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脉诊-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学》脉诊-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脉诊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脉诊 第一课:脉诊的意义,起源与发展 一、脉诊是中医学“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诊断方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斗争过程中,反复实践,总结起来的“以常衡变”,“以变识病”的一种有效诊断方法,它已成为辩证论治不可缺少的主要客观依据,所以脉诊为历代许多医家所广泛运用。正如王符潜夫论述赦篇所说:“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而寿可长也。”即说明脉诊的重要性。脉诊的意义,就在于根据脉搏的常与变来预知人体的健康情况,也就是以常人无病的平脉,来分析患者的病脉,根据病脉来推断,探讨,病在何经何脏,属寒属热,在表在里,为虚为实,以及疾病的进退,预后等。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
2、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这是因为,脉搏是由心脏一张一缩的跳动而形成的,所谓“夫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指明脉为血脉,源出于心,而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其次,脉搏与血管的缩张有关,血液来时,脉管必然扩张,血液过后,则脉管回缩,其脉管的一张一缩,引起波动,是产生脉动的又一因素。再加上血的流行,以及脉气的推动,所谓:“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
3、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气如橐籲,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脉决”,明确地阐明了血在脉中,随气运行,以及脉搏的产生是资始于肾间动气,资生于胃中谷气的情况。心脏,血管,血流,脉气四者结合,形成血行往复,脉动不息。在生理上,五脏六腑之气无不通于血脉,如灵枢 脉 度 指 出:“阴 脉 荣 其 脏,阳 脉 荣 其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因此,当脏腑生理发生变化,便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脉动亦必发生变异。也就是说,在机体内脏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时候,脉搏的跳动,就会不浮不沉,不疾不徐,充盈匀整,节律调匀,一息四至,
4、是为常脉,这表示了机体生机活泼,健康无病。机体受外界的影响,相对平衡就会受到破坏,就会生病,形成病脉。机体受到内在七情干扰,也会产生疾病,形成病脉。总之,人体受外淫六邪,七情内伤,脏腑就会不和,营卫失调,病脉就会出现。这就是诊脉的意义所在。二、脉诊最早记载于内经。但切脉诊病早在周礼上就有“以五气【闻】,五声【问】,五色【望】,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切】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脉诊的创始人,公认为是扁鹊,司马迁,韩非,后汉的刘安,桑弘羊,以及圭斋欧阳氏,皆认为诊脉出于扁鹊,为医者之祖。扁鹊是秦越人的尊称,他是春秋战国【公元前5世纪】之际的渤海郡【今河北任丘县】人。曾著八十一难经,其中二十二
5、难论述了脉诊,从脉的产生,主病等均详加论述,倡导“独取寸口”,开脉法之先河。到了后来,明代李时珍根据历代医家名著,及其父李言闻的四言举要,写成了举世闻名的频湖脉学 在中国切脉历史上,运用脉法诊病的还有汉代民医淳于意。他是山东临淄人,他没有留下医学著作,但司马迁的传记中有他的诊籍,里面记载了浮,沉,数,弦,紧,涩,坚,实,长,大,小,弱,平,鼓,静,燥,代,散等十数种脉象,还提出了内关,番阴,番阳,并阴,并阳等绝脉。还有东汉初的民医涪【fu】翁,也善于用脉诊治病,著有诊脉法一书。古代脉诊,讲究三部九候法。三部为天部,地部,人部。每部为三候,共九候。逐渐发展成为“独取寸口”。后来,东汉南阳的张机张
6、仲景【150219】,根据临床实践,著有伤寒论和金贵要略,为我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叔和【201280】,名熙,西晋时高平【山东邹县】人。他对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编写了脉经十卷,整理张仲景,扁鹊,华佗等医家的医学专著,确立了脉学规范。他确立来24脉象,和独取寸口的理论,阐述了脉证统一论。1241年,施发著有察病指南一书,配备了脉象图,成为一种壮举。第二课:怎样学习与掌握脉诊一、明辨六要脉掌握两纲脉:一、明辨六要脉掌握两纲脉:脉学内容复杂,有单脉,有复脉,形状又有些相似,但不管脉形千变万化,其中必有它的规律性,因此在学习脉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掌握两纲六要脉,否则就会说之于口,而难应于指,
