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知识梳理.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答司马谏议书》知识梳理.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 谏议书 知识 梳理
- 资源描述:
-
1、答司马谏议书知识梳理一、作家、作品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 ,晚号 半山 ,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 、 思想家 、 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
2、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 驳论 名篇之一。二、字词梳理(1)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主安石的回信。(2)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3)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蒙,受。(4)游处:同游其处、交往。(5)每:
3、常常。(6)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7)强聒:唠叨不休。聒,说话声嘈杂。(8)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9)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报”。(10)辨:同“辩”,分辨。(11)重念:又想。(12)视遇:看待,对待。(13)反复:指书信往返。(14)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15)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16)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17)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18)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4、: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求。(19)以谓:以为,认为。(20)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人主,君主。(21)不为:不能算是。(22)举:施行。(23)辟邪说,难壬人:批驳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辟,批驳。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24)前:预先。(25)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26)非一日;不是一天(的)事了。(27)恤:顾念
5、,考虑。(28)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29)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30)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避免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31)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32)非特:不仅。(33)度:计划。(34)度义而后动:考虑适宜就行动。义,适宜。(35)是:认为正确。(36)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37)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38)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39)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40)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之极。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
6、谦辞,指区区之心。三、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四、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4.故今具道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7.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五、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
7、: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4.以兴利除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六、一词多义1.以(1)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3)以致天下怨谤: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4)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5)以兴利除弊:来,以便,用来。(6)以膏泽斯民:来。(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连词,连接“助”和“抗”;来。2.为(1)不为侵官:算作,是。(2)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3)为天下理财:介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