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 文档编号:5891186
  • 上传时间:2023-05-14
  • 格式:PPT
  • 页数:151
  • 大小:14.8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生态 规划 理论基础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二章第二章 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础规划是由人参与的、并由人主导的过程规划是由人参与的、并由人主导的过程如何保持规划的科学性?如何保持规划的科学性?第一节第一节 生态规划学的理论框架生态规划学的理论框架自然自然经济经济社会社会生态规划生态学生态学自然科学自然科学规规划划技技术术学学工工程程技技术术学学经济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哲学哲学经济学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学生生态态规规划划学学的的主主要要理理论论框框架架体体系系 来 源 学 科 主 要 理 论 个体生态学 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原理、最小限制定律、耐性定律、生物生长定律、生态适应理论 种群生态学 种群密度理论、种群空间分

    2、布理论、种群增长及动态理论、种群相互作用理论、种群调节理论、种群遗传理论、种群生态对策理论、种群协同进化理论、种群生态位理论 群落生态学 群落组成和结构理论、群落稳定性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边缘效应理论、群落演替理论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论、食物链(网)理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理论、生产力理论、系统承载力理论、生态平衡理论 景观生态学 景观整体性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等级理论、景观格局与过程理论、景观尺度理论、景观配置理论 环境生态学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理论、环境自净理论、生物修复理论 经济生态学 生态经济平衡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价值流与信息流规律、生态经济区位理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资源生态学 资源过程理论、资源替代理论、资源环境价值理论、资源生态经济平衡理论、资源配置理论 产业生态学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工业新陈代谢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循环经济理论 系统学 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灰色理论 生 态 规 划 学 的 理 论 来 源 地理学 地域分异规律、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节第二节 生态规划的主要理论生态规划的主要理论 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生态适宜性理论生态适宜性理论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 发展理论发展理论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一、地域分异规律一、地域分异规律(laws of regional

    4、differentiationlaws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地域分异现象地域分异现象(regional differentiation)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空间地域上发生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差异。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规律。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是指由于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同而引起的气候、植被、土壤、农业生物与耕作制度等在纬向上的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是指由于距海远近即海陆位置不同而导致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

    5、等在经向上的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是指由于地形、地质结构而导致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等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异规律。地方性规律地方性规律主要是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引起,具有系列性、组合性及重复性等表现形式。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有四个特征(1)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2)东半球北部大陆集中(大陆总面积64在东半球,36在西半球)。(3)除南极洲以外,大陆成对集结,向北极汇合,形成“大陆星状”。(4)大陆与海洋接触的地带构造复杂,出现山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等地貌。理想大陆自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然带模式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 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自然带 冰雪

    6、带5500m5500m 4000m4000m高山草甸3000m3000m针叶林2500m2500m针、阔混交林500m 500m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地域分异规律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地域分异规律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地域分异是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要素(如地域分异是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要素(如气候、植被、土壤等)在空间上表现出来的客观现象,因气候、植被、土壤等)在空间上表现出来的客观现象,因此,在生态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在开展大范围大尺度的生此,在生态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在开展大范围大尺度的生态规划时,必须遵循地域分异规律。态规划时,必须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宏观指导作用宏观指导作用在生态规划过程

    7、中,针对不同地区,在在生态规划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区,在总体上必须根据其热量带、气候带、植被带和土壤带等来总体上必须根据其热量带、气候带、植被带和土壤带等来进行总体生态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来优化布局相应的农进行总体生态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来优化布局相应的农林牧副渔等生产门类和建设项目,原则上要求在不同的气林牧副渔等生产门类和建设项目,原则上要求在不同的气候带和土壤带上应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农、牧、水产、林业候带和土壤带上应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农、牧、水产、林业等项目。等项目。局地指导作用局地指导作用尽管该规律反映的是大尺度上的变化,尽管该规律反映的是大尺度上的变化,但同样可用以提导一些局部地区的生态规划

    8、(垂直地带性但同样可用以提导一些局部地区的生态规划(垂直地带性对不同高度对不同高度 带上的布局、局地小气候发展特色种植等)。带上的布局、局地小气候发展特色种植等)。二、生态适宜性理论二、生态适宜性理论 生态适宜性生态适宜性是指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对某一特是指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对某一特定生物群落所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对其正向定生物群落所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对其正向演替的适宜程度。演替的适宜程度。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适宜性原理任何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任何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受到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并只能生活在受到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并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梯度范围(生态幅内)。也就是说,一定

