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曲五首 部编版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同步 备课 24 诗词 曲五首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
2、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了解奏表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生齐读 三、检查预习(ppt显示) 1.作品简介 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我国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
3、000多首。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写作背景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诗中的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诗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四、朗读指导 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错。) 五、诗意理解 1.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疏通大意。 2.展示交流成果,找同学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明确。(ppt出
4、示) 【译文】 十五岁少年参军出征,八十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家中还有谁人?” “从远处看那是你家,松柏混杂坟墓相连。”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 走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六、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概括老兵的返乡经历。 【明确】 始得归归途中回家中“东向看” 2.请你用几个词来描述老兵的情感变化? 【明确】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茫然 七、合作探究 1.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交流点拨】
5、 听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zhng)累累。” 看到:兔从狗窦(du)入,雉(zh)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 做的:舂(ch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ng)。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这首诗,让我们从一个老兵的从军和回家的经历中看到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给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所带来的深重灾难。那么,是不是只有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承受着这种有家归不得,待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痛苦? 【交流点拨】 不是,不仅仅只是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八、诗句赏
6、析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交流点拨】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交流点拨】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老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九、迁移拓展 改写十五从军征 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诗歌改写成一篇内容具体,感情浓烈的文章,题目自拟。 十、课堂小结 这首乐府民歌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多年
7、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过渡语 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了解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下面这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二、检查预习(ppt显示)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曾两次从军边塞,后曾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2.写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夏之交东归。当时西北边疆战事频繁,诗人怀着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
8、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年诗人再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三、朗读指导 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错。) 四、诗意理解 1.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疏通大意。 2.展示交流成果,找同学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明确。(ppt出示)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
9、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请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明确】 咏雪瀚海雪景图: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0、。 送别风雪送客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六、合作探究 1.朗读咏雪部分,说说诗人写雪景的顺序。 【交流点拨】 总写帐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帐外: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点拨】 描绘了一幅边塞奇异风光图。 奇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奇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奇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
11、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过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朗读送别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 【交流点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拟人、夸张)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依依不舍)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
12、以无尽的遐思。) 4.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交流点拨】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七、诗句赏析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交流点拨】 比喻的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画面洁白、鲜润,充满春意。既清新而贴切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丽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交
13、流点拨】 写边塞风狂雪早。“卷”字,写出北风怒吼的巨大气势;“折”字写出北风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写出诗人初见此景的惊异之情。 3.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交流点拨】 由帐内又写到帐外,这两句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画面非常开阔,感彩浓烈,一个“愁”字,一个“惨”字,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两句承上启下。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交流点拨】 写辕门外的送别情景。送行酒宴一直持续到垂暮时分,出了辕门只见大雪纷飞。在这片银白色世界中,一面鲜红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中军帐所在的标志,也是大唐边军屹立风雪边塞的标志。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14、交流点拨】 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结尾两句,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八、延伸拓展 请大家对比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分别从从送别的环境(所写景物),送别的心情(所抒的情感)方面比较两首诗。 【交流点拨】 南朝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别”岂只是“黯然销魂”?用心去比较,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样的别离,不一样的情感。 九、课堂小结 全诗以“雪”为线索,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
15、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边塞奇异风光的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十、布置作业 积累三首送别诗,并选一首进行赏析。 第二课时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ppt显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生积极主张抗金,终以报国无路,忧愤
16、而死。工于词,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为豪放派词人代表, 风格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三、朗读指导 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