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环境土壤学课件.pptx》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土壤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所有的水只有进入土壤转化为土壤水,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水是作物吸水的土壤水是作物吸水的最主要来源。最主要来源。土壤水并非纯水、而是稀薄的溶液。土壤水土壤水并非纯水、而是稀薄的溶液。土壤水实际上是指在实际上是指在105温度下从土壤中驱逐出来温度下从土壤中驱逐出来的水。的水。土壤水的重要性:土壤水的重要性:第1页/共126页土壤水是土壤中最活跃的因素被植物的吸收溶解矿质养分土壤水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催化剂参与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与腐殖化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第2页/共126页一、土壤水分类型与性质第3页/共126页土壤水土壤水 自由水自由水 束缚水束缚水 气态水气态水:水汽,易凝结为液态水
2、水汽,易凝结为液态水 固态水:固态水:冰,冬季寒冷的中高纬度地区冰,冬季寒冷的中高纬度地区化学束缚水化学束缚水物理束缚水物理束缚水化合水:化合水:H H2 2AlAl2 2SiSi2 2O O 8H8H2 2O O结晶水:结晶水:CaSOCaSO4 4 2H2H2 2O O吸湿水吸湿水 膜状水膜状水 毛管水毛管水 重力水重力水毛管悬着水毛管悬着水毛管上升水毛管上升水第4页/共126页1 1、吸湿水、吸湿水 由干燥土粒吸附力从由干燥土粒吸附力从中吸附气态水分中吸附气态水分子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称为吸湿水。子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称为吸湿水。第5页/共126页 膜状水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量后,靠土
3、粒剩余的分子引力吸附在吸湿水外面的一层水膜。又称松束缚水。2.1 作用力作用力:土粒表面较弱的分子引力分子引力(范德华力)、水分子内聚力、交换性阳离子的水化作用2.3 水吸力水吸力:3.10.63MPa2.2 特特 点点:密度较大;冰点较低;移动缓慢;部分有效部分有效2 2、膜状水、膜状水第6页/共126页 毛管水毛管水:受毛管力的作用在土壤毛管孔隙中保持和运动的水分。作用力作用力:土壤毛管孔隙(0.060.002mm)的毛管力 特特 点点:自由水(保存、运动、溶解养分);有效水水吸力水吸力:0.630.008MPa3 3、毛管水、毛管水第7页/共126页 毛管悬着水(与地下水无关)毛管悬着水
4、(与地下水无关)在地下水较深的情况下,降水或灌溉水等地面水进入土壤,借助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借助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半空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毛管悬着水是地势较高处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给源。类型类型第8页/共126页悬着毛管水悬着毛管水上升毛管水上升毛管水束缚水束缚水地下水地下水毛管上升水:毛管上升水:地下水藉毛管力支持上升并保持在上层土地下水藉毛管力支持上升并保持在上层土壤毛管中的水分。壤毛管中的水分。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回潮”毛管水上升高度:从地下水面到毛管上升水所能到达的绝对高度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
5、水的最大含量第9页/共126页a.a.它是土壤中既能被土壤保持,又能被作物全部利它是土壤中既能被土壤保持,又能被作物全部利用的有效水;用的有效水;b.b.它有溶解养分的能力;它有溶解养分的能力;c.c.能在毛管力作用下向上下左右方向移动,且速度能在毛管力作用下向上下左右方向移动,且速度快;快;d.d.具有输送养分到作物根部的作用。具有输送养分到作物根部的作用。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第10页/共126页 重力水:重力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力所吸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土壤大孔隙向下移动的水分。4 4、重力水、重力水 地下水地下水河流第11页/共126页二、土壤水分
6、常数与土壤含水量 第12页/共126页土壤水分数量指土壤水分数量指标标 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土壤各类型水分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土壤的水分常数保持相对稳定的数值。1 1、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第13页/共126页 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因在同地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因在同地区重力加速度相同,所以又称重量含水量。区重力加速度相同,所以又称重量含水量。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水质量土壤水质量干土质量干土质量100m =W1 W2W2100W1:湿土质量:湿土质量 W2:干土质量:干土质量(1 1)质量含水量()
