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五首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1 古代 诗歌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下载 _七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一)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合作探究,了解古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合作探究,了解古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2.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当你登上高处,从上往下俯视时,你会有什么心情呢?今天我们学习三首登高诗,体会诗人不同的心情。 任务一:登幽州台歌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年或说658/661年700年或说699/702年
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直言敢谏,后世称其为“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曾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创作背景 武则天神功元年创作,当时陈子昂对武后朝弊端提出许多批判意见,却不被采纳,还因“递党”株连下狱,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反而备受打击,使他心情
3、烦闷。 字词扫除 怆然(chung)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涕: 古时指眼泪。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古诗节奏。 明确: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翻译古诗。 译文: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出节奏和感情。 深入解读 赏析诗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明确:时间角度。两个“不见”,表现出诗人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一个“独”字渲染出诗人孤独不可依
4、的现状,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君赏识、渺小无依的悲凉、哀叹。 这篇古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诗人通过登台远眺,凭今怀古引发出无限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压抑已久的孤寂苦闷情绪,深刻地揭示了古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 了解本诗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任务二:望岳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创作
5、背景 这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字词扫除 岱宗(di) 眦(z)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曾:通“层”。 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会
6、当:一定要。凌:登上。 请同学们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把握好节奏。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同: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借助注释,翻译古诗。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 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6.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赏析诗句。 深入解读 诗句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明确:描写泰山的远景,“齐鲁青未了”,以距离
7、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明确: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明确:写细望。“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明确:愿望、志向。可化用孔子名句“登泰山而小天下”,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本诗没有一个“望”字,为何能让人感受到盛大极远之景? 明确: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
8、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诗人通过泰山神奇秀丽、雄伟高大的形象,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远大志向。 任务三:登飞来峰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9、。”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背景介绍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字词扫除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请同学们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把握好朗读节奏。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借助注释翻译古诗。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深入解读 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