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5课 驿路梨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 文档编号:5861539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9.7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5课 驿路梨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5课 驿路梨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年级 语文 下册 部编版 15 驿路 梨花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下载 _七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5课 驿路梨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15课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记叙顺序等相关常识。 2.略读课文,熟知课文大意,感知课文的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 3.理清文章行文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的写法。 4.溯源雷锋精神,探究其内涵,理解“梨花”的象征义和作用。 5.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记叙顺序等相关常识。 2.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感知课文的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 3.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难点

    2、: 1.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的写法。 2.探究雷锋精神的源头与内涵,理解“梨花”的象征义和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梨花颂 2.古诗诵读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一曲梨花颂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阳春三月,百花争艳。有人喜欢鲜艳如火的桃花,有人倾心粉红似霞的杏花,有人最爱洁白胜雪的梨花。古往今来描写梨花的诗句很多,如苏轼的东栏梨花和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下面我们朗读这两个首诗,思考诗人借“梨花”分别表达什么?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意: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

    3、条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经盛开,布满了全城。心绪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恰似花开正盛的梨树,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 诗情: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代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诗意: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

    4、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诗情:尾联运用了想象和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 诗句梨花有不同的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看看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 二、揭示目标 1.识记和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记叙顺序等相关常识。 2.略读课文,熟知课文大意,感知课文的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 3.理清文章行文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的写法。 三、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他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

    5、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他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驿路梨花等。 2.写作背景 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3.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驿路(y) 竹篾(mi) 撵走(nin) 麂子(j) 修葺(q) 折损(zh) 菌子(j

    6、n)恍惚(h) 陡峭(du) 漆黑(q) 晶莹(jng)露宿(l) 理解词义 驿路: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路。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恍惚:模糊不清楚。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知识卡片: 略读: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口诀:心专一、眼扫视、记要点、勿出声、忌回视。 目标:力争达到每分钟阅读500字。 如果用一个问题概况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话,这个问题是小

    7、茅屋的主人是谁? 如果用一句诗概括的话,这句诗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这句话是? 预设:“我”和老余在翻越哀牢山时,夜宿小茅屋,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人,学习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五、理清几件事情 1.概括故事 跳读课文,按出场顺序列出这篇文章出现的人物,想一想,这些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怎样的故事?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 瑶族老人: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叔叔:修建小茅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2.理清顺序 这些事情中最早发生的是哪一件?如果以此为起点来讲这个故事好不好? 明确:最早发生

    8、的事是解放军叔叔修建小茅屋。如果以此为起点讲述整个故事,平铺直叙,不够吸引人,明显不好。文章按照修葺小茅屋、照料小茅屋到修建小茅屋这样的顺序来叙述,是倒叙的手法,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除了倒叙的记叙顺序外?还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顺叙:“我”和老余翻越哀牢山的经历。(夕阳西下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 插叙: 插叙1瑶族老人讲述他打听到的梨花姑娘与小茅屋的事。 插叙2哈尼小姑娘讲述解放军叔叔修建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的事。 明确:文章运用多种记叙顺序,富于变化,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明确线索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9、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问题上,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让文章波澜起伏? 误会1:“我”和老余误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误会2:瑶族老人误认为一群哈尼小姑娘修建了小茅屋。 两处误会使文章情节更加生动曲折,同时是想告诉读者,小茅屋的主人并不是具体的一个人。 悬念1: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2:“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主人家是谁?” 悬念3: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何要盖房子?) 三个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紧扣小茅屋的主人而展开,推动了情节发展,巧妙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课堂总结 七、课

    10、后作业 1.积累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 2.摘抄关于“梨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 瑶族老人: 修葺小茅屋 多种顺序并存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叔叔: 修建小茅屋 误会悬念交织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 2.交流关于“梨花”的诗句。 二、揭示目标 1.探究雷锋精神的源头与内涵,理解“梨花”的象征义和作用。 2.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三、认识几位人物 小茅屋像一根纽带,把这些毫不相干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到底是一座怎么样的小茅屋呢? 1.这是一座

    11、怎样的小茅屋? 位置环境: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环境优美,位置偏僻 陈设作用: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温暖用心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周到细心 2.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1)揣摩心理 文章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线索,写到了“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这些人中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这些人虽是这深山老林的匆匆过客。但是他们为