7、质量含水量(m m):):第14页/共126页2.土壤水的再分布 概念:概念:土壤水 入渗过程结束后,水在重力和吸力梯度影响下在土壤中向下移动重新分布的过程。土壤水的再分布是土壤水的不饱和流。第15页/共126页土中水土中水的运动的运动重力作用下土中水的渗流重力作用下土中水的渗流附加应力作用下孔隙水的挤出附加应力作用下孔隙水的挤出表面张力作用产生的水分的移动表面张力作用产生的水分的移动孔隙水中离子浓度差别产生的渗附孔隙水中离子浓度差别产生的渗附电极作用下土中水的电渗电极作用下土中水的电渗有关实际工程问题有关实际工程问题流砂、管涌、冻胀、渗透固结、流砂、管涌、冻胀、渗透固结、渗流稳定、粘性土的电
8、加固渗流稳定、粘性土的电加固土的渗透性土的渗透性土的渗透土的渗透固结固结土的毛细土的毛细现象现象第16页/共126页土壤水的来源是大气降水、凝结水、地下水和人工灌溉。其中大气降水是主要的来源,凝结水在干旱地区以及粗质土壤上也有一定意义。而地下水和人工灌溉水,实际上主要也是从大气降水和部分地从凝结水转变而来。大气降水除了植被(特别是林冠)截流和地面径流外,其余部分便进入土壤中成为土壤水。土壤水的消耗有以下途径:(1)向下渗漏、侧向径流和地下径流;(2)蒸发;(3)蒸腾。所以,土壤的含水量就是这些水分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第17页/共126页 1.植被 蒸腾作用、植被组成和覆盖度对土壤水分影响较大。2
9、.气候 降雨量和蒸发是重要因素。3.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4.地形 地形影响水分的再分配。5.水文地质 在不透水层接近地面、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支持毛管水上行活跃。6.人为的影响 如灌溉、排水以及耕作等土壤管理措施。第18页/共126页 土壤空气和近地面大气空气组成的差异土壤空气和近地面大气空气组成的差异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高量的还原性气体(CH4等)土壤空气组成显然不是固定不变的。第一节 土壤空气第19页/共126页 土壤空气的变化规律:土壤空气的变化规律:第一节 土壤
10、空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空气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空气中COCO2 2含量增大,含量增大,O O2 2含量减少,无论在膜含量减少,无论在膜地或露地均是如此;地或露地均是如此;气温和土温升高,根系呼吸加强,微气温和土温升高,根系呼吸加强,微生物活动加快,土壤空气中生物活动加快,土壤空气中COCO2 2含量增含量增加,夏季加,夏季COCO2 2含量最高;含量最高;覆膜田块的覆膜田块的COCO2 2含量明显高于未覆稻含量明显高于未覆稻草原露地,而草原露地,而OO2 2则反之则反之.土壤空气中的土壤空气中的CO2和和O2的含量是相的含量是相互消长的,二者的总和维持在互消长的,二者的总和维持在1
11、922%之间之间.第20页/共126页&影响土壤空气运动和交换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空气运动和交换的主要因素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土壤因素农业措施农业措施气温、气压、风力和降雨等气温、气压、风力和降雨等通气孔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气孔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质质地、结构、松紧程度、土壤含水地、结构、松紧程度、土壤含水量等量等)。耕作、施肥、灌水等耕作、施肥、灌水等第21页/共126页l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 l土壤空气与根系土壤空气与根系 若土壤空气中若土壤空气中O2的含量小于的含量小于9或或10,根系发育就会,根系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受到影响,O2含量低至含量低至5以下时,绝大多数作物根
12、系停以下时,绝大多数作物根系停止发育。止发育。O2与与CO2在土壤空气中互为消长,当在土壤空气中互为消长,当CO2含量大于含量大于1时,根系发育缓慢,至时,根系发育缓慢,至520,则为致死的含量。,则为致死的含量。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也可使根系受害,如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也可使根系受害,如H2S使水使水稻产生黑根,导致吸收水肥能力减弱,甚至死亡。稻产生黑根,导致吸收水肥能力减弱,甚至死亡。三、土壤空气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三、土壤空气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第22页/共126页土壤空气与种子萌发土壤空气与种子萌发 种子萌发,所需氧气主要由土壤空气提供,缺氧时,种子萌发,所需氧气主要由土壤空气提供,缺氧
13、时,葡萄糖酒精发酵,产生酒精,使种子受害。葡萄糖酒精发酵,产生酒精,使种子受害。土壤空气状况与植物抗病性土壤空气状况与植物抗病性(1)植物感病后,呼吸作用加强,以保持细胞内较高的氧)植物感病后,呼吸作用加强,以保持细胞内较高的氧水平,对病菌分泌的酶和毒素有破坏作用。水平,对病菌分泌的酶和毒素有破坏作用。(2)呼吸提供能量和中间产物,利于植物形成某些隔离区)呼吸提供能量和中间产物,利于植物形成某些隔离区阻止病斑扩大。阻止病斑扩大。(3)伤口呼吸增强,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伤口呼吸增强,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第23页/共126页l土壤空气与微生物活性土壤空气与微生物活性 土壤空气影响
