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七篇(DOC 26页).docx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921531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28.6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七篇(DOC 26页).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七篇DOC 26页 教师 读书 心得体会 DOC 26
    资源描述:

    1、这次教育实习,虽然短暂,但是对于我们即将步入教学生涯的实习生来说,是一次非常币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教育实习,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七篇当看到不做庸师的书名时,我就在想:我是庸师吗?如何能“不做庸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认真读了常作印老师的这本力作。这本书分为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以思考的姿态前行、在夹缝中追寻教学的诗意、教并快乐着四辑,系统阐述了作者近些年来对教育的敏锐思考,书中许多观点,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既有仰望星空的深度追问,又有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既有幽微的教育叙事,又有大气的思想启蒙。这是一个有着良知的教育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璀璨的思想之花;这是一个对生命对教育无比崇敬热爱

    2、的青年教师,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执著奋勇的呐喊。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中小学教师的生活现状离这个理想状态还那么遥远。要“诗意地栖居”,首先应摆脱平庸,让自己走向杰出。不做庸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这应该是教师职业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但对于中国的大多数教师而言,却在培养学生成长的同时忽视了自己的进德修业。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幸事;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优秀的教师。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不思进取。为了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优秀的教师。不做庸师,需要有思想,有个性,

    3、有激情,追求深度,需要我们努力提高教育生命的质量,“作为教师,有思想才有尊严,有思想才有魅力,有思想才有价值。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也就没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又何以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是谁把教师引向发展的雷区,石破天惊的呐喊叩问着“人性”的残忍,质疑着所谓的“优秀”;不能“一切为了学生”引领着人们深思;教师不能成为教参的奴隶呼吁着教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一篇篇的文章如一声声的惊雷,唤醒了“几十年如一日”的陈旧模式和灵魂,读这本书让我明白:“如果一位教师只顾低头拉磨,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充其量他只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教书匠,而永远成不了一流的教育家!”读李镇

    4、西老师的文字,总是十分感动。感动于他对教育的倾心与热爱,感动于他洋洋洒洒的铺陈式的写作方式。这次,看李老师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除了感动,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李镇西老师,并透过李老师的文字进一步感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魅力。相比于李老师几十万字的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著作,这本十四万八千字的书更显得轻盈灵动。我甚至于半天时间就情不自禁翻了个遍。李老师谦虚地说“这些纯属私人的文字”,确实,本书写作的思路非常简单清晰,以李老师本人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的三次见面为线索,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人文情怀通过李老师朴素的心灵独白式的语言于字里行间一点点地展现给读者。我觉得李镇西老师的简介

    5、很有趣。李老师写过很多书,获得过很多荣誉,也担任很多职务。但是,总不忘在简介里写上“班主任”这个称呼。“班主任”,这个大多数教师都会得到的一个称呼,一个职务,堪称天下最繁忙的一个“主任”,也可能是级别最小的一个“主任”。但是就是这个也许别人不屑一顾的称号,李镇西老师却津津乐道,并且乐此不疲地身体力行。李镇西老师的许多著作写的都是他作为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教育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能感受到李老师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对学生的关怀之情。如果说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是教育科研的结晶,那么,没有理由不相信,教育是做出来的,教科研是“真教育”,“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冥思苦想的脑力劳动,而同时也是与学生一起摸爬

    6、滚打,和学生心心相印的过程。”这让我想起了聆听的李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育者的那场报告。在他是一个充满生活激情与浪漫主义情怀的教育学者。在威海的蓝天碧海的背景下(这是他早上刚刚在海边拍摄到的)他侃侃而谈,和我们一起分享着他的教育成长经历。他从自己刚刚考入XX师范大学讲起,谈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自己年少时的激情与浪漫,特别是对“未来班”寄予的厚望与实践:包括给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写信请她为班级写班歌,并以此为起点而开始一段长达三年的友谊;把学生的成长过程编成班级史册,在无人的月夜独自印刷时的那种愉悦;以及在假期内与学生同游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举在峨眉山巅用躯体在雪地上写成的大大的“一班”这些的种种,

    7、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李镇西老师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及对教育的浪漫情怀。细细品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写作方式依然是李老师一贯的风格。日记的形式,主题的方式,娓娓铺叙,字字透露出的是真,真人,真事,真情的流露,真实的写照。回想起李老师的心灵写诗爱心与教育,行文风格何尝不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啊:“将理论融注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之中,或者在夹叙夹议中娓娓诉说自己的教育个例,并自然而然地以极其精辟凝练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教育见解,既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又给读者以思想的冲撞。”李老师最崇尚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书架上,仅是关于他的著作,就有几十本;而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也是他学习与实践的楷模

