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DOC 15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913187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2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DOC 15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DOC 15页 小学 数学课程 标准 解读 DOC 15 下载 _其他_数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义务阶段数学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狭窄,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成为数学学习目标的主体. (2)课程目标难以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3)数学能力的发展不全面,尤其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注. (4)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个性品质的关注。 2.数学学习与社会实际相脱离。 3.反映在学习内容上的问题。 (1)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形式化。 (2)学习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 (3)数学教材类型贫乏,选择余地很小. 4.学习方式上反映出来的问题。 (

    2、1)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 (2)对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重视不够。 (3)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实验和多样化的探究或学习,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方面 。 5.数学考试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1)学生对数学考试的态度值得我们反思。 (2)日常考试过频、过难、分量过重。 (3)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有待改善。 (4)对考试结果的处理方式缺乏科学性。 (5)考试对整个教育过程的影响有待改善。 二、数学课标理念解读。 (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

    3、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含义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2.面向每一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技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技之长。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B.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指“有价值”应该,也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所掌握。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指数学课程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

    4、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二)走向生活-认识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并把数学作为一项人类的活动来对待. (2)数学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3)数学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数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

    5、合。 (三)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认识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数学学习内容不仅要包括一些现成的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 (2)数学学习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a.提倡自主、合作、

    6、探究的学习方式。 b.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四)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认识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1)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2)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4)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

    7、认知结构中去。 2.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4)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 (5)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五)发展才是硬道理-认识数学教育评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评价标准应该多维。 2.评价方法应多样化。 3.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5

    8、.突出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6.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六)迎接信息时代-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树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观念。 2、现代信息技术要致

    9、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与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从理论上说源于课程标准。教师们常说教材是教学的指南,其实课程标准才是教材和教学的指南。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不仅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出发,还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教材使用与处理,是教师在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情况下对“教学材料”进行重组整合、创造再生的过程。 (一) 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材内容的心理化 将教材内容引导到学生心理层面上,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会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

    10、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 2.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置情境、问题“链接”,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并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3.教材内容的操作化 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过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性作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11、 4.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也指出: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前联后串,把握知识的结构。如章节知识小结可由学生自己整理,让学生通过“作业”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 5.教材内容的最优化 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炼内容的精髓,建构必要的知识背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使学生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课程内容。 (二) 新课程下教材使用与处理的新要求 1.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12、更宽,树立新课程意识 教师要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 2.优化教学内容要紧扣目标 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重视知识的系统化;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浓缩、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促成知识迁

    13、移,作为教学突破口,这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3.摸清学情,以学定教,把“教材”处理加工成“学材” 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以此来设计教学“思路”;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要顾及学生的学习行为。 4.挖掘教材内涵,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效果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渗透“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8221;,提升课程功能,体现素质教学理念。 (三) 教材使用与处理中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1.把握好教材与“学本”的关系 在教材与“学本”的关系背后,隐藏着谁是教学主体的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如是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于教师如是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注意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过去人们常说的“主导”,更不是“主体”“主宰”。 与过去

    15、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实验教材都有意识地忽略教师而关注学生。教材为“学本”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传统观念下,教师怕课堂乱,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怕考试分数下降,于是教师自己成了教学的“主体”或“主宰”,讲台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成立听众和看客。其实只要转换观念,局面就为之一变,教材自可成为“学本”。 在“学本”的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了,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呈现良性循环状态;学生智力、技能得以充分施展发挥,情感、态度

    16、与价值观得以循序渐进地养成。其实目前的教材本来就是按“学本”的目标来编写的,就学生个体性学习而言,要求学生训练并养成良好的感受与理解、吸收与表达的多方面心理意识功能,以及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学习习惯等;就集体性学习而言,要求学生和乐相处,群居切磋。但是如果教师仍像过去一样把教材当教材而不是当“学本”,这些目标肯定难以达成。 2.把握好依循教材与“改造”教材的关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说“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都要求教师既具有比以前更强的驾驭教材