    9、的环境梯度范围(生态幅内)。也就是说,任何生物总是倾向于生活在其最适宜的生境范围任何生物总是倾向于生活在其最适宜的生境范围内,并占据着一定的生态位,在这种生态环境条内,并占据着一定的生态位,在这种生态环境条件下,生物种群保持着最大的生命活力、生产力件下,生物种群保持着最大的生命活力、生产力和稳定性。和稳定性。种种群群数数量量数量很低数量很低种群消失种群消失种群消失种群消失数量很低数量很低数量最高数量最高不能耐受区不能耐受区 生理受抑制生理受抑制生理受抑制生理受抑制 不能耐受区不能耐受区最适区最适区 环境梯度环境梯度低低耐受性下限耐受性下限耐受性上限耐受性上限自然生态适宜性自然生态适宜性(Eco

    10、logical suitability or natural Ecological suitability or natural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指特定自然环境条件对某一生物或),指特定自然环境条件对某一生物或发展项目的适宜程度。发展项目的适宜程度。经济适宜性经济适宜性(economic suitabilityeconomic suitability):指发展某一项目时,是否存指发展某一项目时,是否存在与之相适宜的经济投资环境、投入成本、市场需求善以及经济发展在与之相适宜的经济投资环境、投入成本、市场需求善

    11、以及经济发展前景。前景。技术适宜性技术适宜性(technical suitabilitytechnical suitability):指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指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阶段发展某一项目时,是否存在与之相适宜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水平。阶段发展某一项目时,是否存在与之相适宜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水平。社会适宜性社会适宜性(social suitabilitysocial suitability):指在某一地区发展某一项目时,指在某一地区发展某一项目时,是否具备充足的、相适应的社会劳动力资源,是否能够得到该地区人是否具备充足的、相适应的社会劳动力资源,是否能够得到该地区人们的接受和认同,是否符合

    12、当地之夜良展的主导方向,是否能提高该们的接受和认同,是否符合当地之夜良展的主导方向,是否能提高该地区居民的社会公共福利。地区居民的社会公共福利。文化适宜性文化适宜性(cultural suitabilitycultural suitability):指在某一地区发展某一项目指在某一地区发展某一项目时,是否存在与之相适宜的文化环境,或该项目的发展是否对当地的时,是否存在与之相适宜的文化环境,或该项目的发展是否对当地的文化造成冲击。文化造成冲击。生态适宜性理论内涵拓展生态适宜性理论内涵拓展 在农业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在林业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应用 在土地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生

    13、态适宜性理论在规划中的指导作用生态适宜性理论在规划中的指导作用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图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图耕作制度区划耕作制度区划种植业区划种植业区划水稻区划水稻区划小麦区划小麦区划玉米区划玉米区划大豆区划大豆区划花生区划花生区划油菜区划油菜区划棉花区划棉花区划苹果区划苹果区划柑桔区划柑桔区划茶叶种植区划茶叶种植区划烟叶种植区划烟叶种植区划化肥施用区划化肥施用区划农村能源区划农村能源区划农产品加工业区划农产品加工业区划蚕业区划蚕业区划林业区划林业区划畜牧业分区畜牧业分区饲料区划饲料区划水产区划水产区划甘肃舟曲县卫星遥感对比地图甘肃舟曲县卫星遥感对比地图(左图为灾前左图为灾前 右图为灾后右图为灾后)ht

    14、tp:/ 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人类的社会分工分为两种形式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表现形式。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表现形式。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以商品交换为前提的分工,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区域间产品交换和贸易是其生产的必要条件,各区域之间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是其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劳动地域分工表现为各种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各种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的某一部分。时是某一类产品的某一部分。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基础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基础亚当亚当斯密的斯密的“绝对利益绝对利益”理论理论在某一商品

    15、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进行交换,则可获得绝对好处。李嘉图的李嘉图的“比较利益比较利益”理论理论任何国家都具有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都把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本国相对不利的商品,将使各国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双方获得比较利益。俄林的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在于各区域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或充裕程度的不同。在不考虑需求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

