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目标的解读(DOC 23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914971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
  • 页数:40
  • 大小:7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目标的解读(DOC 23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目标的解读DOC 23页 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目标 解读 DOC 23 下载 _其它版本_语文_小学
    资源描述:

    1、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目标的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第七条针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4)在阶段性目标中,按照不同的学段,专门针对古诗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

    2、验,感受语言的优美”1 (5)。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1(7)。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是,第二学段进一步把诵读与情感体验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了,而且有了对理解作品内容的要求。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更细更高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1(9)。第三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首先在阅读诗歌中领悟诗情,体会诗人情感,这标志着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强调“注意通过诗文

    3、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则更进一步地深入了文本,贴近了文本,开始关注文本的形式,以及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总目标和各个阶段性目标都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要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那么,什么又是情感体验呢?为什么学习古诗要以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为主呢?我们可以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方智范教授的一段话中得到启示:“我们过去的文学理念对人的感情往往简单化。我们归纳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什么思想,其实不是人的丰富的心灵反映,人的内心非常复杂。所以我说,哪一位老师上小学语文课能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能把孩子的体验过程拉长,能让他和

    4、作品里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学语文老师。”2(方智范. 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J.语文教学通讯,2004,25:4-6)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情感体验就是以读者的心灵去感受体会作品内在的情感,是读者内心和作品情感发生共鸣的过程。文学作品以抒发人的情感为主,字词句只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学习文学作品重点并不是字词句的表层意思,而是它们所蕴含的内在情感。而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其所抒发的感情是复杂微妙、曲折含蓄的。我国古典诗歌往往借景传情,以象寓意,其显著的形象性特征使诗歌的内在情意常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时,由于形象性特征,又使其内在意义具有无限的丰富性。

    5、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读者,阅读同一首作品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如果只是用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这样简单概括的方式去阐释诗歌内涵,那是太肤浅了。只有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品味作品,才能获得真实的、新鲜的、深刻的感受。同时,在对诗歌作品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将会变得丰满充盈起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深刻细腻。这是古诗教学也是整个语文教学所应达到的最终目的。其次,从阶段性目标中我们还可看出,三个学段都特别强调要通过诵读来体验作品情感。诵读对于欣赏诗歌、领悟诗歌情感具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我国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声律顿挫的特点,是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古人作诗又称吟诗(吟

    6、,诵读的一种形式)。他们不仅伴随着吟咏来作诗,而且也伴随着吟咏来改诗,最后的作品是诗人声与情的文字记录。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则可通过吟咏诵读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通过声音达到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流的境界。可以说诵读训练是一种感性的直觉教育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直觉感悟能力。小学时期不仅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直觉感受力最强的时期。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形式、声音、色彩这些形象直观的元素,最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小学生学习古诗就是要通过感性的直觉教育,培养他们对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审美感受能力,并从中得到一种心灵的愉悦。那么,诵读作为一种感性的直觉教育方式,从声音上作用于孩子

    7、们的听觉器官,正是培养孩子们对古诗审美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古人早已认识到诵读对于体验诗歌情感的巨大作用。例如曾国藩曾对他的儿子说:“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 M.长沙:岳麓书社,1985:406.)因此,可以说诵读是获得情感体验的最佳方法。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我们说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目标是以体验作品的情感为主,那么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采用什么方法呢?(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教学原则刚才我们说了诵读是一种感性

    8、的直觉教育手段,诵读是小学生感受作品语言,感悟诗歌情意的最佳方法。所以,阅读记诵是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这里所说的阅读记诵,不仅指有声的朗读记诵,还包括无声的默读品味;不仅指课堂上有限的阅读朗诵,还包括生活中无限的阅读积累。运用这一原则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首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阅读作品,沉潜其中,涵咏品味作品意蕴。然后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感悟诗文的情意。读的目的是为了体悟作品内在的情感,而对作品内在情感的体会又会反过来促进诵读的效果。因此诵读应该建立在对作品意蕴理解的基

