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论语选读》主题3-第10课-学以致其道.doc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5884094
  • 上传时间:2023-05-13
  • 格式:DOC
  • 页数:13
  • 大小:414.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语选读》主题3-第10课-学以致其道.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论语选读 论语 选读 主题 10 以致
    资源描述:

    1、第十课学以致其道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2、,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孔子认

    3、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9.7)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

    4、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学以致其道以:_(2)耕也,馁在其中矣 馁:_(3)则民莫敢不用情 情:_(4)焉用稼 焉:_答案:(1)连词,表目的,来(2)饿(3)诚,真诚(4)疑问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译文:_(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译文

    5、:_答案:(1)各种工匠通过在作坊里劳作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2)古代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身,今天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要义探究3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何理解“为己”“为人”?点拨:文中“为己”和“为人”的含义与今天不同。孔子认为“为己”就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身,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水平,以后孝敬父母,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为人”就是向别人卖弄,即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知识。两者比较,前者是光明磊落的君子,后者是蝇营狗苟的小人。4孔子说樊迟是小人,孔子的话你赞成吗?说说理由。点拨: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

    6、是小人,按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孔子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他认为,在领导位上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和倡道。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了。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和今天的教育不能相提并论。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7、,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3) 突破词句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敏于事而慎于言敏:_而:_(2)就有道而正焉 就:_正:_(3)贤贤易色 贤:_易:_(4)事君能致其身 致:_(5)虽曰未学 虽:_答案:(1)勤勉连词,表并列(2)动词,走向,到/动词,匡正(3)意动用法,以为贤,推崇/动词,轻视(4)动词,奉献,献出(5)连词,即使6翻译下面的句子。(1)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译文:_(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8、已。译文:_(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_答案:(1)你要做一个有修养的儒者,不要做一个无修养的儒者。(2)(君子)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德多才的人那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3)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从不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从不重犯同样的错误。要义探究7“君子儒”和“小人儒”有怎样的区别?点拨:“君子儒”是指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的儒者;“小人儒”则指只重视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儒者。8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你如何看待孔子提到的这种对君子的道德要求?点拨:我比较认同孔子的看法。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应该克制自己追求物质享受的欲

    9、望,做事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方面。这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9古人讲求“进德、修业”。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的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与“修业”的哪一个方面?点拨:侧重于“进德”。他们十分强调学习目的:“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要人成为“君子儒”。在他们看来,学习“道”,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境界,引导百姓,成就“文武之道”(实现周礼)。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

    10、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突破词句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攻乎异端攻:_异端:_(2)文武之道 道:_(3)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大者:_ 小者:_答案:(1)治/杂学,邪说(2)治理国家的法令制度、礼乐政教(3)大的方面/小的方面11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其句式特点。(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_(2)而亦何常师之有?译文:_答案:(1)我不是生来就懂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快地探求知识的人。(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2)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老师呢?(宾语前置,“何之有

    11、”为宾语前置的一种句式)要义探究12子贡认为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点拨:子贡认为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仍流传于世。但不同的人对文武之道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孔子“学无常师”,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不同的东西,故获得了高深的学问。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1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12、为不知,是知也。”(2.17)突破词句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夫子至于是邦也至于:_(2)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俭:_(3)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或:_(4)子闻之,曰:“是礼也。”是:_答案:(1)到(2)约束(3)有人(4)这14翻译下面的句子。(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_(2)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译文:_(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_答案:(1)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意志,切实地提问并且脚踏实地地思考,仁也就在那里面了。(2)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要义探究1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13、近思”被引用为复旦大学的校训,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点拨:人要学有所得,但眼界太狭隘,就会固执于一孔之见;相反,广闻博见而守不住自己的志向,就会一事无成。学习中,如果提问与思考不切实际,也就不会有收益。因此,一个人读书学习,要取得真正的成就,必须遵循这一科学的学习原则。尤其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各门学问经典林立,我们既要开阔视野,广博地吸收有关的新知识、新成果,从而使自己赶上现代科学发展的步伐,又要认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使自己学有专长。同时还应善于思考,勇于质疑,不断完善自我。16孔子非常熟悉周礼,但入太庙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这说明了什么?点拨:孔子对周礼