    16、于不利的地位。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地域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途径。区域产业链与生态规划 产业链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1)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2)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4)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波音公司波音公司B-747B-747巨型喷气客机共有巨型喷气客机共有450450万个零部件,分

    17、别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由美、英等6 6个国家的个国家的15001500家大企业和家大企业和15000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其中外国企业提供的产品重量占飞机构件总重量的生产,其中外国企业提供的产品重量占飞机构件总重量的70%70%。自然区、经济区与行政区自然区、经济区与行政区 自然区自然区的划分,是根据岩石、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对一致性所划分的区域。行政区行政区则是按照统治者为加强地方统治的政治原则所划分的区别;有时为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可以考虑自然地理要素,有时则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有意违反自然地理原则。经济区经济区则是根据产业的地域分

    18、工和商品贸易经济原则划分的。行政区行政区是封闭的、内向的,经济区则是开放的、外向的。行政地理行政地理的划分一般以经济地理为基础的,所以研究历史地域经济,仍需以政区的划分为空间区划。京京三三角角珠珠三三角角长长三三角角三三大大经经济济圈圈七七大大经经济济区区环渤海环渤海长三角长三角东北东北西北西北西南与西南与华南华南中部中部五省五省三三大大经经济济地地带带东部东部经济带经济带中部中部经济带经济带西部西部经济带经济带 在规划在规划中要考虑全中要考虑全球经济一体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化的发展背景。景。四、区位理论四、区位理论 区位区位是一个区域的数理地理位置(即经纬度位置又称天文位置)、自然地理位置(

    19、即海陆位置、地形位置、气候位置、以及河湖、海岸线等轮廓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如与周围地区的原材料供应、产品市场等方面的联系)、政治地理位置(如邻国)、人文地理位置的综合。四、区位理论四、区位理论数理数理地理地理位置位置自然自然地理地理位置位置经济经济地理地理位置位置政治政治地理地理位置位置人文人文地理地理位置位置区位自然因子自然因子运输因子运输因子集聚因子集聚因子劳动因子劳动因子市场因子市场因子文化因子文化因子技术因子技术因子行为因子行为因子时间因子时间因子区位论的几个学派区位论的几个学派(一)成本学派(一)成本学派 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

    20、位理论 高兹的海港区位理论高兹的海港区位理论(二)市场学派(二)市场学派 克里斯塔勒与中心地方论克里斯塔勒与中心地方论(三)行为学派(三)行为学派(一)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一)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理论的假设:杜能理论的假设:一个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共同组成一个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共同组成了一个孤立的地区;该地区内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是均质了一个孤立的地区;该地区内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是均质的;区内唯一的运输手段是马车,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的;区内唯一的运输手段是马车,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唯一的农产品市场是中心城市;区域与外部环境相隔比;唯一的农产品市场是中心城市;区域与外部环境

    21、相隔绝。这样抽象得出的绝。这样抽象得出的“孤立国孤立国”就是杜能理论的前提。就是杜能理论的前提。(一)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一)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根据上述假定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农业区位向心圈理论杜能根据上述假定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农业区位向心圈理论模式。把农业产品的销售成本看作是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模式。把农业产品的销售成本看作是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之和,则有下式成立:之和,则有下式成立:=P-=P-(C+TC+T)(1 1)式)式 其中其中代表利润,代表利润,P P代表产品的市场价格,代表产品的市场价格,C C为生产成本,为生产成本,T T为运输费用为运输费用。(一)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

    22、(一)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假定,杜能假定,单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依据城市距离远近单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依据城市距离远近而异,于是,产品的纯收入就完全取决于距离城市的远近。而异,于是,产品的纯收入就完全取决于距离城市的远近。杜能把这一纯收入定名为区位地租(位置级差地租)。这杜能把这一纯收入定名为区位地租(位置级差地租)。这样,在多种农业生产品类之间,由于其各品类收益不同,样,在多种农业生产品类之间,由于其各品类收益不同,导致所能偿付的区位地租有差异,以致其空间分布呈一以导致所能偿付的区位地租有差异,以致其空间分布呈一以市场为中心的同心环带。农作物的合理分布区,是其能偿市场为中心的同心

