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局解思考题全答案汇总(DOC 26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869444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格式:DOC
  • 页数:29
  • 大小:552.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局解思考题全答案汇总(DOC 26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局解思考题全答案汇总DOC 26页 思考题 答案 汇总 DOC 26
    资源描述:

    1、下肢(髋,膝,踝),骨筋膜鞘,股骨下1/3骨折,臀大肌下间隙,股三角,股管,腘窝,踝管上肢 腋窝 四边孔 肘窝 腕管,肩关节,肘,腕,掌指关节,上肢神经损伤。手部肌肉感觉脊柱 颈椎病 肘管综合症 腕管综合征 椎间盘突出 头颈 头皮血肿 头皮撕脱伤 头面部肌肉 颞区 甲状腺 气管 颈根部 斜角肌间隙胸部 乳房淋巴回流 胸部层次 穿刺 纵膈 上纵隔 后纵隔 胸腔 胸膜腔 胸膜隐窝 胸膜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肺段 肺根 膈 左右心衰腹壁 腹部层次 阑尾切除手术开口 腹股沟管 腹股沟斜疝 睾丸 精索 睾丸鞘膜腹腔脏器 门脉高压 肝 胰 胃 胆道 结肠 肾 腹膜 腹腔膜 腹膜后隙盆 会阴 盆腔 直肠 子

    2、宫阴道 前列腺 会阴浅隙 会阴深隙 尿生殖膈 盆膈 尿道思考题下肢1、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关节的主要运动形式,关节周围配布的主要肌群及肌肉,这些肌肉的神经支配,及其相应神经来源的髓节,如神经损伤可产生哪些症状?髋关节:屈伸,收展,旋内,旋外,环旋位置肌名称作用神经支配前群髂腰肌髂肌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至固定时,使躯干和骨盆前屈腰从分支T12-L4腰大肌阔筋膜张肌紧张阔筋膜并屈大腿臀上神经L4S1后群浅层臀大肌大腿后伸和外旋臀下神经L5S2臀中肌大腿外展,内旋,外旋臀上神经L4S1中层梨状肌大腿外旋和外展骶丛分支L4,5,骶N,尾N闭孔内肌大腿外旋骶丛分支股方肌深层臀小肌大腿外展,内旋,外旋

    3、臀上神经L5S2闭孔外肌大腿外旋闭孔神经L2-L4和骶丛分支梨状肌:肿胀梨状肌造成坐骨神经受压,产生受压征闭孔N:损伤后,大腿内收力量减弱,患肢无法搁置于健侧大腿上,股内侧皮肤感觉障碍坐骨N:胫N,腓总N膝关节:屈伸。办屈时,小腿可以旋转位置名称作用神经支配大腿前群缝匠肌屈,半屈时旋内股N, L2-4股四头肌伸大腿内侧群浅层股薄肌屈,半屈时旋内闭孔N,L2-4大腿后群股二头肌屈,旋外坐骨N,L4-S3半腱肌,半膜肌屈,半屈时旋内小腿后群浅层腓肠肌屈胫N,L4-S3小腿后群深层腘肌半屈时旋内股N:屈髋无力,坐位时不能伸膝关节,上楼难膝反射消失股前和小腿内侧皮肤感觉障碍股四头肌萎缩,髌骨突出胫N:

    4、小腿后群肌无力,足不能跖屈,不能足尖站立,小腿前外侧群肌过度牵拉,使足背屈外翻位,钩状足畸形足底皮肤感觉障碍踝关节:背屈,跖屈位置名称作用神经小腿前群胫骨前肌背屈(伸)腓深N,L4-S2足母长伸肌趾长伸肌小腿外侧群腓骨长肌跖屈腓浅N,L4-S2腓骨短肌小腿后群浅层腓肠肌+比目鱼肌(小腿三头肌)胫N ,L4-S3小腿后群深层趾长屈肌足母长屈肌胫骨后肌腓总(浅+深)N: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内翻,马蹄内翻足,行走呈跨阈步态小腿前外侧,足背,趾背感障2、 骨筋膜鞘(室)的组成、特点、主要内容,什么情况下容易损伤,损伤后可产生哪些症状,产生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腿骨筋膜鞘:阔筋膜向大腿深部发出股内侧

