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全册备课提纲.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898640
  • 上传时间:2023-05-14
  • 格式:DOC
  • 页数:21
  • 大小:78.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全册备课提纲.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教版八 年级 生物 上全册 备课 提纲 下载 _八年级上册_人教版(2024)_生物_初中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二、教学策略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使学生通过观看各种水生动物的图片或录像片,对众多的水生动物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2、”“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在组织第一个“观察与思考”的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以两点。(1)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会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个变量的有序的观察方法,以及作观察记录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观察和描述鱼体的外形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相互配合的。(2)引导学生正确地判断观察的结果与得出的结论之间是否具有逻辑性;认清通过观察活动解决

    3、了哪些问题,哪些结论只是推论,还有待于实验验证,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探究”打下基础。关于第二个“观察与思考”鱼的呼吸,首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的开闭有何规律,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不同时开(或闭)。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墨汁(或墨水)是如何从鱼的口流入鳃,再由鳃盖后缘流出的。在做此实验时,玻璃缸中水的深度以刚没及鱼体为宜,这样利于将吸管放置在鱼口的前方。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鳃是水生生物的呼吸器官,在学生观察鱼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后,最好让学生观察鳃丝在水中的舒展状况和离开水后鳃丝粘贴在一起的现象,以充分理解鳃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条件的话,可以做演示实验,观察流

    4、经鱼鳃后的水能使BTB液的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详见背景资料)。有关其他水生动物的教学可采用两种方法。(1)在本节教学的开始,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片来认识水生动物的主要类群,概述它们最基本的特征。(2)在学习完鱼类后,让学生描述他们熟知的其他水生动物,最好让学生能说出各种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关于水域环境保护的内容,教师除用录像带、光盘等媒体展示人类活动使水域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当地水生动物生活的环境和状况,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有关“探究”实验,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可行的探

    5、究活动方案。在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时,教师应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材料和用具。在引导和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在没有条件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在很难找到活鱼的地区,可以用模拟探究的方法。(2)在学生实验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实验材料用具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对鱼体大小的选择,捆绑鱼体的夹板和线绳的选择等。经实践证明鱼体大小以610 cm长为宜,捆绑鱼鳍用纱布较佳,捆绑尾鳍用轻且不易滑脱的材质为宜,如用轻的木片、塑料片等。要鼓励学生自行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在实验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想办法只对单一

    6、因素进行观察,而限制其他因素的干扰,即分别探讨某一种鳍对鱼的作用,并作好实验记录。鱼在水中游泳时,主要是通过哪些部位的作用产生动力的?1.全身肌肉运动 这是鱼类运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运动方式,即鱼类利用躯干和尾部肌肉的交替收缩,使身体左右扭动击动水流,鱼借助击水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将身体推向前进。例如,鳗鲡、带鱼的游泳就是典型的这种运动方式。2.鳍的运动 鳍是鱼类特有的运动器官,在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中,尾鳍对鱼运动的作用较大。它不仅可结合肌肉的活动使身体保持平衡,而且还能像舵一样控制着鱼的游泳方向。同时,鱼尾鳍的运动,也是配合全身肌肉运动,推进鱼体前进的动力之一。在自然界中,有极少数鱼完

    7、全依靠鳍进行运动,如海马的向前移动就完全是依靠背鳍的摆动来完成的。3.鳃孔排水 即利用呼吸时由鳃孔喷出来的水流来运动。例如,仔细观察鱼在静止时,胸鳍不停的运动,其原因之一是用来抵消由鳃孔排水所引起的推进作用,以保证鱼能停留在某一个位置上。利用鳃孔排水的作用力辅助鱼运动的现象,一般在鱼体快速前进时,或鱼由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时比较明显。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其生

    8、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二、教学策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编写特点,要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也知道这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建议教师课前要亲自对“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对兔的“观察与思考”等栏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作出相应的处理,以便更好

    9、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同时明确要求学生一定要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观虫器、饲养蚯蚓等。教师应充分注意“陆地生活的动物”既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在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也包括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概括出它们适于在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同时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对环节动物和哺乳动物特征的概括。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建议用3课时完成。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并注重实效。建议每节课前都布置学生课下进行观察、调查和搜集材料;课上再进一步认真观察、对比、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然后进行总结概括。第1课时,建议教师