    8、。李老师将这两位中外名家的教育思想融会贯通,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创了一种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的完整幸福的教育新生活,这就是我们当代的“新教育”。最让我折服的是李老师的毅力(虽然他自己戏称自己现在是想不写都很难),从参加工作至今,他天天坚持上(听)好一堂好课,至少找一位学生谈心,至少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每天坚诗写一篇教育日记。这“五个一工程”,让他受益匪浅,现在他已著书十几本,成为当代教育的名家。“细节决定成败”,真的是这样的。这让我想起了曾在一本书上读过的一句话:这世上有两个词最可怕,一个是“认真”,一个是“执着”,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9、。而最终的结果是你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李镇西老师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坚韧的执着与满怀的激情而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他被称为中国当代的“苏霍姆林斯基”。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到底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什么,李老师一言以蔽之:“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实际上,教育不是象牙塔,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主流媒体对他的教育观进行抨击的时候,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教育主张与理念,并潜心教育与研究,即使付出沉重的代价也无所谓。可见,追求“纯净朴素”的教育需要勇气,需要坚持,需要不怕困难,需要不怕孤独让我们一起同李镇西老师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

    10、教育!如果说天使就是传播福音的使者,那么书籍就是天使为人类准备的“不必为通行税伤神”的“节俭的车”,承载着我们的录魂到达理想的彼岸。最近,我们亲爱的校长赠送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我有幸分到了常作印老师的不做庸师一书,读后我是受益匪浅,收获颇丰。阅读是生命的加油站,也是精神的洗车房。我始终认为,教育是从阅读开始的,孩子也只有在书香中成长,精神才不会残废。生命因阅读而美丽,通向未来的路,不是回家的路,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阅读要博。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如果每天不能鲸吞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

    11、,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阅读要深。对于经典,必须像牛嚼反刍一样反复研读,这样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我相信,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不会得到书中的精髓。所以,我认为,读书不能盲目地追求数量,而应该更多地追求质量。阅读要精。人的时间和生命是有限的,读书要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选择。精读经典是读书最大的经济学。要注意精读的“聚焦原则”,当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时,那就能做出连他自己也感到吃惊的事情来。如果瞄上几位大师的经典作品,潜心研究,深入思考,就能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甚至以一当千,你就等于坐上了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直升机。阅读要思。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善于思考拥有智慧

    12、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的缝隙里看到别致的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天使的灵魂。书籍只是智慧的载体,而不是智慧的全部。只有经过思考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只有经过思考的阅读,才能把别人的思想玫瑰移到自己的精神园地,进而开出自己的绚丽的思想玫瑰。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世上读书的人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在咀嚼别人的思想,一辈子活在别人的思想当中,真正具有清醒、独到判断力的没有几个,庸众便是这样形成的。管是轻松的随心阅读,还是苦涩的磨脑子的阅读,我们都应该提醒自己,注重心灵的舒展与自由,注重灵性的提升与生命质量的提高。人最怕的是“心为形役”,我想在读书的问题上,我们也要避免“心为书役”,一个人如果丢掉了自己,

    13、那读再多的书又能有什么用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该自负,但也不能成为别人牵着走的动物,只有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才能支撑起赖以自由呼吸和直立行走的“脊骨”,生命的旅程才会更加精彩。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虽然都不长,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一个教

    14、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而我们的孩子们,从进入学校似乎就像进入了舞台,把自己装扮起来,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们表演着,如鹦鹉般说着台词;就是他们的作文,也在矫揉造作地抒发着不知谁心中的感情。“真”成了多么一个遥远的字眼。所以说,要想让生求真,先从师求真开始!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

    15、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16、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他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有计划的、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走到社区去,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行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

    17、知识,升华知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热爱学生、求真务实,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朴实无华,却处处彰显着育人的真谛。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人生就如一趟单程的旅途,重要的不是沿途的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心态.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又何必太在意那许多的不适呢.把每天的工作当作一个快乐的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业中,和每个孩子愉快地交换眼神,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常作印教育的奥秘无止境。作为一名小学启蒙教育者

    18、,要用爱的慧眼去发现,用爱的思想去挖掘,用爱的行动去实行,时时刻刻用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如果您不能用爱心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敏感地认识到成年人对自己只想训斥和说教,而不是真正为了自己的成长。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但实际上,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这可能是我们的教育中深切反省的,世上都没有两片完全同样的叶子,更何况是孩子?而我们的教育往往太追求整齐划一,求同却不存异。许多孩子有与别人不一样之处,往往被视为缺点,须知那可能正是特点所在。所以教育者要有眼力尊重孩子的特点,看到差别,而不是将其磨光、磨平。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合格教师和父母的标志,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

