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868930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3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项脊轩志 导学案 答案
    资源描述:

    1、高二语文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导航】: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3、积累文言字词、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重点难点】: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知识链接】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幼年丧母,仁途坎坷。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

    2、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2、 解题: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课堂导学】一、初读课文,断句正音尘泥渗漉()修葺()垣墙周庭()旧时栏楯()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无声象笏()迨()诸父异爨() 逾()庖而宴家有老妪()先大母婢也()呱呱而泣() 以手阖()门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扃牖而居()先妣() 二、咬文嚼字,语篇疏通1、疏通文本,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

    4、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

    5、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三、核心研读,披文入情:1、第一自然段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2、通过写项脊轩来写作者“我”,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3、接下来的段落,作者写了那些事?写了那些人?表现了一个什么“我”?4、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5、分别说出作者都回忆了母亲、祖母、妻子那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课本上划出相关语句,仔细体会)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3)、回忆妻子

    6、。 6、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写了哪些悲喜之事?7、有人称赞归有光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本文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四、课后巩固,能力提升1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a. 流入 b. 集中 c. 记载)。 迨(a. 趁着 b. 等到 c. 赶上)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客逾(a. 超过 b. 更加 c. 越过)庖而宴。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a. 盖子 b. 遮掩 c. 伞盖)矣。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吾家读

    7、书久不效。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3与下面例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C.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D. 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 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B.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C. 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延伸阅读】于 无 声 处 觅 深 情 谈项脊轩志的空白艺术作家汪曾祺曾说过:作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不象别人那样说,有些话干脆就不说。这是讲写文章选择材料运用语言,应有取舍。有些文章,写了许多内容用了许多笔墨,看着却

    8、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有些文章,只选了稀稀疏疏的几件小事甚至几句话,读来却情味深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项脊轩志就是后者的典型。项脊轩志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老屋的变迁,回忆与祖母母亲妻子的感情。照理,写的内容可以有很多。但归有光只选了一二件极细小的事或是极平常的几句话来写。全文一共才五百多字,但它却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产生这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就在于归有光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空白”艺术。清袁枚说过:“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之内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文章中的空白,就好象音乐中的休止,电影中的空镜头,能给人不尽的想象。项脊轩志中的空白艺

    9、术特别表现在回忆与他最亲密的三位女性身上。先写母亲。只引了老妪的两句话。一句写母亲生前曾站在某地;一句写母亲隔门询问老妪“儿寒乎?欲食乎?”句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跳跃性。作者没有主观地站出来,解释母亲生前对儿女是如何地疼爱,只在“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依据中让读者体味到了母亲生前与“我”与老妪之间的深情厚意。次写祖母。相对其他两位而言,这是作者文字用得最多的一个。但也只回忆了祖母的三句话。三句话包含了祖母对孙儿既疼爱关切又殷切期望的复杂感情,对于担负着家族命运重任的作者而言,祖母的这番话对他应是深有触动的,但他没有写当时面对祖母时自己是如何回答她的,自己的感想如何。只是在“瞻顾遗迹”时,才写出了

    10、自己内心的伤痛,光阴易逝,辜负亲人重托的愧疚心情让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最后写妻子。妻子本该是与作者举案齐眉白首偕老的终身伴侣,但不幸早逝,作者内心的哀痛可想而知。但在语言上,归有光仍是用了淡淡的笔触。写妻子来归后,只用了一句话“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使我想起了苏东坡在江城子一词中对亡妻的怀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俩者何其相似!所记的也是日常生活小景,无需再加叙述,读者自然会通过想象去补充作者未说出来的情感,让人感觉亲切而沉痛。这正是作者创作上的高明之处。再写妻子归宁后,述诸小妹们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想来他的妻子还应向小妹们解释“何谓阁子”的

    11、,然而就写到这儿,不写了。写出来,就失去了大半的意味,只写半句,反而使闺阁姐妹们的闲话神情鲜明地显映出来。古人所说的“花开一半,月留半圆,缘尽半分”,包含的也就是这种含蓄之美。项脊轩志的结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中国古文中著名的结尾,在平淡中包含几许凄恻,读来令人感伤不已。换了别人,也许还要回忆一番当年妻子在庭中植枇杷之情之景,归有光把这些笔墨全省去了,在平淡干净的文字中让人感到他内敛的深情。项脊轩志中运用的空白,并不影响全文的流畅自然。桐城派作家姚鼐曾评论,说“归震川(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正因为句子之间段

