将会更为便捷。6 6 由一、二、三产业整合而成的生态环保技术共生观念由一、二、三产业整合而成的生态环保技术共生观念共生思想:共生思想二二 从机械时代迈向生命时代从机械时代迈向生命时代1 1 机械时代的机械时代的“进步进步”是意味着接近欧洲是意味着接近欧洲机械时代,是“欧洲精神”的时代,是“普遍性”的时代。“理性中心主义”认为,如果世界上的真理是唯一的话,那么依靠人类理智的力量,必定能够探究并证明出来。“理性中心主义”把依靠理性而达成的科学、技术放在首位,把艺术、宗教、文化等等和感性相关的领域放在其次。2 2 渗透到建筑中的机械时代渗透到建筑中的机械时代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机械时代的审美意
6、识具有简洁、单纯、正确、纯粹,目的明确、抽象和明晰的特点。勒柯布西耶的机械时代的建筑如同他的绘画一样纯粹,必须像帕提农神庙一样规范,也必须像地中海强烈太阳照射下的光与影一样的清晰。可称得上是欧洲精神的坚实而永恒的纪念碑。3 3 机械时代的机械时代的“欧洲精神欧洲精神”现代合理主义时代的自然科学、几何学、物理学、心理学的本质,是以真实而唯一的客观存在为前提,20世纪机械时代的建筑与艺术的表现手法,是根据分析、结构化、组织化,并经过普遍性的综合而产生的。欧洲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天主教的普遍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先确定一个理想存在,作为这种哲学的基础的二元论,是使还原主义的分析方法成为可能的机械
7、原理。这种方式与机械是由零部件构成而发挥性能的过程酷似。机械中是不允许暧昧性、异质物质,以及偶发性、多义性存在的。4 4 生命时代的建筑生命时代的建筑 机械本身不能生长、变化和新陈代谢,生命的多样性预知对比极为鲜明。传统技术、文化共生的变形是必要,文化与技术的共生也是必要的,这具有多样性和可适应性的经济、技术,将是生命时代经济技术发展的方向,共生建筑,就是这样一种生命时代的建筑,它是能够和异质文化要素共生的共生建筑,就是这样一种生命时代的建筑,它是能够和异质文化要素共生的建筑,是通过传统与尖端技术的共生而创造出来的建筑,是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建筑。建筑,是通过传统与尖端技术的共生而创造出来的建筑,
8、是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建筑。简单的说,其实就是“物质第一”。但人们逐渐进入小康社会,生活越来越富足后,就开始逐渐从“物质时代”进入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的“生命时代”,那时一定是“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意义,是一切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共生思想二二 从机械时代迈向生命时代从机械时代迈向生命时代6 6 生命时代将从二元对立转向共生生命时代将从二元对立转向共生生命时代否定单一理性化、模式化,否定还原主义或分析主义的根本点二元论与二元对立。共生是承认不同的文化、对立的双方、异质要素之间存在着“圣域”(比如天皇制、相扑、大米对于日本,京剧、功夫、熊猫对于中国,汽车、棒球、好莱坞对于美国等所具有的各自民族文化“圣
9、域”性),并对此表示尊敬。共生成立的第二个条件是“中间领域”。中间领域使二元论、对立双方之间的共同原则、共同理解成为可能。生命时代的建生命时代的建筑技术表现,在表层自立的同时,应进一步以抽象或象征的手法变现生命时代不为肉眼所见的技术与精神。筑技术表现,在表层自立的同时,应进一步以抽象或象征的手法变现生命时代不为肉眼所见的技术与精神。5 5 从功能的表现向意义的表现转变从功能的表现向意义的表现转变如果说机械时代的建筑是功能表现的话,那么生命时代的建筑将是意义的表现。生命时代的建筑将是意义的表现。机械时代以工业社会为背景而成立,生命时代则是以信息社会为背景存在的。生命时代的建筑,对于地域文脉、城市
