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10)-(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5949014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PPTX
  • 页数:47
  • 大小:756.0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10)-(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10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内涵 特点 ppt 课件 j12x10 统编 2019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 cultur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马克思选必2意识形态+政治制度选必3选必1文化交流与传播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第1课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 1)多元起源)多元起源(2 2)中原核心)中原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中原华夏族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域,并向四周率先成为核心区域,并向四周辐射,推动了辐射,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远古时期(1 1)背景:)背

    3、景:内迁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认同社会社会出现大变革出现大变革,礼,礼崩乐崩乐坏坏。(2 2)表现)表现春秋:春秋:孔子孔子对西周的礼乐文明对西周的礼乐文明进行阐述进行阐述,形成形成儒家儒家文化文化的的思想核心。思想核心。战国:战国:“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的局面出现,成为,成为后世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 3)影响:)影响: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微点拨】先秦儒学:孔子、孟子及荀子的思想1

    4、.孔子核心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创办私学,整理儒家经典(整理六经)。2.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人心。提出民贵君轻的早期民本思想;性善说:人一生下来就由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知识,所以用礼教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义利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3.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性恶说:人性本来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善变恶,所以用礼教教化之;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

    5、制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中央集权国家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儒家孟子:孟子:荀子:荀子:“仁政仁政”“民贵君轻民贵君轻”性善论性善论“养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重民)(重民)朴素的唯物思想朴素的唯物思想性恶论性恶论礼教为主,礼法并施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君舟民水”墨家:墨家:墨子墨子“兼爱兼爱”“非攻非攻”“尚力尚力”“尚贤尚贤”“节用节用”“节葬节葬”道家:道家:庄子庄子“齐物齐物”“逍遥逍遥”“无所恃无所恃”“不相胜不相胜”法家:法家:韩非韩非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兵家:兵

    6、家:孙膑孙膑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于自己的形势影响:影响:【微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1 1)背景)背景(2 2)表现:)表现: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3 3)影响:)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秦汉成为中华文化的定型时期秦汉成为中华文化的定型时期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

    7、.形成格局:秦汉时期【微点拨】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有限制君主权利过度膨胀和防止保证的目的);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三纲五常的儒家人伦道德标准。(1 1)原因)原因(2 2)表现:)表现:(3 3)影响: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影响: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玄学盛行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玄学盛行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

    8、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崇尚老庄,认为政治上应当魏晋玄学盛行,崇尚老庄,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无为”,生活上要任其,生活上要任其“自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清淡”。唐朝:佛学繁荣,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4.创新与发展:魏晋隋唐时期(1 1)背景: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背景: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2 2)表现: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表现: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3 3)影响: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影响:理学丰

    9、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人们精神世界。人们精神世界。.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5.高度繁荣:宋元时期【重点强调】宋明儒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1.程朱理学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方法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观。2.陆王心学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是

    10、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以求理,即进行内心的反省;致良知、知行合一。(1 1)背景: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背景: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2 2)表现:)表现:突破: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突破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推动人的主突破: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突破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推动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体意识逐渐觉醒。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物”“”“心外无心外无理理”,提出,提出“致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他们二人的学说被合称。他们二人的学说被合称“陆王心学陆王心学”转折

    1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转折: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禁锢:康雍乾时期禁锢: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钳制空前,愈演愈烈,思想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6.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重点强调】明清儒学: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王夫之“理在气中”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认识论方面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

    12、认识;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本能情感和私欲。2.黄宗羲皇帝乃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而是平等的师友;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最重要的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3.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社会责任感;求学应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提倡经世致用。(1 1)衰落:)衰落: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成为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潮流(2 2)转型:)转型: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时,抨击封建思想,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追求的价值目标。(

    13、3 3)复兴:)复兴: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以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在中国广泛中国广泛传播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7.衰落到复兴:近现代【重点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

    14、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重点强调】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转向近代文化的原因及表现原因:1.民族危机日益深重;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3.西方思想冲击国人思想;4.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5.北洋军阀下的黑暗统治。表现:1.从维护封建礼教到批判封建礼教;2.从压抑人的个性到重视人的个性;3.从重视等级秩序到重自由平等;4.从服务专制统治到适应民主政治。1.三星堆出土的小平底罐、鸟头把勺、尊形壶等陶器以及铜立人像、铜神树、金面具等,带

    15、有浓郁的西南地方文化特色;而青铜尊、囊以及玉璋、玉琼、玉壁、玉戈等物品的风格与黄河流域的一致。据此可知()A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中华文明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2.荀子评论当时某学派不知道“壹天下”和建立国家法度的重要性,一味崇尚“大俭约”,轻视等级秩序,甚至反对君臣之间的不平等。由此可知,该学派()A推崇小国寡民的国家形态 B主张建立礼乐秩序C信守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使用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3.朱嘉晚年编著的四书集注,是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使理学通过四书而深人人心。他注重理论的教育,注重普及,注重民俗的改造,使“士人的思想”成为“世人的

    16、常识”。这反映了()A朱嘉学说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朱嘉倡导“知行合一”的理念C朱熹积极重塑儒家的伦理规范D朱熹重视理学的普及化、世俗化1重视以人为本(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2)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3)有利于肯定人的价值;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2提倡民本思想(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17、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4)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提倡爱国,追

    18、求家国情怀(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

    19、官长”。(4)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5)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7主张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

    20、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微点拨】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以人为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关注现实现世,积极入世,强调社会中的个人道德自律;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以及君权的过度膨胀曾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本质上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是为巩固统治而提出的,是为维护君权服务的;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真正赋予人民政治权利。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