    19、地方行,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是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教育其实是一种发现,教育者需要有发现与赏识不同孩子不同特点、优点的智慧。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人们几乎都能感受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如果喜欢他的老师,就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不喜欢他的老师,则可能不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讲的一切。孩子对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也基本上如此。由此可见,关系的好坏是何等的重要。诚如绘画大师毕加索说:“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好的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它胜过很多教育。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好,什么时候的教育就

    20、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糟,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失败。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们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作为教师,我们每天和孩子们打交道,孩子们总会“制造”出惹人生气的事。如果我们一味的批评说教,有时会适得其反。所以宽容有时候比惩罚更有力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又有台阶下。并且还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此基础上给孩子提出希望,告诉他今后努力的方向。而反复性是儿童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必然反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因为孩子又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另外,我相信孩子也会理解你的宽容,并且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用

    21、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家长、老师所期望的吗?成年人较容易犯的错误是操之过急,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时间太短,总希望孩子立刻把错误改过来。要知道,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反复自我教育的过程,必须耐心等待。所以,您要看孩子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怎样,而不要因为孩子一时没有改正错误就无法宽容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给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次机会,多一些鼓励,我们定会用心灵赢得心灵。有了这种爱的宽容,就能出奇制巧,就能在教学中变无法为有法,就能产生千变万化的教学机智,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就能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教学效果。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

    22、因走进学生的心灵而美丽。爱,是一份尊重。爱,是一种艺术。当然,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教育的全部过程都充盈着爱。一个学生成长需要教师的无限关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让爱走进校园、充盈课堂、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让爱产生智慧,让爱在孩子心中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一位朴素的老师,一本朴素的小书,却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份源自心灵源头的认同,那份来自思想深处的触动,那更如暗夜逢迎的一盏明灯,指引了我!白色的封面一如书中圣洁的教育理念,隐形的心形图案是作者行走在教育战线的一颗虔诚之心。翻开书的自序,走进常老师的人生历程中,可以看到,他的成长、成功并非偶然

    23、的机遇,一步步走来,从学生时代勤于读书、学业优异的昨天,到已为人师仍和他的学生继续读书背书的今天,还有,他将承载着梦想与执着正在奔向远方的明天,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会到达心之向往的彼岸。因为,在教育行进的路上,他从未间断地行动着,思考着。很高兴,能够通过读书认识这样一位与我们并肩作战在教育岗位最前沿的同路人,更庆幸,这位同行人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智慧者。又一次打开这本书,潜心阅读,透过文字,我欣赏并学习着常老师的教育理念,感悟并反思着自己的在教育教学中言行!你有计划和目标吗?你懂得时间的管理吗?你懂得“舍与得”的智慧吗?你知道怎样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吗?常老师在书中的一个个追问,一个个富含哲理小

    24、故事的启迪及他切身的体会和做法,让我如醍醐灌顶,猛然惊醒,原来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不知从何时起,所有的计划和目标都交付于学校安排管理,从没想过试图专门划分出一段时间来用于发展自己,虽然在忙和累中也曾很渴望得到发展,也茫茫然回顾四周想寻找出一个契机,但是,找不到什么阻挡了自己。读到心有所感,掩卷沉思,发现自己正像文中那匹黑马,虽然天天努力,但始终在原地打转。也觉察到很多时候就像那个伐木工人一样,因为过于沉溺教育教学中,而忘记了充电、磨刀。是的,原来我的困惑不是无法实现成为千里马,而是习惯于拉磨,不相信自己还能奔跑起来。细读第一章节之后,有一种彻悟,是的,我们完全可以不那么忙和

    25、累!完全可以不抱怨环境的侵扰!文中所传授的帕累托法则告诉了我们怎样发挥时间的最大功效。常老师所倡导的“相信学生就能解放自己”“花公家的时间办自己的事”这一番番朴实且有实效的传递,给我了明确的指引。与常老师对话,让我找到了管理时间的意识和艺术,我知道,如果我们都能像他那样明确自己行进的方向,找准自己专业发展的宽阔大道,那样善于挤出边角时间,并将学习、反思,总结根植于生活的每一天,我们,也一定会享受到一个快乐明哲老师的喜悦。不能“一切为了学生”引领着人们深思;教师不能成为教参的奴隶呼吁着教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专业写作,教师的成长的快车道告诉我们,敢于逼,善于逼,我们才能超越自己,才能激发出潜力与内

