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 文档编号:5954000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PPT
  • 页数:82
  • 大小:4.2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信息化 促进 教学改革 创新 课件
    资源描述:

    1、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内容提纲1 面向未来的中国教学信息化面向未来的中国教学信息化1.1.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使命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使命 教育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广泛领域之一,近十年迅速发展的多媒体交互、虚拟现实、社会软件和社会网络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最新技术在未来10年中将广泛应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1.1.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使命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中的深入应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

    2、。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信息化发展框架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信息化发展框架 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学信息化应用模式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学信息化应用模式 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 学校教学信息化的评价学校教学信息化的评价1.2.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和发展内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和发展内涵涵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与特征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与特征教学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出版的教育领域的信息通讯技术根据教和学、发展计划与政策、装备教和学、发展计划与政策、装备与资源、对课程的理解、教师专业发展、与资源、对课程的理解、教师专业

    3、发展、教学评价、交流教学评价、交流等七个维度的特征把教学信息化划分为形成、应用、融合、革新形成、应用、融合、革新四个阶段,参见表表1 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与特征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与特征1.2.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和发展内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和发展内涵涵我国教学信息化总体上处于应用阶段向融合阶段的过渡,和发达国家处于融合阶段向革新阶段过渡差距大约5-10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各项目标的贯彻落实,预期在未来5-10年将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全面进入融合阶段,个别先进地区和部分学校将进入革新阶段。1.2.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和发展内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和发展内涵涵我

    4、国教学信息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我国教学信息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明显不平衡,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明显不平衡,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已进入学校第一层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已进入学校,但尚未全部做到“走进课堂”,基本上是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在个别环节开展了学生为中心教学课堂的试验。这一层次的学校约占全部中小学的80%。第二层次,多媒体设备已进入课堂,实现了班级多媒体教学第二层次,多媒体设备已进入课堂,实现了班级多媒体教学,正在为实现应用数字化资源教学常态化努力。这一层次的学校约占全部中小学的15%。第三层次,在已实现应用数字化资源教学常态化的基础上,正第三层

    5、次,在已实现应用数字化资源教学常态化的基础上,正在探索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探索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这一层次的学校约占全部中小学的5%。第四层次,在个别的示范性学校中,正在开展培养创新人才为第四层次,在个别的示范性学校中,正在开展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建设全方位的数字化学校的实验,努力探索革新型学校目标的建设全方位的数字化学校的实验,努力探索革新型学校的发展模式的发展模式。我国教学信息化的四个层次我国教学信息化的四个层次1.2.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和发展内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和发展内涵涵教学信息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内涵,教学信

    6、息化发展的初始阶段,信息技术往往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支持现有的各种教学方式,并未涉及到教学系统自身的改革。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教学信息化的内涵,不能仅仅把技术视为服务于现不能仅仅把技术视为服务于现有教学模式下的手段和工具,而是要应用有教学模式下的手段和工具,而是要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手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教学创新的平台段的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教学创新的平台。新新时时期期教教学学信信息息化化的的发发展展内内涵涵1.2.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和发展内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和发展内涵涵在发展新阶段,教学信息化赋予新时代教学的在发展新阶段,教学信息化赋予新时

    7、代教学的8个个特征特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发展21世纪能力作为教学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示范课、展示课拓展至学校课程层面,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常态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改革“推进器”的作用 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和各种交互的学习工具和软件进课堂,创建发现问题和分析解決问题的环境,师生交互的环境,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的环境,学生差异化学习的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育。提供应用技术促进学习的支架和工具,对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开展学习诊断和有针对性地辅导,形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1.2.教学信息化发

    8、展阶段和发展内教学信息化发展阶段和发展内涵涵在发展新阶段,教学信息化赋予新时代教学的在发展新阶段,教学信息化赋予新时代教学的8个特征个特征 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解决真实世界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決问题的实践能力 应用网络学习社区建设更广泛的学生与学生、教师、社会的新的交流渠道和交流关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探究、交流和表达能力;建立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和反馈的新机制,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网上自主远程学习,增强学习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3 教学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路线图教学信