    12、落之间的这些空白,才让读者的情感不知不觉地加入其中,引起我们种种感慨,余韵无穷,使整篇文章的内在情绪得到连贯统一。阅读归有光,还让我想起苏格兰著名作家布朗的文字,同样的平静、干净,同样的运用空白,也同样地感人至深。从现代创作方法的角度看,归有光确实该算是中国古代作家中最有现代味的一位了。【参考答案】一、初读课文,断句正音尘泥渗漉(shnl)修葺(q)垣墙周庭(yun)旧时栏楯(shn) 偃(yn)仰啸歌 冥然兀(w)坐,万籁(li)无声迨(di)诸父异爨(cun) 逾(y)庖而宴家有老妪(y)先大母婢也(b)先妣(b)呱呱而泣(g)以手阖(h)门象笏(h)令人长号(ho)不自禁(jn) 余扃牖

    13、而居(jing yu) 二、咬文嚼字,语篇疏通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名词作状语】注;每(每次)移案,顾(回头看)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使不上【名词作状语】漏。前【名词作状语】辟四窗,垣墙【名词用作动词】周庭,以(用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优美的景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美好的样子)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

    14、是(这、此),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到处)而是(表示存在)。东犬西【名词作状语,向西面】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起初)为篱,已(不久)为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名词用作动词】二世,先妣(过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谓余曰:“某所,而(你)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表修饰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代“而母”)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指少年,古人15岁时将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以示成童,步入少年)读书轩中,一日,

    15、大母过(探视)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奏效、取得成果),儿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成,则(连词,倒是)可待乎!”顷之音节助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表层接,相当于“而”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看)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哭泣)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经过)。余扃牖而表修饰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总共)四遭火,得不焚,殆(大概)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有时)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

    16、阁子,且(那么)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精神无所寄托),乃(就、便)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伞)矣。 三、核心研读,披文入情:1、第一自然段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2、通过写项脊轩来写作者“我”,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由物到“我”。物皆着“我”色。“我”是一个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3、接下来的段落,作者写了那些事?写了那些人?表现了一个什么“我”?(事、:分家, 人:母、大母、妻,“我”: 感怀(悲)4、写这些人物由一

    17、个什么字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悲字统领,这些人物都与项脊轩有关,都离“我”而去了,所以都给作者以无限的悲感。)5、分别说出作者都回忆了母亲、祖母、妻子那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课本上划出相关语句,仔细体会)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 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问饥问寒的情景。 “某所,而母立于兹。”(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为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或曰,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

    18、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 “妪亦泣”(侧面赞美了母亲的品德,照应“先妣抚之甚厚”。)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1)、概括事件: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情景。(2)、人物形象:“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嬉笑怜爱之态,又含疼宠之情,并有赞许之意,人物情态跃然纸上。“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

    19、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3)、作者情感:既有深深的怀念,又有自我激励之意,或许还有辜负亲人的期望的沉痛。3)、回忆妻子。(1)、琐事一:“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2)、琐事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

    20、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3)、作者之情:“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

    21、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

    22、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6、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写了哪些悲喜之事?答:本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五喜五悲”。五喜:修缮后,“不上漏”、“室始洞然”,一喜;兰桂增胜,二喜;“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小鸟来食,三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四喜;补记一段,夫妻欢乐,五喜。 第二段,作者用“然余居于此,亦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写了五悲:诸父异爨,庭中多墙,一悲;祖母对自己生活的关心,祖母对自己的厚望到现在还没实现,二悲;轩四遭火,三悲;妻死室坏而不修,四悲;妻子所种之树,现已亭

    23、亭如盖,但物在人亡,五悲。7、有人称赞归有光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本文如何体现这一点的?答:这篇散文有如下特点。 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形散神聚。本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五喜五悲”。 善于摄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随即,“持一象笏至”,激励作者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的家庭景况而奋发向上。祖母的这动作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作者就是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和语言,运用传神笔,使祖母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跃然纸上。 行文朴素清淡,叙事以白描见长,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亲切而感人。作者在叙事中往往能直接透露自己的感受。四、课后巩固,能力提升一、1a b c c 2c 3C B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6893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