    9、础上,只有准确感悟作品的内在情感,才能读出感情来。淡化教师的讲解,首先应该淡化对字词句语法的讲解。对字词的认知可以放在学生预习阶段,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诵读情况了解他们对字词的掌握程度。对诗句的学习应避免采用翻译的方法,因为翻译会使诗味荡然无存。其次,教师不应把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违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对作品意蕴进行过深的挖掘。否则就会造成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在底下却听得昏昏欲睡的场面。当然,淡化老师的讲解,不是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说老师什么都不用讲了,只要学生自己读就行了。而是说老师应该注意讲什么?该怎样讲?比如说,对作品字词的讲解,需要老师讲

    10、解的并不是字词的表面意思,这些学生通过查字典就可以了解。而应是字词的内在意蕴,字词为作品的表情达意起到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而这些方面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这也正是需要老师进行点拨、指导的地方。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老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老师的作用是组织、引领、启发、点拨。如何组织学生阅读作品?如何引领学生由外到内、由形式到内容解读、欣赏作品?如何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悟作品丰富的意蕴?该在什么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老师进行思考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一一施行的。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则是教师对教学文本,也就是对诗歌作

    11、品的深刻领悟和理解。2、要重视对作品的“密咏恬吟”与默读。遵循阅读记诵的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呈现两种不同的读法,一种是出声的朗读;一种是不出声的默读。朗读从读者发声的高低又可以分为“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两种形式(见前引曾国藩语)。叶嘉莹先生解释说:“大抵一般而言,高声朗读之时声音占主要之地位,因此读者所得的主要是声音方面所呈现的气势气概,而在密咏恬吟之时则声音之比重较轻,因此读者遂得伴随着声音更用沉思来体会作品中深远之意味”4。虽然许多老师十分注重对作品的朗读,但实际上重视的只是高声朗读,认为读的声音越大越好。而对更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更为自由、自然的低声吟咏“密咏恬吟”却重视不够。殊不

    12、知“密咏恬吟”恰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和再现诗歌韵味的有效方法。相对于出声的朗读,默读对于理解诗歌意蕴、体会作品情感更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对默读却十分不重视,课堂上不给学生默读的时间。以朗读代替默读,或者以讨论代替默读,以齐读代替默读。这些老师追求一种热烈的气氛,热闹的形式,一节课从始至终都是书声朗朗、热热闹闹的。其实这样做是不太合适的。古诗文教学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热闹形式的追求上,而应紧紧围绕体验作品情感这个中心。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关键在于一个“感”字,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使学生心里对诗文作品产生一种感觉。而对作品情感的体验,最为关键的步骤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

    13、需要学生沉下心来,静思默想,咀嚼品味,仔细体会作品内在的情韵。因此,在课堂上应该给出学生自己默读思考的时间,不能以讨论代替阅读,不能以大声齐读代替个人吟咏,不能以朗读代替默读。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也是一种创造行为。学生通过与作品的对话,有感而后发,此时教师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方智范老师说:“首先要重视孩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也就是他对作品有独特的反映一定要重视。阅读是一种创造,所以不要让孩子被你的标准答案所束缚,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意义、创造意义。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教师不是被动的,也不能将教师的地位降到和学生一样,他是学生与

    14、文本之间的一个中介。你这个老师做中介,那么你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当然要高于学生。也可起向导作用,但不能代替。我们过去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有谈话的方式,那种对话是老师根据参考书、根据课文,事先准备好结论。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实际上是请君入瓮。这种方法与阅读对话理论是背道而驰的。”2由于我国古典诗歌借景抒情的形象化、直观化特点,为人们阅读作品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由此形成了诗歌含义的多义性。再加上阅读的主观创造性,因此,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首作品肯定会得出不同的感受。所以,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独特感受,对诗歌意义的丰富联想。惟其如此,才能对作品的意蕴有更透彻的领悟

    15、,也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并不等于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可以听之任之,包括胡思乱想也不加判断地一味肯定,称赞。如果这样将会导致对作品的理解误入歧途。诗歌既有它含义的丰富性,又有它立意的确定性。阅读的感受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不能完全脱离作品的整体意境,这是由作品的内在意蕴所决定的。所以,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既要设法使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又要善于收束学生的思维,避免出现像脱缰的野马那样不可收拾的局面。4、注意使课堂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内阅读记诵是极为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则是无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使人

