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寄宿调查报告(DOC 22页).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寄宿调查报告(DOC 22页).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寄宿调查报告DOC 22页 小学 寄宿 调查报告 DOC 22
- 资源描述:
-
1、小学寄宿调查报告篇一:关于农村小学生初次寄宿心理适应性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小学生初次寄宿心理适应性的调查报告河口镇中心寄宿制完小 马蓟敏一、调查目的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小学布局的调整,教育资源的整合,农村寄宿制小学应运而生。20XX年9月,按照镇中心学校的安排部署,营河附近的鲁冲、小街、化桃箐、鲁撒格、糯基五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全部并入我校,实行寄宿制。我校现寄宿的五、六年级学生共269人,由于他们都是来自规模较小的走读式学校或由家庭温室中直接进入寄宿学校,原来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料,现在初次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加
2、强心理辅导与教育,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并融入到学校的集体生活当中。二、调查内容由于我校刚由走读式学校转变为寄宿制学校,没有现成的经验材料,针对本校初次寄宿的五、六年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我通过多渠道查找资料,借鉴其他寄宿制学校的成功经验,设计并编制了一份小学生“心理健康” 调查问卷,在20XX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对寄宿的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心理健康,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这份调查
3、问卷从小学生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人格的稳定性等方面来初步判断初次寄宿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该调查问卷共有 19个小题,其中有17个选择题,一个选择题,一个问答题。被调查的学生共30 人,分别选自本校有寄宿生的班级。三、调查对象河口镇中心寄宿制完小五、六年级寄宿生,抽样调查30人。五年级每班抽取5人,共15人,占 50 %,;六年级每班5人,共15人,占 50%。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观察法等。五、调查结果分析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份,回收 30份,回收率为100。存在的问题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存在着某些障碍和疾患及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初次
4、寄宿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为:1、缺乏安全感,情绪焦虑,自理能力不强,适应环境能力较弱。很多孩子由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有很强的依赖思想,自理能力很差。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到了学校寄宿,很多事情得自己学着做,做得不好还会惹来同学们的讥笑,他们就会不知所措,产生焦虑、害怕的情绪。调查结果显示,有33%的孩子不适应新学校、新环境,住校后“不能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玩”、“一周回家一次”就感觉不幸福;离开父母的呵护,高达53%的孩子会感到不安,有27%的孩子甚至会感到害怕;有57%的孩子最想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家长。据调查,寄宿的孩子中有20%是
5、“留守儿童”, 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带养,家庭教育几乎空白,其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更多的问题。2、情感脆弱,过分内向、自卑或自负。寄宿学生离开家吃住在学校,攀比之心很浓,他们整天生活在一起,自然而然就会比吃比穿。一些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对其百般依顺、娇生惯养,使其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一些学生因家境较为贫困,自卑感强,性格孤僻、自闭,进而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性格上的弱点使这些学生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自己独来独往,不会去与人和睦相处,有时会产生受人冷落的失衡心理。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孩子最想改变的是自己的家庭状况和财富;有3%的孩子和家境比自己好的同学在一起,会感到孤独、自卑
6、;有3%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外貌而不开心。3、不善交流,性格孤辟、冷漠,缺乏人际交往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造成彼此沟通、评价、理解、交往上的恶性循环,于是人际关系逐步恶化在所难免。调查结果显示,有27%的孩子最想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好朋友;有16%的孩子不想把心中的秘密告诉任何人;有17%的孩子平常不能和老师、同学很好的沟通、交流,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和同学在一起,有7%的的孩子不合群;受到委屈时,有3%的孩子只会独自生闷气;被别人不
7、小心踩了一脚时,有3%的孩子要求对方道歉;对小动物,有40%的孩子是不喜欢。4、自私自利,自信心不足、主动性和独立性较差。调查结果显示,竞选班干部时,有20%的孩子认为“当班干部要多做事”,不愿意干,33%不愿当,3%无所谓,7%的孩子则认为“我不行”;看到校园有纸屑时,有3%的孩子认为“不是我丢的,我才不捡”;对于左右为难的事情,有23%的孩子不能果断的选择一种解决的方法。5、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难于应付挫折。一些孩子平时学习刻苦,急于要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获得某种荣誉。然而,由于自身原因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是灰心丧气,觉得世道对自己不公平;二是
8、觉得无面子,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因而出现了心理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异常现象。调查结果显示,有27%的孩子最不开心的事情是“学习用功了,成绩仍没明显进步”;有10%的孩子最不开心的事情是“作业做错了”、“做什么事都做不好”、“经常由于粗心而做错事”。原因分析从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来看,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种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的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
9、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会比父母一方死亡给儿童在心理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从而使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认为家庭是一切不幸的所在。现在有很多家长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认为子女只有听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寄宿在学校的小学生虽然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但对家庭仍有强烈的依赖感。很多研究也已经证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过高或过低的成就期待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家庭越
10、来越多,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溺爱孩子,被送进寄宿制学校后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在本校寄宿制小学生中有部分孩子父母离异,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情绪与人格上受到过较大的伤害,会变得敏感、孤僻、自卑、反抗、敌对等。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指校园、教室等;软环境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专业性,教师的素质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校园的安静、整洁、美观、大方,教室的文化建设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有利的。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阶段,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小学时期,教师是
11、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特别是寄宿的孩子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有什么事他们渴望能在班主任老师及生活老师那里说说心里话,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理解、关心和疏导。那么老师要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会使学生产生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产生压抑、消极情绪,师生关系日趋紧张。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只有考高分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往往缺乏理
12、解、耐心,总是觉得他们非常笨,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就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特别是在那些后进生身上更明显。调查结果显示,竟然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老师,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败笔吗?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传媒、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社区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影响,其中图书与电视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当前,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电视、电脑、手机等在农村已实现广泛普及,不健康的图书、音像等媒体趁隙进入校园。学校要全方位地净化校园环境,教育学生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六、教育措施与对策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各种能力方面
13、的教育干预。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园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心理学家勒温建立了团体动力学,他认为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由于寄宿生以寝室为单位居住,非常有利于团体辅导,可以通过让学生做趣味游戏,举行能力比赛,轻松愉快地学会生活方面的知识,提高交往能力。2、创造宽松、和谐、融洽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常规
14、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其次,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第三,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小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没有良好风气的班集体从客观上束缚了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
15、感需要,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为此,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日常交往群体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3、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精神,有利于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干预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对他们正常而快速地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造成,例如,由于性知识的缺乏,才会产
16、生性神秘,导致性观念错误,最终误入歧途;由于不知道学习心理,不会用脑卫生,哪怕万分努力,也不可能“笨鸟先飞”。因此,有了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更好处理人际关系,克服焦虑紧张的情绪,对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心里有底,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泰然处之。现阶段小学可开设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者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是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