    14、十分熟悉,但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17如何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点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海无涯,知识的探求是无尽的,人一生要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永不满足;二是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只有承认自己不懂,才能去主动学习,避免鲁莽、虚荣。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以:来B君子谋道不谋食 道:道义、学术C贤贤易色 贤:贤人D斯害也已 斯:代词,这解析:选CC项,贤:形容词,贤德。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意思。(1)古之学者为己己:_(2)今之学者为人

    15、 人:_(3)博学而笃志 笃:_(4)贤贤易色 贤:_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端正和充实自身(2)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别人卖弄(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定(4)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贤”,可译为“推崇”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博学而笃志B古之学者为己C有言者不必有德D未闻好学者也解析:选DA项,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形容词,学识渊博。B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攻乎异端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夫子之求之也C女为君子儒 古之学者

    16、为己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解析:选DA项,介词,对于/介词,跟,同;B项,代词,代知识/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动词,成为,做/介词,为了;D项,均是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5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小人哉,樊须也A馁在其中矣B而亦何常师之有C贤哉,回也D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解析:选CA项,状语后置句,即“在其中馁”。B项,宾语前置句,即“有何常师”。C项,主谓倒装句,即“回也,贤哉”。和例句相同,例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樊须也,小人哉。D项,宾语前置句。6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上好礼,_;上好义,_;上好信,_。(2)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可谓好学也已。(3)_,_,仁在其中矣。答案:(1)则民莫敢不敬则民莫敢不服则民莫敢不用情(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二、论语阅读(一)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78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注文:指诗书礼乐等儒家文化经典。贤:推崇。易:轻视。致:奉献,献出。7孔子认为教育重在培养人的良好的_和良好的_。答案:道德观念道德行为8子夏的观点是怎样的?他的话跟孔子的话有怎样

    18、的关系?答:_答案: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践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具备了伦理道德,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子夏的话,实际是对孔子观点的进一步发挥(与孔子的观点一脉相承)。(二)阅读下面的三段文字,完成910题。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19、,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注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注路:辛苦劳碌。9孔子说樊迟是“小人”的原因是_。解析:“小人”是对樊迟“学嫁”“学为圃”行为的批判,结合对“好礼”“好义”“好信”的推崇,可知不能按字面意义理解。答案:樊迟问的是种稻种菜的事;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10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谈谈儒家对“稼穑”的态度。答:_解析:解答

    20、此题需兼顾每则材料的含义。材料一赞美禹和稷“躬稼”这一行为,可见是对劳动生产持肯定态度的。材料二表面上否定了“学稼”“学为圃”,实际是强调“上”应做到“礼”“义”“信”,即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上”做好该做的事,“小人”之事自然有人会做,与对生产劳动的积极态度并不矛盾。材料三,认为一人之身不可能“百工之所为备”,强调了社会分工不同。答案:儒家是敬重(重视)稼穑(农业)的,对生产劳动的态度都是积极而又肯定的;儒家强调社会分工不同,应各司其职,“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儒家主张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认为治理国家,当务之急不在于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而在于“好礼”“好义”“好信”,在

    21、于德行修养。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

    22、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 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宜韩伯休,何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

    23、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注贳(sh):借贷。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当不进肴羞耳羞:美味的食品B料得父时假贳文疏 料:估量,揣测C而酬据精悉 悉:详尽,详细D海岱志良未周悉 良:的确,确实解析:选B料:收拾,整理。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B何容二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C而慰祖不往也人

    24、非生而知之者D以存大意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解析:选AA项,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疑问副词,怎么/疑问副词,为什么。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凭借。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才改变这种做法。B崔慰祖家境殷实富裕,为人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给了自己的族人,甚至将他人的租借字据全都烧掉了。C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的朋友曾经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

