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痞证与临床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伤寒论》痞证与临床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临床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伤寒论痞证与临床陶晓华2019年6月1内容提要内容提要痞证证治概要(五泻心汤方证、旋复代赭汤证、五苓散证、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痞证的鉴别诊断)痞证证治讨论。2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医学巨著。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至今近2千年。是一本什么书?3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一云:今邓县镶东镇)人(如原文第16条、149条“不中”的用法),约生于公元150-219年,曾随同郡张伯祖学医,官至长沙太守,故又称“张长沙”。伤寒论的作者 4 伤寒伤寒杂病杂病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原书不全原书不全 宋原刻本
2、宋原刻本不存不存 宋刻本宋刻本 伤寒论伤寒论 经战火经战火 晋晋王叔和将王叔和将伤伤 寒寒部分整理成册部分整理成册经宋高保衡、林亿经宋高保衡、林亿 校正(但一般认为其中的辨脉、校正(但一般认为其中的辨脉、平脉、平脉、伤寒例等是王叔和加入)伤寒例等是王叔和加入)明赵开美复刻明赵开美复刻本(赵刻本本(赵刻本)金成无己金成无己注解伤注解伤寒论寒论(成注本)(成注本)伤寒论沿革5痞证证治概要6概念概念n指心下痞闷不适,有涨满,但不疼痛或疼痛不甚为特点的病证。n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肠道疾病。7痞的含义痞的含义主要有四:主要有四:n 症状:症状:说文:“痞,痛也”。但伤寒论中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3、”诸病源候论说:“痞者,心下满也”。n 病名:病名:广韵“痞,腹内结病。”伤寒论的痞证是指以心下痞为主症的一类证候。n 腹内肿块腹内肿块:如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n 病机: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如“但气痞耳”。8痞的含义痞的含义内经内经“痞痞”和和伤寒论伤寒论“痞痞”内经伤寒论病名“否”“痞”“痞塞”“否 隔”“否满”“心 下 否”(素问五常政大论:“备化之纪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痞”或“心 下 痞”病位 太 阴 脾 土心下胃脘部病 因 病 机“寒”“湿”“土运 不 及”痞 满 的 热 证、寒 热 错 杂 证治 则 治
4、 法无直接论述理法方药具备9“心下心下”指什么部位?指什么部位?n从本节条文所述症状及治疗用方看,当指胃脘部,即中上腹部。说文解字:“心,在身之中”,身体腹侧体表的中心部位当是剑突处,因此,心下当是剑突下的中上腹部。10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一、表证误下,表邪内陷入里而成(一、表证误下,表邪内陷入里而成(131131、151151)n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11(131上)辨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阳有形之邪(如痰水)结胸病发于 误下 阴无形之邪(无痰水)痞证 12n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
5、濡,但气痞耳。”13(151)脉浮而紧(麻黄汤证)下之紧(表邪)反入里表邪入里,壅聚心下,脾胃升降功能失职,气机痞塞痞证14二、脾胃虚弱,邪气乘虚陷入二、脾胃虚弱,邪气乘虚陷入 饮食因素(饮食不节致脾胃损伤)情志因素(肝气不舒影响脾胃失和)15证候特点证候特点 1 特点:痞,按之自濡自觉有痞塞之感,触诊却濡软不硬。2 与结胸之鉴别:结胸有形之邪内结心下痛,按 之石硬,脉沉紧 痞证无形之邪内壅心下痞,按 之自濡16证治分类证治分类 一、热痞证治一、热痞证治1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54154)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7 主证:心下痞,按
6、之濡属痞证其脉关上浮关主中焦,浮是阳邪,无形邪热独盛于中焦以方测证,当有烦热,口渴,舌红苔黄,吐衄血。18n治法:泻热开结除痞。n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林亿、千金翼方注云有黄芩,从其说)。n煎服法:“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沸水泡三黄,取其气,薄其味,使之利于清上部无形邪热,而不在泻下里实之法。徐大徐大椿:椿:“凡治下焦之补剂,当多煎以熟为主,治上焦之凡治下焦之补剂,当多煎以熟为主,治上焦之泻剂,当不煎以生为主。泻剂,当不煎以生为主。”n泡泡1次即可,泡次即可,泡2、3次可能致腹泻。次可能致腹泻。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运用床运用2例例_朱景智朱景智.pd