7、造成印象模糊,隔雾观景,结果是囫囵不清,无所适从。什么是两纲六要脉?阴阳为两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六要。也可以说是八纲,所有病脉辩证以此为据。二、要独立思考,重反复实践:二、要独立思考,重反复实践:学习脉学,要提倡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被诸说所迷惑。只有这样做,才能触类旁通,了解掌握其规律,运用其规律,才能在医疗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三、先掌握常脉,后区别病脉:三、先掌握常脉,后区别病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欲知病脉,必先知常脉”,这样,有了比较,才能鉴别出不同的脉象来。所以,初学者先在自己或
8、者健康的人身上反复诊查两手六脉的轻重、强弱、形状,做到心中有数,指下明了,深刻钻研,反复实践,就会逐步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了。四、从证辨脉象,从脉定病证:四、从证辨脉象,从脉定病证:从证辨脉,是通过归纳、分析的方法,把疾病分成两纲六要脉,在临床上反复验证,观察阴证易见何脉,阳证易见何脉,从脉的“形、位、势、数”上来分析各有哪些特点,从中找出它的规律性。比如阳证易见浮、数、滑、大,阴证易见沉、迟、涩、小,表证多见数脉,里证多见沉脉,虚证多见小脉,实证多见大脉,这是一般的从证辨脉的规律。其次还要观察汗、吐、泻,以及汗、吐、泻、出血前后出现什么脉象,有何不同,疾病的初中末期脉象有何变化,把临床实践同书
9、本知识进行对照分析,这样就为从脉辩证提供了一些依据。辨明了脉象之后,结合望、闻、问三诊来客观地分析病在何经何脏,属热属寒,在表在里,为虚为实。五、诊脉的分部:五、诊脉的分部:素问三部九侯论的脉诊方法叫做遍诊法,即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而三之合为九,故称三部九侯法。汉代张仲景把三部九侯法简易为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的变化,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故人迎、趺阳二脉多用于寸口无脉及病人危急之时,一般情况下少有应用。后来,晋代王叔和的脉经里,把独取寸口推广其义,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分浮、中、沉三按,三而三之,合为九候。由于寸口诊脉方便,不受条件限
10、制,反映脉象准确,因此被后人所推广应用。寸口脉,又名气口、脉口,即今之桡动脉。寸口分寸、关、尺三个部分,从鱼际至高骨【桡骨茎突】却行一寸,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后来明代李时珍为方便记忆,编成歌诀“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寸】,关后为阴【尺】”。实际上,寸口分寸、关、尺,是以腕关节和肘关节来计算的。“尺”,是距离肘横纹约一尺,尺上一寸便是“寸”,“关”是介于“寸”和“尺”之间的,即腕后高骨。寸关尺分配脏腑法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
11、肾内以候腹中。李频湖以左尺配小肠,右尺配大肠;医宗金鉴则以右寸候肺、胸,左寸候心、膻中,右关候脾、胃,右关候肝、膈、胆,两尺候两肾,左迟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又以三部分候三焦。“右寸肺胸,左寸心膻;右关脾胃,左肝膈胆;三部三焦,两尺两肾;左小膀胱,右大肠认”。至于内外之说,有的主张左右两侧,有的认为上下两方,一般以近于指端的为外,近于肘端的为内。“左寸为心,生血之经。”凡犯心包,左寸脉多细数,如心肌炎、心瓣膜炎,症见身冷发热时,脉左寸必滑数,这表明左寸候心脏疾患。“右寸候肺,所以主气,百脉上通,呼吸所系”。凡感冒、风火咳嗽、肺热喘促,多见右寸弦滑或浮大滑数,肺痈胸痛发热,常见右脉滑数,阴虚
12、阳亢高血压头痛,寸脉常盛于尺部。“左关候肝胆,肝胆应春”。肝主疏泄,易动风阳,亢则为害,故左关脉来和缓,是 肝气调和 ,若左关弦大,常见肝胆气滞,兼紧必痛,兼滑有痰,兼数则热,兼细则虚,风阳不潜。右关候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只要右关脉来和缓,则是脾胃不败,正气犹存,是有胃气;若右关脉气损伤,见弦紧为胃痛,兼滑为有饮邪,兼数为胃中有热,兼迟为寒,细弱无力常因脾虚胃弱所致,必见脘腹便溏。两尺属肾,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常盛。尺脉沉滑或弦大,可由膀胱湿热、淋浊便血所致。如见沉伏无力,常由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气,必见溏泻之疾。诊脉的时间,以平旦【早晨】为佳。因为脉的搏动与气血的动静有着密切的关系,且随饮食
13、、动作、情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清晨病人体内环境比较安定,气血平静,脉象最为标准,且容易反映气血、脏腑的病脉。诊脉时须正坐,将前臂向前展平,在腕下放一松软的布枕,保证血脉流行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正脉象。若病人不能起坐,应仰卧平躺,不宜侧卧。下指先以中指定关位,食指定寸,无名指尺部。排指时应根据病人的上臂长短不同来排指。病人上臂长,三部皆阔,医者的三指应略疏,反之则略密。调指时医者三指的指头应平齐,中指略弯。用指时应以指腹按于脉脊上。食指较灵,中指稍厚,无名指迟钝。运指时先轻后重,有举、按、寻、推、竟五种指法。轻手循之为举,重取为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为寻,上下前后为推,强弱对比为竟。平息是指医者调
