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doc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5929282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
  • 页数:17
  • 大小:88.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诗歌 阅读 仿真 综合 2021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旅次商山赵嘏役役依山水,何曾似问津。断崖如避马,芳树欲留人。日夕猿鸟伴,古今京洛尘。一枝甘已失,辜负故园春。注“京洛尘”比喻功名利禄等尘俗之事。一枝:庄子逍遥游有“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之句。(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虽然漂泊四方,倍感艰辛,但还是认为比不上孔子“问津”艰苦。B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断崖和芳树,表现了商山景物带来的慰藉。C诗人以“古今”修饰“京洛尘”,将个体感受升华成了古今人的感受。D此诗写诗人羁旅途中寓居商山时所见之景,以及由此触发的人生感怀。

    2、解析:选AA项,“但还是认为比不上孔子问津艰苦”理解错误,这里的“何曾”意思是“为何”,“似”意思是“像”,句意是“多么像孔子的艰苦问津”。故选A。(2)诗的最后一联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诗人旅次商山,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故乡莫名的思念。“一枝甘已失,辜负故园春”的含意是:如果安居故乡,即可享受快乐自足的生活,如今远离故乡,此乐已失,辜负了故园美景。此诗句表达的情感有:“一枝”引用典故,这里指得以安身的故乡。“甘已失”表明远离故乡,仕途坎坷,表现了诗人

    3、的人生失落之情。写思乡情,在客居地看到的景色勾起诗人对故乡美景的思念,往往伴随着对奔走功名产生的厌倦。“辜负”表达不能欣赏故乡美景而愧疚的心情。“故园春”,指故乡的美景。诗人因长年奔走外乡,愈加思念故乡,对不能随时欣赏故乡的美景而愧疚,表达对故园之乐的思念。参考答案:含意:若安居故乡,即可快乐自足,而今此乐已失,辜负了故园美景。情感:对人生仕途坎坷的失落;对奔走功名产生的厌倦;对故园之乐的思念。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馀里,敢

    4、告云山从此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解析:选DD项,“诗人离京还乡”错误,由“清淮奉使千馀里”可知诗人是奉命出使清淮,不是离京还乡。“暗自潸然泪下”无中生有。故选D。(2)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解答本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把握诗歌整体内容,再结合相关手法的特点和用

    5、法加以分析。本题中考查衬托的表现手法,本诗三、四句“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用乌飞、霜凄、风冷写出了当时环境的凄凉,以此衬托后文琴声之美。七、八句“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通过“一声”演奏后万物皆静,客人安静,星星稀少,衬托琴音之美妙,演奏者技艺之高超。最后两句“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写诗人听琴中联想到以后离别的悲伤,衬托琴声的感染力强。参考答案: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末尾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秋梦杜牧寒空动高吹

    6、,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解析:选BB项,“颔联写思妇无法成眠”错误,从诗中来看,“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中

    7、的“残梦”说明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魂断”也说明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产生。而选项说成“无法成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故选B项。(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明确态度,即“好”或“不好”,一般依从诗人的观点,即“不好”,然后分析诗歌尾联“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和题干中所给的改句“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之间的区别,主要针对改动的字分析,即原作中“又”“天外心”和改句中“晨”“织女心”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从诗歌的前面几联来看,诗中塑造了一位

    8、思妇的形象,她在秋夜醒来,想起远在边地的夫君,想起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情形,于是“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诗中的“又”字表示动作或事情的重复或继续,说明“寄征衣”的行为发生不止一次,流露出对守卫边地的夫君的牵挂之深,也暗含对守卫边塞的支持;如果换用“晨”,则只能交代“寄征衣”的时间,却无法表露女子“寄征衣”的频繁,在情感的表达上逊色很多。再看“天外心”和“织女心”,“天外”言明距离的遥远,这“天外心”中包含的情感比“织女心”中包含的情感更多,如果说“织女心”中表达的是对丈夫的思念的话,这“天外心”中还有对夫君守边的支持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而诗人则借助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思

    9、想,这就跳出了普通闺怨诗的天地,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参考答案:不好。“晨”字虽然清晰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过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塞下(其三)沈彬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

