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 .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3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 .doc》由用户(hyngb9260)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 2 2013 汕头 潮阳 教师 上岗 教育学 背诵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 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的含义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地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规律: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去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一定的教育媒介起作用的;三者之间联系和作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合乎目的地变化* 学校教育制度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旧中国学制的沿革1902 壬寅学制1903 葵 学制1912 壬子葵丑学制1922 壬戌学制(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
2、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地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生物起源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制度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熊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劳动(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发展20世纪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研究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3、解释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支持与指导。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体现:超越日常教育实践经验,帮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经验纳入对教育的科学认识之中;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有利于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罗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教育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从事教育研究必修遵守研究的伦理原
4、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和无害原则。教育研究的特点:既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有自身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验证性)教育研究的意义1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研究课程 查阅文献资料 制订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 分析研究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第二章 教育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A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影响和制约B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
5、度的反作用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A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B教育对生产
6、力的促进作用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A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B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 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节 教育与科技、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A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
7、响教育的内容对教育技术的影响B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A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B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体统揽 个性塑造 传统扩展 重点突破第三节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教育学上所指的个体的发展,主要指儿
8、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理论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前提)遗传
9、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2环境 A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制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 B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3教育(主导)A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规范B个体个性化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主观能动性身心发展的动
10、力*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和阶段性,循序渐进2不平衡性,某时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受损,在另一方面得到补偿(超常发展);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4稳定和可变性,稳定:即不所以更改内容和方法,可变:也要充分挖掘潜力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个体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不平衡性、顺序性和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
11、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
12、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一节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含义 广义:存在于一切教育中,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狭义:国家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确立的工作总方针,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守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一)国家的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
13、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不能测量目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活动
14、、教育对象的发展)2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则在宏观上体现教育目的对人才智力的共同要求,微观上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培养任务以及社会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激励评价l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个人本位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代表人物法卢梭、 瑞士裴斯泰洛齐 、德国康德 、美国马斯洛 、法国萨特社会本位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鼎盛时期:1920世纪初 代表人物: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孔德、涂尔干价值取向中
15、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观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标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来说,把满足社会的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地理解为二者在实践中分量相等,应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地发展上第二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概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依据1999.6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
16、务,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性质-要求-途径)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表明了我国社会注意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2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素质要求。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
17、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性质,明确社会主义方向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第一节 教师教师职业特点: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其根本任务教书育人一、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创造性(创造性的运用教学规律 )
18、;连续性(时间的连续性,没有固定的交接班限制)、广域性(空间的广域性,任何场所都是劳动空间);长期性(人才培养周期长)、间接性(不直接创造财富,学生为中介,实现劳动价值);主体性(劳动手段是教育自身,直接成为教育因素和榜样)、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 知识的传授者 示范者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的朋友 研究者* 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高度自觉,自我监控)知识素养政治理论素养 深的专业知识
19、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职业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 学生 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 社区型的开发的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对待 师生关系 上新课程强调 尊重、赞赏教学关系 帮助、引导自我 反思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 合作第二节 学生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
20、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能力,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可塑性和可能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和关怀的需要* 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l 生理成熟提前l 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l 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l 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l
21、 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第三节 师生关系意义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 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内容1在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教学相长)(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着;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即使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22、自主发展2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民主平等)(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是的友好互助关系)3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尊师爱生)* 基本类型专制型 放任型 民主性*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智慧、教师人格因素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策略1. 了解和研究学生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 要发扬教育民主4.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第五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内涵课程是指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