    26、驱力,才能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速,读着这些有见地的文章,你会感到常老师不是一个一线教师,而是个“专家”。是的,一个教师肯读书,善读书,再加上善于思考,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他就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了。当然,一个教师要想拥有自己的思想,就必须投入地工作,每一天那点点滴滴的实践,是我们思考的源泉。当我们每天的劳动都为我们堆积起一块思想的砖石,你会不断突破自身岗位的限制,不断发生自身身份的嬗变。你会发现,一线教师同样可以有“权威”,称“学者”。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徒劳。天堂与地狱让我再一次体验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人最本质的是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赏识是激励人不断进取的有效手段。

    27、作为教师,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人文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营养,它给予学生的的教益是终身的。在“讲与不讲”的夹缝中追寻诗意让我更明确地认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单单是让学生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他们拥有智慧。教师的讲,让学生在有温度、广度、深度的课堂浸染中日渐茁壮,教师的不讲,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读不做庸师,我对教育、对为师又多了一份丰富而深刻的体会。在对常老师充满钦佩的同时,更有一腔热情与责任升腾在胸膛,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吧,回首担当这个职业的时候一定要心存骄傲,而不是满怀羞愧。是的,我们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今天读了陶行知老先生的每天四问,觉得真是受益匪

    28、浅。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一问都触及灵魂,发人深省。一问身体是否健康。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一切的基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健康的身体,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明天,而我们现在工作繁忙不注意自己的饮食,连续工作,这样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注意饮食,劳逸结合,健康生活每一天。二问学问是否进步。陶老先生就告诉我们其中深刻的道理:做每件事都应该专一,打好基础,认真分析,追求真知。所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相当重要。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凡事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些宽容,少些斤斤计较,多些善意,少些敌意。我们就应该用这样的心态做人

    29、做事。还有一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每天还应该做到四问:一问: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准备好?细致地分析学生,精心地设计学法,恰当地选择教法你都做到了吗?因为课前准备越充分,在课堂上就越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二问: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了吗?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三问:课堂上我投入激情了吗,我的应变能力如何?一位对自己专业充满兴趣的教师,才会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激情。学生喜欢充满激情的教师,喜欢充满活力的课堂。对教学充满激情的教师,一定是充满智慧的教

    30、师,他的课堂也会充满阳光。教师的激情更多应体现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对学生学业兴趣的激发上,而不是独霸课堂、侃侃而谈。四问:我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实得怎么样?“得”与“失”在哪里?教学设计是对课堂实施的一个理想蓝图,课堂上要力争用这一设计来实施。因此,教学的课后反思,必须要对教学的实际过程与事前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课堂中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又是怎样应对,要找出差距,并分析原因,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采取补救措施。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教训都记录下来,它是我们教学生涯的宝贵财富。面对忙碌而紧张的生活,面对每天初升的太阳,让我们每天四问,

    31、并努力做到,这样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会自信地对自己说:今天,我都做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在我的印象中是大教育家,他的书我一直不敢恭维,总觉太深奥。正如李镇西老师在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自序说的那样:“读教育学著作,我最怕读到诸如 结构效度认知编码心理复合体之类深奥、晦涩的名词术语也许这些术语本身是科学的,但无奈我一看就头疼,因而连书索性也丢在一边。而且,我敢说这种心灵的折磨不只我独有,恐怕许多第一线的教师都有过类似的自卑体验”。李镇西的坦率让我对他有了好感,因为我每次写论文的时候都非常讨厌看到这种词汇,但是却又非用不可,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理论修养。原来大师也和我一样呢!这让我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冲动。这些

    32、日子,我一直在读这本书,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以李镇西老师本人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的三次见面为线索,记录了他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交往过程,从最初的第一缕霞光到痴迷的岁月,让我领略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魅力,更深刻地了解到一个普通中国教师,是怎样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进而成长为深受学生爱戴的卓有成效的全国知名教师的。李镇西老师的确是一位忠诚、谦虚的苏式“追随者”。我敬佩李镇西老师的执着与坚定。那种坚持不懈、那种无悔的追随让我刻骨铭心!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李镇西老师一点也不避讳自己的“痴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的执著,学习他坚持不懈地写“教育手记

    33、”。甚至于期盼着每一次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的见面,想方设法得到卡娅的签名题词,以“朝圣”的姿态踏上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之旅。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写作方式依然是李老师一贯的风格。日记的形式,主题的方式,娓娓铺叙,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人文情怀通过李老师朴素的心灵独白式的语言于字里行间一点点地展现给读者,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让人一旦接触就无法抗拒。这种:“将理论融注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之中,或者在夹叙夹议中娓娓诉说自己的教育个例,并自然而然地以极其精辟凝练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教育见解,既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又给读者以思想的冲撞” 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写作方式,字字透露出的是真真人,真事,真情的