    10、飞一剑长。戍角就沙催落日,阴云分碛护飞霜。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注贰师:指李广利。大宛有善马,匿贰师城,不肯献。汉武帝太初元年,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贰师城,取善马。李广利攻大宛,损折士兵甚多。魂飞:指李广最终引剑自杀。(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冷月、过雁、寒笛等具有典型边塞风格的意象烘托老将征途中被牵动的思乡之情。B颔联以两位李将军征讨胡人的典故,颂扬汉将李广利与李广驰骋沙场、忠心报国的业绩。C颈联描写戍角悲鸣、黄沙漫天、阴云密布、严霜满结等景象,渲染出沙场的悲凉气氛。D本诗首联叙事,颔联怀古,颈联写景,尾联议论,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意境苍凉。解析

    11、:选BB项,“颂扬汉将李广利与李广驰骋沙场、忠心报国的业绩”错。李广利正因为有千夫不抵的壮勇才埋骨异域、死而有憾,李广正因为剑艺高强而丧生剑下,意思说两人的天赋的壮勇命定他们要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诗人用典,意在揭露唐代统治者穷兵黩武之弊害。故选B。(2)本诗尾联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该联意为:有谁知道汉武(实为当朝统治者)轻视国人生命而轻开边衅,而致天山草木荒凉的结局呢?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好大喜功之行的批判,对将士连年边塞征戍而致老难归乡的悲剧命运的同情,对频繁征战致使边民流离失所、不得安居的痛苦遭遇的怜悯。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1)(2)题。(9分)秋郊闲望有感韩偓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鱼冲骇浪雪鳞健,鸦闪夕阳金背光。心为感恩长惨戚,鬓缘经乱早苍浪。可怜广武山前语,楚汉宁教作战场。注韩偓,晚唐诗人,曾深得昭宗器重,官至兵部侍郎,后为小人所忌,被迫流落至江西、福建等地。晋书阮籍传:“籍曾登广武,观楚汉交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选取了富有秋天特征的“枫叶”“秋霜”“碧云”等意象,描绘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深秋景色。B诗歌颔联形象地写出了鱼儿在水中冲浪健游,鳞片如雪;乌鸦在夕阳下自由飞翔,翅膀闪着金光。C全诗围绕“闲”字,写出了诗人悠闲地观赏

    13、眼前色彩斑斓、生机蓬勃的秋景,表现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态。D这首诗前四句描绘秋郊秋景图,后四句联系自己的遭遇,感时抒怀;以乐景衬哀情,脉络清晰。解析:选CC项,“表现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态”错误,作者不自在,表面悠闲,心不悠闲。故选C。(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惨戚”的原因。(6分)答:解析:此题要求概括分析诗人“惨戚”的原因,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诗句分析,概括答题要点,此题可根据诗中的“心为感恩”和注释中的“曾深得昭宗器重,官至兵部侍郎”概括第一点;根据“鬓缘经乱早苍浪”概括第二点;根据最后两句和注释中的“后为小人所忌,被迫流落至江西、福建等地”、注释的内容概括第三点。参考答案:惨戚于受

    14、皇帝的恩情、器重却无法报答。惨戚于身处乱世,鬓发斑白,岁月流逝。惨戚于小人当道,无法建功立业,渴望有新的楚汉战场,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陈子昂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注此诗作于696年,契丹人发动叛乱,唐王朝出兵征讨。卢龙塞: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三国时,曹操北征乌桓,田畴献策自卢龙口进军,果获大胜,论功行赏时,田畴拒不接受,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麟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供奉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画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1)下列对这首诗的

    15、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肃杀”“白露”渲染出送别时的气氛,烘托出朝廷军队东征阵容的庄重严肃。B颔联表明此次出征定是一场苦战,规谏将随梁王出征的崔融,定要用好手中的佳兵。C颈联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写出了军队征伐的气势。D全诗写景不事雕琢,词句铿锵,刚健有力,撼动人心,一扫南北朝的“绮靡”诗风。解析:选B B项,“此次出征定是一场苦战”错误。句中的“乐战”是“好战”之意。“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