10、文脉与自然环境来说,将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向着自然与人类的共生、环境与建筑的共生发展。生命时代的建筑,对于地域文脉、城市文脉与自然环境来说,将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向着自然与人类的共生、环境与建筑的共生发展。共生思想三三 经济的共生经济的共生-经济与文化的共生经济与文化的共生1 1 共生思想的原点共生思想的原点一是黑川纪章在名古屋东海学园受之于椎尾牟匡老师的佛学演讲,提到:人不吃肉与蔬菜就不能生存下去,没有矿物质也无法生存,不仅如此,由于人体内寄生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类才得以生存,人类依赖于其他生命、自然而得以生存。这种关系就是共生,佛教的根本思想也在于共生。二是现代文明与日本近代化和西化以及今天
11、的信息社会影响。三是生命哲学,特别是日本十八世纪哲学家三浦梅园的自然哲学。2 2 共生时代的障碍共生时代的障碍人与自然的共生,是人们在残酷无情的自然条件下不断创造的新东西,通过改变自然达到自然与人的共生,为了达到无情的自然与友情的人类共生,人类必须参与自然变化。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来说。传统文化妨碍了现代文明的创新与革新,而政治又利用大众习俗和传统文化来维持其统治的传统文化妨碍了现代文明的创新与革新,而政治又利用大众习俗和传统文化来维持其统治的力量。力量。3 3 多元化的存在才是丰富多彩的生命时代多元化的存在才是丰富多彩的生命时代近代社会中西方的绝对优势在于思想、宗教、经济、产业、科学、技术、
12、艺术、文化等各方面。都用同一节拍演奏了雄伟的交响曲。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适者生存、强者的霸权主义,选择了合理主义,排斥所有暧昧和异质的东西,彻底追求速度、效率和均质性,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根基,正是机器时代的精神。生命时代的精神,则是把异质共生、不断变化的动态均衡、突然变异、新陈代谢、循环、成长、保持遗传基因的固有性、物种的多样性等等,以生生命时代的精神,则是把异质共生、不断变化的动态均衡、突然变异、新陈代谢、循环、成长、保持遗传基因的固有性、物种的多样性等等,以生命原理作为目标的时代精神。命原理作为目标的时代精神。4 4 权威基于文化的力量权威基于文化的力量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地域
13、文化、即使在经济、技术上比较落后,也仍然各自拥有独特的个性。只有尊重这些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和自豪感,异质文化尊重这些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和自豪感,异质文化才可能实现共生。才可能实现共生。共生思想四四 超越现代主义超越现代主义克服二元论克服二元论1 基于工业化的普遍主义基于工业化的普遍主义工业社会将物质文明最大程度大众化,批量生产超越了贫富差异。巨大的工业社会浪潮,造就了建筑界的“国际式建筑”。然而,气候、维修问题是国际建筑的重大弊病;2 基于功能的分离主义基于功能的分离主义是把社会制度、建筑、城市空间,或者是企业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分离的行为,是一种最极端的表现。是把社会制度、建筑、城市空间,或者是企
14、业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分离的行为,是一种最极端的表现。现代主义的功能分离主义,不仅表现在住宅上,也表现在城市空间上。功能的纯粹化、扩展的空地、绿地、新鲜空气等口号、柯布西耶的“光明的城市”,被当作向混沌的城市空间中吹进的现代化新风。按照这个原理,城市中不仅出现了住宅区、工业区等单一用途的功能地区,还可以看到类似唐人街、哈莱姆区等按人种进行分离的区域,以及按照收入划分的住宅区。这样一来,那些本来很难分清的、混沌共生的事物,互补的功能,因为分离而被割舍的中间那些本来很难分清的、混沌共生的事物,互补的功能,因为分离而被割舍的中间领域,因为被明确而失去的暧昧性,都是现代主义和现代建筑所欠缺的。领域,因为