14、整好自己的呼吸,然后根据医者自然的呼吸去辨别病人的脉动次数。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五动,即为健康脉象,谓平人。脉50一动,诊脉须诊满23个50,方能诊断清楚,大约510分钟。第三课:注意事项与辩证一、脉搏与体内外环境的关系1、脉搏与季节 人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界一切变化,包括温度、湿度以及四时更递,都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春日气候温暖,大地苏醒,植物萌芽,昆虫复活,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发的季节。人应生发之气,所以腠理疏松,血液舒畅,人体阳气向外泛越,即“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乃泻,气乃行,所以脉来如鱼之游在波,轻虚而滑,端直而长,且有冲和之象,此为春日平脉也”。“
15、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只所以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夏日炎热,植物繁盛,万物畅发,形成了一个阳气极盛的季节。人应成长之气,所以腠理疏松,汗孔开畅,血流加速,脉道充盈,机体代谢旺盛,故脉来在肤,来盛去衰,且有冲和之象,此为夏日平脉。“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秋日阳气渐衰,凉意渐深,草木凋尽,昆虫收藏,形成了一个收成的季节。人应收成之气,所以腠理致密,汗孔收缩,故脉在肤下,轻虚以浮,来急去浮,且有冲和之象,此为秋日平脉。“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冬日气候严寒,冰封地冻,万
16、物潜藏,形成了一个潜藏的季节。人应闭藏之气,所以腠理致密,阳气内潜,故脉来在骨,沉而搏坚,且有冲和之象,此为冬日平脉。“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以上就是四季平脉,因其不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均须见和缓,还要微显而不露,即所谓冲和之露。反之,失去和缓、冲和,以及春应弦反洪,夏应洪反沉,都是脉与四时不相宜,就是病脉。所谓“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死”,就是指此而言。地域有南北,气候有寒暖,因而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脉与时违,皆名之病。东南湿,脉则缓;北方寒,脉则沉;西北高燥,脉则刚劲;东方皆春,脉则缓。此医者不可不知也!(二)脉搏与人体人有男女老幼、高矮
17、肥瘦之分,而脉搏亦必随着体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妇女之脉常弱于男子;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灵枢*天年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故好坐。”瘦者肌肉薄,其脉轻手可得,脉浮;胖着,肌肉丰厚,脉重按可得,脉则沉。综上所述:1)从性别上看,妇女脉势较男子濡弱些,脉至较男子稍快些;2)从年龄上看。少壮者脉多实大,老年人脉多濡弱,婴儿脉多急数;3)从体格上看,身躯高大则脉位较长,矮小则脉多急数;瘦者,脉浮;胖人,脉沉。
18、持脉还须注意“反关”、“斜飞”两种因腕后脉管位置特殊所致的脉象。(三)脉搏与情志人的精神活动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关系。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七情之脉,一般是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恐则伤肾而脉沉,悲则伤肺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这是内伤情志为病的脉象变化。劳逸、饮食等因素对脉搏的影响。剧动者脉洪,久逸者脉沉,脑力劳动者脉较弱,酒后脉数,食后脉洪缓有力,久饿脉弱而无力,这些都是暂时的变化,均不是病脉。二、脉搏与胃神根的关系 1、胃脉的形象 脉有胃气的形象,“缓即有胃气”。脉来“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步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即有胃气的脉象。2、神脉的形象 脉贵有神,实际指的是心脉
19、,因为心藏神,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神健则体健,神消则体弱。有神的脉象,就是不论浮沉迟数,滑涩大小,各脉之间有力无力,必兼“柔和“之象。脉位中部,应指圆润,从容活泼,若有条理,秩序不乱,是为有神。3、根脉的形象 根脉实际指的是肾脉,因为肾是先天之本,为生命的源泉。在脉搏由于尺以候肾和沉以候肾,故根脉的形象不论病情如何危重,他处脉搏不显,唯尺脉沉而和缓,六脉重按和缓,则为有根,病犹可救。脉与证不符时:1、舍脉从证 在证真脉伪、证显脉变的情况下,就要舍脉从证。列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2、舍证从脉: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宜从脉不治其表。尺中迟而不可汗,以营血不足,宜从脉而调其营。3、脉证相宜