    12、小茅屋所做的事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让小茅屋变得更温暖更坚固了。一般来说,这是只有主人才会做的事。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让我们通过他们所做的事,来揣摩他们的心理。 当“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的时候,我们在想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够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当瑶族老人给小茅屋送米的时候,他在想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就应该还回来。 当一群哈尼小姑娘接替梨花姐姐的责任,来照料小茅屋的时候,她们可能在想姐姐出嫁了,可是小茅屋还是需要人照料啊!不然,小茅屋就会不知不觉破败,不能住人了。 当解放军半夜淋了雨的时候,他们想这里需要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 当梨花趁着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小茅屋

    13、的时候,她可能在想解放军叔叔不能长期住在这里,但是我是这附近的人啊。我可以代替解放军叔叔照料小屋啊。 (2)寻找共性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解放军战士都曾在这座深山中遇到了困境,当他们陷入困境并走出困境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都是别人。 这种在自己遇到困境或者得到优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别人也遇到了困境或者需要这样的优待的心理,我们称之为共情力和同理心 推己及人,同理共情,这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民固有的心理图式。解放军叔叔说是雷锋同志教他们这样做的,雷锋精神,就是文章中说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溯源求同 这种精神来自于那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一路上溯,我们能够读到这

    14、样动人的句子。 白居易: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稷和禹: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小结: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共情力和同理心,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动人的部分,就是雷锋精神的源头和内涵。 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把解除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使命,这种精神,是共情力,是同理心,更是“利他”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核心,就是利他。我们常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15、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为人人,人人也必会为我。当人人都跳出自我、心怀他人,人与人之间便不再是一个孤岛,而能相互信任、相互关怀,成为一个族群、一个国家。所以,虽然“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叔叔、梨花都只是这座深山的过客,都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但其实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因为大家一起守护着这个小茅屋,所以,这个小茅屋变得坚固无比,成为了一座广厦,可以抵挡人间的一切风吹雨打。 四、采撷几朵梨花 1.找出文中写到的梨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梨花分别指什么? 第4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自然界中的梨花,读出喜悦之情。) 第6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

    16、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自然界中的梨花,读出愉悦之感。让学生勾画出具有美感的词语赏析,还可以变换词语进行对比赏析,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24段: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梨花代指哈尼小姑娘) 第25段:多好的梨花啊!(梨花指哈尼小姑娘,要读出对哈尼小姑娘的赞美之情。) 第27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写梦境中的梨花,属于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

    17、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赞美。) 第29段:我想:她一定是梨花。(梨花此处指哈尼小姑娘,被瑶族老人误认为是梨花姑娘。) 第37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一个梨花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梨花,第二个梨花是引用的陆游诗句中的梨花。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 读关于梨花的句子,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这里不仅还 明确: 这里不仅有梨花还有美好的环境。 这里不仅写了现实中的梨花还写了梦中的梨花

    18、和想象的梨花。 这里不仅写了梨花还写了梨花小姑娘。 这里不仅写了梨花,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里不仅写了梨花,还作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明确:本文中的梨花由指自然界的梨花,到指具体的人物,再到代指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由物到人再到精神,梨花已经具有了象征精神,象征着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 2.文章为何要以“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的诗句结尾? 引用诗句,饱含诗意,增强了文化意蕴,与文题相呼应。驿路即驿道,大道。驿路梨花处处开,意味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扬。(“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姑娘,这些人有民有军,有老有少,有汉族和少数民族,是整个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

    19、。)这样写,不但表明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广为传播,还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地区淳朴的民风、勤劳善良的人民的赞美之情。 3.作者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何妙处? 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梨花”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纯朴热情;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少数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一朴实热情、知恩图报。 “驿路梨花”是全文的线索,将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在一起;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五、抒说几句心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故事,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人,他们素不相识,却都有着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品质,这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公德。正是无处不在的社会公德,才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才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相信同学们学完本课后,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了新的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公德”的认识,抒说几句心语。 六、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雷锋精神在当代 2.写作练习:用文字记录你身边雷锋式人物的故事。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驿路梨花处处开 小茅屋的主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叔叔 雷锋精神代代传 梨花姑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5课 驿路梨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61539.html
    一起向未来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