    5、、股外侧和股后3个肌间隔,深入各肌群之间,并附于股骨粗线,与骨膜及阔筋膜共同形成3个骨筋膜鞘,容纳相应的肌群、血管及神经。(1)前骨筋膜鞘:股前群肌、股AVN及腹股沟深淋巴结。(2)后:股后肌群,坐骨N。上通臀大肌下间隙,下通腘窝(3)内侧:股内侧群肌、闭孔AVN小腿骨筋膜鞘:由小腿深筋膜的浅层,肌间隔,胫腓骨围成(1)前内含小腿前群肌,胫前血管,腓深N(2)后小腿后肌群,胫AVN(3)外侧小腿外侧肌群,和腓浅N损伤后,骨筋膜鞘综合征外伤或手术包扎过紧严重局部压迫缺血后组织肿胀小腿剧烈运动骨筋膜鞘内出血表现:肢体持续性疼痛指或趾屈,肌无力皮肤红肿严重缺血性肌挛缩坏疽原因:骨筋膜鞘内压升高3、股

    6、骨下1/3骨折的远折段移位方向受哪些肌肉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股骨干下1/3骨折时,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牵拉,骨折远端多向后倾斜,有压迫或损伤腘AV的危险,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位移。4 、哪些部位容易造成下肢神经的损伤。看85、请叙述臀大肌下间隙、股三角、股管、腘窝、踝管的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臀大肌下间隙:位于臀大肌的深面。该间隙在坐骨大孔处最为疏松,内有臀上下AVN,坐骨N,阴部内AN。深部:通梨状肌上下孔到盆腔,向前下方:通髋关节下方。向下:通股后间隙。向内下方:经坐骨小孔通坐骨肛门窝。意义:感染化脓时,脓液沿神经束向周围扩散到盆腔,坐骨肛门窝,股后间隙,沿坐骨N到腘窝。股三角:位

    7、于股前区上1/3段,呈一底边向上尖朝下的三角形,下续收肌管。境界:上界:腹股沟韧带。外侧界:缝匠肌内侧缘。内侧界:长收肌内侧缘。前壁:阔筋膜。后壁凹陷,由外侧向内侧有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及其筋膜。上通:经肌腔隙通腹腔的筋膜下腔,经血管腔隙通腹腔的腹膜后间隙。下通:收肌管。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下行,经肌腔隙通过股三角直达小转子。股三角外内:股N,A,V,股管。借此关系临床上股A压迫止血,插管造影,股N阻滞麻醉,股N穿刺。股管:股管为股鞘内侧份一个潜在性间隙。前壁:腹股沟韧带、筛筋膜;后壁: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腔隙韧带及股鞘内侧壁;外侧壁:股V内侧的纤维隔。股管上口称股环,由

    8、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股V内侧的纤维隔围成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被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覆盖,称股环隔,上面衬有腹膜。从腹腔面观察,此处有一小凹,称股凹,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可被推向股凹,继经股环至股管,最后由隐静脉裂孔处突出,形成股疝。因股环前、后和内侧三面均为韧带结构,不易延伸,所以股疝易发生绞窄来自腹壁下A的闭孔支或异常的闭孔A行经腔隙韧带附近,股疝修补手术,避免损伤此A腘窝:腘窝为膝后区的菱形凹陷。外上界:股二头肌腱内上界: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腓肠肌内侧头下外界:腓肠肌外侧头腘窝顶(表面)为腘筋膜,是大腿阔筋膜的延续。腘筋膜由纵、横交织的纤维构成,致密而坚韧,患腘窝囊肿或腘动

    9、脉瘤时,因受腘筋膜的限制而胀痛明显。上通:收肌管,下通:小腿后间隙腘窝的血管和神经,由浅至深依次为:胫N、腘VA。股骨髁上骨折易损伤腘A。其外上界还有腓总N,腓骨颈骨折或此部外伤时,易损伤腓总N,血管周围还有腘深淋巴结。踝管:屈肌支持带,内踝,跟骨组成。其内被三个纤维隔分为四个骨纤维管,由前向后依次通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AV及胫N;足母长屈肌腱。踝管是小腿后区通向足底的重要路径,小腿和足底的感染,可经踝管相互蔓延。距小腿关节内后方的外伤出血也可压迫踝管内容物,引起“踝管综合征”。上肢6、请叙述腋窝、四边孔、肘窝、腕管的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腋窝:位于肩关节下方,臂和胸上部之间。前:

