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社会生活与文化交流 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902152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71.9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社会生活与文化交流 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社会生活与文化交流 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 年高 统编 历史 二轮 复习 中国古代 国家制度 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 检测 试卷 答案 解析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社会生活与文化交流 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周礼春官大司乐云:“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关注臣民的美育培养B重视乐教天下归心的作用C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2汉律按照“亲亲父为首,尊尊君为首”的礼制,把子对父不孝、臣对君不忠宣布为大逆不道的行为。由此可见,汉律()A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B旨在维护贵族的特权C汲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D具有礼法结合的特征3某“族约”曰:

    2、“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不守先训,则是上贻辱于前人,下有愧于厥后,故吾姓子孙者,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该“族约”的主要功能是()A注重血缘纽带,推动理学普及B激励家族成员,追求功名利禄C强化宗族特权,维护家族秩序D凝聚宗族力量,加强基层教化4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 ()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5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

    3、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6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 ()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 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C社会形势的变化 D弥补财政的亏空7唐代规定两京及州县郭(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他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即里正、坊正、村正,以司督察,负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等工作。由此可见,唐朝的基层制度()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拓展了地方的制

    4、度管理C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基础D造成了地方藩镇势力割据8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照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照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征税的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唐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B战国以来的人头税被彻底废除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D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时间9元朝初期的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的“春猎秋狝”活动;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降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渐减。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A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B汉化历史进程的开启C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D帝王个人旨趣的变迁10 (唐

    5、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11如图所示可以用来说明唐代()A民间娱乐的丰富多样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往来C制瓷工艺的精美高超D官营手工业的兴衰变迁12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据此可知,黄老思想()A指导汉初治国理政B否定秦朝治国理念C着力恢复发展经济D呈现思想融合趋势1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6、,底蕴深厚,其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诗句,能够体现出的中华文化的内涵主要是()A自强不息 B天下为公C崇德尚贤 D家国情怀14在明清时期的方志和文集中,以下有关于商人的记载:人物籍贯相关记载张通陕西杜陵公性惮厚利,而仅取足。张遐龄山西蒲州虽切事贸迁,而视财利甚轻,不屑较锱铢。周家禾江苏梅里以卖米为业,过午辄闭肆,登小楼读书。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A理学伦理融入商业经营B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C重义互利促进商帮发展D抑商政策恶化经商环境15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

    7、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只刻印一些日用小品短文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集中大规模地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A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B阻断了儒学世俗化趋势C推动了造纸技术的革新D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普及16从长城遗址来看,秦汉的长城并不是连成一线的城墙,而是纵横交错、有些缺口的,以供和平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而明代长城则是连成一线的封闭城墙。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A明长城的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B明朝国力与秦汉差距较大C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精神面貌D明朝政府禁绝了对外贸易二、非选择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在法律制度上

    8、,明太祖强调以唐宋为榜样,力图重建唐宋时期的律令体系。应该说,不仅明代的大明律是“准唐之旧而增损之”,其令也是沿袭了唐宋一脉的令典和单行令。大明律为令典,在篇目上采取六部分类,在内容上不仅有唐宋令中已有的吏治、礼仪等规定,在刑令部分则规定了诸多刑事处罚的原则,如“十恶”“八议”“刑具”“留存养亲”等。除此之外,明太祖还颁行了不少单行令,用于补充律典和令典规定制度的细节。明太祖认为自己制定的常法可保子孙统治无忧,作出“一字不可改易”的祖训。常法之外的例则可随时势变化而调整,是为“权宜之法”。后由于例的数量膨胀,甚至出现了以例破律及令的情形,对例进行类编成为迫在眉睫之举。弘治朝(l4881505年

    9、)的问刑条例和大明会典由此而生,确定了例与令实际等同的性质。自此之后,例成为明代法律的主体。摘编自李贵连、程晶从今到例:论明代律例法律体系的生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初年法律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法律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7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南阳(籍贯)户人荆不更(爵位)蛮强妻曰嗛子小(“小”“大”是课役身份的标志)上造(爵位)子小女子驼臣(奴隶)曰聚伍长(职务)据里耶秦简户籍簿(节选)整理户主邯寿寿年伍拾陆岁白丁课户见输女娘子年拾叁岁 小女一亡弟妻孙年叁拾陆岁 寡计布二丈五尺计麻三斤计租二石廿亩永业肆拾肆亩已