    16、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故选B。(2)全诗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答:解析:“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盛赞唐军的仁义。“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表现出东征的气势。“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末二句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诗人用卢龙塞和

    17、麟阁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陈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则天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实际上是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现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参考答案:盛赞唐军的仁义。“王师非乐战”写出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劝勉友人要慎重兵事,垂恤生灵。“之子慎佳兵”要慎重兵事, 少杀戮。赞颂唐军的兵威,对征讨怀有必胜信心。“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定能击败叛军。劝谏友人等将领们莫要贪功邀赏。“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希望友人能够以国家大义为重。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18、2)题。(9分)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B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C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

    19、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D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解析:选A A项,“清新、明快”的说法错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所以这两联应是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故选A

    20、。(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分)答:解析:全诗运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叙事、用典。前两联写景,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第三联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最后一联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

    21、,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参考答案:前两联写景。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叙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尾联用典。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并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题 小 松李商隐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

    22、悲摇落尽成空。注方资:正可用来。西园:西晋石崇的园林别墅金谷园,当时达官贵人们经常游聚于此。(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孤秀”表现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形象。B小松要长到百尺,成为栋梁之材,就必须具有耐得住寂寞,经历许多次的枯荣变化,经受炎暑风霜的精神。C运用对比衬托是这首诗的特色。与桃李之盛对比来表现小松的“孤秀”,以霜雪严寒来衬托小松的坚强挺拔。D全篇虽未着一“松”字,却在字里行间处处凸显出小松的形象,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小松的品格和精神。解析:选BB项,“小松要长到百尺经历许多次的枯荣变化”错误。“一年几

    23、变枯荣事”,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花开花落。经历枯荣变化的不是小松,而是桃李。以桃李的“枯荣事”来衬托小松的“柱石功”。故选B。(2)诗歌中,“桃李”和“西园车马客”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诗人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6分)答:解析: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来分析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对他们的态度,需要抓显情语,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桃李争芳吐艳时你虽然默默无闻,霜雪降下后方显得那么郁郁葱葱。用桃李象征烜赫一时的权贵。诗人更欣赏的是在那霜雪凛冽的严冬,非但没有枯黄,倒愈显得郁郁葱葱的小松,诗

    24、人对“桃李”表达出嘲讽挖苦之情。“为谢西园车马客”,结合注释内容“西园:西晋石崇的园林别墅金谷园,当时达官贵人们经常游聚于此”分析,用“西园车马客”象征对权贵趋炎附势之徒,诗人对那些不知“怜”松、只会赏花的“西园车马客”说:“等到雪飞霜落的季节,百花纷纷凋零,你们将感到悲哀失望了。”诗人对他们表达了深深的不满。参考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用“桃李”象征烜赫一时的权贵,诗人对他们表达出嘲讽挖苦之情;用“西园车马客”象征对权贵趋炎附势之徒,诗人对他们表达了深深的不满。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有客杜甫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自锄

    25、稀菜甲注,小摘为情亲。注甲,指草木初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从自己的身体状况写起,顺理成章写到自己江边新居的宜人环境,表现喜悦之情。B“避俗”点明诗人择居此地的深层原因,一“颇”字则将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C颈联中,访客对诗人小儿子衣冠不整的嗔怪极富生活情趣,体现出主客关系亲密无间。D诗人以日常生活情景入诗,在如话家常般的叙事之中融入丰富的情感,语言清新自然。解析:选CC项,“访客对诗人小儿子衣冠不整的嗔怪”错误,是诗人呼喊儿子帮自己整理头巾。故选C。(2)诗人虽“患气经时久”,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解

    26、答本题时要抓显情语,分析景语,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得呼吸道病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在临江的地方选了一个居所,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是很喧闹的地方才能避世隐居,开阔畅快非常适合居住,表明诗人在清静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精神愉快。有客人经过小屋的时候,儿子正在帮着整理头巾,自己用锄头挖自己栽种的蔬菜,随意采摘一些蔬菜招待客人,体现了诗人有客来访时的欣喜与款待的热情。参考答案:不以病体为碍,建造新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临江而居,躲避世俗的纷扰,诗人在清静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精神愉快。让孩子帮自己整理头巾,亲自采摘蔬菜招待客人,体现了诗人有客来访时的欣喜与款待的