    10、腋前襞,胸大肌下缘构成后:腋后襞,大圆机,背阔肌下缘构成此二襞外侧端在臂部的连线为腋窝的外侧界两襞在胸壁交点处的连线位内侧界腋腔:内有血管,神经,分支,腋淋巴结,淋巴管,脂肪结缔组织。.前壁:为胸大肌、胸小肌及锁胸筋膜,锁骨下肌,腋悬韧带.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和背阔肌围成。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大圆肌和肩胛下肌,小圆肌之间,其内侧为三边孔,有旋肩胛血管;肱三头肌长头与肱骨外科颈之间为四边孔,有腋N和旋肱后血管通过。.内侧壁:前锯肌及其深面上的4个肋间隙。有胸外侧血管,胸长N,分别沿腋中线前后下行.外侧壁:为肱骨近侧段的内侧面,其前内侧有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腋腔的底:皮肤,浅筋膜,腋筋膜构成。

    11、 腋筋膜与腋腔各壁的筋膜相延续,有皮N,浅血管,淋巴管穿过,筛状,称筛筋膜。.腋腔上口:锁骨中1/3,第一肋外缘,肩胛骨上缘。腋腔入口,与颈部交通内容:腋AV,臂丛,腋淋巴结,腋鞘腋淋巴结:乳腺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也是上肢淋巴回流的必经之地。腋V壁薄,无薄膜,压力低,损伤后有气胸危险肘窝:位于肘关节前面.为三角凹窝,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缘。内侧为旋前圆肌外上缘,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连线,窝内主要结构内向外:正中N,肱A及其分支,肱V,肱二头肌腱,桡N深浅支。肱A是临床上测量动脉血压听诊部位。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内有9条屈肌腱(1条拇长屈肌腱包绕表面桡侧囊,4指浅屈肌腱,4指深屈肌

    12、腱包绕尺侧囊),一条正中N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管综合征7、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掌指关节 的主要运动形式,关节周围配布的主要肌群及肌肉,这些肌肉的神经支配,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障碍。肩关节:屈,伸,收,展,旋转,环转位置名称作用神经上肢带肌三角肌肩关节外展,前屈,后伸,旋内外腋N,C5-C6冈上肌肩关节外展肩胛上N,C5-C6冈下肌肩关节旋外,后伸小圆肌腋N,C5-C6大圆肌肩关节内收,旋内,后伸肩胛下N,C5-C6肩胛下肌肩关节内收,旋内臂肌肱二头肌屈肩关节肌皮N,C5-C7喙肱肌屈肩,内收肱三头肌肩关节后伸,内收桡N,C5-T1他胸大肌屈,内收,旋内胸内外侧N,C5-T1背阔肌伸

    13、,内收,旋内胸背N,C6-C8腋N受损:臂不能外展,臂外旋力弱,不能梳头戴帽三角肌区皮肤感障三角肌萎缩,肩峰突出,“方肩桡N:不能伸腕伸指,旋后难,提前臂“垂腕”症前臂背侧及其手背桡侧,虎口皮肤感障。桡骨颈骨折,伤桡N深支伸腕力弱不能伸指胸背N:乳癌根治术清除腋淋巴结,小心肘关节:屈伸位置名称作用神经臂肌前群肱肌屈肌皮N,C5-C7肱二头肌屈臂肌后群肱三头肌伸桡N,C5-T1前臂前群一层肱桡肌屈旋前圆肌屈正中N,C5-T1桡侧腕屈肌屈前臂前群二层指浅屈肌屈正中N损伤: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弱,拇示中指不能屈伸,拇指不能对掌,握持无力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猿手”感障:手掌桡侧2/3和桡侧3个半指掌面

