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 文档编号:5859046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0.8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 语言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资源描述:

    1、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5.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明确本文四部分内容。(重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点) 3.体会文章生动性、准确严谨的语言特征。(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明确本文四部分内容。(重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点) 难点:体会文章生动性、准确严谨的语言特征。(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一:介绍作者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人才说话

    2、,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七九合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吗?他们与人类的生活、农业生产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寻找答案,并且了解一下这位中国的气象学家。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环节二:积累字

    3、词 在阅读文章之前,让我们一起先学习本文中的字词,读准字音,明确词语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 1、读准字音。 2、请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来朗读一遍词语及解释,加深印象, 环节三:梳理文章思路 本文是一篇事理型说明文,作者通过大自然的语言这个标题阐述了抽象的事理。这篇文章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阐述物候学的? 我们通过以下六个问题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核心问题: 1、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 2、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3、物候观测为什么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研究物后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6、作者是怎

    4、样把这四部分的内容串联起来阐述事理的? 梳理思路: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本,思考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加以解决: 文章若分为四个部分,应该如何划分? 若将每个部分的内容转换成作者思考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概括呢? 接下来让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我们应该如何划分? 同学们自己先尝试一下。 第一部分:第1-3段, 第二部分:第4-5段, 第三部分:第6-10段, 第四部分:第11-12段。 然后,我们还要思考,若将各个部分的内容转换成作者思考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概括?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 第一部分1-3: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

    5、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为什么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6-10: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我们梳理了文章思路,概括了文章内容,我们还要再思考这篇文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篇文章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质上是介绍了物候学。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作者怎样组织材料来阐述物候学的 环节四:讲解课文 通过下面一系列问题来推进核心问题的解决。 我们先一起来分析第一部分,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阅读是理性说明文,我们需要明确文章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物候和物候学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1

    6、-3段找到并领会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首先我们要思考什么是物候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思考过程。 第一,先来找一找直接提及物候这个概念的相关句子, 第三段的第一句直接写出了物候的概念:“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他为物候” 我们可以对他进行圈画。可是“这些现象”指的是什么呢? 这需要我们仔细阅读前文的第1、2两段。 我们发现第一段中出现了一个概括性的句子,那就是第一段末尾的那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意思是年年像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 可是这样又是怎样? 我们还要通过代词是这样的语言路径,顺藤摸瓜回到第1段中,寻找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帮助我们找到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更准确的概

    7、括文章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写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这段的最后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对这段内容做出了概括。 其中年年如是的是就是指代四季的更替和动植物随四季气候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一张表格清晰的呈现出来。 当立春过后,动植物的表现是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四地开放。 当再过两个月时。使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 当转入炎热的夏季,是植物孕育果实, 当到了秋天,是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燕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这种变化每年都在发生着,周而复始。 我们再来看第三段的第一

    8、句“这些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就可以很好的还原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到这些现象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也就是物候, 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的反应。 物候的核心概念就是这样一步步引出来的。 由此我们学会了一个方法。要读懂一个核心概念,但文章中没有直接阐述时,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比如物候,那么第一步我们要寻找与物候这个概念相关的句子,第二步,借助路标性的语言搜索相关内容,并对内容进行梳理与提炼,最后精准的进行表述。 明确了什么是物候的概念后,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物候学呢?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哪一段中出现了物候学的概念界定? 物候学的概念出现在第三

    9、段,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第三段。 阅读了第三段,我们明确了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 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的反应。而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发展为的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文章一到三段,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章先描绘了四季变化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然后作者介绍了从古代到近代,人类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生产,逐渐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那么物候观测为什么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呢?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四五两段,圈画筛选信息。 第四段中写到了物候观测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

    10、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因为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又因为物候观测应用在农势力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所以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当我们明确了物候与物候学的核心概念,又了解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 3、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先看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可以提炼第七段到第十段的关键信息,同学们可以迅速圈划,发现了吗? 每一段的首句就清晰的做出了概括,它们分别是纬

