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辅导资料(DOC 21页).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生心理辅导资料(DOC 21页).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心理辅导资料DOC 21页 小学生 心理 辅导资料 DOC 21
- 资源描述:
-
1、小学生心理咨询资料小学生心理咨询的七原则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是指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它既是心理咨询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对小学生心理咨询的一般要求,同时也是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开展,并与学校的整体工作有机结合,共同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基本保证。一、整体性原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来全面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同时也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心理咨询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小学生心理咨询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学生
2、个体的整体性发展,即通过帮助和指导使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小学生的心理也能得以健康发展;二是追求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各种模式、方法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二、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把学生作为主体。对学生的各种指导、帮助并不是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影响的客体,而是通过学生的“自助”即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力的提高,实现心理咨询的目标。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要采取有效方法并用鼓励、商量的语气让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应从平等尊
3、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相信他们的诚意和谈话内容,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以确保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的结果。三、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咨询要重视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小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其个性的完善及社会适应性的提高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交往、劳动等实践活动。因此,针对小学生的问题所展开的辅导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应让学生在各种模拟与实际情境中去讨论、体验、训练等。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精神,会取得积极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效果。四、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是指
4、小学生心理咨询的价值在于小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是由学校教育的本质决定的。小学生群体因其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共同的心理咨询任务。提高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集体心理咨询就是针对小学生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展开的。个别对待是指心理咨询中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程度、持续时间等均有所不同,因此,心理咨询必须要针对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具体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辅导策略与方法,因势利导。小学生心理咨询坚持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原则,在实际操作时要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提高个别辅导的
5、实效。与此同时,要注意学生群体共性问题的研究,积累群体资料,提高团体辅导的实效。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表现和一般规律,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等,因人而异,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五、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是小学生心理咨询中一项重要原则。小学生心理咨询就其基本功能来看是适应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但应看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发展和适应问题,但也有一些小学生由于心理脆弱,基于不良社会生活事件及应激等而出现一些心理疾患与行为偏差。一旦出现严重心理疾患与行为偏差,就会对学生
6、个体、家庭及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后果。及时预防学生心理疾患及行为偏差的产生对于从总体上提高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通晓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论与技巧,善于运用言语表达、情感交流和教育手段理解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改变。贯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心理咨询的关键时期。第一,在个体心理未定型、可塑性较大的时期开展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第二,给予社会环境处于
7、不利地位、生活发生重大变故、自我期望值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以特殊关照,早期干预,可以取得一定的预防作用。第三,小学生心理咨询人员针对正常学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应付挫折、适应变化的能力。六、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非指示性原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 R. Rogers)提出的。他认为心理辅导应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成长的关系。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能,心理咨询的任务就在于启发和鼓励这种潜能的发挥,并促进其成熟或成长,而不是包办代替地进行解释和指导。所谓非指示性,只意味着以非指示性的形式实现对
8、教育者的“指示”,在心理咨询中非指示性原则比早期的指示性辅导更具科学性。七、保密性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教师要充分认识解决心理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树立坚持不懈、不怕反复的思想,这才有利于心理咨询效果的巩固与提高。浅谈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类总是在不断的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个性及健康的心理的形成,甚至会对个人成就产生深刻影响。而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不可能具有独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又由于过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把注意力