    14、及其中节,远节背侧面的皮肤感障腕关节:屈,伸,内收,外伸位置名称作用神经前臂一层桡侧腕屈肌屈,外展正中N,C5-T1掌长肌屈尺侧腕屈肌屈,内收尺N,C7-T1前臂二层指浅屈肌屈正中N,C5-T1前臂三层指深屈肌屈正中+尺N,C5-T1,C7-T1拇长屈肌屈正中N,C5-T1后群浅层桡侧腕长伸肌伸,外展桡N,C5-T1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伸小指伸肌伸小指尺侧腕伸肌伸,内收后群深层示指伸肌伸尺N:屈腕力弱,无名指小指末节不能屈,不能屈掌指关节和伸指间关节,拇指不能内收,各指内收外展丧失。小鱼际肌萎缩,骨间肌萎缩,掌骨间呈深沟,掌指关节过伸,4,5指近侧指间关节弯曲,“爪形手”手内侧缘,小鱼际,小指感

    15、障掌指关节:屈伸(拇指),其余屈伸收展位置名称作用神经拇指拇短伸肌伸拇指桡N拇短屈肌屈拇指近节指骨正中N其他指指总伸肌伸桡N骨间肌外展,屈伸尺N蚓状肌屈2-5指掌指关节正中,尺N8、请列举上肢神经易损伤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位置部位神经下肢股骨下端骨折胫N,腓总N腓骨骨折腓总N腓骨颈骨折腓总N胫骨骨折胫N,腓总N上肢肱骨外科颈骨折腋N,臂丛肱骨内上髁骨折尺N肱骨中段骨折桡N肱骨下段骨折正中N,尺N桡骨颈骨折桡N肱骨颈骨折腋N9、手部感觉的神经支配及其临床意义。10、手部的肌群、功能、神经支配及其临床意义位置名称作用神经外侧群浅层拇短展肌展正中N拇短屈肌屈外侧群深层拇对掌肌拇指对掌拇收肌收尺N中间

    16、蚓状肌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正中,尺N骨间掌侧肌尺N骨间背侧肌内侧小指展肌展小指短屈肌屈黄:正中N 红色:桡N 蓝:尺N脊柱区11、用解剖学知识如何区分神经根型颈椎病、肘管综合症、腕管综合症。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颈肩痛向上肢放射,前臂及手指麻木,感觉减退,上肢牵拉实验阳性,上肢肌力下降,由于增生的颈椎压迫了脊神经。肘管综合症:肘部创伤性关节炎而出现尺N受压,尺侧腕屈肌两头之间有一增厚纤维常压迫尺N腕管综合症:局部骨折脱位,韧带厚,管内肌腱肿胀,腕管相对变窄,腕部正中N慢性损伤,食指中指痛麻木,拇指肌无力12、用解剖学知识解释颈椎病的发生和症状及其颈椎病分型。-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

    17、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1.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颈肩痛向上肢放射,前臂及手指麻木,感觉减退,上肢牵拉实验阳性,上肢肌力下降,由于增生的颈椎压迫了脊神经,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8、。2.脊髓型颈椎病(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3)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头晕,感觉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眩晕,猝倒,脑部缺血是由于压迫横突孔处的椎动脉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6.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

    19、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13、用解剖学知识解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和症状。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如髓核向后外侧突出,压迫了经过椎间孔的脊神经,即坐骨神经,病人感到腰部持续性钝痛,坐骨神经管理区的运动和感觉

    20、障碍。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头颈部14、用解剖学知识解释头皮血肿及头皮撕脱伤。头皮血肿:1.皮下血肿因皮下组织层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之间连接紧密,故在此层内的血肿不易扩散。2.帽状腱膜下血肿由小动脉或血管破裂所引起。因帽状腱膜下层组织疏松,血液易向各方向扩展,血液可充满整个帽状腱膜下层,使头顶显著增大,其含血量可达数百毫升。3.骨膜下血肿因局部骨膜剥离而出血,由于骨膜在颅缝处附着牢固,故血肿范围常不超过颅缝。头皮撕脱伤:头皮大片自帽状腱膜下撕脱称为头皮撕脱伤, 帽状腱膜前连额枕肌额腹,后连该肌枕腹,两侧渐薄与颞筋膜浅层