14、微生物活动,影响有机质转化。土壤空气影响微生物活动,影响有机质转化。(1)(1)通气良好利于有机质矿质化。通气良好利于有机质矿质化。(2)(2)根系吸收养分,需通气良好条件下的呼吸作用根系吸收养分,需通气良好条件下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提供能量。第24页/共126页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可分为:容积热容量;质量热容量。第三节第三节 土壤热性质土壤热性质一、土壤热容量第25页/共126页 土壤热扩散率(土壤导温率)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
15、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其大小等于土壤导热率/容积热容量之比值。上式中:为土壤导热率,Cv为土壤容积热容量。第三节第三节 土壤热性质土壤热性质三、土壤的热扩散率)/(2秒厘米CvD第26页/共126页l 土壤生物活性和肥力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壤生物土壤生物活性和肥力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壤生物有关。有关。l 土壤生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成分,在土土壤生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成分,在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l土壤生物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土壤生物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标之一。l土壤生物是地球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土壤生物是地球生物圈生物
16、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土壤生物的重要性土壤生物的重要性第27页/共126页系统分类系统分类 按体型大小分类按体型大小分类小型土壤动物,体长在小型土壤动物,体长在0.20.2毫米以下毫米以下 中型土壤动物,体长中型土壤动物,体长0.2-20.2-2毫米毫米 大型土壤动物,体长大型土壤动物,体长2-202-20毫米毫米 巨型土壤动物,体长大于巨型土壤动物,体长大于2020毫米毫米 按食性分类按食性分类按土壤中生活时期按土壤中生活时期1.土壤动物的分类土壤动物的分类分为植食性、菌食性、尸食性、粪食性、杂食性分为植食性、菌食性、尸食性、粪食性、杂食性和寄生性土壤动物等。和寄生性土壤动物等。分为全
17、期土壤动物,周期土壤动物,部分土分为全期土壤动物,周期土壤动物,部分土壤动物等。壤动物等。第28页/共126页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1、通过选择性的取食某些微生物(如细菌),改变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主要是调节细菌的数量。2、增进某些微生物的活性(如固N菌、排泄出的细 菌等)3、参与土壤植物残体的分解,如鞭毛虫与白蚁共 生,加速对木质素的分解。4、某些原生动物也侵害植物。造成植物病害,有 的可引起严重的人畜传染病。第29页/共126页土壤微生物主要作用:土壤微生物主要作用:1 1、分解有机质,释放出碳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分解有机质,释放出碳氮磷硫等营养元素。2 2、土壤腐殖质的合成及土壤团聚体形
18、成的胶结物质、土壤腐殖质的合成及土壤团聚体形成的胶结物质3 3、进行生物固氮(部分细菌和蓝藻)、进行生物固氮(部分细菌和蓝藻)4 4、在氮、磷、硫等元素的转化中起主导作用。、在氮、磷、硫等元素的转化中起主导作用。5 5、土传病害的防除(致病微生物和抗生素的作用)、土传病害的防除(致病微生物和抗生素的作用)6 6、土壤有机污染物的解除、土壤有机污染物的解除第30页/共126页真菌在土壤中的作用真菌在土壤中的作用 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降解者。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降解者。某些真菌和植物的根系产生菌根。某些真菌和植物的根系产生菌根。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菌丝的穿插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菌丝的穿插 对于促进土壤
19、的凝聚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土壤的凝聚有重要的作用。第31页/共126页 根际根际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通常把根际范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通常把根际范围分成根际与根面二个区,受根系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是距围分成根际与根面二个区,受根系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是距活性根活性根1212毫米的土壤和根表面及共其粘附的土壤(也称根毫米的土壤和根表面及共其粘附的土壤(也称根面)。面)。(二)、根际与根际效应(二)、根际与根际效应 根际效应: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根际