    9、息化未来的发展路线图 1.加快学校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全面接入互联网,实现每个教室的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进班级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实现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教学的常态化 2.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3.提高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在计算机教室满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下,建设“一对一”的、学生“做中学”的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教室,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3 教学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路线图教学信息化未来的发展

    10、路线图 4.拓宽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全面支持教育发展和改革,实施差异化教育提供促进学习的支架和工具,形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开发和实施高中数字化选修课程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应用网络学习社区建设更广泛的城乡学校协作的新渠道,促进教育公平。5.关注数字化环境下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建设一批全面数字化的示范学校,为实现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校学习共同体奠定基础。教学信息化发展路线图教学信息化发展路线图20202020年学校教学信息化发展愿景年学校教学信息化发展愿景2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信息化发展框架信息化发展框架2.1 数字化环境下培养数字化环境下培养21世

    11、纪技能世纪技能的研究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出版的教育领域的信息通讯技术提出技术引领工作和工作组织的变化,相应所需的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日益显得重要的是下列能力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通才(广泛)的能力,通才(广泛)的能力,从事专业工作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从事专业工作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 决策能力决策能力 团队工作的合作能力团队工作的合作能力 有效的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2.1 数字化环境下培养数字化环境下培养21世纪技能世纪技能的研究的研究 需要有专家团队来开发包含这些能力的信息化教育课程,技术已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普遍的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技术很快就会过时,需要

    12、频繁更新技能和知识,唯一可以与此相适应的是对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原则和概念的正确理解。2002年,由美国政府主导、IT跨国公司基金会和教育协会参与成立了21世纪技能合作伙伴组织,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反复修改,提出了21世纪学习框架。2121世纪学习产出和支持系统世纪学习产出和支持系统2.1 数字化环境下培养数字化环境下培养21世纪技能世纪技能的研究的研究21世纪学习产出包括:核心课程和渗透核心课程和渗透21世纪议题、学习和创新能力、世纪议题、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生活和职业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生活和职业技能。21世纪学习的支持系统包括 21世纪能力标淮世纪能力标淮 21世纪能

    13、力标准的评定世纪能力标准的评定 课程和教学课程和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2.2 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框架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框架 纲要提出教育要以育人为本,要求“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借鉴国际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教学信息化发展框架应以学习者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为重点,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建立完整的管理与保障机制,最终又回到支持学

    14、生面向未来的能力发展。发展框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应国家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框架包括 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 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合作、交流与沟通能力合作、交流与沟通能力 全球意识和文化交融全球意识和文化交融第二层次是课程革新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学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渗透适应国家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的议题,完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体系。重点开发信息化教学的多样化的网络课程或课程模块,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基于项目的学习。第三层次是支持系统包括 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学习环境、策略

    15、、手段、过程与学习环境、策略、手段、过程与学业评价学业评价 学校教学信息化综合评估学校教学信息化综合评估 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和服务支持体系服务支持体系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专业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专业发展第四层次是政策保障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包括提高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力提高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力把有效教学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主题把有效教学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主题夯实教学信息化的校内基础夯实教学信息化的校内基础认真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认真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落实教育信息化的经费落实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扎实搞好教学信息化试点扎实搞好

    16、教学信息化试点教教学学信信息息化化发发展展框框架架支持系统课程革新工具与环境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保障与可持续发展机制教学模式评价全面发展的能力框架3.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是影响其学习成效至关重要的因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是影响其学习成效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信息化教学最后成败的核心要素之一。重新审素,也是信息化教学最后成败的核心要素之一。重新审视学生能力发展新需求,是定位教学信息化深入推进的视学生能力发展新需求,是定位教学信息化深入推进的方向与目标的前提。方向与目标的前提。3.1从从“学习使用技术学习使用技术”到到“使用技术学习使用技术学习”十年前,我国开始普及中小学信息技

    17、术教育。至2008年,全部高中、90%以上的初中和20%左右的小学完成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的目标要求。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开课学校的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学生中得到了普及。但是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没有成为我国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流。3.1从从“学习使用技术学习使用技术”到到“使用技术学习使用技术学习”国际社会较早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信息技术学习应用能力的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他们在2000年发布了“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简称NETSS)”。其目标是为了更好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时代学习方式。此后,其

