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由用户(吉庆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资料 孤独之旅 中小学 资料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10 孤独 教案设计 新版 新人 下载 _其它版本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10*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2理清故事情节,体会标题的含义,把握课文主题。3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重点1.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2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教学设想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理清情节,把握主旨。2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3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指导学生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
2、激趣曹文轩(1954),江苏盐城人。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协理事,北大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导,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大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学术性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评论家们认为曹文轩的作品具有传统小说中缺失已久的那种悲悯情怀、浪漫精神和超越性想象。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由他亲自改编的电影草房子还获得了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
3、奖、98年度“华表奖”和第四届“童牛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曾获“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其中红门(一)和红门(二)两章,以男孩杜小康为主要描写对象。杜小康的成长,源自他们家“一落千丈”的衰败,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很难忍耐的孤独。孤独的来临,如同杜小康的家庭变故一样,突如其来,猝不及防。曾经是村中富户独子的杜小康,曾经是“草房子”里的“领头羊”,让孩子们个个都钦羡不
4、已的“大班长”杜小康,刚刚领受了“失学”的痛苦,不得不跟随父亲踏上了“挽救家道”的征程。我们希望每天都是阳光灿烂,但人总要成长,总会遇到不顺,总会有孤独和烦恼相随,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无论有还是没有,都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去感受杜小康的孤独,去看看他成长的一段经历。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结构特点,用(1,2,)段内的层次,标出主要人物,并简要批注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用标出
5、环境描写,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轩(xun)嬉闹(x)凹地(o)雍(yng)掺杂(chn)胆怯(qi)撅(ju)给予(jy)觅食(m)撩逗(1io)厚实:丰富,富裕。嬉闹:嬉笑打闹。一落千丈:形容地位、境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寻常。二、整体感知划分段落,概括大意开端:杜小康失学,随父亲去放鸭。发展:前往放鸭地,享受孤独生活。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鸭子。结尾: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课堂探究1本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明确:以人物的成长过程为线索
6、,将人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磨练。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明确: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我们应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明确:(1)失去交流环境。杜小康失学,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这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间缺少交流,过的是一种空虚、贫乏、孤独、饱受精神折磨的生活。(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杜小康来说,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给他的心理上的带来恐慌。(4)恐惧未来环境
7、。放鸭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2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有怎样的经历?明确:主人公:杜小康。经历: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他的成长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第三个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了那场暴风雨后,杜小康变得成熟了,坚强了。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
8、化的?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雨后天晴:坚强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明确: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5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明确:文章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
9、物性格和形象。6杜小康生活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风雨7找出课文中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明确:环境描写:(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
10、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8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
11、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
12、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9应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明确:本文的主题可从多角度理解,大致可从如下方面考虑:(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10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作者那样写有何作用?明确:心理描写细
13、腻,有助于突出人物成长的轨迹,深化主题。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的不同感受表达出来,也体现他逐渐成长的主题。环境描写为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起到很好的作用。对放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苇荡的描写,对暴风雨的描写,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语言平白朴实,描写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含义。这篇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写景状物准确、细致,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描写得周到入微;对环境