9、过多地集中在知识形成上,很少注意到小学生也有人际交往的需要,使得小学生交往障碍这一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威胁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顺利发展。怎样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提供给小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现今社会,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大多数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气,一旦离开家庭这把保护伞,要么觉得无所适从,要么则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根本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再加之,成人们出于安全的考虑,大都把孩子关在家中,即使是邻居,孩子间也互不往来。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还谈何人际交往呢?所以,提供机会让小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是非常重
10、要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伙伴群体,给他们交往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逐步学会友善地对待同伴,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性,促进其情感成熟。其次,给学生提供与成人交往的机会,特别是与父母和老师交往的机会。小学生都善于模仿,他们随时随处都在关注大人们的一言一行,并试着去尝试。因此,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社交。同时,还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到与成人的交往活动中来,体验到在社会中应尽的职责及应承担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为今后的生活创造良好的心态。最后,要让小学生回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加强他们与社会大众的交往。学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
11、会调查等,让学生回到社会的怀抱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学会与他人相处。学校还可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在活动中增强自己与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综上所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个人才能和品质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生可塑性极强,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们上好人际交往这一课。家庭因素引起的小学生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即障碍学习进步的消极因素,它是学生学习的“顽疾”。这一“顽疾”如不及时医治,将导致学生学习目的的不明确,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引起小学生学习障碍的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家庭因素引起的学习障碍大致分六种。一、依赖型障碍。
12、这是由于父母溺爱所致。存有这样障碍的学生,从小受到父母或爷爷、奶奶的娇宠、溺爱,事事依赖别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上学后,他们不想学习,认为学习太苦太累。读书懒于张口,写字懒于动手,回答问题懒于动脑,写作业经常丢三落四,偷工减料。有些甚至不能坚持学习。二、厌学型障碍。这是由于父母的高期望值所致。这样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常常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和没有完成的宏愿寄托于子女身上。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就开始为开发子女智力投入大量资本,及至孩子上学,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更是与日俱增。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深感生活索然无味,再加上他们学习上花了很大力气,并不曾取得期望的效果,于是对学习失去信心,出现说
13、谎、偷懒乃至厌学的情况。三、反复型障碍。其根源是双亲教育异步造成的。即其父母教育孩子时,一方严苛而另一方袒护,致使孩子产生困惑心理,不知所措。因为孩子年幼,不明事理,评价事物单凭主观好恶,谁对其管教严,就认为对他不好;谁对他袒护,就觉得谁好,甚至产生了恨严倾宽的现象,久而久之导致父母宽松的一方在孩子眼中失去威信,较严厉的一方跟孩子的积怨越来越多。这类孩子在学习上经常出现“冷热”反复的毛病。有时积极主动参与,有时消极被动拒绝,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四、封闭型障碍。它的产生大多是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所致。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时简单粗暴,管教过分严厉,动辄打骂,孩子犯错误后,侥幸隐瞒真相却得到宽容,说真话反而
14、受到斥责。这样的家庭,父母大多数性格急躁,容易发生“战争”。这时孩子便成为他们迁怒发泄的对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没有安全感,常想逃避现实,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样的孩子对老师和同学也缺乏信任,存有冷漠、戒心,甚至排斥心理。在学习中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特别是善于文饰自己的行为,在学习中不懂装懂。五、拒绝束缚型障碍。究其根源是父母放任自流,以至“习惯成自然”。此类父母中一部分自身文化水平较低,苦于肚子里“墨水”少,在指导孩子学习时颇感力不从心,逐渐产生了无能为力的自卑心理。因此,把对子女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学校教师和孩子自身,轻易放弃了对子女学习的督促和指导。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在学习上我行我素,不大
15、容易听进老师、同学、父母的劝导,从而影响了子女学业的进步。六、自卑型障碍。造成孩子自卑的家庭原因是结构缺损,这类家庭或是父母离异、分居、丧偶,或是子女由祖辈人抚养或“寄人篱下”。这样的孩子看到别的同学家庭幸福美满,自己觉得不如人,于是变得自卑。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他们只能在“齐声回答”时随声附和,而当老师要求独立回答时,他们则表现出信心不足,怕说错了被人嘲笑。消除上述学习障碍的基本对策是根据成因,对症下药。当然,了解了上述道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就更好了。如何排除小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人的心理活动,就像流水一样从不间断地“流动”,这种流动,如果遇到“阻塞”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实质上是一