    16、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可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影响一个人生命轨迹的重要因素。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的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目的就是要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

    17、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注意诵读方法的指导。应该经常性地指点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顿挫以及平仄、押韵。一句中在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拖长,这些都因诗歌体式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加以简要介绍和指点。当然这些基本的常识并不是一些死板的公式,它们在具体运用时会因读者的不同、诗歌内容的不同,而有无穷的变化。关键是诵读时应该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以抑扬起伏、顿挫有致的声音传达出古诗在抒发感情时所特有的意味。由此才能进一步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人力量和独特艺术魅力。(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学原则在古诗文教学中,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与以阅读、记诵为主的教学原则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8、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是说,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语言的优美、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学原则与过去那种斤斤于诗歌的字、词、句、语法,把整首作品拆碎了讲的教学方式是相反的。“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意境比较优美单纯,画面比较鲜明,而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5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就是所谓的“渗透性”学习方法。杨振宁先生在谈谈我的读书经验中说:“渗透性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

    19、东西”,“这种在还不完全懂的情况下,以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6诗无达诂,对于诗歌学习来说,以体会为主的渗透性学习方法尤为适用。那种专注于字词句的释义,甚至逐字逐句进行串讲的方法,犹如拆碎七宝楼台,不仅破坏了诗歌浑融的意境,而且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强调的是学生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就是对诗歌内在情感的体验。那么,如何感悟意境体验情感呢?1、拓展教材。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情感世界的反映,也是作家生活时代的反映,所以对古诗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作品本身,而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精神个性,情感思想,了解诗歌创作的

    20、背景,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补充一些和作家、作品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还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另外,在学习一首诗时还可以与学生的课外诵读相结合,和学生接触过的其它类似作品(不限于古代诗文作品)进行比较,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这对感悟作品情感内涵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带领学生联系其他诗人抒写思乡之情的作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余光中的乡愁等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对思乡这种情感获得了较为深刻的感受。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拓展方式。近年来出现的主题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其实就是在此基

    21、础上形成的。当然,对教材的拓展也应注意把握好一个度。如果教师在课文中碰到什么,就引出什么话题,碰到历史就说历史,碰到地理就讲地理。或者介绍作家事无巨细,将他的生平像流水帐一样讲出来。那么,这将会使古诗的课堂教学变成“杂货筐”。这样的教学犹如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逝,无目的,无主题。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有一个应该遵循的本,语文教学的本就是作品。因此,无论是对作家的介绍,对历史文化背景的补充,还是与其他相关作品的比较,都应该紧紧围绕作品,围绕作品的情感内涵来展开,以学生对作品情感的领悟为最终目的。2、从作品本身入手我们说语文学习之本是作品,所以,古诗教学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离不开对诗歌作品的感悟

    22、,仍然要以作品为核心。因此,对作品整体感知的最为关键一步是要从作品本身入手。从作品本身入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从作品的意象入手。诗歌抒情含蓄蕴籍,通常融情于景,借景传情,以象寓意。意象就是作品中一个个蕴含着诗人情感的景、物。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小单位,由意象的组合形成统一的场景画面意境。意境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感悟意境应从感悟意象开始。捕捉诗歌的意象,品味其特点,进行联想与想象,感悟其内在情韵。这就是对诗歌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人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象的特点,想象画面,并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仔细体会心中产生的种种感觉,然后以自己的感觉去揣摩作品的情

    23、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很关键。这里我们通过一段课堂实录来看看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从诗歌意象入手,体会诗歌情感的。白居易忆江南教学实录(节选)(在初读整体感知,以及疏通词意之后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下面的“细读,想象画面体会情感”上):师:请大家再读这首词,有几句话?找出哪句话是直接描写春景的?(生自由读。)师:(请生读,回答问题。)合上书,能写出这句话的举手。(请两名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写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师生共同评议,生看板书齐读这句话。)师:这句话展现的是什么画面?想象它的色彩,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想象到的画面。看谁想得好说