    21、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认为“人之性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A.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B.儒家民本思想得以发展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2.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3.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迎新,清明节踏青,端午节挂艾草,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是()A天人感应 B天人合一

    22、C敬天保民 D厚德载物1.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

    23、鉴。2.当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思想源泉;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3.世界意义中国文化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滋补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另一方面,在与外民族文化系统的交流中,也传递出其独有的精神光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发达、深厚的中国文化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文化格局,而且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重点强调】明清儒学: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历史价值: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

    24、割断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1.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増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A汉字字形结构复杂 B汉字发展顺应潮流C汉字是世界古老文字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2.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家、法家和黄老之学创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唐代鼓励佛、道、儒“三教”自由辩论;明朝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以上史实说明,中国()A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创新性 B传统文化兼收并畜的包容性C文化发展深受西学东渐影响 D文化发展延绵不绝的连续性3.吴承

    25、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说“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城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丈化以及西域文化等。”这一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A品格独特,内容优秀 B博大精深,底蕴深厚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 追求家国情怀坚持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

    26、不同自然观自然观家国观家国观价值观价值观人生观人生观处世观处世观伦理观伦理观连连看中华优秀传统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文明的肇兴与奠基(先秦)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盛(秦汉至宋元)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转折(明清)中华文明的衰落与复兴(近代)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课堂小结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

    27、.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2.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3.战国时期,墨子基于战国时期,墨子基于“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提出,提出“选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义”。可见,墨子的这一主张(。可见,墨子的这一主张()A.融合了儒家与法

    28、家思想精髓融合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精髓 B.蕴含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蕴含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C.突破了宗法制下的人才制度突破了宗法制下的人才制度 D.反映了士人阶层的利益要求反映了士人阶层的利益要求4.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联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 B.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 D.充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5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中指出:“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就可能

    29、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作者旨在说明A周公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集大成者 B中国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特征C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内容不断变化 D礼乐文明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答案】B6“规矩”“准绳”等词汇常用来比喻人们言行的原则、准则和标准.但考诸历史,规、矩、准绳原本是先秦时期工匠用于画圆、测量和检验的工具,至今仍为一些木匠所沿用.这一个案折射出汉语词汇A随时代变迁逐步改变原意B会脱离原本固有的语境C因社会实践语义不断丰富D隐含着人们言行的准则【答案】C7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随之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民族文化性格。下列认识符合这一性格的是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民为贵,

    30、社稷次之,君为轻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答案】C8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思想反映了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D治国理政的不同路径选择【答案】C9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10西汉的淮南子记载“塞翁失马”的故事,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

    31、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这个哲理最符合哪个思想家的观点()A孔子B老子C荀子D韩非子【答案】B11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B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D充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答案】A12(2021年陕西周至县第四中学高二期中)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

    32、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道、儒、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13(2021年海南三亚华侨学校高二期中)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探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法律层面去分析解决时代的课题。由此可以推断A各派对传统文化都继承与创新B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转型C各派都试图解决国家治理问题D各派都注重文化重建工作【答案】C14(2021年贵州黔西南州同源中学高二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

    33、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A强调回复周礼B成为主流思想C蕴含统一思想D主张中央集权【答案】C15(2021年贵州民族中学高二期中)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A汉字字形结构复杂B汉字发展顺应潮流C汉字是世界古老文字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答案】D16(2021年河南驻马店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期中)北宋疑孟者在怀疑中对孟子思想的深挖掘,使得孟子思想在当时受到了更大的关注。这不仅激发了学者研究孟学及其他儒学经典的意识,而且推动了

    34、儒家经典从“五经”系统向“四书”系统的转换。由此可见,北宋的疑孟思潮A有助于新儒学的发展B使仁政理念深人人心C使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推动了陆王心学兴起【答案】A17(2021年河南新乡高二期中)明末,阳明弟子中以王艮为代表,形成王门左派。左派中的一些激进者,公然以解读大学的名义,倡导合族而居,实现基层自治,视衙门中人为妖人,甚至被李贽视为“老英雄”。这反映了A王门左派具有反权威的叛逆精神B明末儒学的分化有违历史潮流C儒学内部派系故意曲解传统经典D儒学的发展推动明清社会转型【答案】A18(2021年吉林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高二期中)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参与对基层民众的教化,他们向民众宣讲明太祖的“六谕”

    35、,劝喻百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这些劝喻和禁约,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与这一历史现象相一致的观点是A“礼法立教,出礼入刑”B“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答案】A19(2021年陕西宝鸡高二期中)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A提出建立民主政治B未摆脱时代的局限C主张天人合一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答案】B20(2021年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

    36、陵水中学高二期中)美国学者大卫年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恳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意在强调A很多神话故事在历史上往往是难于考证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中华文明改造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答案】C21(2021年辽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期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积极培育

    3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B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C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有利于确保少数民族享有高度自治权【答案】C22(2021年吉林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期中)学者统计了从1644年到1911年间山东的107个县,在面临灾荒冲击时,各县农民暴动数与各县孔庙数(以孔庙的多寡来衡量当地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度)这两个数据。发现孔庙数量越多的县,其家族就越发达,受到灾荒的冲击时,家族成员间可互通有无,让族人更好地应对灾荒,而不必通过暴力方式获得生存资源。据此可知A儒家文化可高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儒家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C儒家文化与宗法制密切关联D儒家文化为君主专制提供合理性依据【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10)-(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49014.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