    23、环带。农作物的合理分布区,是其能偿付区位地租的地段,杜能自己曾在付区位地租的地段,杜能自己曾在孤立园孤立园中阐述了六中阐述了六种农作制度,呈向心环状围绕城市中心,即著名的种农作制度,呈向心环状围绕城市中心,即著名的“杜能杜能环环”。杜能圈层杜能圈层 (1)鲜活农作圈:紧靠城市,生产蔬菜、牛奶、鲜花等 (2)林业圈:生产林木,用于薪柴、建筑、家具,用量大 (3)轮作农业圈:黑麦-黑麦-马铃薯-大麦-苜蓿-豌豆 (4)谷物农作圈:谷物、畜产品,经营比较粗放 (5)三圃式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 (6)畜牧圈:以牲畜及乳制品供应市场 (7)自然区域: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杜能圈层的说明杜能圈层的

    24、说明1 1第一圈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2

    25、 2第二圈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第二圈)种植。3 3第三圈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为马铃薯,第二

    26、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50种植谷物。种植谷物。杜能圈层的说明杜能圈层的说明4 4第四圈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荒芜

    27、休闲地。全耕地的4343为谷物种植面积。为谷物种植面积。5 5第五圈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24为谷物种植面积。为谷物种植面积。6 6第六圈第六圈畜牧业圈。此

    28、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5180km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北京市的大农业布局圈层北京市的大农业布局圈层 近郊区蔬菜、鲜奶、蛋品 远郊区内侧粮食、生猪 远郊区外侧粮食、鲜瓜果、林木 外围山区林业、牧业和干果(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理论的核心,是区位因子的合

    29、理组合。韦伯理论的核心,是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为使企业成本和运费最低,就应该使企业位于生产和流通上最节约的位置。韦伯理论中,经过对各种区位因子的分析、处理、归并,最后形成了由运费、劳力和集聚运费、劳力和集聚三个因子构成的区位分析、计算体系。并据此把确定合理工业区位的程序分为三个步骤:根据运输指向确定工业的运费最小点;根据劳力指向进行修改,得出工业区位的第一次形变;根据集聚(集中或分散)指向再进行修改,从第二次形变中得出工业的合理区位。1 1、运输指向规律、运输指向规律仅使用遍地性原料时,工业趋向消费地;使用纯原料时,工业趋向自由地(消费地);使用一产地失重原料时,工业趋向原料地;使用多产地失重

    30、原料时,工业区位取决于各原料产地和市场对生产地的综合吸引力。2 2、劳力指向规律、劳力指向规律 劳力指向是对运输指向的第一次变形。劳力费指每单位产品中劳动力的费用,即工资率。由于工资率的差异与劳动效率也即劳动力的素质有关,故存在着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在运输指向确定的工业区位上,当移出此地时,若节约的劳力费大于增加的运输费,则为合理;反之,位置移动则不合理。韦伯理论中用等费用线工具来分析确定劳力指向。图中,设在单一市场N和单一原料M下,运输一个单位重量的原料,每千米需1个单位货币;而运输一个单位的产品,每千米只需12个单位货币;这样表示相同运输费用线将分别围绕N,M呈同心圆状。同心圆的一个货币单

    31、位的间隔就N而言,则为2km;对M而言,则为1km。这种呈同心圆状的线为等费用线。而综合等费用线则为全部运费相等地点的连线,图中ABCDEF各点的连线,就是运费为7个货币单位的综合等费用线。A点是原料地M的2个单位,市场N的5个单位的等费用线的交点;而B点是原料地M的3个单位,市场N的4个单位的等费用线的交点,依次类推。在图39中,P为运费最小地点,劳动力低廉地为L1、L2,如果在L1、L2处布局工厂,分别比P(最小运费地点)处劳动费低3个单位。临界等费用线为标记为3的综合等费用线,因L1在临界等费用线的内侧,即增加运费低于节约的劳动费,工厂区位将移向L1处;相反,由于L2在临界等费用线的外侧