    25、人折服。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因病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解析:选A“他的父亲曾担任奉朝请”错,担任奉朝请的是崔慰祖。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与 丹 阳 丞 刘 沨 素 善 遥 光 据 东 府 反 慰 祖 在 城 内 城 未 溃 一 日 沨 谓 之 曰 卿 有 老 母 宜 出解析:“善”的意思是“交好”,“与善”是完整语意片段,可断开。“遥光据东府反”是主谓结构的句子,是独立语意片段,可断开。“慰祖在城内”主谓宾结构完整,可断开。“城未溃”可作为“一日”的定语,构成定中结构的短语,是完整的语意片段,可断开。“曰”

    26、后一般应断开。“卿有老母”主谓宾结构完整,可断开。答案: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译文:_(2)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译文:_答案:(1)(崔慰祖)对族侄崔纮说:“那些人有了钱,自然会将借去的归还我;他们如果没有,我说什么呢?”(2)萧遥光喜欢下棋,多次召崔慰祖来对弈。崔慰祖总是推辞说下得不好,不是初一、十五就不来拜见。参考译文: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父亲

    27、亡故后他不再吃盐,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女。遇大丧不灭孝的本性,只是不应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了。”崔慰祖不得已,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崔慰祖的父亲在梁州的资产家财有千万,他都散发给同宗的族人。家具器物都用漆写上“日”字,这种有“日”字的器具,流散到远近各地。崔慰祖整理了父亲有关的租借文书凭证,(崔慰祖)对族侄崔纮说:“那些人有了钱,自然会将借去的归还我;他们如果没有,我说什么呢?”于是便将人们的租借字据全都烧掉。崔慰祖爱好学习,收藏书籍达到万卷。邻居中有爱学习的青年都相随着来向他借书,每天借书达到几十卷,崔慰祖都亲自取出给他们,从来没有推托过。(崔慰祖)担任始

    28、安王萧遥光的抚军刑狱,兼记室。萧遥光喜欢下棋,多次召崔慰祖来对弈。崔慰祖总是推辞说下得不好,不是初一、十五就不来拜见。建武年间,诏令各地举荐才士,崔慰祖的堂兄崔慧景推荐崔慰祖和平原郡刘孝标同为饱学之士。齐明帝想让他管理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地方,以测试他的才能,崔慰祖推辞不就职。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曾在吏部省中聚集很多宾客好友,每人都向崔慰祖询问十几件地理方面不熟悉的事,崔慰祖口吃,语言不华美,但回答得有理有据,具体而且精准,满座宾客都称赞而且心服口服。谢朓赞叹说:“假如班固、司马迁再生,也不能超过他。”崔慰祖出卖自己的住宅,要价四十五万,买的人说:“能否减点价?”崔慰祖回答说:“确实不同于韩伯

    29、休,怎么容许有两种价格?”买的人又说:“你只管标价四十六万,一万钱是给我的。”崔慰祖说:“这难道是我的心愿吗?”(崔慰祖)年轻时和侍中江祀是交情很深的朋友,等到江祀显贵了,常来问候他,但崔慰祖不去他那里。(崔慰祖)和丹阳县丞刘沨一向要好,萧遥光占据东府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的一天,刘沨对崔慰祖说:“你家中有老母亲,应当赶快出城去。”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得病去世。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写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二

    30、百多件事,放在橱柜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以保存它的大意。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本,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昉、徐寅、刘洋、裴揆等,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又嘱咐让棺材直接靠近黄土,不必用砖砌,不要摆设灵位。四、语言表达16下面这份寻人启事的正文存在一些问题,请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重新拟写。吴小雪,女,18岁,身高1.6米,系山东烟台人,气质高雅,身穿浅红色连衣裙,白色皮凉鞋。于2017年11月14日离家,至今未归。如有知其下落者,请与市银行吴家俊联系,定当重谢!联系人:吴家俊答:_解析:本题考查应用文的写作。在平时复习中,要关注常见应用文的书写格式,