    10、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如湿度(干燥)、温度(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的环境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资料或当地常见陆地生活动物的情况(注意包括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通过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第2课时,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中的地下穴居类群的观察和概括。建议课前布置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课上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设计有创意的实验。在总结概括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简介水蛭和沙蚕,完成有关环节

    11、动物主要特征的总结。第3课时,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此外,关于陆地生活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教学要引起教师的特别重视。因为这对培养学生的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情感态度有重要作用。建议课前师生共同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历史、现状、前景、措施等资料,课上由教师或学生进行介绍,师生共同交流,以期在学生思想中产生“一定要保护好动物栖息地”的共鸣。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蚯蚓无脊椎动物,环

    12、节动物门,寡毛纲。种类约有1 800多种。我国已有记录的有229种。各地常见的为巨蚯蚓、穴居生活的环毛蚓。蚯蚓体呈长圆柱形,长约30 cm左右,由70100个以上体节构成,除第1节和最后12节及生殖带外,每个体节上都有环生刚毛数十至百余条。生殖带环状,由1416节三节合并而成,无刚毛,仅有雌性生殖孔1个(在第14节腹面正中央)。在18节腹侧有雄性生殖孔1对。体前端的第67、78、89的节间沟两侧有受精囊孔3对、环状心脏位于第7、9、12、13节内。无大肾管,有多数小肾管。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产卵13个,放在蚓茧(卵袋)中,在蚓茧内受精,经1月左右孵出(图4)。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

    13、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因此,树叶、稻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纸、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环境污染。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蚯蚓养殖工厂,并把蚯蚓养殖工厂称为“环境净化装置”。由于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

    14、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人工饲养蚯蚓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产业。目前我国也在积极开发中。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2.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

    15、,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3.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4.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二、教学策略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

    16、较生活在水圈、岩石圈中的动物,可跨越更大的空间,扩大生存环境的范围。建议教师站在生物圈的高度,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出发切入教学。本节教学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能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除了布置学生课前观察当地常见鸟类并作记录外,还应在课上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给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教师应鼓励有创意的设想),并让学生注意实验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了解:除了调查、观察、动手实验外,阅读分析已有的资料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的手段。通过探究应使学生明确,动物对环境的适应,除了有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适应外,还有生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适应。同时概括鸟类的主要

    17、特征。关于昆虫和节肢动物的教学,应有分明的层次,可先对比鸟的翼和昆虫翅的异同,找出昆虫适于空中飞行和分布广泛的特点,然后观察昆虫,总结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再进一步概括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应重视全章的总结,教师可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举例说明许多动物的活动可以跨越多种环境,强调这也是适应的表现。进而完成有关两栖动物主要特征的介绍。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动物与造型艺术”等栏目,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建议本节教学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通过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概括出鸟类特征。第2课时,通过完成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找出昆虫适于飞行的原

    18、因,进而总结出节肢动物特征。借对全章的总结完成对两栖动物的概括。实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鸟的皮肤和羽毛家鸽的皮肤薄而软,便于肌肉的剧烈运动。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角质层较薄,这是由于有鸟羽的覆盖,皮肤不与干燥空气直接接触的缘故。皮肤上没有羽毛的地方,则有厚的角质鳞覆盖。真皮也很薄,真皮下有皮下层与肌肉相连。皮肤的衍生物包括羽毛、角质喙、角质鳞、爪、距以及尾脂腺等,这些结构都是由表皮演变而来的。羽毛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羽三种类型。正羽的羽枝两侧密生羽小枝(图8),羽小枝上生有钩或槽,前后相邻的羽小枝相互钩连,组成扁平而有弹性的羽片。体表的正羽,形成一层防风外壳,并使鸟体呈流线型轮廓。翼及尾上