    34、流露,真实的写照。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还以故事和记录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和卡娅的接触和交流,并记录了自己到乌克兰,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朝圣的过程,作者的文字生动而亲切,让我们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离我们真的并不要远,我深深被苏老的教育理想和实践,被帕夫雷哂中学的朴素和厚重所打动。寻着李老师的追随足迹、成长经历,我看到了他和我们每一个踏进教育的经历有着更多的相同。他曾经满怀激情,他曾经失落,他也曾经想着学生都会想着老师,感谢老师,却在偶然的时候问及一个女生的时候,学生说恨他。他为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当教师产生了怀疑和自卑。自从,他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本书要相信孩子,他开始了对教育家的追随,这期间他改变

    35、了自己,最重要的是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不断的追随的过程中,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可谓是痴迷的地步了。他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有的书,在这样的指导下,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的书写日记,不断的追随着。为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80周年,他写了一篇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从想写到想让大家阅读,再到想让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阅读等等着一系列的反复过程,他不断的努力着,找报社杂志的主编,辗转找人翻译成俄语寄给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偶然的机会看到纪念大会的消息,勇于寄出自己的书,等等。一直到大会上自己把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历给大家做精彩的发言,他实现了自己。他在不间断的努力着,实现着自己,我为此而感动着。正

    36、如作者转述的苏霍姆林斯基女儿卡娅写给学生们的信中所说:“生活总是给我们提出任务、问题和课题,我们需要完成和解决它们,但不会那么容易,一定会遇到困难,那就必定要锤炼意志,开动脑筋,耗费心血。而当这些问题被解决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和胜利的快乐与美好。生活能如此展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直至一生,那就是充满希望、胜利和成就的一生,无悔无愧的一生。”我想当代的教育缺乏的可能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和李老师身上所体现出的朴实,坚持与理想。李镇西老师这本用心记录的文字,让我明白了“爱的教育”是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大师做到了,他对孩子们的爱是“没有半点私心的”、“没有半点功

    37、利之心”,是“从没想过通过教育谋取教育以外的东西。”可以说,“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也是用心在交流,他相信孩子,并告诉大家“要相信孩子”,也许李老师也是在坚持着使学生一生幸福的教育理念吧!第一、把学生当做有个性的“人”。李镇西老师通过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教育著作,如: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爱情的教育、帕夫雷什中学、要相信孩子等等,切身体会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博大而精深的教育思想体系中,闪耀着一个大写的人字。”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人的充分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学习只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38、,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孩子在我们眼中,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分数单,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很多人教了一辈子书都没有领悟到这些看似简单却很深刻的道理。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亘古不变、熠熠生辉的教育观念,似一颗恒星,在教育的天空放射着充满生命魅力的光辉!这就是他的魅力!第二、对待孩子,对教育,要有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在师范学习时,我知道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理念,几个词语的位置变换,就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几个词组看似简单,要做到至善至美,何等容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我大声读着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信念,声音之响亮,孰不知这“俯首甘

    39、为孺子牛”的教学信念,不易!我很敬佩苏霍姆林斯基的“习惯”:每天凌晨57点写日记,77点半在校门口迎接每一位孩子,抚摸他们可爱的脑门,下午放学后5个小时写作,每天只睡足4个小时。或许这种不科学的作息时间,损伤了他的身体,也或许在现在看来是种“乌托邦”的理想化,但重点要提的是,我要学习大师的工作态度及学习精神,这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或从健康学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第三、追求一种生活教育。不要以达到某种目的为目的,不要去逼迫孩子去学习,要在“学中做,做中学”。现在我们大人们流行“乐活”主义,大家想要健康、快乐、自由的生活方式,不想被生活的压力所束缚,所以我想,换到孩子的角度上,我能够理解,他们也要成为“乐活族”,这样才是发展“全面和谐的教育”。反思对照自己的实际工作,十几年的教育生活,因为没有自己充满智慧与个性的观点,更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教育手记或专集。对于教育,自己缺少的是富有情感和价值的思考呀!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将追随李镇西老师担负起对孩子的教育的责任。虽然我不能成为下一个李镇西,但我将不断的求索,把李镇西作为前方的一座航标,我相信会离他将会越来越近的我们能把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统一,能提高白己在教育ll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仅仅是岗限于书本的知识。这半个月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七篇(DOC 26页).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2153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