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小学教育心理学(DOC 98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912715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
  • 页数:98
  • 大小:101.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教育心理学(DOC 98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 98页 小学教育 心理学 DOC 98
    资源描述:

    1、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核心内容纲要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愦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睞,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是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体。(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

    2、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是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总论(2)学生与学习心理(3)教学与教师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

    3、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核心内容纲要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学生心理的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2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乳儿期(O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l、l2岁14、15岁);青年期(14、1

    4、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2)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童年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2)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

    5、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筲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持点包括: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笃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此时儿童的思维有如下特点: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筲阶段11?1 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哏据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解决间题。 2丨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丨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三、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1人格

    6、的发展(1)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O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培养责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l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

    7、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2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2)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3)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3、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惜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小学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趋势:a从表面到

    8、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泞左到更深浏的理品质特征的注意; b.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多方面多维度的看待间题;c.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d.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e从弥撒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同伴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认知过程的概念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2)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和稳定的风格。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9、个方面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3)智力差异智力与智力测量智力是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综合体。智力测量是指依据智力量表将智力发展水平表示成数字的过程。智商(IQ)是表明智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概念。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性格的概念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

    10、式。(2)性格的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类型差异。(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丨持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特殊儿童的概念广义: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狭义:仅指盲、耷、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特殊儿童的类型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超过140的儿童;弱智儿童:通常是指智商低于70的儿童;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萣、哑、盲儿童也属于持殊儿童。 (3)特殊儿童的教育随班就读;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设置特

    11、殊班。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1)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2)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映;刺激一反应学习

    12、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映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应动作联结;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解决间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间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0力;认知策略: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间题解决

    13、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糈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态度:表现为影晌春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軎件的选择倾向。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2)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三、认知学习理论1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1)苛勒的经典实验(2)完形一顿悟说的基本内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2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

    14、论(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意义学习的实质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学习者自身因素。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2)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第四章、学习动机核心内容纲要一、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1)动机及其功能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

    15、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2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可划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与低级的学习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眼前的利益。(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

    16、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个体有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1)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2)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2

    17、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径培养学习动机2.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间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2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

    18、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

    19、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3迁移的作用(1)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是习得的经

    20、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经验类化说(4)关系转换说(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2.现代的迁移理论(1)奧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奧苏伯尔提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2对迁移更为深入的探讨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髟卩、 三、迁移与教学1.影晌迁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

    21、构 学习的心向与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知识学习概述 1.知识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类型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描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2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

    22、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学习。3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和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4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

    23、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是由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三个基本阶段有机地构成的。其中知识的理解是知识学习的中心环节。二、知识的理解1知识的理解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识的理解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1.知识直观(丄)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指通过直接感知实际軎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直观:即通过对蚩物模拟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2如何提萵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

    24、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2知识的概括(1)知识概括的类型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方式。(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三、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巩固就是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的持久的记忆。1记忆系统及其特点(1)瞬时记忆瞬时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

    25、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为5秒到1分钟。(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2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1)遗忘及其进程遗忘的定义;遗忘的进程。2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3.运用记忆烦律,吊进知诏保持(巧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目觉性2深度加工材料3)教会学生有效运用记忆术(4)教会学生进行组块化编码5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过度学习(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四、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主要就是学生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1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1)审题(2)联想与有

    26、关知识的重现(3)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法(4)解题与验证2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2)课题的性质(3)智力活动方式(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四、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主要就是学生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1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1)审题(2)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3)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法(4)解题与验证2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2)课题的性质(3)智力活动方式(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四

    27、、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主要就是学生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1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1)审题(2)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3)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法(4)解题与验证2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2)课题的性质(3)智力活动方式(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第七章、技能的形成核心内容纲要 一、技能的一般概述 1.技能及其特点 技能的概念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3 技能的特点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先天的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符合活动的内在

    28、规律,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运 动。2技能的种类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式,通常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2)心智技能及其特点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减缩性。3技能的作用(1)技能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2)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二、操作技能的形成1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的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过程。

    29、(2)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3)操作的整合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操作整合阶段动作的特点。(4)操作的熟练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2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3.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一练习 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操高;练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练习成缋的起伏现彖:技能

    30、形成过程中存在个别差异。 2有效练习的条件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重;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练习方式要多样化;让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及时改进。三、心智技能的形成1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 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教学要求。(2)原型操作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

    31、诸实践;教学要求。(3)原型内化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减缩的形式的过程;教学要求。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八章、学习策略核心内容纲要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及其特征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32、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它由规则和技能构成。2学习策略的分类(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一种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的策略;监视策略是在认知活动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

    33、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的策略;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的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二、学习策略的训练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第九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核

    34、心内容纲要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讦务: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种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理解这一定义,应注意品德不是个体的

    35、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髓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3态度及品德的关系(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成为品德。(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称为品德。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

    36、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的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可逆性阶段(810岁)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公正阶段(10l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

    37、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和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砍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认同是在思想、愔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内化内化旨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目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

    38、的价值体系。2.影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水平。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2)发挥情感的作用(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班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

    39、,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4价值辨析(1)选择阶段(2)赞赏阶段(3)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核心内容纲要 一、问题解决概述 1.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剌激情境。 问题的类型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2问题解决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

    40、(3)定势与功能固着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二、创造性及其培养1.创造性及其持征 创造性的含义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2.影晌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小学教育心理学(DOC 98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1271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