    11、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以及古今的差异。 那么,这些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纬度因素是最具有普遍性的因素,尤其对于我国而言更为显著。其次,经度的差异这一介绍是在纬度相同的基础上,经度的差异才会起决定作用。接着高下的差异是思考的第三个因素,在纬度和经度之后。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这三个因素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介绍古今的差异,这个因素是时间因素,相对次要一些。 我们可以对决定物后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小结: 第一到三个是空间因素,第四个是时间因素,第二,作者按照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不仅如此,文章还运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这些提示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当

    12、堂检测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 上面有两道题目,第一道题是第12页的第三题,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填写下面的结构图,请同学们试着做一下。 第一个空概括第四到五段的内容,答案是说明物后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个空概括第七到十段,答案是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八段的答案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二因素是精度, 第十段的答案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完成之后,请大家再看第13页的第四题的第一小题,阅读课文第一到三段概括物候是什么: 他的答案就是,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的反应。 现在我们明确了物候及物候学的核心概念,物候观测为什

    13、么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4、那么,我们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朗读一下这段文字。 我们在阅读这段文字时不难发现作者在安排材料时运用的:首先、还有、还可以、也可以这些词语,他们能够帮助我们分清物候学的重要意义的主次轻重。 通过这些词语的指引,我们发现物候学的重要意义有这样四点。 第一,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第二,对于安排农作物的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第三,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第四,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至此,我们已经明确了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梳理了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思路。 5、最后我们一

    14、起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文章的四个部分的内容贯穿起来阐述事理的呢? 理解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本堂课的核心问题,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阐述物候学这一事例的。 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四部分的内容贯穿起来阐述事理的呢?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文四个部分的内容来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介绍物候与物候学, 第二部分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阐述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作者是这样把文章四个部分贯穿起来阐述事理的。 第一,作者先从我们熟知的自现象引入,逐步引出了物候及物候学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第二,文章进一步指出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性的两个原因。 第三,聚焦

    1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由主到次依次阐述。 第四,阐述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全文从核心概念的内涵到实际生产意义的阐述, 再阐述了决定核心概念现象来临的因素。 最后,阐述物候学这一本文最核心概念的意义。 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与安排的。 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们的核心问题,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阐述物后学的。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物候学的内容阐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作者以清晰的条理为我们阐述了幕后学。 环节五:回顾总结 现在我们对本节课进行回顾与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如怎样通过路标的语言推断出事理性说明文中核心概念的界定,学

    16、习梳理文章主体部分的逻辑关系,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同时,学习本文,我们还可以发现,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下一节课,我们将围绕文章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请大家在课后多多阅读课文。 作业: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梳理了大自然的语言的行文思路,学习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老师相信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留有深刻印象。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张结构图,梳理一下文章内容。 第1-3段说明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4-5段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下面两道题是对

    17、文章内容的灵活运用,我们一起来看这两首小诗,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物候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请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物候知识,解释诗人的感叹。 第一题答案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第二题答案,从地理位置而言,广州在南,北京在北,而过两个月,在北京还能看到玉兰开花,说明越往北花开月迟的特点。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之一,恰恰是越往北桃花开的月池与诗人的感叹相符。 环节二:讲解新课

    18、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作者竺可桢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向读者介绍物候及物后学,带领我们一起了解一门科学知识及其具有的科学价值。字里行间流露出他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关注文章的语言,通过以下三个问题加以逐步推进: 1、阅读文章第六到十段,比较原文与改文的不同之处。 2、分析文章说明方法的作用。 3、分析文章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阅读文章第6-10段,比较原文与改文的不同之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这些内容,跟老师一起朗读。 同学们,这是文章第六到十段的内容,我们删除了部分内容,朗读之后发现语言是顺畅的,基本能够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同学们看一看

    19、删除了哪些内容呢?对,删除的内容中蕴含着多种说明方法, 那么原文中为什么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呢? 二、分析文章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七段,比较原文与改文有什么不同,并说明理由。 第七段原文中,作者写了这段文字,作者首先例举了北京、南京两个纬度不同地区桃花花期情况的事例,把三四月间两地桃花花期进行比较,用来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季南北温度悬殊,早春接近于冬季。越往北,桃花开的越迟。 其次,作者又把晚春五月初两地的刺槐花期进行比较,突出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在不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相差不大,晚春接近夏季,两地刺槐的花期接近。 作者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又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说