    18、它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制订了类似的标准,这些标准相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学生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1)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2)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表达、创造的能力;(3)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规范。3.1从从“学习使用技术学习使用技术”到到“使用技术学习使用技术学习”其核心内容包括:其核心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操作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操作: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基本能力。在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本部分的内容。应用信息技术学习、协作与创造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学习、协作与创造的能力:学生

    19、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协作、知识建构、作品创作、知识创造的方法与技能。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规范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规范:学生应认识到信息对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3.1从从“学习使用技术学习使用技术”到到“使用技术学习使用技术学习”2007年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建议,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应该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转变。这一点目前在国际教育界已形成共识。面向未来,我国一部分已经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生,将要实现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转变,另一部分还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的学生,既要“学习使用技术”,又要“使

    20、用技术学习”。3.2 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教育需要通过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建构信息时代的能力结构信信息息时时代代的的学学生生能能力力框框架架3.2 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能力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有效提升。开发以培养21世纪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在现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深化信息技术课程内涵,促促进在学科课程、研究性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发进在学科课程、研究性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展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通过课堂教

    21、学、教学相长、同伴互助,帮助学生做信息时代有责任感帮助学生做信息时代有责任感的好公民的好公民:具有民族自豪感、尊重多元文化,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合作,勇于实践创新、精于解决生存发展中的各种问题。3.3构建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标准框架构建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标准框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专家提出中小学信息化学习能力相关标准的框架图3-2。中小学生信息化学习技术标准框架的建立可以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的4个维度出发,按照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对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全面地体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性、发展性和层次性要求。我我国

    22、国中中小小学学生生信信息息化化学学习习技技术术能能力力标标准准框框架架4.实现有效教学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实现有效教学的信息化应用模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小学教学将保持面授组班教学的特点,吸纳远程教学(特别是e-learning)优势,使正规学校教学表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将从班级授课为主逐步过渡到班级授课、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并存,教师的任务也不再仅仅是传授现成的知识,将会更多地借助于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4.1从从“用技术教用技术教”到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信息技术支持和促进教学改革是今后5-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主题,进一步强调从“用技术教”向运用信息技术开

    23、展“有效教学”转变,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选择。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具备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全球意识和文化交融能力的要求,应该贯穿于所有中小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作为教学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结点。4.1从从“用技术教用技术教”到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式、智能化和普适性等优势,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在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以及实现这三者的对立统一中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内涵。在“有效教学”中,信

    24、息技术是学生们的学习对象、更是他们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环境。教师则通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促进学生高参与、深互动、多探究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认识得更准确、理解得更深入、体验更真切、进而建立起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个人发展的密切联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终身学习习惯。4.2建立适应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建立适应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建立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实现信息技术支持的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学模式通常是由系列的教学活动组成,反映教学系统诸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有不同的技术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形

    25、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形态。教学模式形式上是教学要素的排列组合和相互作用,实质上却是反映了相关的教育理论、方法甚至是价值追求。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研究人员等)实践探索的成果。当其成为一种稳定的教学结构形态时,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影响被隐退,凸显的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的组合结构与形态新型教学模式示意图4.2建立适应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信息化教学建立适应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是面对面学习、远程学习;也可以是集体教学、合作学习或个别化学习;还可以是这两个维度的组合。教学方式更多,如: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式、案例式、参与式、探究式、项目式。

    26、教学环境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备配备、内容呈现和软件工具,提供支持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组合。如:教学资源可以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交互的主动权有的在教师手中,有的可以交给学生;教学的信息化终端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脑、手机、以及其它移动的小型设备。这些设备可以用秧田式、组群式、鱼骨式、隔离或半隔离式等形式部署在教室中。这三个方面的多种形式组合,形成的将是多种多样的这三个方面的多种形式组合,形成的将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从理论上讲教学模式。从理论上讲,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开放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开放的、无法穷举的。的、无法穷举的。4.2建立适应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信息化教学建立适应人才培

