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DOC 20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DOC 20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DOC 20页 中华文明 起源 教学 DOC 20
- 资源描述:
-
1、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 第3 中华明的起教学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第一单元 中华明的起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明的起”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下设4: 第1“中华大地
2、的远古人类”,正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传说时代的明曙光”,正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以“中华明起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命题?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明是古老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
3、,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明起”能概括四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人(240万180万年前)、西的西侯度化(180万年前)。 3农耕化有什么特征? 农耕明与游牧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明起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
4、,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地理环境不同;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农
5、作物不同;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始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始祖”。 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
6、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 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 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程。这是本次历史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是全书的第一,更有其特殊意义。本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
7、感知彩陶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比如: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无不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
8、。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
9、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最省事;也可按顺序逐项讲,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型,如:讲解第1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 【教学建议】 导入新方式一:复习提问导入,可以让学生爬黑板填写下表: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氏族名称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年代6000多年7000多年地理位
10、置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房屋类型半地穴式干栏式主要农作物粟、白菜、芥菜等水稻等家畜种类猪、狗等猪、狗、水牛等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有骨器等烧制陶器鱼纹彩陶盆刻画猪纹黑陶钵这是一个聚落,不是哪一个人的情况,导入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炎帝、黄帝。方式二:歌曲龙的传人导入方式三:讲述几个传说故事,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问:这确有其事吗?导入。【参考答案】第 传说时代的明曙光主备人:陈集二中徐爱香 参与者: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1了解黄帝、炎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
11、贡献。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2了解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学习大禹的高尚品德。4能对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判断。【自主学习】请分目阅读,逐步完成下面的问题:1炎帝与黄帝对中华明分别有什么重要贡献?炎帝与黄帝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2为什么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始祖。所以,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什么是禅让制?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