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10)-(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10)-(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10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内涵 特点 ppt 课件 j12x10 统编 2019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 cultur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马克思选必2意识形态+政治制度选必3选必1文化交流与传播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第1课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 1)多元起源)多元起源(2 2)中原核心)中原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中原华夏族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域,并向四周率先成为核心区域,并向四周辐射,推动了辐射,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远古时期(1 1)背景:)背
3、景:内迁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认同社会社会出现大变革出现大变革,礼,礼崩乐崩乐坏坏。(2 2)表现)表现春秋:春秋:孔子孔子对西周的礼乐文明对西周的礼乐文明进行阐述进行阐述,形成形成儒家儒家文化文化的的思想核心。思想核心。战国:战国:“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的局面出现,成为,成为后世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 3)影响:)影响: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微点拨】先秦儒学:孔子、孟子及荀子的思想1
4、.孔子核心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创办私学,整理儒家经典(整理六经)。2.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人心。提出民贵君轻的早期民本思想;性善说:人一生下来就由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知识,所以用礼教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义利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3.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性恶说:人性本来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善变恶,所以用礼教教化之;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
5、制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中央集权国家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儒家孟子:孟子:荀子:荀子:“仁政仁政”“民贵君轻民贵君轻”性善论性善论“养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重民)(重民)朴素的唯物思想朴素的唯物思想性恶论性恶论礼教为主,礼法并施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君舟民水”墨家:墨家:墨子墨子“兼爱兼爱”“非攻非攻”“尚力尚力”“尚贤尚贤”“节用节用”“节葬节葬”道家:道家:庄子庄子“齐物齐物”“逍遥逍遥”“无所恃无所恃”“不相胜不相胜”法家:法家:韩非韩非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兵家:兵
6、家:孙膑孙膑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于自己的形势影响:影响:【微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1 1)背景)背景(2 2)表现:)表现: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3 3)影响:)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秦汉成为中华文化的定型时期秦汉成为中华文化的定型时期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
7、.形成格局:秦汉时期【微点拨】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有限制君主权利过度膨胀和防止保证的目的);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三纲五常的儒家人伦道德标准。(1 1)原因)原因(2 2)表现:)表现:(3 3)影响: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影响: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玄学盛行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玄学盛行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
8、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崇尚老庄,认为政治上应当魏晋玄学盛行,崇尚老庄,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无为”,生活上要任其,生活上要任其“自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清淡”。唐朝:佛学繁荣,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4.创新与发展:魏晋隋唐时期(1 1)背景: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背景: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2 2)表现: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表现: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3 3)影响: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影响:理学丰
9、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人们精神世界。人们精神世界。.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5.高度繁荣:宋元时期【重点强调】宋明儒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1.程朱理学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方法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观。2.陆王心学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是
10、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以求理,即进行内心的反省;致良知、知行合一。(1 1)背景: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背景: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2 2)表现:)表现:突破: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突破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推动人的主突破: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突破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推动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体意识逐渐觉醒。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物”“”“心外无心外无理理”,提出,提出“致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他们二人的学说被合称。他们二人的学说被合称“陆王心学陆王心学”转折
1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转折: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禁锢:康雍乾时期禁锢: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钳制空前,愈演愈烈,思想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6.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重点强调】明清儒学: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王夫之“理在气中”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认识论方面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
12、认识;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本能情感和私欲。2.黄宗羲皇帝乃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而是平等的师友;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最重要的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3.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社会责任感;求学应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提倡经世致用。(1 1)衰落:)衰落: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成为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潮流(2 2)转型:)转型: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时,抨击封建思想,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追求的价值目标。(
13、3 3)复兴:)复兴: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以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在中国广泛中国广泛传播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7.衰落到复兴:近现代【重点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
14、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重点强调】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转向近代文化的原因及表现原因:1.民族危机日益深重;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3.西方思想冲击国人思想;4.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5.北洋军阀下的黑暗统治。表现:1.从维护封建礼教到批判封建礼教;2.从压抑人的个性到重视人的个性;3.从重视等级秩序到重自由平等;4.从服务专制统治到适应民主政治。1.三星堆出土的小平底罐、鸟头把勺、尊形壶等陶器以及铜立人像、铜神树、金面具等,带
15、有浓郁的西南地方文化特色;而青铜尊、囊以及玉璋、玉琼、玉壁、玉戈等物品的风格与黄河流域的一致。据此可知()A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中华文明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2.荀子评论当时某学派不知道“壹天下”和建立国家法度的重要性,一味崇尚“大俭约”,轻视等级秩序,甚至反对君臣之间的不平等。由此可知,该学派()A推崇小国寡民的国家形态 B主张建立礼乐秩序C信守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使用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3.朱嘉晚年编著的四书集注,是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使理学通过四书而深人人心。他注重理论的教育,注重普及,注重民俗的改造,使“士人的思想”成为“世人的
16、常识”。这反映了()A朱嘉学说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朱嘉倡导“知行合一”的理念C朱熹积极重塑儒家的伦理规范D朱熹重视理学的普及化、世俗化1重视以人为本(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2)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3)有利于肯定人的价值;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2提倡民本思想(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17、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4)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提倡爱国,追
18、求家国情怀(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49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