    27、养方式改革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是面对面学习、远程学习;也可以是集体教学、合作学习或个别化学习;还可以是这两个维度的组合。教学方式更多,如: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式、案例式、参与式、探究式、项目式。教学环境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备配备、内容呈现和软件工具,提供支持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组合。如:教学资源可以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交互的主动权有的在教师手中,有的可以交给学生;教学的信息化终端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脑、手机、以及其它移动的小型设备。这些设备可以用秧田式、组群式、鱼骨式、隔离或半隔离式等形式部署在教室中。这三个方面的多种形式组合,形成的将是多种多样的这三个方面的多种

    28、形式组合,形成的将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从理论上讲教学模式。从理论上讲,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开放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开放的、无法穷举的。的、无法穷举的。影响影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的关键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以下6个要素影响较大:(1)教学软件的适用性)教学软件的适用性教学软件顺应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科特点,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硬件环境的可获得性)硬件环境的可获得性硬件环境,如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的数量、生机比等方面都是可能制约教学方式选择和多样化教学设计方案实现的重要因素。同时,机房

    29、设备的质量及管理情况、联网情况及速度、教师和学生的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等,也都会影响师生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影响影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的关键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以下6个要素影响较大:(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获得技术支持的便捷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获得技术支持的便捷性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其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认识)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以及在出现困难时愿意不意愿、能不能够便捷地得到所需要的帮助在教师应用的初始阶段至关重要。(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与策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与策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应体现学科特色和需求,能够帮

    30、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方法决定了信息化的最终价值。影响影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的关键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以下6个要素影响较大:(5)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教师的时间与精力 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对于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都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能否保证和激励教师在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自觉学习新技术,积极进行教学新实践,对有效教学直接产生影响。(6)教育教学管理提供的空间)教育教学管理提供的空间采用“同一进度、统一考试”等教学管理方式,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自由度会降低,有限的教学时

    31、间与无限的网络知识之间出现的矛盾经常会成为阻碍教师运用媒体或新的教学方式的主要因素。4.3 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1、班级多媒体常态化教学班级多媒体常态化教学特色:特色: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搭建认知脚手架、使用思维工具,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教学质量。优势优势:可以适用于不同档次的多媒体展示设备;教学方式变化的幅度不大,教师宜学宜掌握;班级多媒体设备配置后,可以最迅速地普及。难点:难点:在展示设备缺乏交互功能时,教学方式变革及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制约。4.3 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2、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特色:特色:具有人手一机的终端设

    32、备以及计算机平台的管理功能,在组班教学的条件下,实现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学习进度要求,以不同学习路径,达成学习目标。优势优势: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个性化地学习,扎实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掌握难度不大;在学生个人学习终端配备充足,教育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可以迅速地普及。难点:难点:生机比要求较高,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较大。4.3 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3、协作探究式学习、协作探究式学习特色特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选定的研究主题(可以是研究主题、项目、任务、问题等),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资料检索、文献分析,实验设计、观察和记录,交流讨论、表达和呈现探究成果,建构知识及

    33、知识体系,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可以组织学生与本班同学协作、与本校同学协作,进行跨校、跨地区的协作探究。优势优势:利于学生结合生活和实践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级思维能力;信息化教学终端配备要求可高可低;通过互联网可以弥补本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缺陷;当协作学生处于不同的生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时,学生间的差异很容易成为他们相互学习的资源。难点:难点:教师需要培训并有一段落时间的实践摸索;普及需要一个过程。4.3 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4、个性化自主学习、个性化自主学习特色特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自身的特点,选择学习内容和进程,依托计算机及相关软件,个别化地

    34、完成学习过程,达成学习目标。优势优势:可以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可以用于课上教学和课外练习,能够弥补组班教学不容易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有针对性指导的缺陷;师生信息技术要求不太高,宜于掌握。难点:难点:需要有特别定制的学习平台和内容,需要学生较强的学习进取心和自律能力。4.3 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5、虚拟情景化教学、虚拟情景化教学特色特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虚拟的游戏、实验等情景之中学习和体验。优势优势:交互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验在真实世界中难以体验到的场景,建立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正确联系;难点:难点:软件和平台需要定制,投入相对较高;培养

