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数学学科教学案例一(DOC 17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920359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
  • 页数:28
  • 大小:7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数学学科教学案例一(DOC 17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数学学科教学案例一DOC 17页 数学 学科 教学 案例 DOC 17
    资源描述:

    1、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一清水二中 单正礼题目:扇形中内接矩形最大面积的探究占用课时:12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掌握有关三角公式,并能利用公式及其变形解决以三角函数为背景的一类实际问题中的最值。 2能力:通过灵活运用三角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最优化意识,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情感:通过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

    2、验,建立自信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对资源合理运用的意识。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角为变量,建立目标函数,并灵活运用有关三角公式求函数的最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具体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木材的“化圆为方”的问题(出示例1)。 例1、把一段半径为R的圆木锯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木料,怎样锯法才能使横截面的面积最大?先请学生思考,这张图形该是什么样呢?要使截面面积最大,则显然矩形的四个顶点都要在圆周上。所以它应当是圆的内接矩形。(显示图1) 接着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动画,随着矩形A

    3、BCD面积的变化,教师提问: 你能猜想出结论吗? 学生都能认识到,当圆内接矩形是正方形时,横截面面积最大。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为使学生顺利获得证明,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要刻画面积变化的情况,应建立关于面积的目标函数。那么,这个函数的自变量应如何选择呢?同学们自己考虑一下。学生:可选择矩形的一边长AD作为自变量来建立目标函数。教师:很好!你能试着解解吗?学生进行分析教师总结:其实要证明矩形ABCD为正方形时,其面积最大。从几何直观的角度来看是显而易见的。要使矩形ABCD的面积最大,就要使三角形ADC的面积最大,而三角形ADC的底边AC是定长2R,故要使点D离开AC的距

    4、离最大,此时D应是弧的中点,从而矩形ABCD是正方形。上述几种解法相比较而言,显然几何法最简捷,但并不是所有的结论都能从几何直观中看得出来的。三角法要比代数法简捷。在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三角为自变量的函数,从角出发研究有关问题,常常比从线段出发研究更为方便。下面再来看几个最值的应用问题,探讨如何利用三角这一工具解决问题。(二)深化问题,发散推广引伸若我们将例1的圆换成半圆,则有了下面的问题(屏幕显示)。例2把一段半径为R的半圆形木材,锯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木材,怎样锯法才能使横截面的面积最大?先画出示意图:教师:又是锯木,老调重弹,不免缺少新意。另外锯木过多,必然伐木不少,这样会造成森林面积的

    5、减少,会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从而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为此我们将例2作些改造:例2、如图2,有一块以点O为圆心的半圆形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划出一个内接矩形ABCD辟为绿地,使其一边AD落在半圆的直径上,另两点B、落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的半径为,如何选择关于点对称的点、的位置,可以使矩形ABCD的面积最大? 这样来处理要比伐木有意义多了,这也是个实际问题,内容是规划一块绿地,与同学们的生活直接相关,并注意到了环境保护的问题。 教师:求最大值当然要涉及变量与函数,我们可以选择一条边(如OD)为自变量来列出目标函数,不过这种解法显得较繁。于是我们还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角作为自变量,到底选择哪个角呢? 学

    6、生:不是,若选择为变量,此时矩形边长与这个角的关系很难寻找。教师:确实如此。本题与上题稍有些不同。如对角线AC,在上题中,它的长度始终不变,但在本题中,矩形的对角线AC随着矩形的变化而变化。教师继续引导:比较理想的情况如上题,选择直角三角形中的一内角作自变量,且这个直角三角形有一边长为定值。为此,我们仔细看看这个矩形中有没有一些重要的不变量?学生:有,点C离开O点的距离始终不变。如果我们将半圆通过补体,不难发现,例1与例2的实质是一致的。当然结论相同,也就不足为奇了(教师演示一下补体过程)。我们要善于利用变化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若我们把半圆改成扇形,则又变成了如下的问题(屏幕展示例3):例、(

    7、1)如图3,已知半径为,圆心角为0的扇形OMN,求一边在半径OM上的扇形内接矩形ABCD的最大面积及面积最大时点C的位置。(2)如图3,扇形MON的圆心角为45,半径为R,矩形ABCD内接于扇形,求矩形面积的最大值及面积最大时点C的位置。 以上两题先让学生任选其中一题来做,然后师生共同交流。课后学生的拓展作业:本节课是三角函数知识在解决最值问题上的一个实际应用。请设计一个与上述类似的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作一番深入的探究。教学效果: 学生对本节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效果较为理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后学生反响颇为强烈。现简单摘要如下几点:(1)自主实验探究使我们的认知方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变被动学

    8、习为主动探究。(2)通过讨论、实验,使我们学会了相互合作、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团结协作精神,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3)本节课先从木材的“化圆为方”问题引入,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随着问题层次的深入,使我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到了摄取知识的方法,逐步形成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悟到探索的价值。通过递进变式问题的设置,使我们的思维得到升华,进一步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二清水二中 单正礼题目: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1、知

    9、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2、数学思考: 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3、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四,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

    10、幻灯片。内容: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横格纸中的线。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指出图中

    11、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 -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再画出一条截线 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请

    12、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因为a b (已知)所以 1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 1 3(对顶角相等) 1+ 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 2 3(等量代换) 2+ 4180(等量代换)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1、(抢答)课本P13 练一练 1、2及习题7.2 1、52、(讨论解答)课本P1