14、、人物描写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含义,如“鸭们也长大了”一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1你赞成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吗?为什么?2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3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总结固趣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板书设计人物:杜小康鸭群环境:芦荡风雨感到茫然感到害怕缓解恐慌依然恐慌孤独逼近面对孤独,不再恐慌长大、坚强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
15、了: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坚强。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第三个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了那场暴风雨后,杜小康变得成熟了,坚强了。曹文轩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
16、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曹文轩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农村气息,从他的早期作品的书名中,就可以看出,如:没有角的牛、哑牛等。当然,这和他有着多年的农村生活有关。后来,他生活在北京,作品就发生了变化,创作靠回忆儿时记忆了,但因此又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理性的思考替代了以往的浪漫风格。曹文轩的作品具有唯美主义风格,这是和他的创作一贯追求文学特质分不开的。从以往的作家来看,由于没有注意区分小说创作和民间故事的区别,总是闹不清儿童文学应该干点什么,才有了后来的乱写、瞎写从这一点说,他的小说十分可贵!曹文轩:“我与故事一起出生”嘉兴晚报 高婕一双眼睛亮而有神,透着
17、灵气和书卷气,与儒雅的言谈举止和谐地融为一体。这样的人,即使素不相识,但从外表也能感受到他的出众,何况他是曹文轩,当代文坛上,为数不多的在创作和研究领域都颇有成就的学者型作家。知道曹文轩,源于他的草房子连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奖、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剧本奖、德黑兰电影节特别大奖“金蝴蝶”奖、意大利电影节“铜狮”奖。那时,对于这位陌生的作家生出了无限的崇敬,毕竟作品在改编成剧本后还能得到如此肯定的作家并不多见。而见到曹文轩,则是因为他的浙江“校园人文行”活动的嘉兴行。在和嘉兴中小学生的四场交流中,他笑谈了自己作品背后的故事,回答了学生们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在和记者的交谈中,他还进一步阐述对当代文
18、学的一些看法。强调四句话“我与故事一起出生!”这是曹文轩对学生反复强调的第一句话,也是送给那些写作困难的孩子们的见面礼。他坦言,在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很多“坏事”就是他小时候干的。“看过草房子的人都知道,书中的主人公是个九岁的小男孩桑桑。其实他还有一个名字,就是曹文轩。桑桑做的坏事都是我做的,桑桑做的好事都不是我做的。”幽默诙谐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孩子们逗乐了。不愧是北大的知名教授,虽然是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小学生交流,也能很快地抓住他们的心。于是,没有写作内容的难题,随着笑声迎刃而解。他说,“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虽然人总是会不断发生事情,但只有细心的人才能
19、在众多的小事中发现有意思、有意义的故事。他还说,“对于写作来说,无中生有是个褒义词”。作家写作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他感应到的已经存在的世界和事情;一类是他想寻找的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而“无中生有”就是那类想找到但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是虚构,是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白的语言,给习惯于循规蹈矩教育的孩子们开启另类的思维方法。他最后说,“什么东西都可以丢掉,只有一样东西不可丢掉,那就是书。”这是一个多年教书、读书、著书的人最真诚的忠告。的确,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方式都能为人们提供咨询和知识的今天,在享受高科技的便捷服务的今天,你有多长时间没想书、摸书、看书了呢?文学需要美曹
20、文轩是一个爱“美”的人。他把自己的青铜葵花、草房子、红瓦黑瓦等六本小说取名为“纯美系列”,他认为“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同样重要”,他觉得当代文学和教育中缺少美。在采访中,“纯美”一词不断地出现在曹文轩的谈话里。在他看来,文学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而恶俗、粗鄙会影响整个民族的趣味、格调和情操,所以要提倡纯美。现代教育大多只讲思想,不讲审美和情感,这是一种偏颇和缺失。其实,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都是教育;或者说思想之美、审美之美、情感之美,都是美的享受,综合起来就是审美维度。就像是康德(哲学家)和歌德(文学家),你喜欢谁?前者有思想,但是很乏味;后者有情感、有情趣。结果不言而喻。当然,纯
21、美不是唯美;强调纯美,不等于强调唯美。他解释说,坚持纯美是要在文学维度之内的,如果只强调美而把文学丢了,作品的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有限,更谈不上什么价值了,就像现代文坛上的一些“以美为名”的流派,最后都陷入了无病呻吟的做作。他提出,因为缺乏审美教育,所以孩子们只有多阅读,从书本中吸取美的知识才能弥补这项不足,比如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国内外经典著作。这些书在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后还能流传下来,其阅读价值不容小看。不知道苦难在强调审美教育的同时,曹文轩也指出了苦难教育的重要。他在纯美系列小说的内容提要中直接写到,“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他认为,现在的孩子已不知什么是真正的苦难了,他们甚至就
22、没有什么苦难,那些人们所说的孩子们的心灵重负是对孩子痛苦的夸张。而且,这种夸张还是自以为有责任感的成人干的,因为他们要扮演小孩的代言人与救世主,所以才将孩子的痛苦放大了。其实,现代人本身就喜欢夸大痛苦,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他们和祖辈一样也有痛苦,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他们对痛苦过于敏感,在痛苦面前缺乏风度,缺少抗痛力。成年人将这种感觉传到了孩子那里,使他们变得十分脆弱,并且极容易在痛苦面前畏缩不前;或是沉浸在对痛苦感觉里,并且不能自拔。如果我们不是那样添油加醋地去叙述他们的痛苦而是向他们无声地传达一下自己在痛苦面前的坚韧与冷静,情况将会是怎样?谈到这儿,曹文轩举例,虽然日本的经济实力高于
23、中国,但日本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创造条件让他们去经历痛苦:顶着烈日徒步远行,冒着严寒单衣游戏。他们也不会接受怜悯。日本人的坚韧精神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形成的。曹文轩说,他很感谢曾经受过的苦难,有了那时的磨炼,才有了日后的种种。阅读曹文轩曹文轩说,准确地讲,自己并不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从草房子到红瓦黑瓦,从青铜葵花到根鸟,他的小说,传达的是少年时代这个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的生命感觉,是用个体生命感觉诠释出的人类共有生命感觉。因此,他的纯美系列既拥有大群的小读者,也被众多的成年人所关注,尽管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评判标准,尽管这些作品中带有浓郁的乡土味、醇厚的古典味和一丝的悲悯气息。曹文轩的小说很好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