20、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第32页/共126页分泌物氨基酸:各种氨基酸;有机酸:乙酸,丁酸,乳酸,柠檬酸,苹果酸等;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核糖,半乳糖等;维生素类物质:生物素,硫胺素等死亡根系和脱落的根毛、根冠、根表皮细胞等。脱落物第33页/共126页离根越近,CO2的含量越高,O2的含量越低;O2含量少影响根际范围的Eh,一般偏低;由于根系分泌有机酸影响根际的pH值,一般偏酸。第34页/共126页根系吸收作用强,分泌物也就多,根际效应也就大。根系吸收作用强,根际水
21、分充足,根际微生物发育量也就大。第35页/共126页(a)有效化营养元素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加强了有机质的分解,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矿化,增强了对作物的养分供应。根际微生物通过溶解矿物中的磷酸盐,给植物提供可溶性的磷酸盐,加快植物对磷酸盐的吸收。第36页/共126页(b)促进植物生长根际微生物能合成多种生长素、植物生长激素,加速种子萌发和根毛发育。硫胺素生物素维生素B12B12泛酸核黄素吲哚乙酸(IAAIAA)赤霉素类节杆菌、假单胞菌和农杆菌能产生一些有机物,刺激植物生长。第37页/共126页(c)根际微生物分泌的抗生素类物质,有助于作物避免土著性病原菌的侵染或杀死植物病原菌,却与其它根际微生物建立
22、协作关系。第38页/共126页(d)产生铁载体(Siderophore),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促进植物生长。(e)根际中的菌丝体可以转移植物中的放射线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第39页/共126页(f)根际微生物产生二氧化碳,使钙增加可溶性,有利于植物吸收。(g)根际中自生固氮菌可以固定大量的N2,给植物提供有机和无机氮。第40页/共126页(a)微生物与植物竞争矿质营养,在一定时间内减少了对植物养分的供应,造成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反消化细菌使含氮物质变成N2,养分损失。细菌对某些重要元素的固定可严重影响植物的发育。第41页/共126页(b)由于不同植物根际条件的选择性,某些病原菌在相应植物的根际
23、得到加富,更助长了病害的发生。长期种植同一作物造成根际有毒物质积累,虽然每年施肥充足和采用相同的栽培措施,但作物产量仍每年下降的现象。第42页/共126页(c)某些微生物产生的有毒物质能抑制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和根系的伸长。(d)根际微生物产生生长激素过高,可抑制植物生长。第43页/共126页据统计: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据统计: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 4.6 4.6 亿公顷,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0%40%,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
24、积的 1/4 1/4!。第一节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一、概念 土壤退化是指一种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农田、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第44页/共126页我国土壤退化制约因素(一)土壤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1、人均土地少。总更低面积为 1.23 亿 hm2,人均不到 0.1km2。我国与一些国家的土地资源占有情况对比国 家土地总面积106ha人口106耕地106ha草地106ha林地106ha农业人口%人均耕地hm2/p美 国916.7246.1187.9241.5268.22.50.764英 国24.257.26.9311.62.322.1
25、0.121加拿大922.125.945.9323.543.61.772中 国948.71200118261196800.098第45页/共126页2、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山地 33%高原 26%盆地 19%平原 12%丘陵 10%90%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东南部50%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和西南80%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青藏高原占全国面积22.6%,人口占全国人口的0.5%。我国的基本土情第46页/共126页 我国的基本土情3、生态脆弱区范围大。如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黄土高原、西部绿洲、卡斯特地区、荒漠化地区等。第47页/共126页 我国的基本土情4、耕地质量总体较差,自持能力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