7、f19n其它中药泡服法举例:决明子、生山楂、泽泻、荷叶肥胖菊花、麦冬、胖大海慢性咽炎西洋参、藏红花高原气虚血瘀决明子、菊花高血压20 伤寒杂病论特定煎服法n直接用水煎法:使用最多。n去渣再煎: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n米熟汤成:如白虎汤。n麻沸汤渍之: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n先煎:如麻黄、茯苓等。21n后入:如大承气汤之芒硝,大陷胸汤之芒硝。n烊化: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之阿胶。n特定水煎:如苓桂枣甘汤以甘澜水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煎。n加酒、醋、蜜等煎:如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清酒,苦酒汤用苦酒等。22n临床应用:n火热内盛之热痞、胃脘痛、癫狂、便秘以及外科疔疖疮疡等;n
8、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证;n火热上炎之头痛、眩晕、牙痛、口舌生疮等。n胃肠系统疾病: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胃热内盛者有效。23 出血性疾病:本方加仙鹤草、侧柏叶、丹皮、小蓟,口服或经胃管内注入,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证属胃腑积热,气盛火旺者。本方开水泡服治疗肺结核咯血,平均止血时间为2.5天。原方加白茅根、牛膝可治疗鼻衄。口腔粘膜疾病:取本方泻火解毒、釜底抽薪之功,治疗小儿急性口疮,疗效颇佳。在辨证内服汤药同时,予本方开水浸泡,频频含漱,治疗复发性口疮,疗效较好。大黄黄连泻心汤.ppt24本方特点:集苦寒药之大成 分量较轻 开水
9、泡服,不用煎煮 降火降气降血止血252.2.论热痞兼表的治则论热痞兼表的治则先表后里(先表后里(164164)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26n伤寒先下后汗 心下痞误下后,邪陷中焦(言外之意,还有 心烦,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恶寒者风寒在表,尚未全解 (兼发热,头痛,脉浮)治则:先解表桂枝汤 后攻里大黄黄连泻心汤27表里先后治法表里先后治法表证汗法(44、45、12)实热证清、下法(176)虚寒证温法(323)里证 单纯单纯 里实未成(36、235)表证为主(276、36)先表后里 正虚已甚(9
10、1、92、364、372)先里后表 素虚外感(102)表里均等(146、301、40、41)侧重治表(38、39)侧重治里(163)变法(活法)表里同治 表里同病表里同病常法(定法)常法(定法)里实已成(124)变法(活法)283.3.热痞兼阳虚的证治热痞兼阳虚的证治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证(证(155155)164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29n 热痞“复恶寒汗出”若伴发热热痞兼表先表后里(164)不伴发热热痞兼表阳虚消痞扶阳(155)三黄清热消痞(苦寒)附子温经扶阳固表(辛热)30n煎服法:泡三黄煎附子汁兑入。(寒热异其性,性气不同,而兼收补泄之效)。n配伍特点:大辛大
11、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的三黄相配,温凉相配,邪正兼顾,用于治疗比较复杂的病证,(如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31n心下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邪热壅滞,一般无表证清热泻痞n按之濡 附子泻心汤邪热壅滞兼表阳虚弱,有恶寒汗出清热泻痞扶阳32二、寒热错杂痞证治二、寒热错杂痞证治1半夏泻心汤证(149)(p156)少阳证误下后,柴胡、陷胸、泻心等汤的治法。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33n少阳证误下三种转归正气强,
12、虽误下,没有变逆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汤(参379条)素有水饮,误下后,邪热内陷,水热互结心下满硬痛大陷胸汤胃气不健,误下,邪热内陷,搏结不甚但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34n补充症状补充症状恶心、呕吐胃气不降 肠鸣、下利脾气不升 苔多滑腻或白或黄,脉濡或弦。据金匮要略及伤寒论157、158条补充35n治则:治则:和中降逆消痞n方药方药半夏降逆止呕散结 辛开芩连泄痞热 苦降 参姜草枣补益脾胃 甘调 (辛开苦降、补泻兼施、寒热并投、升降两调,)36n服法:去渣再煎,使药性和合,不偏不烈,利于和解。去渣再煎的方法,只出现在柴胡剂与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之中。(三泻心汤,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
13、汤)n去滓再煎是一种浓缩煎煮法。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去滓再煎,此中犹有他义。盖柴胡有升提之力,兼有发表之力,去滓再煎,所以减其发汗之力也。”其法可使药性趋于协调和合,利于发挥调和脏腑功能、和解少阳枢机作用,也可使药液浓缩,减少每次服药量,增加患者服药依从性。37n又本方系小柴胡汤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而成,故亦属和解剂。为治痞之良方。n张仲景所立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诸泻心汤方,实为内科治疗胃病开辟了法门。临床所见单纯胃寒或胃热证,均不难治,若遇寒热错杂证则棘手,但善用诸泻心汤者,则有方可施。38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更多的是用于消 化道疾病,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吐泻,痢疾,神经性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