    32、,则不会转向L2处。3 3、集聚指向规律、集聚指向规律 集聚指向包括集中与分散两种因素的作用。二者对工业区位的吸引力相反,但都是对由运费和劳力费确定的区位再次引起大范围形变。韦伯理论中仍用等费用线法确定集聚图形,其原则是集聚引起区位形变所收到的效益,必须大于其由于位置转移所追加的运输和劳力费用之和。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三)高兹的海港区位论(三)高兹的海港区位论 高兹认为,理想的海港区位,应该是将由腹地经陆路到达海港,

    33、及再经海上到达海外诸港的总运费压缩至最低,同时建港本身的投资应该在技术上是最小的。高兹在海港区位理论中仿效韦伯建立了如下因子体系和步骤:运输费用(包括腹地和海洋)指向,建立最小费运输费用(包括腹地和海洋)指向,建立最小费用区位;用区位;劳力费用指向,修正运输指向得出的区位;劳力费用指向,修正运输指向得出的区位;资本费用指向,修正上述结果后得出最终的海港资本费用指向,修正上述结果后得出最终的海港区位。区位。高兹理论的运输指向包括腹地指向和海洋指向。腹地指向借用韦伯的区位图形法,即以重量和距离为单位求运费的最小点。海洋指向中则综合考虑船期、船体的容积、重量和价值等对海运价格的影响,比单纯考虑吨千米

    34、要更全面。劳力指向主要考虑劳动者工资率的地域差异性,用韦伯等费用线方法求得区位形变。资本指向在于使耗资巨大的海港建设趋向于投资最小的地点,在这方面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分析时仍采用求临界等费用区的方法。(三)高兹的海港区位论(三)高兹的海港区位论(四)克里斯塔勒与中心地理论(四)克里斯塔勒与中心地理论 最早提出中心地理论的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他在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方一书,通过对该地区的研究得出了三角形三角形经济中心和六边形市场区分布经济中心和六边形市场区分布的区位标准化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中心地的等级来确定市场区的空间组

    35、织结构中心地的概念:中心地是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中心商品(服务)是指在少数地点生产、供给,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中心地的等级:不同商品服务范围不同,昂贵的商品服务范围大,提供该职能的中心地也能提供廉价商品,提供职能越多,中心地等级越高,反之越低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五)区位论中的行为学派(五)区位论中的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分析人的主观因素对区位决策的影响。行为学派分析人的主观因素对区位决策的影响。行为学派认为韦伯等人的工业区位是一种技术联系的空间分析,而忽视了心理社会联系

    36、的侧面,故而理论上是不全面的,对实际情况的考察也显示许多企业并非建立在古典理论上的最优区位,这是因为行为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政府的行为对区位的确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的行为对区位的确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或地区有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或区域的需要,要将纯经济因素放在次要地位,其产业布局与仅从经济原则上考虑的劳动地域分工就可能不同。如我国东部许多地区较之西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如我国东部许多地区较之西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生产力水平要高(资金利用率高生产力水平要高(资金利用率高5 5至至8 8倍),但为了发展西部边倍),但为了发展西部边远地区的社会经济,仍要逐步开发这些地区的国土资源,配置远地区的

    37、社会经济,仍要逐步开发这些地区的国土资源,配置若干骨干企业,发展生产力,带动区域发展。若干骨干企业,发展生产力,带动区域发展。其它如经济决策者的判断、意愿、爱好等对区位决策的影响也是直接的,这对于那些所需原料、燃料和运费等较少的产业,影响尤大。例例 子子“三线三线”建设建设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 青藏铁路青藏铁路(六)区位优势(六)区位优势区区位位优优势势有形区位优势无形区位优势绝对区位优势相对区位优势局部区位优势整体区位优势空间区位优势时间区位优势(七)区位分析(七)区位分析1 1、距离衰减原理、距离衰减原理 地理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是随着其相对位置的移动而变化,这种变化存在着距离衰减法则

    38、,即作用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低。区位三角形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是在一个原料产地(M1)、一个燃料产地(M2)和一个市场地(M3)的情况下,根据运费最低的原则,寻找一个最佳区位(P),使在P点设置企业最经济合理。区位多边形更普遍的情形,即当原料(包括燃料)产地为多个时,要引韦伯的区位多边形来求解合理区位。2 2、市场区位中的距离问题、市场区位中的距离问题服务半径服务半径 任何一个商业服务行业,为使其经营能获得纯收益,必须有周围的消费者去买它的东西或接受其服务,任何一个商业服务点都有一个服务区域,合理区域范围可通过计算求得:于整个区域来说,则理想状况是由所有分散的圆形服务面连接、挤压、重迭、最后变形

