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ppt课件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一 单元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 ppt 课件 统编 2019 选择性 必修 第三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第1、2课)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第3、4、5课)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第6、7、8课)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第9、10课)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第11、12、13课)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第14、15课)课)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活动课)地域文化发展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传承、保护、共享多
2、样性多样性 交互交互性性 传承性传承性教材知识教材知识体系体系选择性必修选择性必修3 3第第1单元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3.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百家百家争鸣争鸣法家法家学说学说儒学儒学正统正统佛教佛教传入传入道教道教兴起兴起玄学玄学盛行盛行佛学佛学繁荣繁荣理学理学形成形成挑战挑战正统正统西学西学冲击冲击民主民主科学科学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主义近代:西学东渐近代:西学东渐古代:古代:儒学长期占统治地位儒学长期占统治地位春秋春秋战国战国
3、秦秦汉武帝汉武帝西汉西汉末年末年东汉东汉末年末年魏晋魏晋唐朝唐朝宋代宋代明清明清鸦片鸦片战争战争新文化新文化运动运动五四五四运动运动阶段时间概况起源远古时期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奠基先秦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源头、奠基发展创新秦汉统一多民族;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学受到挑战;文化灿烂宋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束缚精神世界宋元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传承转折明中后期(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清康雍乾文字狱禁锢中华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冲击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主流新
4、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复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中华中华文化(思想)文化(思想)发展发展历程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自主学习: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概括中国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具体表现。自主学习: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概括中国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具体表现。华华夏夏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1.中华中华文明的肇文明的肇兴兴-早期华夏早期华夏特点:(1)多元起源(2)以华夏族为核心,(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2.春秋春秋战国:战国:奠基奠基(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
5、认同、文化认同。中原中原南南蛮蛮北北狄狄西西戎戎东东夷夷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中原中原南南蛮蛮北北狄狄西西戎戎东东夷夷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发展。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中山国中山国: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平山出土的铜器铭文中,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音乐舞蹈艺术既有游牧民族剽悍雄健的传统,又吸收了华夏艺术柔和婉丽的风格楚国、越国楚国、越国:居住在长江流域的土著吸纳了中原文明发展而来,最后接受了周天子的赐封背景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铁器和牛
6、耕的推广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变革经济经济政治政治阶级阶级思想文化空前发展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文化(2)百家争鸣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于于总总 和和政治政治法律法律从中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从中可以得出两点启示:强化经济基础的强化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中各因素上层建筑中各因素相互影相互影响响(特别是(特别是政治因素政治因素)(2)百家争鸣表现:A.春秋时期,孔子
7、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B.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仁仁德德礼礼教教仁者爱人,核心观念是仁者爱人,核心观念是“仁仁”,顺应,顺应民心民心.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经经整理五经,整理五经,诗诗书书礼礼易易春秋春秋学派学派代表代表人物人物思想主张思想主张儒家孔子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8、)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政治思想(仁政)人性论(人性本善)义利观(重义轻利)荀子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性论(人性本恶)政治思想(礼法并用)道家老子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人生态度(逍遥)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尚贤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一个时代特征:两大历史趋势:三种治国思想:四个思想派别: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人治:实行
9、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局面(1)秦朝:(2)汉代: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3.形成形成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德刑并施”“三纲五常”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意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4.发展:魏晋隋唐发展:魏晋隋唐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虎溪
10、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客不过溪。一日一日陶潜陶潜(陶渊明陶渊明)、道士陆修静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亭。虎溪三笑虎溪三笑(1)背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2)表现:魏晋: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玄学: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11、思想上,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特点:儒、道结合竹林竹林七贤在林间七贤在林间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玄奘玄奘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4.繁荣:宋元时期繁荣:宋元时期(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2)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集大成者集大成者朱熹朱熹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宇宙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提倡“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以把握“理”变化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社会
12、化理学特点理学特点: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材料一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中国文化概论结合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理学的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理学的认识认识材料三 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张岱年、方克
13、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文文天祥天祥贞节牌坊贞节牌坊材料二(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5.转折:明清时期转折:明清时期(1)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心”是宇宙的本原“知行合一”提倡“致良知”先生(指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
14、具有一定的叛逆色彩束书不观,学问空疏王阳明 这便是你的良知啊!这便是你的良知啊!这怎么好意思呢?这怎么好意思呢?【阳明弟子启发小偷何谓阳明弟子启发小偷何谓“良知良知”的故事的故事】冯友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孟子曰:羞恶孟子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之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心学是对理心学是对理学的更新学的更新”请请你谈
15、谈对这句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话的理解(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黄宗羲黄宗羲顾炎武顾炎武王夫之王夫之工商皆本工商皆本天下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为客。保天下者,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焉耳矣。私欲之中,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天理所寓。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材料“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16、,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日知录“经世经世”的内涵是的内涵是“经国济世经国济世”,强调要有,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理论精神方面;理论精神方面;“致用致用”的内涵是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学用结合”,强调要理,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实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实践调查方面。践调查方面。含义:指以史为鉴,以天下为己任,将学术含义:指以史为鉴,以天下为己任,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钳制了思想,禁锢了中
17、华文化的发展)(3)康雍乾时期材料 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清稗类钞6.近代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1)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林则徐林则徐李鸿章李鸿章康有为康有为孙中山孙中山陈独秀陈独秀毛泽东毛泽东史实思想层面自主性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维新君主立宪制,开国会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思想器物器物制度
18、制度文化文化走他人的道路走自己的道路6.近代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形成形成成熟成熟发展发展井冈山瑞金:“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延安:1938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 1945中共七大 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北京: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井冈山井冈山延安延安西西柏柏坡坡(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4)走向复兴:现当代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19、阶段阶段理论理论形成邓小平理论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0山东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
20、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重视重视,强调民本思想强调民本思想崇尚崇尚,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提倡爱国,追求求,推,推崇天下为公崇天下为公崇尚崇尚,厚德载物厚德载物主张主张123654中华文中华文化的内化的内涵涵材料: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伦理观:伦理观:以
21、人为本以人为本(1)人本内涵: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2)民本内涵: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表现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3)意义:人本思想:后世儒学思想家依据“以人为本”建立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体系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人本思想(相对神本,实用主义)人本思想(相对神本,实用主义)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士可杀不可辱”民本思想(相对君本、官本)民本思想(相对君本、官本)尚书:民惟邦本,本
22、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以朴素的以朴素的唯物唯物观观解释自然,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绝对权威2.自然观:崇尚自然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生三,三生万物 春秋老子春秋老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战国荀子战国荀子价值: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价值: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
23、系。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春秋战国: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两宋时期: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清时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2)价值: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凝结成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
24、一多民族的大家庭。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3.家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材料一:“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选自墨子尚贤 材料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材料三: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君子4.价值观价值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崇德尚贤,天下为公意义: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共和国共和国勋章勋章院士院士墙墙5.人生观:人生观: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厚德载物(1
25、)表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6.处世观:处世观:和而不同和而不同(1)表现: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意义: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典例研析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49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