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专家讲座ppt课件:对课标视角下教学改革的思考-2023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专家讲座ppt课件:对课标视角下教学改革的思考-2023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2021 专家 讲座 ppt 课件 视角 教学改革 思考 _2023 新人 2019 必修 一册 下载 _必修第一册_人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对新课标视角下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主讲人:韦志榕继承发展创新目录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新变化对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思考对地理教师的新要求123继承发展创新Part1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新变化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和国家的要求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课程实施的目标课程实施的目标(立德树人)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的顶层设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确定原则、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实施的纲领课程实施的纲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课程实施的主要资源课程实施的主要资源(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探究性等)课程实施的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课程实施的效果课程
2、实施的效果(把握正确的育人导向)(1)“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教基二2014420144号)号)(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途径: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发挥学科间的综合育人功能发挥学科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 方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
3、 社区服务社区服务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志愿服务志愿服务 目标:提高学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 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品格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品格 2 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2)从”双基“到”核心素养“20世纪80年代,提出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作为课程目标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作为课程目标2018年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突出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强调育人目标在学生身上的整体表现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
4、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5、,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的重要途径。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能力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3)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材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学生发展核心展核心素养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数学 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人们对
6、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对现代地球观的哲学思考之一:地球由自然演化到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地球观的哲学思考之一:地球由自然演化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地球科学哲学地球的自然演化阶段(工业文明出现之前)悠长的时间跨度辩证的发展历史基本协调的人地关系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工业文明出现之后)地球和人类社会进入了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P
7、RED的严峻现实)经济 社会 生态自发的辩证演化自发的辩证演化自觉的辩证发展自觉的辩证发展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在人地关系中,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地理环境通过社会物质生产表现了它的决定作用。我们要承认这种作用,对自然界表示感激和尊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已经影响到整个地球表面的变化,其影响的方式、强度和后果各有不同。我们要认识到人类因素已经成为一种星球级别的地质作用力,更要以科学的态度运用这个作用力,不能滥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价值观的层面看,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关系。以往人类活动,以损害自然价值
8、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从而使人类走到不可持续发展的地步。我们只有保护自然价值,才会有健康的文化。以不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是协调人地关系最重要的目标。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环境是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它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地理环境是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的一个综
9、合体,它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狭义狭义广义广义岩石圈沉积层底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交接面地理环境本身的综合性特征,也决定了地理学研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不仅限于研究各个组成要素,更重要的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理环境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综合研究有不同的层次,层次越高复杂程度越大,综合的难度也越大。当然,综合研究不是地理学独有的,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也进行综合性研究。但是,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即人地相关性的研究,则是地理学所特有的。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地方的综合 地理环境是由多要素组成的,对要素的综地理环境是由
10、多要素组成的,对要素的综合分析,往往是我们认识地理环境特点或合分析,往往是我们认识地理环境特点或地理现象成因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素的综地理现象成因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素的综合分析观照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合分析观照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一定是在特定的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一定是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为什么某地理事物在这个时间空框架中。为什么某地理事物在这个时间发生在这个地方,而不是那个地方;为什发生在这个地方,而不是那个地方;为什么某地理事物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变化,么某地理事物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变化,而不向别的方向发展变化?这些问题都关而不向别的方向发展变化?这些问题都关
11、乎时空之间的相关性。时空的综合分析观乎时空之间的相关性。时空的综合分析观照了地理学研究的动态性特点。照了地理学研究的动态性特点。地理学特性视角之一是对地方的重视,地地理学特性视角之一是对地方的重视,地方的综合分析关照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方的综合分析关照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通过对地方地理环境要素及时空变特点。通过对地方地理环境要素及时空变化的分析,获得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地化的分析,获得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地方性解释。方性解释。(经济地理学思维经济地理学思维109109)社会与文化系统社会与文化系统生产与生活系统生产与生活系统 自然系统自然系统空间(差异、尺度)空间(差异、尺度)因素、机制
12、、格局、过程因素、机制、格局、过程经济地理研究的时空相关视角(樊杰)摘自经济地理学思维时间(规则、变异)时间(规则、变异)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经济地理学家不能采用基于经济地理学家不能采用基于“抽象的空间抽象的空间”、建立在严格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建立在严格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均质无均质无差异差异”的空间思维方式;只有采用