    13、3 习题7.2 2、3、4(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1、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2、教师补充总结: 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 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三清水二中 单正礼题目: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时,在拓展思维环节举出了下面这样一个例题,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在一个双休日,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

    14、到附近一水上公园坐船游园,公司先派一个人去了解船只的租金情况,这个人看到的租金价格如下表所示: 船 型 每只船载人数 租金 大船 5 3元 小船 3 2元 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的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严禁超载) 师:谁能公布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 (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可以租大船,可以租小船,也可以大船和小船合租! (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你为他们设计了三种方案。那你能不能再具体为他们计算出租金呢? 生:(

    15、一下子来劲了): 如果租大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5=9.6只,因为不能超载,所以租大船需10只,则所付租金要310=30元。 如果租小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3=16只,则所付租金要162=32元。 如果既租大船又租小船(说到这里,该生卡了壳) (我边认真听,边将他的方案结论板书在黑板上,看见卡了壳,便赶紧答上话) 师:刚才同学真的不错,不但一下子设计了三种方案,还差不多完成了全部租金的计算,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把剩下的一种方案的租金来完成吧。 (在师

    16、生的共同研讨中得出): 设租用X只大船,Y只小船,所付租金为A元。 则: 5X + 3Y = 48 A = 3X + 2Y 得到:A = 1/3X + 32 因为:0 5X 48 且X为正整数 所以:X = 9时,A最小值 = 29 即租用9只大船和1只小船时,所付租金最少,最少租金为29元。此时有 45人(59)坐大船,有3人坐小船。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同学(示意刚才的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游船题目恰好是我前几天才去坐过的,所以一下子 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 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 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

    17、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1、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尊

    18、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甚至被耻笑的现象。 2、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租用,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3、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

    19、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四清水二中 单正礼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

    20、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

    21、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4 教学目标:(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

    22、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6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复习过渡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得出新知巩固运用

    23、及其推广反思小结提炼规律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

    24、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 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由上面的

    25、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题组练习:P140 2 ( 学生举反例说明)3 ( 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在教师引导下回忆

    26、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议一议: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画一画: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1) 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 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3) 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30,一条边为3cm剪一剪: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比一比: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

    27、一定全等学生举例说明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学生练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z+z平台演示z+z平台演示,教师加以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合作。经过对各种情况得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结论很显然只需学生想像即可,z+z平台辅助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举例时,电脑辅助演示让学生感受反例的作用。z+z平台播放三角形稳定性及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z+z平台显示题

    28、组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再次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7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3

    29、)“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五 清水二中 单正礼题目: 完全平方公式 一、 内容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二、学习者分析: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特殊性的计算上升到一般性的规律,得出公式,并能正确的应用公式。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

    30、符号感和推理能力。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了解(a+b)2=a2+2ab+b2的几何背景。(二)知识与技能:经历由一般的多项式乘法向乘法公式过渡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给公式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数学思考: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勇气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四、 教学重

    31、点;完全平方公式的准确应用。五、 教学难点;掌握公式中字母表达式的意义及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六、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的教学过程,要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3、教学评价方式:(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归纳、应用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

    32、矫正。(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七、 教学媒体:投影仪八、 教学和活动过程:1、整个教学过程叙述:教材“完全平方公式”内容共含两课时。本节是其中的第一课时,需40分钟完成。2、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提出问题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你会计算下列各题吗?(x+3)2=_,(x-3)2=_,这些式子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规律?再做几个试一试:(2m+3n)2=_,(2m-3n)2=_,

    33、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多项式的结构特点(2m+3n)2= (2m)2+22m3n+(3n)2 =4m2+12mn+9n2,(2m-3n)2= (2m)2-22m3n+(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两数和的平方。(2)结果的项数特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

    34、2=a2+2ab+b2;(a-b)2=a2-2ab+b2.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 (m-n)2=_, (-m+n)2=_, (-m-n)2=_, (a+3)2=_, (-c+5)2=_, (-7-a)2=_, (0.5-a)2=_.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1) 公式右边共有3项。(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精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一清水二中 单正礼题目: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

    35、课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2、数学思考: 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3、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四,教学用具1、教具:

    36、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横格纸中的线。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b),

    37、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 -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再画出一条截线 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

    38、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因为a b (已知)所以 1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 1 3(对顶角相等) 1+ 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 2 3(等量代换) 2+ 4180(等量代换)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四)

    39、实际应用,优势互补1、(抢答)课本P13 练一练 1、2及习题7.2 1、52、(讨论解答)课本P13 习题7.2 2、3、4(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1、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2、教师补充总结: 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 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精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二清水二中 单正礼题目: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时,在拓展思维

    40、环节举出了下面这样一个例题,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在一个双休日,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到附近一水上公园坐船游园,公司先派一个人去了解船只的租金情况,这个人看到的租金价格如下表所示: 船 型 每只船载人数 租金 大船 5 3元 小船 3 2元 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的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严禁超载) 师:谁能公布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 (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可以租大船,可以租小船,也可以大船和小船合租! (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

    41、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你为他们设计了三种方案。那你能不能再具体为他们计算出租金呢? 生:(一下子来劲了): 如果租大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5=9.6只,因为不能超载,所以租大船需10只,则所付租金要310=30元。 如果租小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3=16只,则所付租金要162=32元。 如果既租大船又租小船(说到这里,该生卡了壳) (我边认真听,边将他的方案结论板书在黑板上,看见卡了壳,便赶紧答上话) 师:刚才同学真的不错,不但一下子设计了三种方案,还差不多完成了全部租金的计算,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数学学科教学案例一(DOC 17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2035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