    24、得好。生:读完了这一句,我仿佛看见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边的花草好像披上了红艳艳的衣裳。每一朵花都比火还要艳得红。让人感觉非常热烈。江水非常绿,绿得像一块翡翠。生:日出的时候,太阳的光芒把江边的花草映得更加红艳,像火一样。江水很绿很绿,绿得像一块晶莹的翡翠一般。师:绿与红互相映衬显得怎样?再读一读,想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再读)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生:美丽。师:还不足以表现它的美!生:艳丽。师:有点味道。生:绚丽。师:非常好。绿红相互映衬,显出绚丽明艳之景。大家知道,红与绿是两种鲜明的色彩合在一起非常亮丽。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生齐读)师:这样的美景让我们的诗人白居易忍不住说了生:能不忆江

    25、南?从这一段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把着力点放在自主诵读的指导上,注重指导学生在读中去想象画面,想象画面的景物(意象)。进而抓住景物的色彩特征(红与绿相互映衬),让学生捕捉心中的感觉,带着感觉去读。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内心的感觉,在描述中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教师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引领学生用心体会、感受诗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指导层层推进,一环紧扣一环,最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呼之欲出。这样的引领,恰当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还有一点,这位老师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起来。她让学生用一个形容词来表现红与绿相衬的那种美,一位学生说:“美丽”。老师说

    26、:“还不足以表现它的美”。又一位学生说:“艳丽”。老师说:“有点味道”。紧接着一个学生说:“绚丽”。老师说:“非常好。绿红相互映衬,显出绚丽明艳之景。大家知道,红与绿是两种鲜明的色彩合在一起非常亮丽。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这一次的读,想必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的领悟。)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又使学生对意义相近的形容词之间细微的情味区别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就是对语感的培养。而对语感的培养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悟。从作品本身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不顾儿童的思维特点和理解能力,对文本意蕴进行过深的挖掘。因为,“有些作品它是不可能让学生

    27、一下子就了解它的非常深厚的内蕴的”,“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就会对它的深刻的内蕴有所理解”。5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渲染意境古诗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感悟诗歌意蕴不能采用概括、讲述的方法,而应该采取生动形象的、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渲染意境。这里所说的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种方式。其中之一就是最为大家所常用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适当的声像资料,对作品的意境确实能够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但是,现在有不少老师过于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声光电充斥课堂,课上得很华丽

    28、,很热闹,然而效果不佳。这些老师过分追求上课的形式和技巧,违背了应以学生对作品内在情感的感悟为主这一根本。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声光电技术,一则会造成资料的无效性,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对领悟作品内涵毫无意义;二则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由于受到明确的图像或声音的影响而趋于定势,使阅读丧失个性化。这与过去那种以讲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为主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同样不妥的。因此,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展示图片声像资料应做到:宁少勿滥,以利于学生理解作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为目的。此外,感性化教学手段还包括:读一读,演一演等方式。读是十分直接、便利的方法,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

    29、官,所以应反复诵读。另外教师出色的范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性化手段,它可以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演,可以使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为理解作品内涵起到很好作用。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就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这两个角色,再现江边送别的场景。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学生们进入了作品的情境,真切体会到了诗人李白与普通百姓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除了以上所说的方式,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联系现实生活则是最重要的一种感性化教学方式。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和自然的反映,古诗更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走进自然,触景生情。春之落花,夏之鸣蝉,秋之霜叶这些在古诗中呈现的

    30、意象都可以带领孩子们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寻觅,去感受。贴近生活,因事而感。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亲友之情,故乡之思这些在古诗中所抒发的人生感慨,都可以和我们现实的生活相对照、相联系。只有这样,古诗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和感人力量,我们的孩子也才能得到心灵的陶冶和人生的启迪。综上所述,情感体验是小学阶段学习古诗的主要目标。在古诗教学中应遵循以诵读记忆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这两条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围绕作品,以学生对作品情韵的感悟为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设计者。应该处处体现一个“感”字,即学生内心对作品的感觉、感受。只有学生心里真正对诗歌作品有所感,有所悟,才真正实现了