    21、移行,颅顶外伤若伤及帽状腱膜,因受额腹,枕腹牵拉而伤口裂开,尤以横行创伤为其,可致大面积头皮撕裂15、头面部的肌肉和神经支配,头面部皮肤的神经管理。位置名称神经面肌颅顶肌VII 面神经眼轮匝肌口周围肌鼻肌咀嚼肌咬肌V3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翼内肌颞肌颞外肌16、颞区的层次位于颅顶的两侧,其前上后界为上颞线,下界为颧弓上缘体表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l)皮肤:颞区的皮肤移动性较大,手术时无论选择纵行或横行切口,均易缝合,愈合后的瘢痕亦不明显。(2)浅筋膜:所含脂肪组织较少。血管和神经可分为耳前和耳后两组。1)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缘,越颧弓

    22、到达颞区。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两终支之一,其搏动可在耳屏前方触及;颞浅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分支。2)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分布于颞区后部。耳后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枕小神经来自第2、3颈神经,属颈从的分支。(3)颞筋膜:上方附着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深、浅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的内面。(4)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和颞筋膜深面,前部肌纤维向下,后部肌纤维向前,逐渐集中,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经颞区开颅术切除部分颞骨鳞部后,颞肌和颞筋膜有保护脑膜和脑组织的作用,故开颅减压术常采用颞区入路。颞肌深部有颞深血管和神

    23、经,颞深动脉来自上颌动脉,颞深神经来自下颌神经,支配颞肌。(5)骨膜:较薄,紧贴于颞骨表面,因而此区很少发生骨膜下血肿。骨膜与 颞肌之间,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称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并经颧弓深面与颞不间隙相通, 再向前则与面的颊脂体相连续。因此,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有出血或炎症时,可向下 蔓延至面部,形成面深部的血肿或脓肿,而面部炎症,如牙源性感染也可蔓延到颞筋膜下 疏松结缔组织中。17、甲状腺和气管切开的层次及毗邻甲状腺形如“H”,棕红色,分左右两个侧叶,中间以峡部相连。两侧叶贴附在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外侧面,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抵第六气管软骨处,峡部多位于第二至第四气管软骨的前方,有的人不发

    24、达。有时自峡部向上伸出一个锥状叶,长短不一,长者可达舌骨,为胚胎发育的遗迹,常随年龄而逐渐退化,故儿童较成年人为多。甲状腺有两层被膜:气管前筋膜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称为甲状腺假被膜;甲状腺自身的外膜伸入腺实质内,将腺体分为若干小叶,即纤维囊,又称甲状腺真被膜。腺鞘与纤维囊之间的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和甲状旁腺等邻接: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骨舌下肌群,气管前筋膜。左右叶后内侧邻吼与气管,咽与食管,喉返N,后外侧与劲动脉鞘,颈交感干相邻。肿大的甲状腺向后方压迫,可引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向后外方压迫交感干,可出现HORNER综合征,同侧瞳孔缩小,上

    25、睑下垂,眼球内陷。气管气管切开的位置:在35软骨环位置。 气管切开的层次: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 术中应注意:在第2-4气管软骨前方有甲状腺峡,峡的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和可能存在的甲状腺最下动脉,高位胸腺邻接:气管前方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2-4气管软骨环前方有甲状腺峡,峡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和可能出现在的甲状腺最下动脉。两侧为甲状腺侧叶,后方为食管,气管与食管间的沟内有喉返N,后外侧为颈动脉鞘及其内容,颈交感干等。18、颈根部的重

    26、要结构;斜角肌间隙颈根部是指颈部与胸部之间的接壤区域,由进出胸廓上口的诸结构占据。前界为胸骨柄,后界为第1胸椎体,两侧为第1肋。其中心标志是前斜角肌,该肌起自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向下外斜行止于第1肋上面的斜角肌结节;其前内侧有胸膜顶及颈根部的纵行结构,前、后方及外侧有胸、颈与上肢间横行的血管和神经等。胸膜顶是覆盖肺尖部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缘23cm。前、中、后斜角肌覆盖其前、后及外方。从第7颈椎横突、第1肋颈和第1胸 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称为胸膛上膜,起悬吊作用。当行肺萎陷手术时,须切断上述筋膜,才能使肺尖塌陷。锁骨下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是头臂干的分支。前斜角肌将