    10、受 廿三亩口分合应受田壹倾叁拾壹亩 一亩居住园宅八十七亩未受(武)周大足元年(701年)沙州敦煌县效谷乡户籍提取两项有关秦朝与唐朝户籍登记内容的不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解析1解析:据材料“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可知,西周时期以礼乐文化教育万民,从而推动统一的文化认同心理,说明西周时期重视乐教天下归心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中的乐教对象是万民,臣民只是其中一部分,排除A项;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材料主旨是礼乐制度,排除C项;西周时期礼乐制度针对的是统治阶

    11、级,仍然是“礼不下庶人”,排除D项。答案:B2解析:材料表明汉律吸收了父子、君臣等儒家礼制,由此可见,汉律具有礼法结合的特征,D项正确;儒家正统地位是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的,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秦亡的教训是暴政,材料没有提及,C项错误。答案:D3解析:根据该“族约”中“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可知其功能是凝聚宗族力量,根据“族约”中“故吾姓子孙者,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可知其功能是加强基层教化,故选D项;“族约”中的“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可以看出其注重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但是“告之以孝悌忠信之

    12、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意在规范族人的言行,而不是推动理学的“普及”,排除A项;在“族约”内容中并没有涉及激励族人“追求功名利禄”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在“族约”中的“不守先训,则是上贻辱于前人,下有愧于厥后”可知其目的在于维护家族秩序,但是并没有述及“强化宗族特权”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答案:D4解析:根据题干“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族长需要政府委任”可知,明清时期的政府对家族的管理有较强的控制力,这反映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增强,故选A项;题干内容中“(家族)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说明家族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增加,反映出宗法社

    13、会的强化,而不是“消解”,排除B项;根据题干“(家族)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等内容看不出“重塑”儒家伦理,排除C项;题干内容中述及了“礼(朱熹家礼)”,但并没有述及“法”,排除D项。答案:A5解析:三司转运司知县属于“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的“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义学、义田是“以家族为中心”的“村落自治共同体”,故选C项;三公实际上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或者大将军,中朝是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三公与中朝不构成上下级关系,排除A项;中书省与尚书省同为三省六部制中的“省”,两者是平级关系,非上下级关系,

    14、排除B项;“中书省”“行省”属于元代,但元朝不再设郡,排除D项。答案:C6解析:据所学,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舍地而税人”有利于鼓励土地开发和耕种;唐中期,均田制难以维持,“舍人而税田”能够帮助国家清算地产,保证政府税征税收,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形势不同,国家赋税政策也会随之调整,故选C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个人意愿不是赋税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项;封建时代的中国土地制度始终为私有制,未曾改变,排除B项;赋税改革能够弥补财政亏空,是改革的作用而非原因,排除D项。答案:C7解析:唐朝设立社会基层组织及负责人,负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等工作,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有利于

    15、巩固唐朝的统治,故选C项;材料信息体现唐朝的基层制度工作内容,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没有原来的基层制度信息,不能得出拓展了地方的制度管理,排除B项;唐朝设立社会基层管理组织及负责人,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造成藩镇割据的原因,排除D项。答案:C8解析: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主要表现的是征税标准从人丁到财产的转变,这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A正确;清朝摊丁入亩标志着人头税被彻底废除,排除B;封建社会导致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化,这表明封建国家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C;租庸调制允许“纳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

    16、时间,但是在两税法中无法体现,排除D。答案:A9解析:题干中元朝由初期的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的“春猎秋狝”活动到元仁宗时,由于“田禾多不收”而开始主动将“行猎的规模和频率渐减”,反映出元朝民族本位的原则逐步调整,统治者更多着眼于重农政策和维护统治的需要,故选A项。答案:A10解析:根据题干诗句内容可知,吐蕃人仿照汉族习惯也开始了农耕生活(种禾黍、养蚕缲茧等),在生活习俗方面也逐渐汉化(著锦衣等),同时,汉族人民也学习少数民族的一些做法(如学习胡乐等)。据此可知,该诗反映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该诗作反映出胡汉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史实,并没有述及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排除B项;根据所

    17、学知识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个不断交融的过程,并没有出现“固化”现象,并且“多元一体”主要涉及原始社会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特点,排除C项;“羁縻政策”指的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治理”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答案:A11解析:本题考查唐三彩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唐代骑驼乐舞三彩俑,有骆驼、胡人、乐舞,这说明当时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故选B项;此俑展示的只是一种乐舞形式,无法体现多样娱乐,故排除A项;材料是唐三彩,并非瓷器,故排除

    18、C项;此俑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体现了唐三彩的工艺精美,不能显示官营手工业兴衰变迁,故排除D项。答案:B12解析:题干中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即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法家、儒家的思想部分,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的关系,排除A项;“否定”与题干中“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相悖,排除B项;题中未提及汉初的减轻田租,轻徭薄赋等信息,排除C项。答案:D13解析:据材料“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信息可知材料中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对民生和国家的责任心,

