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荷塘月色》名师教学设计课题.doc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5883944
  • 上传时间:2023-05-13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1.2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荷塘月色》名师教学设计课题.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荷塘月色 荷塘 月色 名师 教学 设计 课题
    资源描述:

    1、荷塘月色名师教学设计朱自清育才中学曹文抗一、核心素养(一)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四) 文化传承与理解“月”“荷”的文化意象每个人都渴求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渴求用大自然中的某一物来安慰自己的心灵,于是,屈原选择了香草,陶渊明选择了菊花,苏东坡选择了赤壁山水,柳宗元选择了西山,郁达夫选择了故都,而朱自清则选择了最能引发共鸣的“月荷”的清明世界。“月”“荷”不仅仅是一个审美意象,同时更是一个传统文化意

    2、象。在古诗中,“月”作为意象,承载了太多的内容,其中之一便是高洁的品格。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此教学设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工具书自觉主动的完成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疏理任务;需要学生对散文知识有一定基础的了解,善于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有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小组探究解决问题。2.教学目标(1)语言:积累重要语句,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叠词、博喻和通感等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并能灵活运用。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2)语文常识:了解散文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

    3、其严谨结构。 (3)阅读:分析文章基本结构,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4)写作:用博喻、通感等手法仿写一段文字。3.教学方法(1)诵读法。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通过诵读,感受作者所描摹之景,体会所表达之情。(2)讨论法。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激发参与、表达的情绪。通过讨论探究荷塘月色主题,对文章有深层次的理解能透过文字挖掘深意。4.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荷,让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

    4、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纳兰性德可以说,荷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月,亦为众多的文人墨客所钟爱,李白“酒入愁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八月十五苏轼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言,无月不成人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荷”“月”的散文荷塘月色(板书),从标题就不难看出这篇文章于“荷塘”“月色”关联无疑,但是对这四字的关系却有不同理解:并列关系:荷塘和月色?还是偏正关系荷塘的月色?争议的焦点其实是侧重点的问题,文章并重的呈现荷塘与

    5、月色的美景,还是侧重强调月色下荷塘的迷人、与众不同?(2)速读课文,找出集中的写“荷塘月色”的文段。 (4、5、6自然段) (3)齐读4、5、6段。问题探究:这晚的荷塘月色有什么特点?并列关系:荷塘和月色?还是偏正关系荷塘的月色?(自由逐段、逐句分析)分步探究1:第4段重在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如何写的?重点赏析:博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此句重点写白荷,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那比喻的使用上有什么特别之处?知识点: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能加

    6、强语意,增添气势。效果分析:“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知识点:通感: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

    7、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效果分析:这里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叠

    8、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知识点:叠字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ABAB、AABB、ABB、AAB、AA。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效果分析:“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 (板书)景特点 修辞 荷叶田田(辽阔)、圆形舒展 比喻荷花晶莹剔透、妩媚多姿 比喻(博喻)、拟人荷香似有似无、轻淡飘渺比喻、通感荷波 凝碧拟人、比喻流水脉脉(有

    9、情)拟人追问:这段景物描写不着月字,但是不是没有月?(同桌讨论)小结:这段文字侧重写荷塘,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等各个角度展现荷塘之美。绘形绘色的展现荷塘之美。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映照下的。分步探究2:第5段:如何写月色?重点赏析:炼字: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分析: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小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

    10、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与第4段哪句手法一样?有什么作用?分析: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荷塘及周边的景物与月色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荷塘胜景。 分步探究3:第6段: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你怎么看?第一种观点:这一自

    11、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

    12、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4)课时小结:荷塘与月色,水乳交融,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工笔画”, 景物描绘精雕细刻, 细腻传神。首先, 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

    13、以荷塘为背景,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其次, 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 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听觉(“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嗅觉(“清香”等)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378字 仅比喻就有十一处, 另有拟人两处, 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的运用巧妙

    14、而自然。这样, 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5)课时作业背诵4、5、6段。(积累精彩语段)熟读课文,思考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为第二课时做铺垫)第二课时(1)导入新课: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处于社会、时代、个人困境中的朱自清,会以什么方式突破人生的“枷锁”,获得独处的空间,赢得片刻的安宁,在解脱了束缚的自由心灵中创造出一种诗意的美,来作为对自己生命的短暂救赎呢?上一节课,着重赏析了“荷塘月色”之景,而第6段最后却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结,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的心境。(2)问题探究一:为什么这晚的荷塘月色是这样一番光景呢?

    15、作者当时的心境如何?分步探究1.作者的忧愁体现在哪儿呢? 勾画出文中的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第一句就给全文笼罩了一层低调的情绪,一个“颇”字说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由此追问:在第一小节中体现“颇”的细节有哪些?“月亮渐渐升高了”、“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说明夜已很深了,而作者却无法入睡,足见不平静之甚。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以上都是从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作者的忧愁)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

    16、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以上都是在叙述热闹有趣的事之后,突然一转,情绪又不禁消沉下来。) 分步探究2.作者有没有喜悦?喜悦又体现在哪儿呢?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向往美景)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想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暂得解脱)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暂得自由) 美妙的荷塘月色之景(清幽、雅静、朦胧、柔和)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热闹、风流)在此解释一

    17、下“风流”的多层含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莲美,人也美) 小结:有淡淡的忧愁,也有淡淡的喜悦。(3)问题探究二:什么原因造成他如此的心境?知人: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18、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论世: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

    19、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

    20、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

    21、“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

    22、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4)问题探究三:最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求得了心灵的慰藉了吗?(小组讨论)暂时得到了慰藉,这一夜作者的内心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行文思路看,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板书:外结构是: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 内结构是:不静 求静 得静 出静 (5)总结全文朱自清通过荷塘月色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心灵栖居在三个世界里,它们分别是“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 首先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人类心灵的长居之地。现实世界一方面为人的

    23、身心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心灵中一切苦闷、烦恼、不得自由的源头。在荷塘月色中,“家”就是现实世界的象征,或者说是现实世界的意象化。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于是作者“忽然想起”了“总该另有一番样子”的月色下的荷塘,由此作者的心灵开始进入了“荷月世界”。其次是荷月世界。“荷月世界”又是怎样的一个心灵世界呢? 清净、自由,是荷月世界的最大特点。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

    24、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作为心灵的第二栖居地的“荷月世界”,除了清净、自由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暂时性。人类心灵在这一世界的栖居,只能是暂时的,它必定要回到永久栖居之地现实世界。荷月世界颁发给人们的只是一张暂住证而已。显然,朱自清先生已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刚踏进荷月世界时,他就知道,这美好无边的荷香月色只能“(暂)且受用”。二是它对

    25、心灵自由的有限与不彻底性。荷月世界无法彻底隔绝现实世界,在清净自由的心灵的潜意识深处,还留存有现实世界带来的抹不掉的一丝阴影。这阴影随时都可能从心灵的某个角落里冒出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景随情生,这就是作者心灵深处那一丝阴影的浮现。第三是理想世界。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那么心灵无烦无恼、无忧无虑的真正的理想世界又在哪里呢? 它寓存在“江南采莲图”中。 “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理想世界是人类心灵的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荷塘月色》名师教学设计课题.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8394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