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查漏补缺练习(1)语文试题 带答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查漏补缺练习(1)语文试题 带答案.doc》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查漏补缺练习1语文试题 带答案 北京市 海淀区 2020 届高三查漏 补缺 练习 语文试题 答案 下载 _高考模拟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市海淀区 20202020 届高三查漏补缺练习届高三查漏补缺练习 语文语文 (2020(2020 年年 6 6 月月 1515 日日) ) 【非连续性多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多文本阅读】 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题。 材料一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 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 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 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 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
2、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 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 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 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 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 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 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 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 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
3、合成一个有 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 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 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 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 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 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 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 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 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
4、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 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 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 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 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 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 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 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理解作为现
5、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 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 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 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 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 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
6、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 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 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 意不写或不明写, 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 能, 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 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 解而存活
7、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 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 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 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 就一定越具有创造性,正如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电影大话 西游之于西游记。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 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 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 相通
8、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 全没有同一性。 材料二 填空、对话与兴味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 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 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 作为审美对象即“第二文本”而存在。 由此可见, “第二文本”是在“第 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 语言现象中的语词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 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
9、虚构 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 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 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 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 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德国阐 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 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 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 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 还指出,文学作品的
10、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 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 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 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 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 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 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 空”、 伊瑟尔“召唤结构”、 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 孔子“诗 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 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
11、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 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 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 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 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 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 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 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 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 伽达默尔的“对话”说,
12、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 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 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从文学作品本身而言,造成这种方式和特征的根本原因是:第一, 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读者看到的文学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 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 类。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 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伴随读者的再创 造因素。第二,与其他科学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 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像科学著作那样准确、严密 和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
13、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基础上展 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游 园不值)这诗句看起来虽是形象可感的,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文字符号难 以尽述的无数“空白”:园中究竟是怎样的春色,枝头盛开着多少杏花, 花儿开到怎样的程度,园墙用什么建成,有着怎样的高度,以及诗句中 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着怎样的审美意义,所有这些, 都必须经由读者自己去“填空”,去“对话”,去“兴味”。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4下列对材料二中名词术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 意义。 B填空:读者在其可能范
14、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 成。 C 对话: 读者自主发现其所理解的文本存在的问题, 多次积极解答, 构成“对话”。 D兴味: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 富的意蕴和旨趣。 5司空图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古 代诗词富含“理趣”,即是一个明证。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 项是(3 分) A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 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B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情?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 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 C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 是熟时。(郑燮题
15、画竹) D懒登小阁望青山,愧我年来学闭关。淡墨遥传缥缈意,孤峰只在 有无间。(黄媛为渔洋山人画山水) 6.在材料二中,关于“填空、对话与兴味”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论 和西方现代文论的见解有何相通之处?造成这一相通之处的原因是什 么?(6 分) 7.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 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一、材料二, 并联系你阅读过的文学名著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3 分)A(“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有误,原 文是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2.(3 分)C(“由于所以
16、”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接受者 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这是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心理文化结构”在 影响着“理解”。) 3. (3 分) B (“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 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是对“理解”和“创造性”的错误理解,原文并没有证明二者的正比例 关系;而且“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电影大话西游之于西 游记”也不是“理解”“误读”的问题,例子不对。) 4.(3 分)C(对话: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 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5.(3 分)A 6.(6 分) 相通之处:所揭示的都
17、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 原因:第一,文学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 第二,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 确定性。 (每条 2 分,意思对即可。) 7.(6 分) 有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观点的列举、阐述与认识,能结合文学名 著作品进行分析,能体现自我个性与知识涵养。且分析必须充分、可信 服,要能够自圆其说。可以持反对意见的观点。 【答案示例】 红岩的历史背景是国共内战期间地下党斗争的关键时刻,文中 描写江姐等地下党在狱中遭受的种种酷刑,如竹签扎入手指,但作者并 未全方位再现江姐的英雄行为,而是勾勒场景之后留给读者十分广阔的 想象空间,通过有限的文字
18、读者可以在脑海中形成有机的图像,所谓与 文本“对话”,从而感受到江姐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从而感知今天的和 平生活来之不易,体现出红岩这部作品的巨大魅力。 红楼梦前八十回杀青,应是曹雪芹最为满足之时刻。作品完成, 含隐旨趣,这是一个召唤结构,八十回的故事,众人的结局由读者来填 补,宝黛的容颜要有读者去想象其一颦一笑,读者随着文笔在心灵中再 现和填补着文字的空白。这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作者渴望有人去理 解宝玉的不合时宜,读者也在阅读中找寻着自己,回答着一个个文本的 深层发问。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一)(一) 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7 题。 昔者楚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