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2课时教学设计.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谈创造性思维》2课时教学设计.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谈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课时 教学 设计
- 资源描述:
-
1、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3.了解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2.读写结合,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把握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引导学生
2、把握材料和论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论点。2.难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回答问题。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通过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3、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2.积累生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汲取(j)压榨(zh)根深蒂固(d)孜孜不倦(z)锲而不舍(qi)(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行之有效:实行起来很有效果,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或措施。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持之以恒:拿出恒心来加以坚持,即有恒心地坚持下去。恒,恒心。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
4、容易做,不费力气。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下去,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刻。舍,放弃、停止。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整体感知,明晰结构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思考: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观点?是怎样论述的?提示: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词、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快速把握观点。明确:首先,用四个图形提出问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由此出发,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并论述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接着,又论述了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
5、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明确: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3.本文是用什么顺序来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的?明确: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4.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第48段):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三部分(第912段):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第四部分(第13段):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坚信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步骤二: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开始是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