    39、形成的六边形市场区,即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图形。式中,式中,a a(元(元/吨公里)为居民到这一服务点的吨公里)为居民到这一服务点的耗费率(包括由耗费的时间折算成的费用),耗费率(包括由耗费的时间折算成的费用),b b为服务点为服务点本身耗费的固定费用(房租、经营费用、装卸费用等)。本身耗费的固定费用(房租、经营费用、装卸费用等)。(七)区位分析(七)区位分析3 3、引力模式及其应用、引力模式及其应用 区域的中心之间、中心与吸引范围之间,存在着空间流,引力模式是分析和预测空间流的一种理论。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之间、城市与所在地理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对流、传导、辐射三种类型。“对流对流”是指人

    40、口流动(人口迁徙、通勤、公务,旅游等)和物资流动(原料、产品的运输);“传导传导是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这种过程的特点不是通过具体的物资流动来实现,而是通过簿记程序来完成,即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辐射辐射”可以理解为信息、政策、思想、技术的扩散,这种扩散过程一般由较高等级上的中心城市向周围低一级城市直至区域内广大的农村聚落传播,即所谓“等级扩散”。上述三种类型的空间相互作用过程都是借助于交通运输工具(公路、铁路、航道、管道、飞机航线等),及通讯联络工具(电话、广播、电视等)来进行的。(七)区位分析(七)区位分析3 3、引力模式及其应用、引力模式及其应用 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除了也受距离法则的

    41、影响外,同时还与地理事物的集聚规模直接有关,通常用下式来表征两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式中Iij表示两地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Mi、Mj分别表示两个地方的规模(如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等),ai、aj为指数,实际上反映了空间流的可流动性差异,Dij表示两个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b为距离摩擦系数,Kij为比例系数。4.4.中心城市的引力场强中心城市的引力场强 中心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经济中心,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交通中心;流通中心;生产中心;金融中心;科学、技术、教育、管理和信息,即所谓“第四产业”中心。因此,中心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其经济的和社会其它方面的吸引范围很广。城市规模愈大,经济

    42、愈发达,引力场的范围和强度也就愈大。城市规模愈大,经济愈发达,引力场的范围和强度也就愈大。距某城市距离为d处的城市“场强”与该城市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衡量)和经济发达程度(通常以工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乘积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与距离d的平方成反比:式中s为场强,P为人口数,V为工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d为距离,此即距城市任意一点的城市“场强”计算公式。五、发展理论五、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 增长极理论 梯度发展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论 中心-边缘理论 城市圈理论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

    43、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

    44、,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该理论的评价对该理论的评价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

    45、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乏可操作性。(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在他看来,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主导部门”,尤其是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部门。不

    46、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是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效应原理关联效应原理。关联效应就是各个产业部门中客观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联度,并可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度量。因此,优先投资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是该产业产品和发展的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是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凡有关联效应的产业不管是前向联系产业(一般是制造品或最终产品生产部门)还是后向联系产业(一般是农产品、初级产品生产部门)都能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

    47、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对该理论的评价对该理论的评价 不平衡发展理论遵循了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规律,突出了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个理论出来以后,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采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的区域发展理论。(三)增长极理论(三)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普劳克斯(FPerroux)提出的。他认为“增长并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

    48、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后来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JBoudeville)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就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增长极的“极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这样,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或其他产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中心。从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伸而来,认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若干个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这个增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该理论的

    49、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三)增长极理论(三)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强调不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主张把有限的稀缺

    50、资源集中投入到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产业部门、大企业或区位,形成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以此带动邻近地区共同发展。(三)增长极理论(三)增长极理论对该理论的评价对该理论的评价 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较强。但增长极理论忽略了在注重培育区域或产业增长极的过程中,也可能加大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贫富差距和产业增长极与其它产业的不配套,影响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的发展。(四)梯度发展理论(四)梯度发展理论 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9118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