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13)-(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13)-(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13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内涵 特点 ppt 课件 j12x13 统编 2019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难点:文言文名句内涵的解读 课堂导入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知识体系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六、文化的传承与
2、保护 (第14、15课)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地域文化发展(有哪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文化之间如何交流?)传承、保护、共享(如何传承与保护?)多样性多样性交互性交互性传承性传承性 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文化概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
3、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人伦秩序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 文化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文化属性2中华传统文化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3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中华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
4、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值。”习近平习近平20182018年年8 8月月2121日全国宣日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1)文明摇篮/地域分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2)特点:多元起源华夏核心(二)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中国有礼仪之大,
5、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其出土青铜器铭文:“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吴越由蛮夷成为诸侯大国。秦楚由蛮夷而问鼎中原-“向中原看齐”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表现:学派代表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形成: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政治思想(仁政);人性论(人
6、性本善);义利观(重义轻利)荀子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性论(人性本恶);政治思想(礼法并用)道家老子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人生态度(逍遥)天人观(天人“不相胜”)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尚贤影响:影响: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礼);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
7、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三)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形成1 1秦朝: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2 2汉代:汉代:汉初黄老汉初黄老无为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巩固大一统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发展了新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四四)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儒佛道交汇融通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东汉末年民间道教兴起;传统文化呈现儒佛道交汇通融景象魏晋玄学盛行性质:对老子庄子周易研究与解说的新道家思想上: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
8、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特点:儒、道结合唐朝佛学繁荣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
9、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不足事,亦可知矣。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若不即加禁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四方,非细事也。韩愈谏迎佛骨表韩愈谏迎佛骨表(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1宋朝理学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2理学组成与比较项目项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不不同同点点世界本世界本原原“理理”在万物在万物“理理”在在“心心”中中方法论方法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10、”“发明本心发明本心”、“致良知致良知”道德观道德观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为规范主张应以主张应以“内心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地位地位南宋后的南宋后的官方哲学官方哲学理学理学新发展新发展,明中期后明中期后广泛传播广泛传播(但非官方但非官方)哲学范哲学范畴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3理学特点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4理学影响:积极:丰富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消极:宣扬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5 5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
11、度繁荣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航海火药用于军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宋词繁荣书法和绘画的繁荣(六)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1传承:明中以后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2转折:(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代表: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观点:共同观点: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致用(2)结果:康雍乾时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七)近代时期中华文化的转型与进步(1)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12、(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钳制了思想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杰出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条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伦理观)(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4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