    19、的正羽,对飞翔及平衡起决定作用。绒羽的结构特点是羽轴纤弱,羽小枝的钩状突起不发达,因而不能构成坚实的羽片。鸭绒就是鸭的绒羽。毛羽很细,呈毛发状,杂生在正羽与绒羽之中,在拔去正羽和绒羽之后才能见到。鸟类的皮肤无汗腺,唯一的皮脂腺是尾部的尾脂腺,其分泌的油质,经过喙的涂抹,擦在羽上,使羽片润泽不为水湿。尾指腺的分泌物,还含有麦角固醇,这种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能转变为维生素D。当鸟用喙涂擦羽毛时,维生素D可被皮肤吸收,有利于骨的生长。鸟的骨骼鸟类适应于飞翔生活,其骨骼轻而坚固,骨片薄,长骨内中空,有气囊穿入。许多骨片合在一起,以增加坚固性。脊柱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颈椎数目较多,

    20、椎体呈马鞍形,使颈部极为灵活(鸟头转动范围可达180)。最后几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和部分尾椎完全愈合在一起,称综荐骨,为腰部的坚强支柱。肋骨上有钩状突,互相钩接,使胸廓更为坚固。前肢变为翼,各骨排成一直线,骨间有能动的关节,末端的腕骨、掌骨、指骨愈合变形,使翼扇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组成。细而有弹性的锁骨呈“V”字形,它能在鼓翼时阻碍左右乌喙骨的靠拢,也能增强肩带的弹性。鸟类的整个体重落在后肢,后肢骨骼强大,和其他陆栖脊椎动物的后肢骨相比,鸟类跗骨延伸,起到增加弹性的作用。鸟类通常具四趾。在成鸟,腰带的髂骨、坐骨、耻骨三骨片以及综荐骨愈合成一个整体,增加了腰带的坚固性。

    21、鸟的肌肉鸟类与飞翔有关的胸肌特别发达,约占体重的1/5,它能发出强大的动力,牵引翼的扇动。而背部肌肉退化,这一点和鱼类正相反。鸟的胸肌可分为大胸肌和小胸肌两种。前者起于龙骨突,止于肱骨的腹面,收缩时,使翼下降;后者起于龙骨突,而以长的肌腱穿过由锁骨、乌喙骨和肩胛骨所构成的三骨孔,止于肱骨近端的背面,收缩时使翼上举。后肢的肌肉,集中在大腿的上部,而各以长的肌腱连到趾上。这样,支配前肢和后肢运动的肌肉都集中于身体的中心部分,这对于飞翔时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鸟的消化系统现代鸟类缺齿,咀嚼功能由砂囊代替。雌鸽在生殖时期,嗉囊壁能分泌“鸽乳”用来喂养雏鸽。鸟类的消化腺(肝、胰)很发达,它们分

    22、别分泌胆汁和胰液并注入十二指肠,参与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家鸽无胆囊,而鸡、鸭等大多数鸟类都有胆囊。鸟类的消化能力强,食量大而不经饿,这是与鸟类飞翔时能量消耗大有关的。鸟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鸟类的大脑、小脑、中脑都很发达。大脑半球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底部纹状体的增大。在鸟类,纹状体是管理运动的高级部位,也和一些复杂的生活习性相关。实验证明:切除家鸽的一部分纹状体后,家鸽正常的兴奋和抑制就被破坏,视觉受影响,求偶、营巢等习性丧失。鸟类的大脑皮层并不发达,小脑很发达,这与鸟类飞翔运动的协调和平衡相关。中脑在背部构成一对发达的视叶。在鸟类的感觉器官中,最发达的是空中飞翔时起重要作用的视觉器官,而嗅觉器

    23、官不发达。鸟眼依靠发达的睫状肌可以迅速地调节视力,由远视改变为近视。因此,当鸟在树木中疾飞时,从未和树枝相碰;或由高空俯冲到地面觅食时,也能在一瞬间由“远视眼”调整为“近视眼”。鸟眼的瞬膜发达,飞行时遮盖眼球,起保护作用。鸟的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鸟类的肾脏特别大,可占体重的2%以上,在比例上甚至超过哺乳类的肾脏。肾脏之所以发达,是与鸟类的新陈代谢相关的。鸟类无膀胱,尿中水分较少,呈白色浓糊状,随粪排出而不单独排尿。鸽与大多数鸟类一样,无外交接器(鸵鸟、鸭、鹅等有交接器)。它们在交配时,雌雄鸽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触,精液进入雌体而行体内受精。卵成熟后,破卵巢壁而出,被吸入输卵管的喇叭口内,如遇有精子,

