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古诗词五首知识点整理.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古诗词五首知识点整理.docx》由用户(最好的沉淀)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年级 学期 期末 古诗词 知识点 整理
- 资源描述:
-
1、最好的沉淀整理窗体顶端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古诗词五首知识点整理(讲课用,可直接打印)26.1 饮酒【生活平静、内心恬淡、辞官归隐、悠闲自得、宁静自由、淡泊名利、超凡脱俗人生追求、田园生活热爱】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作者简介
2、: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 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
3、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1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写于诗人辞官归隐后,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 20 首,本诗是第5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主要表现了诗人劳动之余的乐趣。本诗为诗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因饮酒组诗为“既醉之后”所作,故以饮酒为题。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
4、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生活平静】结庐: 建造房屋,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 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车马是那个时期的主要交通,也是贵族的象征。指世俗交往的喧扰。翻译:居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解剖:开篇写诗人弃官归田后的生活状况,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对诗人身处喧嚣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的思考。“人境”点明归隐之所,“车马喧”代表着追名逐利的官场,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走的形象写照。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
5、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君: 指作
6、者自己。何能尔: 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偏:偏远,偏僻翻译:问我为何能如此,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就会觉得所住地方僻静了。解剖:“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自然就会觉得住所偏僻安静。这里强调了个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赏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4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
7、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采菊东篱下,悠
8、然见南山。【闲适淡泊】东篱:东边的篱笆。代指菊园。 悠然: 闲适淡泊的样子。见: 看见,动词。南山: 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翻译:在东篱附近采摘菊花,悠然自得地欣赏南山景色。解剖: 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怡然自得,那样超凡脱俗,以景物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
9、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 )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借景抒情、动静
10、结合,生命真谛】山气:山间的云气。日夕: 傍晚。相与还: 结伴而归。相与:相交,结伴。翻译:山中的云气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解剖:借“山气”“飞鸟”两个意象,一静一动,渲染了隐居之所的美好宁静,含蓄地寄托了诗人回归自然、与山林为伍的意趣。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翻译: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解剖:“此”指此时此地的景和情,“真意”指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和生命真谛,“忘言”指诗人体
11、会到的真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高尚品德。赏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
12、隐乃是人生的真谛。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理解背诵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现诗人悠然自得、闲适惬意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明诗人摆脱了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明诗人从自然美景中领悟到人生意趣,却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6.2 春望【 春城败象 荒凉凄惨 悲痛万分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忧国忧民 热爱国家 期待和平】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
13、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创
14、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春望”即春天所见。“春”点明了“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主观行为。交代了写作的内容。国破山河在,城
15、春草木深。 【所见:春城败象 荒凉凄惨 无限悲痛 黍离之悲】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翻译:国都已经被叛军攻破,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眼是茂密的杂草树木。解剖:2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这一联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陷落、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
16、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
17、,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sh l zh bi,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感: 包含感慨 因时伤怀 苦闷沉痛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恨别:怅恨离别。翻译:感伤时局,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语反而心惊。解剖:3颔联写“望”中所感:“感时”“恨别”浓聚着诗人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
18、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落泪;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所盼:心念亲人 期待家人消息的焦急 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 】烽火:古时边
19、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抵:值,相当。翻译:战事接连几个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解剖:4颈联表达了诗人于连绵战火中期待家人消息的焦急心情。“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因战乱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
20、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思:忧愁万分 憔悴不堪 伤时忧国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地抓。浑:简直。欲:想,要,就要。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翻译:头上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解剖:5尾联借“不胜簪”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
21、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白发”为愁所致,“搔”是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显示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
22、形象。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歌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此诗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6 7探究:“感时花溅
23、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你认为“感”“”人还是物 内容理解)探究 :我认为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所以他看见花开更觉伤心而落泪,听到鸟鸣反而感到心惊。探究 :我认为花、鸟是“感”“恨”的主体。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有感于亲人的离别,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来写春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鸟睹物伤情,表达出诗人的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理解背诵春望通过“白头搔更短,浑欲不
24、胜簪”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界,使其思亲、忧国的形象跃然纸上。本诗中,触景生情,移情于花鸟,表达感时伤怀情感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6.3 雁门太守行【 紧张气氛 危急形式 悲壮惨烈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尽忠报国 意境苍凉 格调悲壮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战斗场面 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塞上”句: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