15、被明确而失去的暧昧性,都是现代主义和现代建筑所欠缺的。3 等级秩序的统一原理等级秩序的统一原理按照该原理,可以清楚地划分部分和整体,这是认为整体比部分更重要的金字塔型支配秩序:结构优先于内部空间(室这是认为整体比部分更重要的金字塔型支配秩序:结构优先于内部空间(室内);基础设施优先于生活设施;公共空间优先于私有空间。所有这些共同性,在于整体优先于部分的等级原理,即金字塔型等级秩序。内);基础设施优先于生活设施;公共空间优先于私有空间。所有这些共同性,在于整体优先于部分的等级原理,即金字塔型等级秩序。但是,部分与全体的非二元论哲学就是共生思想。地域与城市之间并非必然的强制、从属关系,地域与城市也
16、可以是等价的子整体关系。只有把从整体出发的构思和从部分出发的构思,等价值等比重地同时考虑的子整体式构思方法,才是最有创造性的。共生思想五五 唯识思想与共生唯识思想与共生共生的根源共生的根源1 1 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的根源性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的根源性“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唯识论是日本人所熟知的大乘佛教的主干思想,是领悟佛教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唯识思想认为,“轮回”的主体不是“我”,而是“识”或者“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意为,存在于人的无意识领域、可以创生出所有无穷尽的可能的存在。所有的存在、所有事物的因缘,都在阿赖耶识之中。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如果“时机”成熟、碰到“机缘”的时候,“种子”就
17、会成为具体的现象。而现象的影响又会立即反馈给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物质根源的同时,也是精神的根源。与笛卡尔的“物质和精神二个实体”的说法相比,唯识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各自根源的表现”。2 2 善与恶及中间领域善与恶及中间领域“无记无记”唯识论的根源可以在龙树的思想中找到。龙树之前的中观派遵循般诺经中“空”的思想,认为“所有事物都不过是概念性的名称,这些名称是非实际的,因此,所指的事物也是非实际存在的”。物质世界全部是虚幻的,是非实际存在的。龙树纠正了这种陷入虚无主义的“空”的思想。3 3 达到生与死的共生的思想达到生与死的共生的思想动物的世界,生与死一纸之隔,在人的世界,人的生命被教育成比地球还
18、珍贵,还沉重,这种生与死的二元论是非常严酷的。人们对死亡的恐怖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而将这种恐怖提高到最大限度的正是现代主义。这和佛教轮回教导的人、动物、植物、甚至佛的生命,都是超越了生死,在更大的生命系统中存在着相同的观点。共生思想六六 共生时代的历史思考共生时代的历史思考重新评价江户时代重新评价江户时代 1 1 江户时代是不同性质的高度发展的江户时代是不同性质的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现代化”社会社会江户居住环境的特征是杂居性,也可以说是复合性,多义性,秉承暧昧的论调,在同一的居住之所有不同的性质。(内外的廊道,明暗的灰空间,动静的庭院,生活工作的客厅等,共兼象征与装饰的石象生)现代日本保留下来的
19、传统文艺、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部分,如茶道、插花、能、歌舞伎、数寄屋建筑等等,都是在室町时代末期至桃山时代诞生,于江户时代在民众中传播发展起来的。但是,明治维新以后,从政府到日本国民意识中,都严重存在着全盘否定江户时代的倾向。江户时代实际上是一个超越了现在人们的认识、已然进入了日本特有的现代化的时代,是大众文化积蓄沉淀的时代。2 2 高密度居住创生了微妙的高密度居住创生了微妙的“眼眼腹的默契腹的默契”日语中有“眼睛像嘴一样说话”和“揣摩肚腹”的表叔,这种用眼睛交流、用肚腹交流的默契,应该是在江户高密度社会中创生出来的。这种高密度社会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微妙细腻的感性,一点点情感的变化、表情的变化、身姿