    31、体验作品情感这一教学目标。“词语教学”的魅力李怀源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词语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扫清阅读障碍的,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往往被认为是解决了词语。词语教学究竟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是语文教师困惑的地方。我举出一些词语教学的案例,试图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力求对词语教学有更深更透彻的认识。所选的案例,多是“年代久远”的,在那个年代,往往偏重于课文的分析,而分析多是字面意思的分析,这恐怕是多数人的普遍认识。我相信看过这些案例以后,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让我们愿意从过去的教学中获得营养。一、发现词语的现实意义。斯霞我们爱老师师:“关心”是什么意思?老师平时是怎样

    32、关心你们的?生:老师教育我们上课要用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姿势。师:这是老师关心你们的学习。老师还在哪些地方关心你们呢?生:有一次,我把手放在嘴里,斯老师问我为什么要把手放在嘴里,我说我的牙齿活动了,斯老师就替我把牙齿拔了。师:黄晓说,前几天他牙齿活动的时候,老师帮他把活动的牙齿拔了,这是老师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生:有一次,天很冷,周小松穿的衣服很少,斯老师就找了一件衣服给他穿上,这也是老师关心我们。师:对!这是老师在生活上关心你们。呵,龚遵群也想说,你说吧!生:有的时候,我们有缺点,老师找我们谈话,要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师:你们都讲得很好。老师从学习、生活、思想品德方面关心你们

    33、,所以课文上说:“老师关心我们。”现在大家把第一句话读一读。解读:斯霞老师对“关心”的理解显然超出了“关心”的字面意思,老师更重视词语的现实意义,通过几个事例的说明,从学习、生活、思想品德三个方面讲了老师是如何关心学生的。让学生明白,其实书上“老师关心我们”是有多种含义的,关心这个词理解了,学生对老师关心我们有了更多切身的体验,与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更使文中看似平常的语句“活”了起来,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到这句话的温暖。为“我们爱老师”奠定了真实而充沛的情感基础。二、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霍懋征月光曲片段一:师:“清幽”是什么意思?生: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师:不但静,而且

    34、显得很美。虽然是一间茅屋,但是,在月光下,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那么幽静,那么美,这才叫做清幽呀。片段二:师:什么叫“微波粼粼”?生:形容海中波浪不大。师:微波是小的波浪。但被月光一照,这个“粼粼”怎么样?生:像鳞一样,闪闪发光。师:描绘地静静的海面,小小的波浪,月光一照,霎时间整个大海师生同说: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片段三:师:兄妹俩专心听贝多芬弹琴,有一个词叫“陶醉”,“陶醉”是什么意思?生: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心理活动上。师:对。沉浸在里面,被美妙的琴声迷住了,什么都忘掉了,所以叫陶醉。记得上回我给你们讲过,画家吴道子看到嘉陵江美丽的山河怎么样啦?生:自我陶

    35、醉了只看到美了,什么都忘掉了,陶醉了。师:“等他们苏醒过来”,“苏醒”什么意思?生:睡了以后,刚醒过来。生:什么都不知道,昏迷过去了,清醒过来叫苏醒。师:对了。一般人要是病重了,或者有特殊情况昏迷了,当他醒过来时,叫苏醒。兄妹俩不是别的,是沉醉在美妙的琴声中了。解读:霍老师在处理“清幽”一词时,让学生把安静的意思说出来,又用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到美,词语营造的意境就出来了。把词语的解释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画面,这画面和词语结合在一起,再碰到类似情景的时候,“清幽”这个词就会浮上学生心头。处理“波光粼粼”时霍老师采用了和前面相似的方法,教师语言的描绘,把词语放进了具体情境,也放进了使用

    36、的语境,让词语表达的意思立体起来,生动起来。从霍懋征老师月光曲教学中三个片段来看,霍老师在词语教学时更注重情境的营造。她不过分执著于解释词语的意思。总是把词语的意思与词语所描绘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由一个词语想开去,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中。“清幽”注重了意境美,“波光粼粼”的动感美,“陶醉”与过去讲的故事情境的联系。教师没有执著于词语的意思,总是把学生引入词语和句子共同表达的意境之中。三、发掘词语的表现力。袁瑢狼和小羊师:这时候,“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板书:龇着牙逼近),想想,这时候狼是一副怎样的神情,它有哪些行动。生:这是,狼睁着眼睛,非常凶狠。生:这时,狼露出牙齿,眼睛