    35、学生良好的网上学习习惯,防止网络沉迷。4.3 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6、远程教学远程教学特色特色:学生可以实时或非实时地选学在时间、地点上处于分离状态的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可以参加跨校、跨地区地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可以参加感兴趣的学术活动。优势优势:学生可以获得优质资源,选择最好或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小规模学校可以弥补老师资源不足的缺陷,降低办学成本。难点:难点:需要有特别定制的学习平台和内容,学习时间安排和协调不容易,技术支持人员需要较高的水平。5、教学信息化系统环境建设信息化环境建设是推进教学信息化的基础。今后5-10年,要从网络连接、终端设备、教育资源和服务体系等方面,提供支持多

    36、种“有效教学”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形成支持教学革新的信息基础环境,为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差异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5.1超前部署教学信息化网络超前部署教学信息化网络 充分利用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实现最大限度的学校宽带网络接入。极少数不能通过地网接入的边远地区学校,可考虑采用卫星网络接入。利用宽带网络技术、移动技术、IPv6等技术,抓住“三网合一”等机遇,尽可能提高学校网络的接入带宽。学校网络要覆盖所有的教室和教学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无限局域网,实现校园内灵活的接入方式。5.2建设班级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班级信息化教学环境班级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条件。与有效教学信息化应用

    37、模式相匹配,可以把教室终端信息化教学环境分为5种教室类型。教室装备与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的测算 纲要纲要提出要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这两件事情相互关联。以每个集体授课型教室都拥有一台计算机和每6个班级、9个班级、12个班级配备一个“人手一机”并可有5台左右余量的个性化教室的要求,测算了今后5年内增加学校计算机等终端设备的需求。全国小学百名学生拥有量按低方案11和高方案14配备,初中和高中按低方案14和高方案20配备。在未来的5到10年内,达到上述配备标准,需要增加计算机的总量是1260-2076万台,按平均每台计算机3500元测算,至少

    38、需要投入441-726亿元。北京、天津、浙江的高中配备水平和上海的初中配备水平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了高方案水平。5.3提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 学生学习资源:学生学习资源:面向学生的系统化的学习课程、自我评价和提高、针对学科专题的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按照自己的学习路径和进度有针对性的学习,增加学生的体验,经历探究过程。用于教学的资源:用于教学的资源:提供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知识呈现形式和运用方式的资源;同时还要利用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感受、体验、探究、掌握知识的环境,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提供准

    39、确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状况的工具。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研的资源: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研的资源:帮助教师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正确理解知识之间(包括学科)的联系,了解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思维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的能力。资源建设的策略资源建设的策略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对教育资源的深层次需求,研究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克服思维障碍的机理,建立教育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完善教育资源开发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和建立由学科专家、教学理论专家、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资源建设队伍。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教育资源的设计与改进。通过专家评价、教师和学生在使用

    40、过程中评价以及第三方机构评价等形式加强对基础教育资源的评价。特别要采取鼓励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资源进行评价,促进资源建设。资源建设的策略资源建设的策略鼓励全社会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鼓励全社会以公益和市场多种形式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促进资源质量的不断提高和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引进、消化和整合国外优质资源,充实我国教育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信息化应用研究模式在学校普及。5.4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平台,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对解决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中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应用推广、促进

    4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保证学校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行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投资开发的资源和课程传播到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社会单位和个人开发的公益性资源和课程传播到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社会单位和个人开发的有偿使用资源和课程传播到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完成资源交易。教师可以方便地发现和获得需要的教学资源。可以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问题,接受教学片培训。学生可以方便地发现和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和课程,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可以接受来自于各方面专家和教师的辅导。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平台基础

    42、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平台 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平台可以保证:学校信息化设备得到及时的维修,以保证信息化教学的正常进行。学校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得到及时的更新和维护,以保证信息化教学的正常进行。学校计算机的病毒防护和网络安全。支持服务平台架构和机制支持服务平台架构和机制 可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全国统一架构、分布协同的国家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平台。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平台建设采用政府主导,整合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人力、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多方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构建面向教育多样化选择市场需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专业化服务体