20、和态度的变化,都会给别人带来很大影响。歌舞伎中世态剧的那些微妙的“心理剧”和“人情剧”表现,也来自这种细致的感性。3 3 给城市规划以启示的大江户多阶层杂居长屋社区给城市规划以启示的大江户多阶层杂居长屋社区江户时代具有士农工商身份制度等级森严,阶级社会令人窒息。但是在这种阶级性表面之下,社会内部却是完全不同的运作。譬如说,武士阶层里相当贫穷的人很多。反过来身份等级低贱的商人却十分富裕。在学术界,工商出身的研究兰学(西洋学问)的大家也有好几位。就连武士也要向他们低头做弟子。总之,与表面的身份制度有别,实际上,还存在着金钱上的阶级等级、知识上的阶级等级、艺术权威上的阶级等级等等,这些加在一起形成了
21、复杂的社会关系。4 4 江户时代的几个特性江户时代的几个特性1 文化的大众性 2 高密度社会和由此培养出来的微妙的感性3 文化的虚构性 4 对细节的重视5 技术与人的共生 6 混合样式建筑的出现7 幕府体制下的部分与整体的共生 共生思想七七 花数寄花数寄共生的美感共生的美感空寂之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的美学,在感念华丽的花和红叶的同时,注视枯萎的草庵风景是具有双重编码的审美意识,是包藏了华丽和简朴感觉的两义性,共生的审美意识。“空寂”是“无”的美学。但是,饶舌与沉默寡言,明与暗,复杂与简朴,装饰与非装饰,彩色与无色,书院风格与草庵风格共生的审美意识,何其是日本本来的审美意识传统吗?“数寄
22、数寄”一词是指外面糊半透明纸的木方格推拉门,也有纸夹在双层木格中间的,最初由中国传入日本,既可用于一词是指外面糊半透明纸的木方格推拉门,也有纸夹在双层木格中间的,最初由中国传入日本,既可用于分割室内空间,又可作为住宅的外墙。分割室内空间,又可作为住宅的外墙。“空寂”通常来说,非常有局限性,而且,又被整体划一的认为是错误的方式。以前的“空寂”的审美意识,与其说“饶舌”,不如说是“沉默寡言”;与其说是“明”,不如说是“暗”;与其说“复杂”,不如说是“简朴”;与其说是“装饰”,不如说是“非装饰”;与其说是“复杂”,不如说是“彩色”的不如说是“无色”;与其说是“书院”,不如说是“草庵”。它一直被认为是
23、单向性的审美意识。教科书中也认为,“空寂”是无”的美学。共生思想八八 利休灰、巴洛克、侃皮利休灰、巴洛克、侃皮两仪性文化两仪性文化1 1 “利休灰利休灰”是日本文化两义性、多义性的象征是日本文化两义性、多义性的象征就色彩而论,“利休灰”是暗灰绿色,是能够看得出绿色倾向的灰色。西方的灰色是黑白两种颜色的相加,而“利休灰”是拥有红、蓝、黄、白4种对立原色的混合物。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各种色彩极低的颜色的混合,人们可以从中享受那些微妙的色调变化。利休灰并不限于颜色,它是由经过高度利休灰并不限于颜色,它是由经过高度提炼的审美意识所支撑的一种感觉。提炼的审美意识所支撑的一种感觉。黛瓦、粉墙的建筑群溶化在灰色
24、的色彩之中,失去了彼此间的距离感和立体感,从三次元的世界向二元化的平面世界转化,实在是极具戏剧性的景色。与利休灰的感觉具有同样地位的巴洛克(或者风格主义),是安定与浮游、静与动、直线与曲线,一边互相排斥一边共生,能够保持平静的平衡。西本愿飞云阁这座不对称的三层的建筑中,各种各样的异质曲线和直线不可思议地共生着的同时,又展现出一种极为静谧的样子。2 2 嘲笑优等与认真的陈腐的嘲笑优等与认真的陈腐的“侃皮侃皮”感觉感觉和利休灰的感觉、巴洛克的感觉相近的另一种感觉,是“侃皮”(Camp)代指一种通用的现代感觉,是诡辩的一种。代指一种通用的现代感觉,是诡辩的一种。“侃皮”背离以“好、坏”相区分的通常的
25、审美判断,针对艺术,提供了另外一种判断标准。例如,包含着丑恶的美丽、稍微偏离的端正、不能表现善恶的魅力,超越协调的美丽,包含着玩笑的认真等感觉,都是“侃皮”。侃皮也与共生的审美意识相通。所谓侃皮也与共生的审美意识相通。所谓“侃皮侃皮”,更接近人性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复杂性。换句话说,更接近人性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复杂性。换句话说,所谓所谓“侃皮侃皮”的感觉,就是能够以双重意义解释的某种东西所具有的那个双重、三重意义的敏感感觉。的感觉,就是能够以双重意义解释的某种东西所具有的那个双重、三重意义的敏感感觉。3 3 巴洛克与暧昧巴洛克与暧昧如果几个相互矛盾的意图集结在一个动作里,从而产生的样式就属于巴洛克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