    20、明了纬度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最重要的因素。 2、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应用刚才的分析方法阅读第八段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作者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所举的两个事例,都与本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一内容相关。其中大连和北京的纬度相差无几,把大连的连桥于叶梅的花期和北京的连翘于叶梅的花期做比较。 济南和烟台纬度相差无几,又把济南的苹果和烟台的苹果的花期做比较。突出说明在纬度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靠海的地方春天比内陆迟。进一步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显然,这里的举例子做比较,能更好地说明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

    21、临的重要因素。 现在同学们请看第十段,请大家独立思考改文与原文的不同在于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原文中,作者例举英国南部一种长期物候记录,把1741到1750年和1921到1930年两个时间段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的平均值相比较,并得出结论。 说明古今差异也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之一。 4、讲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有疑问:我们为什么不按照行文顺序一一分析决定幕后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呢? 好,我们一起来研读第九段,寻找答案。 第九段的第一二句主要说明了高下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原文中写,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说明高效的差异这一因素具有特殊性。 因此,作者例举了受高下差异

    22、影响的特殊情况,详细介绍了逆温层是产生这种特殊情况的原因,并运用华南丘陵区在山腰营中热带植物的成功事例加以证明。充分印证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恰恰与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的情况相反。所以高下的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不过要根据具体地势高下和季节差异详细分析才行。 分析到这里,同学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把第九段放在最后进行分析,因为高下的差异这一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存在特殊情况。 回顾分析第七到十段的思考过程。 第7、8、9这三段改文的语言表达非常简洁,也能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阐述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但是,和原文相比

    23、,原文作者主要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不但科学严谨的阐述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之间由主到次的逻辑关系,而且也具体解释了他们对物候现象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七八十这三段的内容,作者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阐述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纬度、经度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第九段,作者关注了地势高下的差异这一特殊情况。分析中既有普遍影响的详细介绍,也有特殊情况的补充说明,既有事实介绍,又有生活实例。作者在阐述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过程中,有理有据,说理透彻,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说明方法的选择,都需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这既体现了作者说理的严

    24、密性与科学性,也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同学们,我们刚刚一直聚焦在第七到十段,共同分析了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科学梳理。其实,作者为了把物候现象及物后学这一科学事理讲的明白透彻, 便于读者接受,他在语言上下足了功夫。 环节三:关注文中的叙述与描写 1、朗读文章第一段,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第一段和第二段都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这两段文字啊, 都运用了叙述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 那么让我们关注一下这些语言。 第一段作者运用了灵动、富有表现力的四字词语,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翩然归来、北燕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再途等,描绘了一年四季更替和动植物随着季

    25、节更替的生长变化情况。 有的同学也会说,作者用渐渐、素素、四壁等词语,形象写出夏秋交替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语言凝练。 第二段,作者赋予动植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他们为农民操心,怕耽误农事,用灵动的语言表现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讲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疑问,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作者第一二段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运用富有表现力、活泼灵动的语言开篇,其用意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开篇,一步步引出抽象的科学概念。物候和物候学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

    26、读者理解与接受。 二是作者按照四季更替的时间顺序,形象描述大自然的生长变化规律。 由表及里,更好的引出了大自然的语言的内涵。 所以,作者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是为了更清晰的阐述科学事理。 环节四:总结 本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即将告一段落,现在我们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做一个总结,希望对同学们今后的说明文学习有一定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作者从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一步步引出文章的核心概念物候和物候学,然后分析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进一步阐述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作者说理逻辑严密,说理透彻。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事理性说明文准确而又形象的语言特点。重点分析了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对科学阐释视力的重要作用。通过研读文本,深入了解作者把抽象深奥的事例讲得通俗浅显所做出的努力,体会了作者求真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作业: 1、思考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好处? 2、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第五课积累拓展第四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5904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