    43、系。6、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6.1从从“学习技术使用学习技术使用”到到“善用技术教学善用技术教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出版的教育领域的信息通讯技术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7个维度之一,描述了教师群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不同水平,勾勒了信息化时代的教师需要经历从“学习技术使用”到学习“善用技术教学”和善用技术支持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前者与后者结合起来,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连续体。6.1从从“学习技术使用学习技术使用”到到“善用技术教学善用技术教学”2004年,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在全国推动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44、计划,采取培训、考试、认证等措施,把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引向了“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的培训。至2010年底,超过400万教师完成了培训,达到了我国适龄教师总数的一半。2007-2008年,教育部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师,开展了国家级远程示范性培训,每年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了数十万,积累了采用在线学习等多种远程教育方式,开展大规模、高质量培训的经验。2010年在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受益教师超过了100万。6.1从从“学习技术使用学习技术使用”到到“善用技术教学善用技术教

    45、学”专家将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分为6个阶段:知晓、学习、明白、熟悉、调整、创新知晓、学习、明白、熟悉、调整、创新。我我国国教教师师信信息息技技术术应应用用阶阶段段教教师师信信息息技技术术应应用用阶阶段段A.知晓阶段知晓阶段:听说过一些计算机技术,但没使用过。B.学习阶段学习阶段:目前正在学习一些计算机基本技能,经常需要别人的帮助。C.明白阶段明白阶段:开始明白怎么使用技术,并且可以应用到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与任务中。D.熟悉阶段熟悉阶段:开始自信、并习惯于在某些教学情境或任务中应用计算机。E.调整阶段调整阶段:能使用许多不同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不再担心技术上的问题,还经常思考计算机作为一种教学工

    46、具的功能。F.创新应用创新应用:能够创造性地将所掌握的技术应用到教学和课堂中。6.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包括:“态度与意识”、“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并设定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初级、中级和高级(只针对教学人员)水平。需要特别关注教育技术能力与具体学科教特别关注教育技术能力与具体学科教学的结合学的结合,与教学法创新的结合与教学法创新的结合。业界普遍认同的信息时代的教师技术与教学知识整合框架(“技术技术-教学法教学法-内容知识内容知识(TPACK),见后图)认为,只有通过把通过把信息技术知识

    47、转换成教育技术知识,才能信息技术知识转换成教育技术知识,才能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再与教师原有的知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再与教师原有的知识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师的素养,进而促识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师的素养,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改进。进教学效果的改进。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教学法 -内容知识技术-内容知识(TCK)技术-教学法知识(TPK)教学法-内容知识(PCK)技术知识(TK)教师的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今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需要强调:努力把技术融入学习内容,整合于学习系统之中;鼓励采用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项目学习方式、基于资源的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研究运用虚拟和现实

    48、结合的方式,建立学生认识真实世界结构;注重教师网络学习和学习管理;提倡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伙伴整合于学习共同体等。7以评估促进有效教学信息化发展以评估促进有效教学信息化发展近年来,对中小学教学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之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世界银行都在组织专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教学信息化评估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国别或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评估、学校信息化现状评估、教学信息化项目评估、技术改造后的新课程评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评估等。7.1学校教学信息化评估框架学校教学信息化的评估具有反馈调节、诊断指导、强化激励、目标

    49、导向等功能。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大背景下,学校教学信息化评估对改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行为、能力的导向作用将更加明显。教学信息化评估的推进,将使信息技术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学革新,培养学生具备二十一世纪的学习能力。7.1学校教学信息化评估框架学校教学信息化的评价指标分为三类:一是政策类指标,评价学校教学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发展经费的落实情况;二是基础设施类指标,评价学校教学信息化相关设施的数量、资源拥有情况和这些设施、资源的日常可用情况;三是教学应用类指标,涉及教师在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有效性,也包括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情况。具体指标说明见中小学教学信息化评价指

    50、标研究课题组报告7.1学校教学信息化评估框架7.2评估实施机制评估实施机制教育评估的一般性技术框架:在一定的评估理念和取向指导下,设计开发出实用的多种评估工具与方法,对具体的评价对象实施评估,然后对获得的评估数据进行详尽细致的评估分析,得出具有重要价值的评估结论。一般性评估框架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估实施中要重点关注 评估指标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评估指标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评估实施以前必须建立有效的可操作指标,通过清晰的指标体系为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指引性目标并不断完善。建立利益相关者评估参与的多元评估机制建立利益相关者评估参与的多元评估机制。积极引导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教学信息化利益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5400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