    27、其分为三段:第1段经胸膜顶前上方,第2段在前斜角肌后方,第3段位于第1肋上面。该动脉于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动脉。其主要分支如下:(l)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于胸膜顶前面,穿经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人颅,分布于脑和内耳。(2)胸廓内动脉:在胸膜顶前方,正对推动脉起始部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经锁骨下静脉之后入胸腔。(3)甲状颈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分为3支: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经膈神经和前斜角肌前方、锁骨后方至肩胛区;颈横动脉经锁骨与前斜角肌、隔神经之间,向外人斜方肌深面。(4)肋颈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第l或第2段,分为颈深动脉和最上肋闪动脉胸导管与右淋巴导管

    28、胸导管先沿食管颈部左缘上升,平第7颈椎高度形成胸导管弓,经颈动脉鞘后方,椎血管和交感干前方,弯向下内注入左静脉角。右淋巴导管长约1cm,由右颈干、有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有静脉角。锁骨下静脉自第1肋外缘续于腋静脉。在第1肋上面,经锁骨与前斜角肌之间,向内侧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壁与第1肋、锁骨下肌、前 斜角肌的筋膜相愈着,故伤后易致气栓。临床上,可经锁骨内侧端不方和第1肋之间,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进行长期输液、心导管插管及中心静脉压测定等。迷走神经有迷走神经下行于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内静脉之间,经锁骨下动脉第1段前面时发出右喉返神经,绕经有锁骨下动脉的下面和后方返回颈部

    29、。左迷走神经在左颈 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之间下行人胸腔。隔神经:由第35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前斜角肌前面,推前筋膜深面;其前方还有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中间腱、颈内静脉、颈横动脉和肩胛上动脉;内 侧有颈升动脉上行。该神经在胸膜顶的前内侧,迷走神经的外侧,穿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进入胸腔。椎动脉三角外侧界为前斜角肌,内侧界为颈长肌,下界为底,即锁骨下动脉第1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三角的后方有胸膜顶、第7颈椎横突,第8颈神经前支及第 1肋颈;前方有颈动脉鞘及隔神经,甲状腺下动脉及胸导管等。三角内的主要结构有椎动、静脉,甲状腺下动脉,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等。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形成的三角形间

    30、隙,内有锁骨下动脉,臂丛,临床上可注射麻药,臂丛神经麻醉。当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臂丛,患肢麻木疼,运动障碍,“前斜角肌综合征”胸部19、乳房的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1.乳房大部分淋巴液经过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流置腋窝淋巴结再流向锁骨下淋巴结;2.部分乳房内侧的淋巴液通过肋间淋巴管流向胸骨淋巴结;3.两侧乳房间皮下有交通淋巴管,一侧乳房的淋巴液可流向另一侧;4.乳房深部淋巴网可沿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通向肝生理意义1:胸大小肌淋巴结-胸间淋巴结,乳腺癌根治一并切除2:乳房浅淋巴管左右侧互相佳通,乳腺癌肿可对侧转移3:累及引流皮肤淋巴管,导致淋巴水肿4:皮肤在毛囊与皮下组织连接亲密,水肿明显,使局

    31、部皮肤出现点状凹陷,呈“橘皮样变”,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依据20、胸部的层次结构与胸膜腔穿刺的关系层次:浅筋膜,深筋膜,胸壁肌,肋间孔,胸内筋膜,壁熊猫穿刺:在肋角内侧不宜穿侧在肋角之前:可在肋间隙中部或肋上缘稍上方进针,防损伤血管神经常在腋后线至肩胛线之间8,9肋间隙进针21、纵隔的分区、上纵隔、后纵隔有哪些结构。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呈矢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 。正常情况下,纵隔位置较固定。一侧发生气胸时,纵隔向对侧移位。 分区:解剖学常采用四分法,即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隔分为

    32、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划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临床上多采用三分法,即以气管和支气管的前壁以及心包后壁为界分为前纵隔和后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上纵膈内主要有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胸导管等。前纵膈仅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淋巴结中纵膈主要含有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膈内含有胸主动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等。21.5、胸腔、胸膜腔、胸膜隐窝、胸膜胸腔:由胸壁和隔围成,内衬以胸内筋膜,上方经胸廓上扣与颈部相连,下方借隔与腹腔相隔。胸腔中间有矢状位的纵膈(为浆膜外腔的主要部位),两侧为