    27、热情。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雉 带 箭韩愈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注唐德宗贞元十五年,韩愈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中为节度推官。此诗写他随从张建封射猎的情景。五色:这里用五色鸟羽代指野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将军射猎的场面,全诗未描写射猎过程,却交错地刻画了射者、观者和猎物,生动传神。B开篇状物写景,“静兀兀”烘托了猎前的肃穆气氛,可以想见围猎者屏息静气,全神贯注于猎物出没的情状。C诗人

    28、略去了将军的纵横驰骋,呼鹰嗾犬,转而捕捉他骑马盘旋,拉满强弓,却引而不发的身姿,很讲究蓄势。D接写猎场地形渐窄,观者愈多,劲弓正满,野雉被惊,而箭不得不发,将军审情度势如此,一举使众人折服。解析:选AA项,本诗描写了射猎过程,只是有详略取舍。(2)本诗是如何塑造将军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首句想见从猎人员屏气静息,全神贯注地伫伺猎物的情态。三、四句转入猎射,写将军的心理活动和猎射时的风度、神采。将军出猎自然不是单纯为了觅取野味,而是要显示自己的神功巧技。“雉惊弓满劲箭加”,一“惊”一“满”一“劲”一“加”,紧凑简练,干脆有力,“巧”字之意于此全出。参考答案:本诗运用层层铺垫的

    29、手法,塑造了一位精于骑射而不无自矜的神武将军形象。先写原野火起时的寂静,鹰飞雉藏,渲染围猎气氛;再写将军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三写地形变窄,野雉受惊,而观者愈多。终一箭中雉,而雉带箭决起,跌落马前。将军神技巧伏一众军吏。仿真综合练(二)宋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呈蒋、薛二友赵师秀中夜清寒入缊袍,一杯山茗当香醪。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春来拟约萧闲伴,同上天台看海涛。注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香醪:美酒。(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通过衣、饮二事的介绍,略加勾勒,便刻画出了一个生活清贫但志趣不俗的形象

    30、。B“心似水”“事如毛”运用比喻手法,颈联上下句体现的不同人生境界形成鲜明对比。C诗歌尾联照应题目,以景结情,使全诗境界由小变大,诗歌意蕴也得到进一步深化。D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无欲”两句体现了宋诗多议论说理的特点。解析:选CC项,“以景结情”错误,尾句是叙述。(2)本诗颔联“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表达精妙,请从描写角度和塑造形象角度加以赏析。(6分)答: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题干中给出赏析的方向:描写角度和塑造形象角度。描写角度注意手法和意境的创设,形象注意和诗歌主旨的联系。此题从意境上看,营造出一

    31、个清雅、幽静的意境;从手法上看,该联集中笔力描摹室外之景,上句写月出惊鸟,禽翻竹动,叶颤霜下,属于动态描写;下句描摹了人立梅花之下,明月高悬的静态画面,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生动形象;从形象上看,通过“竹”“梅”“月”等意象及整个画面的特点,衬托出一位情操高洁、心境淡泊的诗人形象。参考答案:意境上,此联通过“竹”“梅”“月”等意象,营造出一个清雅、幽静的意境。手法上,动静结合,该联集中笔力描摹室外之景,上句写月出惊鸟,禽翻竹动,叶颤霜下,属于动态描写;下句描摹了人立梅花之下,明月高悬的静态画面,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生动形象。形象上,通过“竹”“梅”“月”等意象及整个画面的特点,衬托出一位情操高洁

    32、、心境淡泊的诗人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B“春蚕食叶响回廊”句生动贴切地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C“又携书剑路茫茫”写廓之携书佩剑踏上前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隐含了担忧之情。D