    24、则在此处受精。卵无论受精与否,沿输卵管下行时,都被裹上蛋白,然后又加上卵壳膜,最后在子宫处加上石灰质的蛋壳。鸽的受精卵,孵化期约16 d,鸡约21 d,鸭约28 d。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教学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二、教学策略本节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替换或补充分析材料。无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的学习行为,都是有遗传基础的,而且很多行为很难分清究竟属于哪一类,如鸟类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都是本能和学习结合的结果,教师在处理有

    25、关教学内容时不应绝对化。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许多行为有着较强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使学生陷入对一些枝节问题的讨论中,从本质上理解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更为重要。教师应注意把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先天性行为的局限性、不同动物学习能力的差别,以及遗传因素对学习行为形成的作用等讨论题,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节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关于动物行为的探究活动难以在一节课上完成。教师要努力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堂上组织好教学也很重要

    26、。学生可以从教材提供的两个探究活动中任选一个,也可以根据具体条件替换实验材料或方法,但探究活动一定要做。要鼓励学生提出和实施个性化的研究方案,肯定他们符合科学性的自主性探究;鼓励他们创新。教师还应组织好交流和讨论。实验部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要求观察者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也就是说要求观察者在观察某种动物时,将这种动物的所作所为不加渲染的如实记录,即见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初期,这种观察、记录工作几乎全部由观察者去做。例如,19世纪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亨利法布尔(18231915)是用观察法研究昆虫生活的第

    27、一位科学家,他被称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伟大的进化论创始人查理达尔文说法布尔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家”,他研究的是活着的动物,他是在“蓝色的天空下、蝉儿的歌声中”观察和研究它们本能的最高表现。只要天气晴好,法布尔就带上一把洋伞、一个放大镜、一枝笔、一个记录本、一块面包和一个苹果,一大早就出发去观察,天黑时才返回家。他就是这样辛辛苦苦地工作着、探查着。他观察每一种昆虫都花去大量的时间,如观察土蜂20年、地胆过渡变态25年、隧蜂30年、蜣螂(屎克螂)40年,最后才写成一篇材料。他是如此的认真负责,怕观察中出现漏洞。对当时不理解他的科学家们的议论,他采用了一种很别致的方法加以答辩。他对他的昆虫朋友们说“

    28、来,你们一齐来,你,带刺的,还有你,长着鞘翅和甲胄的,你们都来帮我答辩解释。告诉他们,我是怎样密切地和你们生活在一起,告诉他们我是用了怎样的耐心来观察的,以及怎样谨慎地记载你们的叙述,不任意增减;无论谁,他们愿意来研究你们的话,一定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借助于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手段去记录观察对象的一切,必要时可以重放、再现当时的场景,以利进一步观察研究。实验法这是运用各种手段将行为的主体(动物)或行为的环境条件(各种有关刺激)加以改变,来分析研究动物行为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种泥蜂科昆虫在沙地上掘穴产卵后就将洞口封住,此后雌泥蜂会定期将幼虫所需要的食物小毛虫,运

    29、到洞内供其食用,离开时泥蜂会将洞口再封好。有位行为专家采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实验法对泥蜂的这种抚幼行为进行研究,他在清晨当雌泥蜂“察看”每个洞穴之前,将一个洞穴中的泥蜂幼虫取出,放入另一个洞穴中,这样一来,有的洞穴中幼虫数量增加了,而另一个洞穴中却没有了幼虫。雌泥蜂发现这种新情况后,会很快地加以适应,于是运到洞穴中的食物量也会随着改变。由此可以看出雌泥蜂并不是盲目的单凭“记忆”来饲喂每个洞穴中的幼虫的,而是根据每次“察看”洞穴后,所收集到的信息来决定当天应该向每个洞穴中的幼虫提供多少小毛虫。假如你在雌泥蜂清晨“察看”洞穴之后,移走它的幼虫,那么它仍会将小毛虫运入空洞穴,它的抚幼行为也不会改变。动物