20、在一般情况下,脉与证是相应的。如表证见浮脉,里证见沉脉。脉诊与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学的基本辨证方法。阴阳,是八纲的总纲,它代表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它在诊断学上的具体运用如下:1、阴证 脉多见沉、细、微、细、涩或迟弱无力。主证必见身寒喜温,倦怠无力,倦卧神疲,面色黯淡,舌胖苔滑,声低息怯,纳少便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等。2、阳证 脉多见浮、数、滑、大,或洪实有力。主证必见身热喜凉,举动轻快,狂躁不安,面色潮红,舌绛苔黄,烦而多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腹痛据按等。3、真阳不足 脉象多见大二无力,主证必见面色恍白,喘满身肿,肢冷便溏,唇淡口和,两足痿弱,阳痿精冷等。
21、4、真阴不足 脉象多见细数无力,主证必见面白颧红,咽干心烦,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干无苔等。5、亡阴 脉多见细数无力,主证必见多汗,味咸,口渴,喜冷饮,身烦热,手足温,呼吸粗,多因津液受损所致。6、亡阳 脉多见沉伏。主证必见多汗,味淡,口不渴,喜热饮,身恶寒,手足冷,呼吸弱,多因阳衰于里所致。表与里表与里是用来辨别病位深浅的两个纲领,是用来概括表示病邪侵犯人体的部位与病情浅深的一种辨证方法。一般来说,表证是外邪侵犯,客于皮毛、肌表,病位浅,病势较轻;里证是病变在脏腑,病位较深,病势较重。浮在表,兼数说明表热;沉在里,兼迟说明里寒。寒与热寒与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用来概括机体阴阳偏盛偏衰
22、的两组证候。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寒证是感受寒邪或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阳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机能活动亢盛的表现。辨别寒热,多从证、脉、舌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至于从脉搏来区别寒热,则迟则为寒,数则为热。这是因为阳盛则热故脉见数,阴盛则寒故脉见迟。寒证虽以虚寒为主,但也有“寒实”证,热证虽以“实热”为主,但也有虚热证,此外,尚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证候。虚与实 虚与实是辨别人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虚证是指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其脉来必见微、细、弱、涩、濡、短、无力等;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有余的证候,其脉来必见滑、实、长、洪、有力等。由于虚实是正邪消长的
23、反映,所以虚实两者有单纯的纯虚,也有单纯的纯实,还有虚实错杂或虚实真假的不同。脉诊与六经辨证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者而言。从病位说,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经证统属于里;从病变的性质与邪正的关系来分,三阳经病多属于热,三阴经病多属于寒,三阳经病多属于实,三阴经病多属于虚。具体从脉象来区别,一般是三阳经病,多见浮、数、滑、大之脉;而三阴经病,多见沉、迟、涩、小之脉。脉诊与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是中医生理学上的名称,是用来说明机体的正常生理变化功能和通过这些变化对机体起到的作用。另一意义是,卫气营血四者之间有浅深的不同,如营血在内,卫气在外,进而运用
24、于辨证,把温热疾病分成浅轻深重四大证型,及其传变、发展的一般规律。若疾病初起,病势轻浅,多属卫分,若治不得法,便可入于气分,再次则转入营分,最后则转入血分,同时这四者之间还有一种相互交错的关系。卫分、气分病势为轻;营分、血分病势为重。从脉象来区别,病在卫分常见浮数脉,这显示了机体防御机能与病邪相争的早期表现;若脉见数而实,高热、口渴、汗出、气粗者显示了邪气嚣张,正气方盛,病入气分;若脉见细数,证见神昏谵zhan语,烦躁不寐,者显示了邪气嚣张,正气欲衰,病入营分;若脉见虚弱或细数而促,证见神昏、瘈瘲chizong、吐衄、发斑者显示了正邪双方,正气处于危亡,病入血分之兆。辨别卫气营血,须配以辨舌、
25、验齿、察斑,才能正确的区别邪在卫、在气、在营、在血,了解正气的虚实,邪气的深浅,津液的盈亏,以及温热之轻重、转变。脉诊与三焦辨证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是分别证候的又一种方法。上焦概括胸中,包括心肺,所以胸中之病,责之上焦;中焦概指脘腹,包括脾胃,所以脘腹之疾,责之中焦;下焦概括少腹与二阴,包括肝肾,所以少腹与二便之疾,责之下焦。三焦还代表疾病发展的轻浅深重。以上就是四季平脉,因其不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均须见和缓,还要微显而不露,即所谓冲和之露。反之,失去和缓、冲和,以及春应弦反洪,夏应洪反沉,都是脉与四时不相宜,就是病脉。所谓“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死”,就是指此而言。地域有南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