13、综合分析思维才能使研究结论无限的空间思维方式;只有采用综合分析思维才能使研究结论无限“逼近逼近”地域的地域的空间分异格局,即空间分异格局,即“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摘自经济地理学思维刘卫东等)如果说如果说“空间空间”是一张网是一张网,“区域区域”或或“地方地方”就是其中的就是其中的“节点节点”。空间是有序的空间是有序的,但是过于抽象但是过于抽象,远离生活远离生活。地方是杂乱的地方是杂乱的,但是比较具体而贴近生活但是比较具体而贴近生活。(。(李秀彬研究员)“区域认知”一词,应包含“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的涵义。前者是将区域认知理解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
14、视角,后者是指对某一区域加以认识的方法。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 从“空间区域”的维度上探寻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潜在空间秩序、空间规律是区域认知的基本意涵。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 把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划分成区域加以认识,当然包括认识区域本身。要认识一个区域,会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区域的位置、特征、与其他区域的差异、联系等等。而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也有一定的“要领”或“技术路线”。评析区域开发利用状况 “区域认知”蕴含价值判断的成分的含义是,对人们所提出的区域开发利用的措施、对策等,要秉持正确的地理观念及一定的评价依据对其合理性或不足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地理实践力:一种
15、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行动能力和思维品质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学
16、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大部分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来自野外考察。早在和特征,大部分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来自野外考察。早在1919世纪以前,就将以定性描述为世纪以前,就将以定性描述为主的地理考察、地理探险等作为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尽管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主的地理考察、地理探险等作为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尽管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成果广泛应用于地理学,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但是野外考察仍然是不可展,大量成果广泛应用于地理学,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但是野外考察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地理研究手段。替代的地理
17、研究手段。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卷地理实践力包含两个层面的意蕴,一是地理实践活动的技能和方法;二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意志品质。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的能力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地理客体14321.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
18、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2.综合思维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认识 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3.区域认知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
19、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4.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工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行动能力。3 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
20、课程目标回到地理教育的初心,地理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 为地理育人画个像:学过地理和没有学过地理究竟有怎样的区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价值观念育人思维品质育人实践活动育人有生活智慧的人有阳光心态的人有行动能力的人阳光心态行动能力一个有阳光心态的人,一定不惧困难,永往直前。地理课堂使学生明白许多道理,例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因地制宜是区域人地和谐发展的法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选择。自然界有自然规律,人类社会也有发展规律,学生了解了这些规律就能够看得远,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抱有坚定的信念,相信一定能够克服前进路上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困难,胜不骄败不馁。一个有生活智慧的人,一定视野
21、开阔,格局远大。地理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成为被称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谓知识渊博的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有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他们不仅关注到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而且关注到中国、世界发生的事情,并把小“我”放到大“我”中去思考。他们会用地理综合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发生的大事小情,不片面、不僵化,在现实生活中充满智慧。一个有行动能力的人,一定知行合一,甘于奉献。地理课堂不仅存在于学校,而且存在于大自然、大社会中。学生在自然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并付诸行动。他们真心热爱大自然,积极投身环保;他们敢于接触真实的社会,热心参与社区服务,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生活智慧
22、地理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成为这样的人。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改革目标。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
23、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Part1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思考一些学者的观点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中课程知识观的重建(张良)课程知识观新的认识论基础便在于将知识视为个人的身体、经验、实践、行动的参与以及情境、生活等互动基础上生成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在人类参与、行动、实践基础上,创造、创生出的具有情境性、具身性、复杂性品质的产物。
24、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余文森)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两翼。为了有效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作为载体的学科知识,应突出强调学科大概念、学科结构、学科思想与方法及学科情境四大要素。作为路径的学科活动,必须体现实践性、思维性、自主性、教育性和学科性五大特性。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机制与培育路径(李松林)强大的统摄力与整合性、广泛的迁移力与适应性、持续的影响力与建构性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大基本特征。体验反思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生机制,交互整合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扩展变构则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完善机制。1 对地理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讨论建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摘自摘自当代教育思潮
25、评析当代教育思潮评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在知识是如何获取的问题上认为(1)知识是由认知的主体积极建构的,而不是被动获得的。(2)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的。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不仅仅是个体的自然天性,更是在真实的社会情境和社会关系中发生的,这种知识建构还需要在语言和对话中进行。(3)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知识是和应用分不开的。由于知识所表征的是个人与某一社会情境或物理情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者对知识的含义及其应用的建构都离不开情境。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2)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外部信息刺激,而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49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