    30、行为学家通常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行为学研究的,这就是平常说的综合法。探究1 菜青虫的取食行为1.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2.人工条件下饲养菜青虫,隔离卵并不困难。但要饲养成活,还是有些难度的。首先,要尽可能为菜青虫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生存环境的饲养条件,如适当的光照、温度、湿度,充分而新鲜的食物等。其次,饲养的数量也不宜过少,否则很难说明问题。3.可以选择含特殊挥发油的植物叶片,如薄荷叶、芹菜叶等。看看菜青虫是否喜欢。叶片最好不要带毛或刺等,避免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4.应当。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其他因

    31、素对探究的干扰。5.要一样。和前两个讨论题一样,选择一样的色彩也是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6.最好是事先饿饲一段时间,在菜青虫有较高食欲时做这项探究。可以将滤纸和菜叶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使菜青虫离滤纸和菜叶同样距离(距离不要太远)。放开菜青虫,看看它会取食什么东西。7.是的。这样才能保证探究的严谨有效。探究2 动物的绕道取食1.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是不一样的。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少,甚至不用经过“尝试与错误”。因此探究活动选取的实验动物最好是低龄小动物,如小鸡、小鸭等。它们的生活经验少,容易表现出学习的过程。过于低等的动物学习次数太多,不易在课堂实现;太高等的动物也

    32、不好,像猫和狗等容易出现直接取食的现象。2.例1:对家养小动物进行学习行为的训练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有一些鹦鹉会“说话”;有的猫、狗会在固定地方饮水、吃东西、大小便等。这都是人类对它们进行训练的结果,也是出于人类的某种需要。例2:小猫刚刚出生的时候还没有睁开眼睛,粉红色的身体上绒毛又短又稀。可这时候它就会吃奶,还会用爪子抓住猫妈妈的身体。猫妈妈会在幼猫很小的时候教给它们什么东西能吃、什么地方能睡,怎样爬树,又怎样从树上下来。吃奶的小猫会一天天长大,一个多月后的小猫喜欢玩线团、纸球,更喜欢玩蜻蜓、小壁虎之类的小动物。它是在练习捕食的技巧。长大之后,猫不仅会捕鼠、逮鸟,还会去鱼缸里捞鱼。小猫跟猫妈妈

    33、学会的本领捕食和逃避敌害,对小猫的生存都是有意义的。3.提示并思考: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说,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注意: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探究活动,谈亲身的感受,不要过多的限制学生。)第三节 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二、教学策略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

    34、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

    35、。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提出问题1.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2.没有通讯,动物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繁殖也将受到影响3探究蚂蚁的通讯中的几个问题(1)什

    36、么叫做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2)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3)作出假设:蚂蚁靠触角交流信息。(4)制订计划:用大些的鱼缸或其他容器饲养一窝蚂蚁,在离蚁穴稍远些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蚁群会派出侦察蚁进行侦察,然后大批工蚁就会出来搬运食物。你可以在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一张纸片,让它从上面爬过。待大批工蚁出洞时,取走或挪动纸片,观察蚂蚁的行动。可将纸片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并将食物放在圆心,观察蚂蚁的行动。设计实验时纸片也可以用树叶或其他材料,饲养蚂蚁应注意为蚂蚁提供一定的空间和造穴营巢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根

    37、据不同食性的蚂蚁,提供不同的食物,肉食性的提供昆虫的尸体。肉块等,草食性的提供种子、茎、叶等,杂食性的提供种子、肉渣等。(5)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6)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如果没有通讯,动物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繁殖也将受到影响。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2.举例说出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二、教学策略本节教学内容具有较强

    38、的开放性,建议教师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教学。第一种方式:在课前布置调查活动内容,开展调查活动。然后,课上汇报总结,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二种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然后结合课后练习开展调查活动,再通过展评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开展调查活动前,应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方式、调查场所、调查步骤。2.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内容。调查的内容和形式不要局限于教材中提示的范围,引导学生围绕着动物在人类日常生活、畜牧业生产、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开展