16、种适应不良的外在表现,即当个体的活动、判断、期望和情绪体验等心理状态超出常态,产生偏差,而又无法妥善调整时的矛盾心态。近几年来,分数、考试、升学越来越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中的“热点”。学校、社会的舆论导向,父母家庭的过高期望,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少学生难以承受,于是在学习中小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教师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问题,用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去做工作,从而使教育缺乏针对性,不但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如能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通过心理指导,给予学生心理上的疏导,排除心理障碍,就能因势利导,水到渠成。一、与自卑告别以自卑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是
17、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最为普遍的情形了,对于这些同学,按照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心理疏导,才能拨开阴霾,才能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带来自信的阳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给予引导:1、实事求是,悦纳自我。要记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聪明的人无非就是善于发扬自己的优点,尽可能抑制自己的缺点罢了,要学会实事求是地“解剖”自己,有缺点就勇敢地承认,有优点更应大胆肯定发扬、悦纳自我,抬起头来前进。2、善于比较,公正评价。生活中,人们常会把自己与他人比较,用以确定自己的位置。自卑的人总是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习惯于找优于自己的人比较,对照之下越发感到自己的无能,他们甚至
18、用已之短比人之长,自然是越比越泄气,从而失去自信。因此,应该寻找条件相仿的人去比,全面比较双方的长短,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公正的评价。3、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卑总是与某些欠缺联系在一起,因此激励自己不断进取,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是根治自卑的良药,在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展现自我风采的同时,更要自己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找回那一份自信,从而与自卑挥手道别。二、向畏难挑战畏难心理与自卑是结伴而行的,失败多而自卑,基础差而畏难,这些同学迫切需要的,不是说教和灌输,而是更多的聆听、理解和指导。指导学生挑战畏难,可通过活动形式进行锻炼。贯彻活动性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1、活动的
19、组织和开展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实效性。2、要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训练与练习活动,指导其通过活动增加迁移,减少错误。3、应避免脱离学生实际的形式主义,搞“花架子”的所谓活动,在指导其练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避免过多的管束。三、改依赖为自立要排除依赖心理,并不是批评指责,由教师一本正经开药方,让学生服药所能治愈的,这里需要的仍是朋友式的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出朋友或的忠告,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达到循序渐进的发展,绝不能急于求成。变依赖为合作,可以通过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会到共同的力量,既发挥他人的才干,又展示自己的能力;既尊重他人的个性,又保持自己的个性,而不
20、是一味的依赖别人,而失去了自我。这样以合作为阶梯,引导学生走向自立。四、变厌学为乐学应用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用兴趣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独角戏”,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循循善诱,为学生设计一个适宜前进的阶梯,使学生在成功中产生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感受,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使之在成功之中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指导,正是在娓娓谈心之中,在循循善诱下,像一个知心朋友那样,唤起学生自我教育,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抑郁自评量表(SDS)填表注意事项:下面有二十条文字,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
21、弄明白,然后根据您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方格里划,每一条文字后有四个格,表示:A没有或很少时间;B小部分时间;C相当多时间;D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1.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2.我觉得一天之中早晨最好;3.我一阵振哭出来或觉得想哭;4.我晚上睡眠不好;5.我吃得跟平常一样多;6.我与异性亲密接触时和以往一样感觉愉快;7.我发觉我的体重在下降;8.我有便秘的苦恼;9.我心跳比平时快;10.我无缘无故地感到疲乏;11.我的头脑跟平常一样清楚;12.我觉得经常做的事情并没有困难;13.我觉得不安而平静不下来;14.我对将来抱有希望;15.我比平常容易生气激动;16.我觉得作出决定是容易的;1
22、7.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18.我的生活过得很有意思;19.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生活的好些;20.平常感兴趣的事我仍然照样感兴趣计分:正向计分题A、B、C、D按1、2、3、4分计;反向计分题按4、3、2、1计分。反向计分题号:2、5、6、11、12、14、16、17、18、20。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分值越小越好,分界值为50。孩子怕上学,怎么办?娟娟是个聪明的孩子,上高中以后却慢慢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发展到最后竟然不愿意上学了。询问其原因,说是怕别人笑话。原来一次体育课做操,她动作不甚协调,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她觉得很没有面子,就再也不愿意去上体育课了。自此以后,
23、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人,于是干脆封闭自己。父母怎么也说服不了她,急得不得了。于是找到我,询问解决的办法。娟娟心理表现为过于自省,常常“自以为非”地不断否定自己,时间一长,便导致了行为异常。这是一种过度自省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说,人应该具有自省意识,它可以促使人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假若过度自省,则可能导致心理失常,其心理表征大多为自责、自卑、胆怯、自我封闭,不愿意同别人接触,也不愿意参与集体生活。这种心理,多发生在那些自我要求甚严的人身上。其实,我们只要注意适当调节,就可以帮助孩子走出“自以为非”的心理阴影的。建议:多说长处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多表扬孩子的长处,以此来激发她的自信心。假若她对父母的
24、话表示怀疑,也可以请亲朋好友们来给她唱唱赞歌。周围的人说多了,就可以增加她自我肯定的心理成份。也说他人短处客观地说说别的孩子的短处,目的是帮她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有缺点是正常现象,任何人都会有不足之处。从而,让孩子明白,自己有缺点并不可怕。脱敏训练孩子的症结在体操,可以采取脱敏训练法。让孩子参加健美操训练班,以增强孩子动作的协调性。这一点可能是调节孩子心理的关键所在。作为女孩子,行为动作若不协调,是很容易引起她消极心理反应的。母亲可以陪孩子一起训练,等到孩子体操动作优美以后,其自信心必定能够找回来。不要过分呵护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不要过分照顾孩子,否则,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父母对孩子的不放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