    17、的能力。教材编写自有一套体系,它面对虚拟的学生,既具有完整性、严整性的特点,又具有抽象性、模糊性和未定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材使用与处理上要把握好依循与改造的关系。怎样才能把握好依循与改造的关系呢? (1)认真解读课标,把握新课标新理念。 (2)搜集和听取教材编写者的提示,领会编写意图,尤其要注意从总体上和原则上把握教材的思路和特点。 (3)搜集和听取实验区介绍的经验,对可用的经验实行“拿来主义”。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广泛推进,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将层出不穷,教师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4)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理解和判断,并根据学生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 (5)听取学生的意

    18、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3.把握好利用教材资源与开发课内外资源的关系 对新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广泛的课程资源。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实现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的结合,把课内外教学资源当做教材资源的一种扩大、延伸。像过去那样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完成一学期教学任务的历史已一去不返了。 新视野下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学资源有:课程标准资源、教科书资源、教学参考书资源、自读课本资源、教师自身资源、学生自身资源、校园环境资源、各学科之间的资源、各教师之间的资源、各实验区之间的资源、学校和家庭所在地的社区资源、电视广播资源、网络资源……可以说无穷无尽只要你&

    19、#8220;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你就能找到更多的资源并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那么,怎样理解教材资源和课内外资源的关系呢? (1)教材是主要的,教材规定的目标应该达到,这是教学之本。 (2)广泛开发课内外教学资源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教材的使用,是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3)开发课外资源是为课内教学服务,将课内的学法、技能迁移于课外,着重于个体探究式学习和群体合作式学习,讲求实效。 总之,要以教材和课堂为圆心和轴心,逐层次扩大教学资源,将教材变成开放性教材,将课堂变成开放性课堂。 (四) 教材使用与处理的三个层次 1.全面熟悉教材 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全面地掌握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

    20、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真正领会教材的实质,才能很好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剪裁。 (1)全面了解教材的结构,善于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首先,教师不仅要熟悉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熟悉上下年级的教材,了解教材的全貌。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然后,教师要精通教材,不仅要知其结构、系统、梗概,而且要对插图的构思、练习的安排了如指掌;不仅要对每一章节、单元明其宗旨,知其特点,而且要对每一字句、每一概念精通其文,搞懂其意,多问几个为什么,即把教材内容搞深搞透;最后,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而且要熟知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把

    21、握教材内容。 (2)正确挖掘教材,善于掌握各部分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明确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侧重培养哪些能力,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学性,考虑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杜绝弱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于教材讲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智力发展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 (3)细心推敲教材的细节,善于领会教材编排或修改的意图。 2.把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弥合起来 教材内容在整体上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特点相一

    22、致,但具体到不同学校的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就会呈现差距。弥合这种差距就是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弥合差距,首先要把两端了解清楚,用教师的经验说法就是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二者的中介,只有调控准确,才能够使弥合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这种弥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讲授的内容。教材体系与内容是以来于教师的讲授而传递的,教师是传达和控制这一结构的本源,所以讲授本身的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是弥合二者的强大引力。 第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章节内容进行处理。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根据某学科的科学系统编排的,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需要按学生的认识

    23、规律对教材进行具体的处理。 3.教材的精选 所谓精选是使教材重点突出,难点和疑点突出,让学生学有所获。精选教材应该做到: (1)精选教材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和探索,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满足对知识“懂”的需要、“会”的愿望和实现学习中的一种成就感。,要不断使他们了解学科的社会作用,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以增强学好该学科的信心。 (2)精选教材要促使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观察和深刻领会。精选教材首先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也可以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使他们联想解题所需的基础知识,从而促使学生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本和听课,以为保证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把握。 (3)精选教材要有利于学生运用智力,积极思维。教师的教学不能一概说清讲透,以免学生减少对智力的运用。所以,精选含有设疑之意,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指出方向,让学生探讨,还可指定材料,让学生去领悟。 (4)精选教材要包含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要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要教会学生思考,教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思考方法。 (5)精选教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调查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充分注意给学生勤动手、多观察的机会,要让学生养成根据数据求结论,按照事实摆情况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DOC 15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1318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