    33、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解析:选CC项,“写廓之携书佩剑踏上前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隐含了担忧之情”错误,从词中来看,词中“携书佩剑”展现的是儒雅、刚健、自信的形象,“路茫茫”是写廓之会踏上广阔辽远的应考之路,而不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整句流露出的是诗人的鼓励、赞赏之情,而不是“担忧之情”。故选C项。(2)本词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答: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词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题干虽然问的是下阕最后两句表达的情感,但考生依

    34、然要结合诗歌的标题、背景以及上阕中的景和情进行分析。诗歌标题是“送廓之秋试”,这是送别词,且是送对方去参加秋试,自然应是对对方的祝福和鼓励;词下阕最后两句说“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意思是“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明年今日”可见是词人的想象,“青云去”也作“青云上”,“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升迁很快,亦即官运亨通,迅速升到高位,词中是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参考答案:此词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廓之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福。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明年的今日,他必已金榜高中,青云直上,那时

    35、他会笑着回看世间还在为科举考试忙碌的举子,非常轻松愉悦。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登赏心亭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注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陆游奉诏回临安面陈恢复大计,从四川回来舟经建康,登亭有感而赋此诗。作为主战派,诗人曾向朝廷建议迁都建康,以利于防备,但不被采纳。瓜步:瓜步山,在南京的六合。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南京),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岁月遒”暗示了诗人被外放四川秦地做官时的一段不平常岁月

    36、。B颔联按游踪来写,诗人过了黄牛峡后来到白鹭洲,继而登亭抒怀。C颈联运用叠词,写出眼前极其壮美的秋色,照应“乘兴却东游”。D全诗先叙事、写景,后抒情,以爱国之情贯穿,使全篇浑然一体。解析:选CC项,“写出眼前极其壮美的秋色”说法错误,从颈联中的“黯黯”“萧萧”及整首诗歌的意境来看,没有“壮美”,更多的是“衰败与萧瑟”。故选C。(2)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全

    37、诗的感情脉络,采用对比的手法,前半由一“兴”字点出,后半为一“忧”字包孕。“兴”乃因一线希望而引起赴阙召对,将面陈恢复大计,若建议被朝廷采用,则宿愿得偿。“忧”,则是希望渺茫的表现面对现实,他深知孝宗的软弱,国家前途如满目衰败之秋景。“乘兴东游”之“兴”,却不是从“游”中来,而是从“东”中来的。诗人东行的目的是奉诏见孝宗,将有再进忠言的机会,这也是兴奋的重要原因。颔联,“稳”和“醉”呈现出诗人经险如夷,平安归来的心境。颈联,描写了眼前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回想十五年前,自己曾向朝廷提出迁都建康的建议,被置之不理。这次赴阙,再陈迁都之策,但朝廷避战,又能有何结果。如今登上建康城头,念及迁都之事,涕

    38、泪交流。诗人借景抒情,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参考答案:从“兴”到“忧”。兴(高兴):诗人结束了四川外放生活,一路平安归来,乘醉游白鹭洲。忧(忧虑):诗人登亭遥望,看到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观眼前景,想当年事,不禁担忧再陈迁都之策被拒,恢复中原无望。4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秋日秦观霜落邗沟 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湖上方岳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花边马不嘶。蜂蝶已归弦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注邗沟:江苏扬州附近的古运河。蹀躞:小步行走。(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诗前两句通过落霜、清水、寒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

    39、上秋夜图。B秦诗第二句中的“明”字,写无数寒星倒映水中在船边闪烁,意境幽清明净。C方诗第一句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D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季节,但都能抓住景物特点,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解析:选CC项,“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错误,“萋萋”意为茂盛,草木茂盛的样子。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故选C。(2)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6分)答:解析:本题属于比较阅读,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别分析“人语”的作用,然后比

    40、较异同。秦诗,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人语”写动景,“蜂蝶已归弦管静”写环境的静,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的深远意境。参考答案:相同: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令人回味的深远意境。不同:秦诗尾句紧承上句“疑无地”,通过“人家笑语声”突然展现出一片新境界,构思新奇,妙趣横生。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也使诗境更加耐人寻味。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寄别说道黄庭坚数行嘉树红张锦,一派春波绿泼油。回望江城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2928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