    39、调查活动,不只是调查动物在人类衣食住行中的用处。3.为避免调查活动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和完善调查计划,提倡学生间的分工合作,并指导学生编写好调查提纲。有关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动物与仿生的内容,可以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谈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畅想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学生对生物反应器的原理和技术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在此不用过多的讲解,可结合实例或有关产品的介绍,使学生能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实验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调查对象:海洋经济生物海洋腔肠动物、海洋软体动物、海洋鱼类调查目的:了解海洋经济动

    40、物在健康保健方面的作用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图书馆资料查询调查结果:海洋经济动物在健康保健方面主要有以下作用。(1)海蜇营养丰富,每百克海蜇干品中含蛋白12.3 g、无机盐18.7 g,并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作为药用,能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无副作用。常吃蜇皮可治疗气管炎、哮喘等病。(2)有些海洋软体动物如珍珠贝,可以生产珍珠,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壳角蛋白,内含有10多种氨基酸。由珍珠制成的珍珠粉与其他合成药可治疗多种疾病,如能清热解毒,治疗咽喉肿痛和口舌糜烂等。(3)乌贼俗称墨斗鱼,它浑身都是药。乌贼肉可养血滋阴。乌贼内壳(乌贼骨)有收敛、止血、止酸、止痛功效,是治疗胃部疾病的主药。乌贼墨

    41、是全身性止血药,用于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和肺咳血的治疗。(4)夜盲症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造成的,而鱼类肝脏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特别是鲨鱼肝脏巨大,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含量更高,食用鱼肝油可以预防和治疗夜盲症和促进钙、磷的吸收。同时维生素A还有抑制多种肿瘤形成的功效。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二、教学策略在本节教学一开始,教师应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以下问题的看法:“细菌和真菌是什么

    42、样的?”“细菌和真菌在哪儿?”“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通过学生的发言, 教师就能够了解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或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它们。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前,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所采用的方法,知道生物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如何去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呢?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课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

    43、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在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同时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接近事实。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观察情况,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个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注意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下的细菌和真菌探究讨论1.因为经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杀死,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实验前不要盲目打开培养皿,以防止

    44、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养基上。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2.提示4中的操作相当于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3.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多少不同,如手、硬币上附着的细菌和真菌较多。4.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经高温灭菌后一直密封的培养皿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因为灭菌后一直处在密封状态。5.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不同细菌、真菌菌落的介绍1.细菌菌落特征 各种细菌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落主要有以下特征:菌落大小、形状、光泽、颜色、硬度、透明程度,等等。

    45、这些特征的形成又与组成菌落的细菌结构及生长状况有关,如具荚膜的肺炎球菌就形成光滑型菌落,其表面光滑、黏稠;不具荚膜的就形成粗糙型菌落,其表面干燥、皱褶。又如炭疽杆菌在培养基中成链状,其菌落表面粗糙、隆起,菌落边缘有毛状突起。2.霉菌菌落特征 霉菌的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由于霉菌菌丝较粗而长,因此形成的菌落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些霉菌生长较快,其菌丝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蔓延,使菌落没有固定的大小。因为霉菌形成的孢子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所以霉菌菌落表面常常呈现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颜色。细菌和真菌培养基的配制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 3 g 蛋白胨 10

    46、 gNaCl 5 g 琼脂 15 g水 1 000 mLpH 7.47.61 kg/cm2蒸汽压灭菌30 min。用于培养细菌(也能培养真菌)。2.玉米淀粉培养基玉米粉 60 g 琼脂20 g水 1 000 mL玉米粉用水调成糊状,加水500 mL,文火煮1 h;另用500 mL水加琼脂,煮沸熔化,倒入煮好的玉米糊中,搅匀,补足水量,自然pH,用1 kg/cm2蒸汽压灭菌30 min。用于培养霉菌。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3尝试制作甜酒、酸奶或泡菜等。4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

    47、的关系。5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二、教学策略本节内容与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区别在于不是“描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而是通过人类在环保、食品制作、食品保存、药品生产等方面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第一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细菌和真菌能够危害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健康,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谁能举出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实例来?”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新课的学习。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过程,许多学生未曾见过,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演示实验。同时,要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品,或利用教材中的彩图,作为学生了解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应用的感性材料。由于化学知识的缺乏,学生对于发酵作用的原理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个简单的课件,或者制作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全册备课提纲.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9864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