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复习)高中地理会考复习纲要.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会考复习)高中地理会考复习纲要.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会考复习 会考 复习 高中地理 纲要
- 资源描述:
-
1、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总和2、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着的种类: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间的气体和尘埃(2)、天体系统概念:运动中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关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2、小行星带位置:火星和木星之间。3、行星分类(1)、划分依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2)、类型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4、八大行星的特征:公转方向同向性、公转轨道近
2、圆性、公转轨道面共面性三、存在生命的行星1、特殊行星:目前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行星2、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条件稳定,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身的条件:距离太阳远近适中,有适宜的温度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始大洋形成,液态水的存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概况:太阳是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为6000K2、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氢原子的核聚变反应(3)、影响: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着
3、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的太阳能;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主要能量来源。(4)、分布: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我国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地势高、大气稀薄,天气晴天为主)我国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地势低、盆地,距离海洋近大气中水汽多,气候湿润)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结构: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2、太阳活动(1)、概念: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2)、类型:黑子光球层表面常出现的一些黑斑点;耀斑色球层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太阳风日冕层向
4、宇宙空间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的整体性。(3)周期: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约为11周年(4)影响:黑子影响地球上的降水(气候);耀斑扰动地球大气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太阳风作用于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出现极光;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与许多自然灾害具有相关性,如地震、水旱灾害。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一)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其自转轴为地轴。2、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不动的,地轴北端始终
5、指向北极星附近3、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4、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时间24小时,即日常我们所说的一天5、速度:(1)、线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纬线弧长)两极点无线速度,除两极外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南北纬60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2)、角速度:(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两极点无角速度,除两极外其他各地角速度相同,约为15/小时或1/4分钟(二)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圆周运动。2、中心:太阳3、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4、周期:恒星年:真正周期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
6、来回往返的一个周期,即日常我们所说的一年5、速度: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位于远日点上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都相应最慢;位于近日点上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都相应最快。二、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意义)(一)、昼夜交替1、昼夜产生原因: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靠反射太阳光线发光;被太阳照亮的一半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为夜半球。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其上的点马上要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则为昏线,其上的点马上要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为晨线。3、昼弧、夜弧:晨昏线将一条纬线分成两部分,在昼半球的为昼弧、在夜半球的为夜弧4、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
7、线上为0、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5、昼夜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6、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二)、地方时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2、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转,同一纬线上越往东的地方越早看到日出;3、地方时的确定(1)、时间东早西晚(东大西小)(2)、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3)、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4)、南北两极点不能计算时间4、地方时的计算(1)、依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2)、公式:已知A地地方时和A、B两地的经度差,求B地地方时的公式如下:说明:式中,若B地在A地以东用“”,若B地在A
8、地以西用“”;若A、B两地同是东经或西经则经度差为大减小,若其中一个是东经,一个是西经,则为两地经度和。(三)、时区与区时1、划分目的:避免地球上无数个地方时给人们活动带来的不便2、时区划分: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零时区(中时区)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中心,向东、西跨经度7.5;以零时区开始向东依次为东一区到东十一区,向西依次为西一区到西十一区;东、西十二区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以经度180为中央经线;每个时区中央的那一条经线即为中央经线。3、区时确定: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4、时区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时区是统一地方时的经度范围,是空间概念;区时是统一经
9、度范围的时间,是时间概念。5、相关计算(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时区数经度15所得结果四舍五入,取整。(2)已知时区数求中央经: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其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区时)(3)已知中央经求时区范围:以中央经线度数为中心,向东、西各跨15。(4)区时的计算a、相邻的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b、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c、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数差说明: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的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6、主要城市所在的时区:伦敦(中时区)、开罗(东二区)、莫斯科(东三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 、北京(东八区)(注
10、意:北京时间不是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是116E的地方时)7、国际日期变更线:人为日界线(180经线)、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所对应的经线)(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2、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地转偏向力始终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垂直。3、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偏转强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增。4、(重点在图上会判断、会画)判断下列各地在南北哪一半球?四、地球公转运动的影响(意义)(一)黄赤交角1、概念: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称黄
11、赤交角,黄赤交角目前的大小为2326(其大小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其大小等于南北极圈的纬度)。2、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往返移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产生原因: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2、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2、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这一天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夜长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3、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长越短、夜长越长;北极
12、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4、影响:夏至日北半球日照时间长,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日照时间短,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是南半球的冬季;冬至日与夏至日相反。5、春分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夏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 春、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 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见下页表中图)北半球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北半球)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赤道为90,向南北递减全球昼夜平分无极昼和极夜夏至日6月2
13、1日或22日直射点逐渐北移昼大子夜昼渐长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北回归线上为90往南北递减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全极昼直射点逐渐南移昼大于夜昼渐短极昼范围逐渐缩小秋分日9月23日或24日赤道为90,向南北递减全球昼夜平分无极昼和极夜直射点逐渐南移夜大于昼夜渐长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冬至日12月21日或22日南回归线上为90。,往南北递减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内全极夜 直射点逐渐北移夜大于昼夜渐短 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赤道为90,往南北递减 全球昼夜平分 无极昼和极夜(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
14、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大,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正午太阳高度小,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夏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最强,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最弱,是南半球的冬季。冬至日与夏至日相反。(五)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的含义: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
15、、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季的过渡季节。2、气候四季:夏季是一年内气温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气温最低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3、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四季的划分: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4关系:实际的季节比天文的季节晚一个半月(因为加热需要一个过程)(六)五带的划分1、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名称: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北温带、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 北寒带、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3、五带反映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16、4、五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黄赤交角变大则五带中的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黄赤交角变小则相反。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划分依据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2、分类:特征纵波(P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S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3、不连续面: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1)莫霍界面:地下33km处,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2)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km处,纵波波速陡降,横波完全消失(二)内部圈层1、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平均厚度为
17、33km。2、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3、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组成)。4、 地核:古登堡界面以内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组成: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组成;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2、相互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第二章 地球上的
18、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都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2、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大气大气削弱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3、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能而增温,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氢热量传递给四周;一小部分向上,直接传递到宇宙
19、空间;大部分向下,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4、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影响: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2、大气运动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热力环流概念: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密度差异(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大气密度变小;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大气密度变大)(2)、大气密度差异引起垂直方向上大气运动(大气密度小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运动,大气密度大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运
20、动)(3)、垂直方向上大气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4)、同一水平方向气压差异导致水平方向上大气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气压增加或减小,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5、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水平气压梯度
21、气压差/距离(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3、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梯度的存在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4、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5、高空中的风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风向:风向与等压线平行6、近地面的风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同上)、摩擦力只影响风速而不影响风向风向: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一般画成45)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
22、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3、特性:全球性、有规律性、长期平均状态4、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影响天气和气候(二)单圈环流1、假设条件:全球地表均一、不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不自转)、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公转)2、单圈环流:在假设条件下,两极最冷、赤道最热,由于冷热不均引起两极与赤道间的热力环流(三)三圈环流1、条件:在单圈环流的基础上,考虑地球自转(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2、三圈环流(1)、低纬度环流:(以下所说的气压带与风带都是指近地面的名称)赤道低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与高空的大气运动形成的环流;(2)、中纬度环流:副热带高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与高空的大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