    37、睁得大大的,心里在想,这只小羊真会争辩,我一定要把它吃掉。生:这时,狼张牙舞爪穷凶极恶地逼近小羊。师:狼逼近小羊,大声嚷(在板书“嚷”字前面再添加“大声”两字),“嚷”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大声喊叫。师:那么,我把“嚷”字换成“喊”,行不行?生:行的。师:但是,这里为什么用“嚷”不用“喊”呢?生:因为狼想,我已经找了两次借口,都被小羊驳倒了,不能再和它讲了,应该给它点厉害看看,所以狼就大声嚷了起来。师:对。“嚷”字里边还包含着无理取闹的意思,狼存心要吃羊了,就大声嚷起来。解读:从袁瑢老师对“嚷”的处理来看,她重视词语对内心的表现力。通过“嚷”与“喊”的形式上的比较,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矛盾,让学生去

    38、思考,在此处为何用“嚷”?通过学生思考,想到狼的内心世界。这样词语对内心世界的表现力就看出来。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又能够切实体察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四、掌握词语的解释方法。(一)李吉林桂林山水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生:叫奇峰。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生:叫奇峰罗列。师:“罗”是什么意思?生:散开的。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

    39、导学生朗读)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生:危山。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生:危险。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不安全;损害;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生:用第三个。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生:危峰兀立。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生:怪石嶙峋。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

    40、山还有什么特点?解读:从李吉林老师这个教学片段来看,她不只关注了一个词语,而是关注到多个词语。方法也是多样的,对“危”的处理,让学生选择字典中的义项,除了锻炼查字典的能力,更是对学生结合语境选择词义能力的训练。通过图让学生说“怪石嶙峋”的意思,特别是“嶙峋”,学生难以理解,老师就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很多怪石堆积在一起,才是“嶙峋”。选择义项,通过看图理解词语的意思,这都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二)左友仁伟大的友谊片段一:师:同学们注意,这个“汇”是什么意思?生:“汇”就是“寄”的意思。师:那么,左老师有一封信要你寄一寄的话,能不能说这封信请你“汇一汇”?生:“汇”是“送”的意思。师:这

    41、支笔你送给我,能不能说“你汇给我”?生:“汇”是“寄钱到某个地方去”。师:“汇”有寄的意思,我们平时是这么说的,爸爸妈妈每个月都要寄钱给奶奶和外婆。但书面语言寄钱一般都用“汇款”或“汇钱”。解读:左老师带领学生理解“汇”的意思,如果只理解到“汇”就是“寄”的意思,也没有问题。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他能够让学生细致分辨词语的意思,因此,教师又提出“寄”与“汇”“送”是否可以通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掌握了“汇”的用法。学词语不但是知道意思,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已经学会应用词语了。片段二:师:“热忱”是什么意思?生:情意热切真实。师:简单地说就是“热情”是吧,还可以用哪个词来解释?生:热烈。师:不确

    42、切。生:热切。师:不对。生:热心。师:还可以把“忱”字改成“诚心诚意”的“诚”字,说成“热诚”“热情”是不是?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释“热忱”这个词的?是用同义词“热诚”“热情”来解释的。这是我们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解读:左老师让学生解释“热忱”没有满足于“情意热切真实”,因为这是字典里的解释,和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不搭界。老师提出“热情”引导学生想还可以用哪个词来解释,学生就想到了“热烈”“热切”“热心”,虽然这些词解释的并不准确,但是学生能够抓住“热”字。教师引导学生把不太熟悉的“忱”字换成比较熟悉的“诚”字。用同义词来解释词语,是词语解释的一种方法,这是教师在这里的教学重点。片段三:师:

    43、什么叫“毫不在意”?生:就是“毫不在乎”。师:“毫”字没有解释。生:丝毫不在乎。生:一点也不在意。生: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师:一个词语就可以用好几种说法来解释,中国的词语就是这么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学。解读:让学生解释“毫不在意”,学生已经掌握了前面的方法,就是用同义词“毫不在乎”来解释。教师对“毫”字的深究,让学生把词语的解释更确切,学生的解释是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词语。教师在这里的教学重点是提示学生一个词语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解释。片段四:师:“厌恶”是什么意思呢?生:厌恶是恼恨的意思。生:令人憎恨、讨厌。生:形容对事物或某人感到十分反感。师:你背了词语手册上的话,能不

    44、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生:可以说对人产生反感。师:可以一个字一个字解释,“厌”就是“讨厌”,“恶”就是“反感”,“厌恶”就是“讨厌、反感”的意思。解读:学生在解释“厌恶”的时候,已经能够使用前面的方法,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左老师显然还是不满足于此,他教给学生另一种解释词语的方法,那就是拆字法,把厌恶拆成两个字。通过这样的拆解,学生对词语的解释有了更多的切身体验。在以后碰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运用了。通过左友仁老师伟大的友谊中的几个片段,可以看出左老师在词语教学时,更重视词语的构成方法和解释方法。汉语中的词汇丰富多样,教师解释一个词语只能解决“流”的问题,而无法解决“源”的问题。左老师

    45、通过词语解释的具体操作,让学生从词语的运用,词语的替换,词语解释的多样,用拆分的方式解释词语等方面认识到词语的魅力。通过丝毫也不重复的形式,让学生对词语有了更真切的认识,教师让词语变得和学生更亲近,更贴近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给学生词语的意思显然是词语教学最表层的功用,借助词语理解内容,是词语教学的基本作用。通过左老师的教学实例,我们看到了词语教学的更深层次意义,就是通过词语教学,使学生学会词语解释的方法。让他们对词语更敏感,对词语的把握更细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习作中运用词语的时候,才能够“字斟句酌”,准确使用词语。词语用教学不至于理解,而至于欣赏和应用。这是左老师的案例给我们的启发。从以

    46、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细读文本”被我们上一辈的教师熟练地使用着。通过看这些案例,我们能够看到在词语教学中既有语文作为工具的使用,又有语文中人文因素的发掘。细读文本,词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台阶。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入词语的意境能够使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起来。词语就像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握住了这把钥匙,就可以走进文字的大门,进入无限广阔的语言空间。词语教学有无穷的魅力,引导学生学会解释词语,发现词语构成的规律,有意识地积累词语,运用词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话的起步作文是儿童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闻。“三线同时起步”作文也在其中。为什么

    47、作文也提前呢?我考虑到书面语言比起口头语言来,在结构上要复杂得多,在形式上要规范得多。它在词的选用、搭配、组合,词序以及句群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否则辞不达意,读者就无法正确地领会撰写者的意图。所以掌握书面语言难度大,尤其是对少年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儿童在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关键时期,较早地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相关的训练,会收到极好的效果。由于学龄初期是儿童语言敏感时期,儿童易于感悟书面语言构成方式,有效促进书面语言的早期发展,为养成良好的书面语言习惯打好重要的基础。若待到中年级,语言习惯一旦形成了缺陷再进行纠正训练,就难以矫正。一年级的作文由于识字量不足,书写

    48、速度慢,主要是通过口头作文和观察说话进行。实验班从每两次课外活动中安排一次野外活动。结合阅读教学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郊外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并为观察说话、写话提供了生动的题材。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去见识,去感受,不断丰富表象的储存量;又通过说话、写话,建立起观察客体与语词之间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学得的词语,便可在亲身的体验中,加深理解,并得到运用。我试着在一年级学生入学三个月后开始口头作文的训练。这时,学生通过“学词学句”和课文的学习,以及结合识字阅读进行的语言训练,对句子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上他们在入学前和日常生活中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常用词汇,这就使口头作文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大自然的景色,常常是我引导学生观察的重要题材。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可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各种奇妙的幻想。我还通过一些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我和孩子们一起做过“灭火”的小实验;蛋壳放在醋里变软的实验;让他们各自在院子里种几粒豆子,观察豆子的发芽生长过程等等。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着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目标的解读(DOC 23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1497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