    33、左右胸膜腔(浆膜腔)以及突入腔内左右腓。胸腔内主要内容有胸膜,气管和主支气管,左右腓,食管,心,心包,心包腔,出入新的大血管,淋巴结,胸导管和神经胸膜:胸膜是覆盖在肺表面、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隔侧面的一薄层浆膜,可分为脏胸膜与壁胸膜两部。脏胸膜被覆于肺的表面,与肺紧密结合而不能分离,并伸入肺叶间裂内。壁胸膜贴附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是一个封闭的潜在性浆膜囊腔隙,即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胸膜与临床的关系:胸膜腔内为负压,对肺泡扩张具有决定性作用。若胸膜损伤,外界空气进入腔内,负压消失,腓即塌陷,形成气胸,严重者还可以导

    34、致纵膈摆动,危害生命。胸膜血液供应丰富。在肥切除时,常以胸膜覆盖主支气管及其分支的残端,加以保护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充满此腔隙,胸膜腔的这一部分称胸膜隐窝。包括肋隐窝,肋纵隐窝和膈纵隐窝等。1. 肋隔隐窝:左右各一,由肋胸膜与隔胸膜返折形成,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低,容量最大的部位。深度可达两个肋间隙,胸膜腔积液常先积存于肋膈隐窝。2.肋纵隔隐窝:位于心包处的纵膈胸膜与肋胸膜相互移行处,因左肺前缘有心切迹,故左侧肋纵隔隐窝较大。3. 膈纵膈隐窝:位于隔胸膜与纵膈胸膜之间,因心尖向左侧突出而形成,故该隐窝仅存在于左侧胸膜腔。22、心包横窦、心包斜窦、肺段、肺根

    35、心包横窦:是指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心包腔部分。窦的前壁为主动脉、肺动脉,后壁为上腔静脉和左心房。窦的左侧入口位于左心耳与肺动脉之间,窦的右侧入口位于上腔静脉、右心耳与主动脉之间。临床心血管手术时,常经过此处夹闭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由心射出的血流心包斜窦:在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称为心包斜窦。手术时若需阻断下腔静脉的血流,可经心包斜窦下部进行。肺段: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气管(一级支气管)肺叶支气管(二级支气管)肺段支气管(三级支气管)每一肺段略呈圆锥形,尖端朝

    36、向肺门,底部达肺表面。肺动脉分支与支气管的分支相伴相行进入肺段,肺静脉的属支则位于两肺段之间,相邻的肺段之间还有少数疏松结缔组织相分割。肺段的结构和功能有相对独立性,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定位诊断,作切除术。左肺支气管分段/肺 右肺支气管分段/肺段上叶 上叶尖段(SI) 尖后段 尖段(SI)后段(S II ) (S I +S II ) 后段(S II )前段(S III ) 前段(S III )上舌段(S IV ) 中叶下舌段 (S V ) 外侧段(S IV )下叶 内侧段(S V ) 上段(S VI ) 上段 (S VI )内侧底段(S VII ) 内前底段 内侧底段(S VII )前底段(S

    37、VIII ) (S VII S VIII ) 前底段( S VIII )外侧底段(S IX ) 外侧底段(S IX )后底段(SX) 后底段(S X )下叶 肺根: 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内结构自前向后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自上而下,左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为左肺动脉、左主支气管和左肺静脉,右肺根为右肺上叶支气管、右肺动脉、右肺中下叶支气管和右肺静脉。肺根前方有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后方有迷走神经,下方有肺韧带。右肺根后上方有奇静脉弓勾绕。左肺根上方有主动脉弓跨绕。23、穿过及通过膈的结构

    38、有哪些?主动脉裂孔:T12,降主N,右侧胸导管食管裂孔:T10,迷走N前后干,食管腔静脉孔:下腔V,右隔N24、左、右心室衰竭的症状与右心房和左心房收集的范围的关系。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妊娠、劳累、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和右心衰