    19、是家国情怀的表现,而非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和崇德尚贤,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答案:D14解析:根据材料“公性惮厚利,而仅取足”“而视财利甚轻”“登小楼读书”,可知明清时期的商业经营依然重视儒家思想的学习,依然会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重义轻利和民生观念体现在商业经营中,体现了儒家义理与商业经营的融合,故选A项;明清时期依然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很难得到明显提高,排除B项;商帮是以地域为单位的商人群体,而材料中所呈现的是单独的商人个体,排除C项;材料中的商人将儒家义理与商业经营相融合,有利于规范商业经营秩序,净化商业经营环境,排除D项。答案:A15解析:据材料“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只刻印一

    20、些日用小品短文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集中大规模地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可知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经典书籍的印刷,有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承,故选A项;这些变化促进了儒学世俗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印刷术,造纸术早在东汉时就已经改进,排除C项;材料提到印刷的是经典书籍,并非只有佛学典籍,并不能反映佛教文化的普及,排除D项。答案:A16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汉时期的长城不仅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职能,据此可知秦汉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处于时紧时松的状态,而到了明代,由于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中原与北方关系紧张,因此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进一步强化,说明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精

    21、神面貌,故选C项;修筑长城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军事防御,这一职能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明朝强盛时期,国力领先于秦汉,排除B项;“禁绝”一词过于绝对,明朝并未禁绝对外贸易,排除D项。答案:C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明太祖强调以唐宋为榜样,力图重建唐宋时期的律令体系”得出注重借鉴前朝法律;根据材料“在篇目上采取六部分类补充律典和令典规定制度的细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内容丰富;根据材料“规定了诸多刑事处罚的原则,如十恶八议刑具留存养亲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刑罚类型多样、惩治与教化并举;根据材料“明太祖认为自己制定的常法例则可随时势变化而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强调法律的稳定性和因时制宜相结合。

    22、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后由于例的数量膨胀,甚至出现了以例破律及令的情形例成为明代法律的主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例”逐渐取代“令”成为法律的主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后由于例的数量膨胀,甚至出现了以例破律及令的情形”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例的增多、律令不能适应社会变化;根据材料“例则可随时势变化而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倒”具有灵活性。答案:(1)特点:注重借鉴前朝法律;内容丰富;刑罚类型多样;惩治与教化并举;强调法律的稳定性和因时制宜相结合。(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变化:“例”逐渐取代“令”成为法律的主体。(3分)原因:例的增多;律令不能适应社会变化;“例”具有灵活性。(

    23、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18解析:首先审设问,明确方向:提取两项信息,且信息要与“户籍登记内容”相关并对信息进行说明。里耶秦简户籍簿登记了户主、妻、两个子女、臣的名字、课役标志等信息,沙州敦煌县效谷乡户籍登记了户主、女娘子、亡弟妻三人的年龄、课税数目等信息信息1:与秦朝相比,唐朝户籍关于家庭成员的记载更加翔实。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阐释。里耶秦简户籍簿登记了户主蛮强的爵位、职务等信息,沙州敦煌县效谷乡户籍登记了赋税数量、已授永业田、口分田、园宅、八十七亩未受等信息信息2:除家庭成员信息外,秦朝户籍有爵位和职务信息,唐朝有赋税与授口信息。说明:围绕秦朝的爵位制度,唐朝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来思考。答案:示例信息1:与秦朝相比,唐朝户籍关于家庭成员信息记载更加翔实。(3分)说明:政府为保证赋税收入,对人口的管理更加严格,防止人口不实。(3分)信息2:除家庭成员信息外,秦朝户籍有爵位和职务信息,唐朝有赋税与授田信息。(3分)说明:秦朝实行军功爵制和什伍制度;唐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3分)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社会生活与文化交流 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02152.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5届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修+选必修5册必背考点清单汇编.docx2025届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修+选必修5册必背考点清单汇编.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专题复习:评析(述)类小论文写作技巧 导学案.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专题复习:评析(述)类小论文写作技巧 导学案.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专题复习:特点类材料题解题技巧 导学案(含练习题及答案).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专题复习:特点类材料题解题技巧 导学案(含练习题及答案).docx
  •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高考历史创新试题的解题方法.docx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高考历史创新试题的解题方法.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逻辑推理8定律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逻辑推理8定律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史+世界史共6个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史+世界史共6个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18坑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18坑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8大招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8大招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图表类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图表类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