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学习观.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语》中的学习观.docx》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中的 学习
- 资源描述:
-
1、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箪音单,d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2、日夜不停地流着。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 ,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识音志,zh,记住。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种译法便不是孔子谦虚之词,而和下文第二十八章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及“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相同了。启示:踏实是基本要求3、知难而上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注释】叶旧音摄,sh,地名,当时属楚,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叶公是叶地方的县长,楚君称王,那县长便称公。此人叫沈诸梁,字子高,左传定公、哀公之间有一些关于他的记载,在楚国当时还算是一位贤者。云尔云,如此;尔同“耳”,而已,罢了。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
5、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启示:知难不惧的坚定决心4、虚心求教(要虚心老实地学)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注释】子曰改之子贡说孔子没有特定的老师(见 19.22),意思就是随处都有老师,和这章可以以互相证明,老子说:“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未尝不是这个道理。启示: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子张192
6、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 【评析】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孔子谁人不学?又何尝有固定的老师呢?孔子正是由于“焉不学”、“无常师”,故能集大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里仁417 子曰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评析】无论贤善与否,不管地位之高下,年龄之长少,知识之多寡,凡可学之处皆从之,即使别人的缺点也可作为反面教材,反躬自省,吸取教训,警示自己,这就要有虚心好学、虚怀若谷的谦逊态度。 曾参所讲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泰伯85) 【译文】 有能力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缺少的人请教,有本领却好像没有,学问厚实却似乎空空如也。【评析】这里说的就是虚心好学、虚怀若谷的谦逊态度。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
8、后,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与老实,这两种学习态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不自欺欺人,然后才能求知、致知,变不知为知,因而是明智的;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不仅是愚蠢的,而且是虚伪的。孔子入周公之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 (八佾315) ,孔子回答道,不懂就问,正是礼。【译文】 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都要发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正是礼呀!” 孔子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1424),意思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
9、提高自己的修养,现在学者却为取悦于人,博得好评。也是批评当时舍本逐末、哗众取宠的不老实的学风。二、学习的方法1、经常复习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注释】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
10、书。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说音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旧注说:“同门曰朋。”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卽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卽本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