    31、如书信、启事、会议记录、读书笔记、说明书等。参考答案:寻人启事吴小雪,女,18岁,身高1.6米,系山东烟台人。气质高雅,身穿浅红色连衣裙,白色皮凉鞋。于2017年11月14日离家,至今未归。如有知其下落者,请与市银行吴家俊联系,定当重谢!提供线索酬金5 000元,护送回家酬金10 000元。联系人:吴家俊139张女士13917根据下面木心的这首诗,在“善与美”“名与利”之间任选一组,仿写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小诗。要求:每首诗四小节,前三节每小节3句,最后一小节1句;不超过80字(题目、分隔斜杠除外)。知与爱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这是“知”我曾经活在他人身上/他人曾经活在我身上

    32、/这是“爱”雷奥纳多说/知得愈多,爱得愈多/爱得愈多,知得愈多知与爱永成正比善与美_名与利_解析:本题考查对生活的感悟及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得体的能力,属于思辨类微写作。诗的形式要与例子相仿,句数、小节数要相同,诗的内容要符合所选词组,每一小节相对应的词诠释正确,写出两词之间的辩证关系,名言引用得当,小节之间要有层次性,整体表达流畅、符合逻辑,且具有哲理性。参考答案:(示例一)善与美我愿别人生活美好/我愿自己使别人生活美好/这是“善”我曾经看见别人生活美好/别人曾经看见我生活美好/这是“美”西塞罗说/“善”为历程/“美”为目的善与美是生命的本质(示例二)名与利我听说过他是那样的/他听说过我是这

    33、样的/这是“名”我听说了他之所以为他/他听说过我之所以为我/这是“利”钱琦说/不好名的人不好利/好名的人尤其好利名与利是一对孪生兄弟学以致用走向成功只听说大山的巍峨高耸,不亲自攀登,哪能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只听说大海的浩瀚,不亲自观赏,哪能欣赏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只听说沙漠的一望无垠,不亲自探索,哪能体悟到黄沙热舞的壮美。人亦如此,知识应该用于实践,学以致用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刘向曾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实践是成功的催化剂,学以致用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人不断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赵括纸上谈兵,背诵兵法条文,议论排兵布阵,他父亲赵奢也不是对手,但是长平

    34、之战,一败涂地。不但自己死于战场,而且使赵国丧失了四十万精锐部队,再也抵挡不住秦国的疯狂进攻了。马谡饱读兵书,按兵书“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法则占山布阵,街亭一战,丢盔卸甲,败逃回蜀。两人的失败,并不是知识的失败,兵法本身不错,他们死搬教条,不能学以致用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学习重要,实践更为重要。如果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超越书本,升华知识,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那么实践了就一定会成功吗?当然不是。知识用于实践却能让理想变成现实,空想变成价值,才有梦想成真的可能。 李时珍为了研究各种草药,广泛猎取书籍,大量阅读,不过他明白不仅应读万卷书,更应行万里路。他亲尝百草,一边给患者治病,一边编写出本草纲

    35、目。袁隆平,家中书满屋,经常与相关学者交流,但他也从不放弃亲自下农田考察,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许多人的吃饭问题,他实现梦想,是当代神农。菲尔普斯以八金奇迹,让水立方显得更加灿烂辉煌,在平时他每天读完相关书籍后便会游泳,让他拥有了高等级的技术。以上几人都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才获得了成功。只要学以致用,每个人成功几率都很大。人类的实践也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键。点评在西方国家,家长十分注重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培养他们亲身实践的习惯。而在中国,家长则认为基础教育更重要,致使嘴上功夫厉害、只会纸上谈兵的中国孩子不计其数。这也许就是中国科技落后的一个原因吧!作为青少年,奔走于“两点一线”的同时,更应牢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学以致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语选读》主题3-第10课-学以致其道.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8409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