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5)-(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5)-(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5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内涵 特点 ppt 课件 j12x5 统编 2019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一、源远流长的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中国文化文化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发展发展多样性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三、三、人口迁徙人口迁徙、文化、文化交流与认同交流与认同四、四、商路商路、贸易贸易与与文化文化交流交流二、丰富多样的二、丰富多样的世界世界文化文化交流与传交流与传播的播的途径途径五、五、战争战争与文化交流与文化交流六、文化的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承与保护传承传承、保护保护、共享共享第第1 1、2 2课课第第3 3、4 4、5 5课课第第6 6、7 7、8 8课课第第9 9、1010课课第第1111、1212、1313课课第第1414、1515课课活动课:活动课:信息革命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与人类文化共
2、享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知识教材知识体系体系选择性必修选择性必修3 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农为本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右侧,王宫左侧是宗庙。这幅图是明朝建立的社稷坛,位于北京中山公园内。左祖右社历史概念:1、文化culture: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2、中华传统
3、文化: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一)远古时期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华文化的起源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1、分布:黄河、长江、珠江、辽河、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2、特点:(1)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率先成为核
4、心,并向四周辐四周辐射射,推动着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3、影响: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儒家文化形成:春秋末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孔子: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创立儒家学派)核心:核心:“仁仁”:关爱他人,:关爱他人,顺应顺应民心民心。“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主张恢复西周等级
5、森严的礼乐制度。“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整理五经整理五经:诗诗书书礼礼易易春秋春秋3 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局面:(1 1)背景)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推广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变革经济经济政治政治阶级阶级思想文化空前发展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文化3 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局面:(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表现)表
6、现:(3 3)影响:)影响: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派别派别人物人物思想主张思想主张道家道家庄子庄子齐物论、逍遥、天与人齐物论、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不相胜”儒家儒家孟子孟子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荀子荀子隆礼重法、性恶论、天行有常隆礼重法、性恶论、天行有常法家法家韩非子韩非子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墨家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兼爱、非攻、尚贤兵家兵家孙膑孙膑孙膑兵法孙膑兵法(三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华文化的形成1、秦朝:(1)建立统一多民
7、族国家;(2)推崇法家(焚书坑儒);(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汉代:目的:为巩固大一统局面(1)由黄老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东汉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道佛逐渐交融。“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德刑并施”“三纲五常”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改造的意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四四)魏晋至隋唐时期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1)背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
8、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2)表现:魏晋: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特点:儒、道结合(四四)魏晋至隋唐时期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中期韩
9、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纲要(下)第8课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材料材料1 1: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古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古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
10、国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材料2 2: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家提出到了宋代,理学家提出“理理”是宇宙万物的
11、本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明确的哲学体系。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简析魏晋到隋唐佛道盛行的原因,说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简析魏晋到隋唐佛道盛行的原因,说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合作探究(1 1)原因:)原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同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唐朝实行有相同之处;佛教
12、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唐朝实行“三教并行三教并行”政策。政策。(2 2)影响:)影响: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理学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理学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五)宋元时期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的繁荣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2、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不同同点点世界本原“理”在万物“理”在“心”中方法论“格物致知”“发明本心”
13、、“致良知”道德观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地位南宋后的官方哲学理学新发展,明中期后广泛传播(但非官方)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的特点: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理学的影响: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六六)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1.传承:明中后期,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致良知”“知行合一”)2、转折:(1)进步思想出现:特点:提倡个性自由代表: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
14、判理学家,批判理学,抨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指以史为鉴,以天下为己任,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王阳明王阳明黄宗羲黄宗羲王夫之王夫之工商皆本工商皆本天下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为客。保天下者,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焉耳矣。私欲之中,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天理所寓。顾炎武顾炎武(2)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2)思想钳制:原因: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发展表现:文字狱影响:钳制了思想,禁锢中华文化发展 材料“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
15、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材料“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日知录素养提升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的主要影响主要影响影响:1.反对君主专制带有反封建、求民主特点。(有一定思想启蒙作用)2.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3.抨击了程朱理学,使儒学获得新的发展。4.局限:没跳出儒学范畴;对君主专制也仅局限于批判层面,没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七七)近代时期近代时期中华文化的转型与进步中华文化的转型与进步(1)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中
16、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八八)现当代时期现当代时期走向复兴走向复兴1、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3)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论人民民主专政;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的转移;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4)建国后: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2、走向复兴:现当代
17、(1)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阶段阶段理论理论形成形成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发展发展“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阶段阶段时间时间概况概况起源起源远古时期远古时期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以华夏族为核心。奠基奠基先秦先秦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源头、奠基。源头、奠基。发展发展秦汉秦汉统一统一多民族;多民族;汉武帝时,儒家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魏晋至隋唐魏晋至隋唐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48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