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课 社戏-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01课 社戏-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01课 社戏-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 01 社戏 初中语文 年级 下册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部编版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01课 社戏-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第1课 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社戏。 (课件播放视频:社戏) 师: 锣鼓响,姚笛漾。我们随着铮铮的锣鼓声初
2、识了江南水乡浙江绍兴,还有那传承了800年的社戏。那么,什么叫社戏呢?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那么今天,我们就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进儿时鲁迅的“乐土”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前去赵庄看一场“好戏”。 (板书:社戏 鲁迅)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3、 课件展示: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他被誉为“民族魂”。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呐喊,有删节。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
4、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 3.文体知识 小说 定义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 人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侧面描写。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类别 按篇幅及容量 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表现的内容 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等 按体制 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语言形式 文言
5、小说和白话小说 4.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惮(dn) 踊跃(yn) 棹(zho) 归省(xn) 行辈(hn) 撺掇(cun duo) 凫水(f) 皎洁(jio) 旺相(xin) 絮叨(x do) 屹立(y) 宛转(wn) 撮(cu) 桕树(ji) 怠慢(di) 漂渺(mio) 潺潺(chn) 弥散(m) 蕴藻(yn) 家眷(jun) 楫桨(j) 嘱咐(zh) 纠葛(ji) 欺侮(w) (2)理解词义 絮叨:来回地说。 宽慰:宽解安慰。 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朦胧:月光不明,在文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踊跃:跳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宛转:同“婉转”。(歌声、鸟鸣声等)
6、抑扬动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弥散:(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处扩散。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家眷: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点生读,师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完成如下两个任务: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呢?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讨论后归纳) 预设: 文章以“社戏”为题,写了“我”和伙伴们一起去赵庄看社戏前后的事情。 文章虽然题为“社戏”,但写看到的社戏的内容不多,而且“我”似乎也并不真正喜欢社戏
7、。而自始至终写的是“我”的“乐土”平桥村,那里的人、情、景都很美,“我”很怀念那里 五、再读课文,梳理事件 1.通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预设:平桥概况(随母归省)伙伴游玩(乡间生活)无船出行(戏前风波)月夜行船赵庄看戏(船头看戏)停船吃豆(偷豆煮豆)深夜返回(月夜归航)再谈吃豆(戏后余波) 2.对于这些事件,哪些着墨较多,哪些一笔带过? 预设: (1)平桥概况(随母归省)、伙伴游玩(乡间生活)(略写) (2)无船出行(戏前风波)、月夜行船、赵庄看戏(船头看戏)、停船吃豆(偷豆煮豆)、深夜返回(月夜归航) (详写) (3)再谈吃豆(戏后余波)(略写) 师小结:看社戏是主要内容
8、,因此看社戏前后的波折,夜航去看戏途中,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六、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预设:“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村生活。 可以去赵庄看社戏。 2.作者将看社戏的整个过程写得波澜曲折,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 好处:作者将看社戏的整个过程写得波澜曲折、三落三起,使故事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3.“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预设:不好看。正面表现(描写):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
9、,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侧面表现(描写):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表现了戏不好看。 4.“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情节?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偷罗汉豆”这一情节,和平常理解的“偷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情况不一样。摘豆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偷”,但是,摘得的豆是用来待客充饥的,反映了孩子们的热情诚恳、周到细致、纯朴无私、天真善良,表现了他们的情趣与欢乐。 5.课文最后一段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
10、预设:“我”所怀念的不仅仅是好豆和好戏,更是平桥村的人们所具有的那种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美好品格,还有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生活。这一切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所以那夜的豆和那夜的戏都令“我”念念不忘。 师小结:是的,“看戏”不过是写作的一个“由头”,真正令“我”难忘的是那段经历,以及“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美好”。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过渡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那么社戏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个景物描写最吸引你?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味。 二、研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