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主题1-第1课-为政以德.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语选读》主题1-第1课-为政以德.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选读 论语 选读 主题 为政
- 资源描述:
-
1、第一课为政以德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
2、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结果是处处碰壁,终不被重用。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73岁时,孔子因病逝世,葬于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北边泗水河畔。2周公旦汉族(华夏),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西周政治家。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文”,又称为周文公。文王之子
3、,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德为政,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为政以德部分,重在阐明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和施政方法。孔子主张把德治和礼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用教育和感化的方法来影响和引导人们去恶从善,以期达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4、孔子反对法治和刑治,反对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强迫人们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孔子认为,“德”不仅可以调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各自内部彼此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用来处理邦国之间的关系,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的一生,就是向各国君王宣传道德政治的一生,是修身养性的一生,是周游列国、创办私学对老百姓实施教化的一生。他推行德政思想不遗余力,因为他知道,只有实行德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德政是孔子的人生追求,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理想。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5、;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_(2)道之以政 道:_(3)子适卫 适:_(4)子曰:“庶矣哉!” 庶:_答案:(1)通“拱”,环抱,环绕(2)通“导”,训导(3)动词,去,到(4)人多,众多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其句式特点。(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 _(2)既富矣,又何加焉?译文:_答案:(1)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状语后置句)(2
6、)已经(让他们)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宾语前置句)要义探究3第1段中,孔子以北极星作喻,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点拨: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他把当政者比喻成众星环绕的北极星,是希望当政者主动成为道德模范,以身作则,为全民树立榜样。当政者靠道德施政,才能得到全民的拥戴。4孔子是如何看待“政刑”和“德礼”的?对孔子的观点,你又如何评价?点拨:孔子认为,“政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以“德礼”治国,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高度自觉之前,社会秩序仍需要“政刑”来维护,同时也需“德礼”的不断教育。这样,“政刑”和“德礼”兼而有之,逐步提高全民素质,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德礼”治国
7、的理想境界。(言之成理即可)5第3段中,孔子“教之”的内容应指什么?你怎么看待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路?点拨:孔子“教之”的内容应指“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路,正是为政者治理国家所应遵循的规律,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民贫,也会为生计抛弃羞耻之心和善恶标准;只有先富而后教,“德礼”的施行才不会流于形式。(言之成理即可)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8、人,使民以时。”(1.5)突破词句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必不得已而去必:_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必:_(2)民无信不立 信:_敬事而信 信:_(3)于斯三者何先 于:_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_(4)使民以时 以:_道之以政 以:_答案:(1)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副词,一定,必然(2)名词,信任动词,恪守信用(3)介词,在介词,对(4)介词,按照介词,用,拿要义探究7在“食、兵、信”三者中,孔子为什么极力推崇“信”?点拨:孔子在这里阐述了自己的为政策略,他认为治理一个国家,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赢得百姓的信任。民心向背,是治国的关键,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8
9、孔子为何主张治国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点拨:孔子的这一主张正是他“仁政”思想的体现,仁政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孔子认为统治者首先要考虑人民的利益,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些职责包括:做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不在农忙时节安排劳役。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爱人”,这是统治者的职责。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10、。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突破词句9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1)_(2)_(3)_答案:(1)既来之,则安之: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2)分崩离析:形容集团
11、、国家等分裂瓦解。(3)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10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不同意思。(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为:_(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_(3)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_(4)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_答案:(1)作为(2)语气助词(3)成为(4)介词,“替”,“给”11翻译下面的句子。(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文:_(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译文:_答案:(1)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2)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把他们招来之后,就
12、要好好安顿他们。要义探究1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国,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13孔子所说的“均”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中的“均”是否为同一个意思?谈谈你的理解。点拨:不是同一个意思。孔子所说的“均”有“君臣父子,各得其分”的意思,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历史
13、上农民起义的口号中的“均贫富”的“均”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意思,这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体现了劫富济贫的思想。14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批评了两位弟子的失职行为后,孔子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应如何理解这句话?点拨:这句话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高深的政治见解。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表面看似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国君主的权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因此,他发兵讨伐颛臾只是一个借口,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孔子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诵读下面的文
14、字,完成1518题。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突破词句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非吾徒也徒:_(2)小子鸣鼓而攻之 攻:_(3)盍彻乎 盍:_(4)君孰与不足 孰:_答案:(1)同一类的人(2)批判,指责(3)兼词,何不(4)疑问代词,谁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译文:_(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译文:_答案:(1)
15、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财富。(2)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要义探究17冉有是孔子的学生,孔子为什么说冉有“非吾徒也”?点拨:因为冉有趋炎附势,帮助季康子鱼肉百姓,搜刮民财,严重违背了孔子取信于民的“德礼”之政。对冉有的这种不义之举,孔子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故说冉有“非吾徒也”。18分析有若的话,你认为有若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一致吗?点拨:有若的话与孔子提倡“仁政”、反对苛政聚敛的思想是一致的。有若阐明了君主富足与百姓富足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实质上是劝说哀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16、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4.5)突破词句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草上之风,必偃偃:_(2)忠以劝 劝:_(3)举善而教不能 举:_(4)尚德哉若人 若:_答案:(1)仆,倒伏,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
17、化(2)努力(3)选用,选拔(4)指示代词,这20下列句子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临之以庄,则敬A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则修文德以来之 D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析:选DA项,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关系;B项,介词,把;C项,连词,表目的关系,来;D项,介词,用,与例句相同。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_(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译文:_(3)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译文:_答案:(1)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2)君子的
18、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3)选用优秀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勤勉努力。要义探究22在南宫适出门后,孔子为什么会对其大加赞赏?点拨:南宫适在请教孔子的话中,把“后羿、奡”和“禹、后稷”的命运作了对比,说明了为政者“尚德”与否的结果。南宫适在问中已经表明了这个道理;孔子虽然未答,但已经知晓南宫适树立了“尚德”观念。这种观念与孔子自己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于是,孔子对南宫适的领悟能力及思想境界大加赞赏。23品读这部分内容,试探究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什么。点拨: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主要是围绕两个层面来展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