    39、竭区别 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呼吸困难,初起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终而演变为休息时呼吸困难,只能端坐呼吸。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多于熟睡之中发作,有胸闷、气急、咳嗽、哮鸣,特别严重的可演变为急性肺水肿而表现剧烈的气喘、端坐呼吸、极度焦虑和咳吐含泡沫的粘液痰(典型为粉红色泡沫样痰)、紫绀等肺部淤血症状。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少,夜尿,饮水与排尿分离现象等。主要体征是肺底湿性罗音或全肺湿性罗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奔马律与交替脉,肝肿大,肝颈回流阳性,X线检查以左心室或左心房增大为主。实验室检查则左心衰竭有臂舌

    40、时间延长,飘浮导管测定肺动脉毛细血管楔嵌压增高;右心衰竭有臂肺时间延长、静脉压明显增高。左心衰竭多因左心受到损害,负荷过度,阻力增加;右心衰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左心衰竭时所产生的肺阻性充血和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较少单独出现。 左心衰竭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在通常可引起左侧心力衰竭的心脏病基础上发现上述肺阻性充血的特殊症状和征象。胸部X线检查以及功能的测定均有助于诊断。右心房收集全身血液,左心房收集肺静脉的血液腹壁25、腹部层次结构与阑尾手术切囗、腹部正中手术切口、肋弓下缘手术切口的关系。腹部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经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壁层正中切口 为沿前正中线作的纵行

    41、切口,可分为上、下腹部正中切口。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此切口处无大血管和重要神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但血液供应差,切口愈合较慢,缺乏肌肉保护,可因其它因素导致切口裂开。然而下腹部白线窄,两侧腹直肌靠近,故下腹部正中切口为妇产科和泌尿外科常用的手术切口。肋弓下斜切口 是沿肋弓下缘23cm作斜行切口,经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入腹膜腔。此切口对手术显露胆囊、脾较好,但缺点是会造成第79肋间神经和血管及肌层的损伤。右下腹斜切口 又称麦氏(McBurney)切口,为阑尾手术常用切口。即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

    42、中、外1/3交点处,作与此线垂直的切口。须切开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按肌纤维方向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继续切开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才能进入腹膜腔。26、腹股沟管的结构、区分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解剖学基础。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为腹前壁近腹股沟韧带处的一个肌间隙,长45cm腹股沟管有前、后、上、下四个壁及内、外两个口。前壁主要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但外侧1/3处尚有腹内斜肌起始部参与;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后壁成自腹横筋膜,在内侧1/3处有联合腱。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定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约一横指处)。此处也是男性输精管和

    43、睾丸的血管会聚之处,其内侧为腹壁下血管;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通常可容纳一个示指尖端。男性腹股沟管内有精索通过;女性腹股沟管较窄,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此外,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也进入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腹壁下部的一个重要肌间结构。腹股沟管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下壁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裂隙,由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附着于腹股沟韧带的范围有个体差异,故腹股沟管上、下壁之间的裂隙形状、大小不同。通常该裂隙的高度变动在13cm之间。而裂隙处只有构成腹股沟管前壁的腹外斜肌腱膜和后壁的腹横筋膜,缺少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加强,并且腹外斜肌腱膜上有三角形的浅环。所以,该区域是腹壁的薄弱区之

    44、一,为疝的好发部位。若腹腔内容物(如小肠)自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向外突出,经过腹股沟管至浅环,这种疝斜行通过腹股沟管全长,故称为腹股沟斜疝。严重者可向下突至阴囊(大阴唇)内。腹股沟三角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三角区只有腹股沟管的后壁和前壁,若腹腔某些结构从此处突出,经腹股沟管后壁,而又不经过腹股沟管全长,直接向前突至浅环,这种疝称为腹股沟直疝。腹壁下动脉通常作为区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标志之一。斜疝和直疝的主要区别是: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囊经腹股沟管突出,并可进入阴囊;疝块呈椭圆形;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精索在疝囊后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疝嵌顿机会较多。直疝多见于老年人;疝囊不进入阴囊;疝块呈半球形;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仍可突出;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疝嵌顿机会极少。27、睾丸下降过程的异常及其临床意义;精索;睾丸鞘膜男生殖系畸形中以睾丸下降异常最为常见。在卵子受精后12周至7个月间,睾丸由腹膜后腰部经腹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局解思考题全答案汇总(DOC 26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6944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